
【八一】青衣嫣红(散文)
一
她叫嫣红,一个很美的女子。她是青衣,曾在舞台上淋漓尽致地演绎着各种美丽善良、温柔贤惠的各种女子。那时,我感觉她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女子。她一低眉,一抬头,一个回眸,都是美的,美到了骨子里,美到了心底里。这世间尤物,再也无谁。
我家离她家不远,隔着几条胡同,两条街。狭窄的胡同,噪声大作的街道,没有阻隔住的是她的唱腔——袅袅依依,总是在傍晚或是清晨响起。那唱腔,是丝帛,是银铃,是莺语燕声,在空里回旋,荡漾出涟漪,一圈圈散发出来,在村庄的角角落落迂回,徘徊,久久不肯散去。
关于嫣红,乡亲众说纷纭。
爹说:“她是青衣,好嗓子呀。”
娘说:“真是标致呀,从没见过这么个好人儿。”
左邻三婶听了说:“应该说是绝对的尤物呐。呵呵。”
奶奶说:“叫小薇离她远点,还有六子、五子、小丫、小静的都离着远点。千万别学什么细(戏)呀粗呀的。看看学得妖媚了,女孩子,不好学这些东西的。那玩意儿,不是咱们普通百姓家该学的东西。”六子、五子、小静都是我叔叔、大爷家的孩子,我们表姊妹兄弟五六个呢,有个共同爱好,都喜欢听戏,喜欢看那个嫣红的女子唱戏演戏。当然,我们都是悄悄的,偷偷的,不让大人们知道。
村里九儿奶奶更是说:“一天到晚,咿咿呀呀,哭哭泣泣,好事也让她唱跑了。戏子呐,没有好命运的嘞!早年间,没听说过那个唱戏的好命过,都是被人看不起的行当。”只有喜欢拉二胡的三叔爷说:“哪个行当,也是吃碗饭罢了。唯有这唱戏的,都是老天赏饭吃嘞,天生的好嗓子,学不来的。”
我们常听三叔爷说:“嫣红,真是难得的青衣呀。那唱腔,模样,身段,兰指轻挑,水袖翻扬,咿咿呀呀的一唱,再没见过这么好的。”也就是从三叔爷那里,我知道了青衣到底咋说法,青衣饰演的都是端庄温婉的大家闺秀以及庄重娴静且有身份的妇女。如《三击掌》中的王宝钏、《锁麟囊》里的薛湘灵、《铡美案》里的秦香莲、《二进宫》中的李艳妃、《孟姜女哭长城》的孟姜女等等。
后来我慢慢了解到青衣这一角色在戏曲里的表演,她们往往动作幅度较小,因此唱功的表现力更强,整体上来看,青衣唱腔细腻委婉、旋律优美;青衣以唱为主,声音既要甜美圆润,也要气力充沛,悠扬袅袅,婉转如莺儿娇转鹂儿声声;往往根据戏曲青衣行当的特点,青衣在人物刻画方面对演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常严格的。
或许那时自己的年龄尚小,村庄里又没有多少娱乐方式,因此我对婉转的唱腔入了迷,对嫣红还真有一种说不尽的感激,这真是如三叔爷所说“太难得了”。别人咋样我不管,反正我是暗暗下决心要学着唱,学着演一演,而且满心思里都是青衣的影子,满耳朵里都是那摄我心魄的唱腔。
于是,我悄悄找出母亲的嫁衣或用窗帘长纱巾长围裙围在身上,偷偷学着嫣红的一招一式,口里咿咿呀呀地学着唱。后来,我只要一有时间,就去嫣红家,趴在离墙往里看——看她在小小庭院里唱呀唱呀,迈着小莲步子,穿着百花千纳褶子的长长戏服,呼啦啦的,好似仙子飘到了人间。那时,我看得见她,却接触不到她,这让我感觉她总是拒我千里之外,又感觉她就像不食人间烟火似的。
她是戏里的女子,又是画中的女子,更像传说里的女子。
二
其实,嫣红并不是我想象的这样。她和平常女子没什么两样的,而且她亲切、温婉,很容易接近。那一天,太阳很毒,篱墙里面和外面的花儿都在盛开,蜀葵、波斯菊、三角梅、美人蕉等火红火红的一片片,尤其是美人蕉,碧绿的叶子,红红的花朵,在太阳地里红胜火,好似要燃烧一样。
我悄悄走来,走到篱墙下,就见她穿着一件浅粉戏服,上面有芍药牡丹大朵地盛开着。戏服上花朵就如她头顶上的那一架蔷薇花相呼应着,都盛开得热烈,有朝气。她宽宽的水袖,雪白雪白,她的手指未露出来,鞋子也盖在长长的裙摆下面。只是看着她一圈圈走动着,水袖在翻飞着,好似舞着一条雪白的长蛇,一卷长长的银白长练。微微启开朱唇儿,吐出莲花一样的香气,只听到她口里在唱着:“在金殿叩罢头我抽身就走,不由得背转身我喜笑在眉头。猛想起二月二来龙抬头,梳洗打扮上彩楼……”这是京剧《大登殿》里王宝钏的一段唱词。她表演得活脱脱的,她唱得情真意长。这时,蔷薇花架处,几只蝴蝶在飞飞停停,几只鸟儿在鸣叫歌唱,好似在与她比试着谁唱的更加悠扬,更加鸣翠。
她看见了我,便停下脚步停下唱词,向我摆手:“小薇,进来,进来,快呀快呀。”她竟然喊着我的名字,显然,她对我是用心的。我有些犹豫,那犹豫,也只是暂时的。很快我就跑了进去,来到蔷薇架下,看清了她的容颜,看清了她的衣装。美,妙,我一时不知咋来形容了!或与书上说的那样——眼似水杏,面如银盆脸,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这说的就是她吧!
从她那里我更进一步了解到了青衣。她说青衣最早就是人间的女子,没什么两样的——就是一日三餐操劳,相夫教子,孝顺公婆,家长里短普通女子。青衣之所以备受喜欢,是因为青衣有烟火气,有人情味,更有普通女人的味道。
也就是从那日起,我经常去她家里,不再拘束了。经常看到她坐在花架下,有时候端着一杯茶,有时捧着一册书,有时候缝着一件衣服,那衣服有时是她爱人的,有时也是她孩子的,或是家里老人的。也会看到她不紧不慢忙着手里的活儿,慢慢说着青衣,说着她自己。她说青衣:经过历代文人的整合,青衣如平常女子走到台前,演绎着女子她们自己,咿咿呀呀唱着女子的满怀心事;男人看青衣看的是风月,女人看青衣看的是岁月;在这岁月里女子有远嫁的苦,有背井离乡思亲的苦,有过日子有柴米油盐的苦,有生儿养女的苦,有红颜老去的苦,也有生老病死的苦……
或许,因为我走近她的缘故吧。越来越多的孩子悄悄走进来,听她唱戏,听她讲戏,听她讲青衣。我们都觉得青衣最大的特点,就是漂亮。是的,青衣行为端庄,气质典雅,这也让我们这些孩子生出无限的想象和好奇,想知道青衣为什么那么的美。
她却说,那是因为青衣都善良,心底纯净。
三
我对母亲说了嫣红说的,青衣的美,是因为善良。母亲点头说:“是呢!相由心生,心地善良的人,看上去就是很美的,恶人的脸面看着吓人,一脸横肉呢。”
母亲还说,要多做好事,不做恶事,人也就美呢。
我说我想学唱戏。母亲倒是没有太反对,而奶奶说啥也不允许。
嫣红见了我的母亲就总是说:“小薇很有天赋,学戏准能成的。”
得知这事后,奶奶对家里人说:“最早去学戏的孩子,都是家里吃上喝不上了,才去学戏的,可受罪了,苦着呢。好好的小薇去学那玩意儿,天天咿咿呀呀,哭哭泣泣的,成什么样子?坚决不许。”奶奶还发狠地对我说,“跟着个戏子,能学出什么好学来,以后离她远点。”
嫣红知道了我的奶奶对她的态度,也知道了奶奶对我学戏的不支持,她没说什么,只是还像从前一样有机会就教我唱几段。她夸我学得快,学得好,还要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不要被外界所干扰。还说学戏,也如写诗作画,要心里有千秋,有沟壑,藏着山水奔流,藏着沸腾热血……
她在这里时间长了,人们有些疑惑,她咋来到我们这里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她喜欢田园生活,喜欢幽静,喜欢村庄朴实的日子,更喜欢田园风光——可以听到鸟鸣,牛羊声声,鸡叫犬吠,叫卖的小贩,新鲜的蔬菜,清新的空气。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爱情了,她嫁给了同样喜欢乡村的他。那时,她是剧团的青衣,他呢?他是做杂务的。他叫程刚,来自偏远山区,老家很穷。他吃得苦,受得了累,不仅学过木匠,还学过裁剪、化妆,各种戏服他都会做,各种脸谱也都会画。是偶然的机会进了剧团,做起了剧团杂务。她在台上穿着长袖翠衫咿咿呀呀演绎着各种女子,一会儿是为爱天不怕地不怕的王宝钏,一会儿是不知人间疾苦的千金小姐薛湘灵,一会儿又是善良柔弱的秦香莲……
台上,一个云手,兰花飞颤;一个眼神,眼波流转;一甩水袖,仙子欲飞,一个翻转,照影惊鸿。这青衣的美,美在扮相,美在唱腔,美在含蓄,美在风情,美在骨子里,咋看都觉得美!她们如冰似雪,凌然不肯侵,骨子里藏着不可一世的妩媚。那是清幽的不肯轻易示人的纯美,那是坚韧的历尽磨难的静美,那是她们不可欺,不可亵渎,不可妄加猜想。可以说,青衣在舞台上演绎给别人看,也演绎给自己看,更是唱着女子的心声、心事、心里的苦和甜蜜。
她呢?也就是嫣红,因为太出众,或是太美,无论唱腔还是人儿演技都是最好的。为此,她遭人嫉妒,恶意诬陷,更有小人说她勾引什么领导,又去告知领导妻子,并大闹剧团,让她脸面丢尽。她一时想不开,想以死证明自己的清白。是他及时看到,把她从梁上解救下来。他对她说:“以死表白自己清白,不如好好活着来证明清白。为那些流言蜚语去死,真是太不值了。”后来,剧团解散,她嫁给了他,一起来到我们乡下,租了房屋,他们恩恩爱爱地过起了小日子。
她的心是平静的,也是善良的,更是美的。我喜欢她,渐渐地,村里人也越来越喜欢她。喜欢听她讲戏里的人物,说戏里的事情,也喜欢听她唱。我和村里的孩子也学着唱起戏来,人多的时候,更来了劲儿,一个个咿咿呀呀唱那段《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她和他都给我们鼓掌,还有一直反对我学戏的奶奶,也笑得合不拢嘴了,拐棍也忘了拄着了,两手啪嗒啪嗒在鼓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