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种好我的一亩三分地(散文)
大暑节气,我们去合阳看山看水看风景。
“早知有洽川,何须下江南。”满溢中国风的推介词,不断提醒着游人,洽川风景之美。
以“处女泉”为核心打造的洽川风景区,果然名不虚传。七月的晴空下,蒹葭苍苍,莲叶田田,荷花婀娜,白鹭翩飞,蜻蜓直立,可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可是我知道,这不是最真实的合阳,这是给游客观赏的合阳。如同你家过年待客的宴席,绝不是自家的日常饮食。
下午前往韩城,路上发现合阳的主导农产品是花椒。
花椒园一家挨着一家,椒树管理得特别经心,树冠庞大,椒叶墨绿,花椒繁密,树下泥土松软无杂草。远远瞧去,树上像开满了红色的花朵。我想着摘椒都发愁,三伏天里,上晒下蒸,光胳膊光腿进椒园,又热又扎。袖套戴齐了去摘,非捂得你出一身痱子。
响起了椒农在短视频里调侃:“哎呀三伏天热浪滔滔,跑到地里摘花椒。远看花椒红一片,走到跟前星点点。花椒卡到树叉叉,两边长刺端扎扎,被刺扎的害怕怕。左手拉着树叉叉,拇指食指用力掐。起得早,吃得好,撒上孜然变烧烤……”摘花椒费时费劲不出活,摘三个桃子就一斤,可是摘一斤花椒非掐得你手指头蛋蛋疼半天。
花椒好吃难采摘!
翻过一座大沟,丁字路口有人扎点收购现摘的花椒。一下车,浓烈的椒香味直往鼻孔里钻,像秦腔里黑撒当头一声吼,掀了你的天灵盖。
商贩车厢里的花椒红中带绿,一斤3.8元。旁边的塑料筐里的品质更好些,5.5元每斤。刚好有个七十来岁的老者来卖,他的花椒是用旧床单包来的,称重刨皮,162块钱装进了老汉的兜里。
他告诉我们,这些花椒是下午三点和老伴一起摘的,只摘了一棵十二三年的老树,就摘了30来斤鲜椒。今年价格一般化,往年价格好时七八块一斤,一树就有240块钱的收益。“好的很,比种其他庄稼划得来。”老汉很满足地说,“一亩地八十棵左右的成年树,行情好了可以有两万上下的收入。这椒树好经管,基本不用打药,就是摘起来麻烦些……”
拿到钱的那一刻,老汉满脸的褶皱笑容里全是幸福。夕阳西下,绿叶红椒被涂染上了一层金灿灿的颜色,老汉像米勒油画《晚钟》上的农民一样粗陋纯净、温顺善良。他也和我的父母一样质朴易,想得简单:种好我的地,花椒卖到我自己心中的价格,就行了!
至于椒贩子把鲜椒卖给谁,卖到了哪里,是三十块还是五十,是烘干了还是再倒手给更大的批发商,这已经不是他们考虑的范畴了。他们操不起那心,劳不起那神,受不了那折腾。
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知足常乐,是大多数农民的想法。
上一周去方里,那里的油桃又脆又甜,批发价是一块三到一块六。早上八点的时候,桃农们已经摘了一蹦蹦车来出售。
“今年桃价好,上一周批发都是两块二以上,这段时间桃价下来了,也一块多。娃,这就可以了!”
大多数桃农都是六七十岁的人,早上五点进桃园,笼上面缝着旧衣服,脖子上挂着化肥袋子改的兜兜,一袋子桃二十来斤,他们不怕劳累,不抱怨起早贪黑,不说套袋的麻烦,不提搬梯子上树摘桃的艰辛。只要价格达到了期望值,他们就乐呵呵的。
镇长叹息,桃农卖得价太低了。人家网上销售11.5斤杠6包邮60块,除过包装费和快递费,一斤可以卖到3.5元以上;客商把这么好的山地油桃在冷库里存着,中秋节时候,批发价也在5块以上了,超市零售价更是贵的离谱……
镇长站在市场角度看问题。
可桃农也有自己的考虑。
桃子是鲜水果,为了几百斤的网购,放着大批即将成熟的桃子不摘,损失更大;各家基本缺人手,谁来专门发快递;冷库去存,万一行情像前年存苹果一样瞎了,咱们挨不起。
桃农、椒农、粮农……在他们朴素的认知里,自己的职责是把桃子、花椒、小麦等种好。为了种出品质良好的粮农果蔬,他们已经尽心尽力了。至于果商从中赚了多少钱,他们不关心,不眼红,也不心热。
因为种桃和卖桃,是两个专业。专业之专,就是一堵玻璃高墙。看着透明,却难以逾越。
政府倡导直播带货,那就交给像董宇辉这样的专业带货人去做。小董在直播室里,对着大红袍花椒,可能会娓娓道来:“合阳花椒晒着渭北的阳光,吹着黄河岸边拂来的清风,在伏天里红了脸,在你的舌尖上舞动,在沸腾的火锅里安放灵魂。”他可能会侃侃而谈,大话花椒文化:“花椒是中国最传统的香料,两千多年前屈原在《离骚》里吟诵‘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在汉代指皇后、妃子所住的宫殿叫‘椒房’,用花椒和泥涂壁,取温暖芬芳之义。花椒因为多籽和香味,备受皇家宠爱……”也许还会操着一口陕普说:“你个麻婆娘,得是刚从花椒树上下来的。”
媒体经常宣传,倡导做新时代的农民,既要会种,还要会销售。可是,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不错了。
你可能觉着我们的农民迂腐,他们落后,我并不这样认为。时代变化那么快,如果样样都跟上时代的步伐,估计跑着飞着,最后鞋子跑丢了,连如何走路走不会了。
就像我们一帮教书人,大多数人认认真真把每节课上好都不容易了,当班主任把一班娃娃领着走正道就阿弥陀佛了。可是有时候专家要求我们能上赛教课、公开课、微型课,能制作课件,能拍视频,能写论文,能作导师……那得多优秀的人才能做到这些。有些人做不到,被逼无奈,花钱发表论文,掏钱买课题,更有甚者像深圳名师胡红梅样,在抄袭中煊赫出名,在被揭发中灰溜溜出局。
普通教书人现在不看书是常态,因为没空看,没精力看。一群不读书的老师,能教出爱读书的学生吗?
《尚书》有言“惟精惟一”,告诫我们心思镇定,一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
在这个喧嚣时代,愿更多人有坚守,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真正种好了,也许机会降临,才能成功“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