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摘李记(散文)
因为口罩的原因,这两年的出行只局限于周边区域,在居家城市呆的时间更是长久。因此,附近的旅游景区,休闲农庄等可看可玩的地方几乎走遍了。昨夜恰逢周末,三五好友在一大排档小酌,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席间小潘突然说道:“明天我们去摘李吧!我一朋友,在岩垅建有一果园,今年奈李丰收,多次邀请我去玩,明天我带大家一起去看看,呼吸呼吸新鲜空气,顺便散散心吧!”“好啊,好啊”。接着微醺的酒劲大家呼和着。于是,计算人数,安排车辆,约定时间。所有环节都行云流水般走完了流程。
半夜酒醒,临窗远眺,初秋的微风驱散了些许夏日的燥热,给人送来丝丝清爽。月色皓白,林道树随风摇曳,月光将它的影子斑驳地投射在新铺的水泥路上,几声秋虫的低鸣将深夜的静谧拉得很长很长。凝望着天边几颗忽明忽暗的星星,回想起晚餐间的邀约,我揉揉太阳穴,拉上窗帘,躺回了略带汗渍的竹床。
“叮铃铃………叮铃铃………”
几声急促的铃声,把我从梦中惊醒。
一看时间,才五点。
“谁啊,这么早?”
“我,昨晚约好的,五点半去摘李,你忘了吗?快起来,你开车到建委停车场等我们。”一听就是老乐急促而爽快的声音。
五点半,准时赶到建委停车场,大家都已经到了。其中几个女士,大袋子小袋子准备了好多个,我和另一个男的,只是随便拿了一个超市购物的塑料袋子。”你们搞这么大阵仗,是去采购吗,还是准备去把人家的奈李搞个团灭啊?”望着她们手中诸多的袋子,我喃喃地问道。听我这么一问,大家都爽朗地笑了,那笑声传越远,直到穿透了天边的鱼肚白。三台车。十四人。老乐分配了车辆和人员,叮嘱了几句后说道,现在我们去接向导,大家注意安全!
“这还需要向导,不就摘了几个李吗?”我心里嘀咕着,因为接向导的任务落在了我的头上。
车行至百米大道,向导早已在路边等着了。细看向导,微胖的中年女同志,一身登山服,一顶遮阳帽,背一个竹制小背篓。我心想,这登山服是向导身份的象征吧,小背篓是对摘李活动的尊重与期待吧。我们请她坐上副驾驶位置,向李园出发了。
“不远,水泥路,不是很平坦,弯急路窄开车小心点就没事,不过那里的李子很多很甜。你们都带好袋子了吗?”向导一上车,就介绍开了!一听向导问我们是否带了袋子,车内又传出一阵清脆的笑声:带了带了。我心想,岂止带了,他们带的可是能装天装地的乾坤袋啊。
车里几人随声回应着向导的问题,并和她亲切攀谈起来。从他们的谈话中得知,原来这向导,是去过两次的老顾客了,并非真正的向导啊。好在她很热心,哪个位置的李多,什么样的李甜,都一一告诉了大家。并提醒大家不要忘记涂防嗮霜。看来她还真是一位自信周到的大姐啊。
车行出城,霞光刺破苍穹,天边的鱼肚白,被染成了金黄色,几朵淡淡的白云,被镶上了金边,此时的天空全亮了。群山,翠竹,田野,稻穗一切都是刚睡醒的样子,轻爽而柔顺。空气中,微风里弥漫着青草与野花的芬芳,原野里,山坡上透着初秋的凉快与瓜果的清香。早起的鸟儿在林间翻飞,淡淡的轻纱笼罩在山腰,晨风穿过车窗吹拂在脸上,给人送来秋日的凉爽。车里,大伙儿说着,笑着,几多“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轻快与洒脱。
行至茶溪村,一排排竹篱笆,一垅垅蔬菜园印入眼帘。辣椒,茄子,豆角,黄瓜,西红柿应有尽有,三角梅,凌霄花,月季,紫薇在房前屋后竞相绽放。初秋的早晨爽朗而欢快,新农村的清晨美丽而温馨。车沿溪而行,新抽的稻穗随秋风向我们招手点头,早出笼的水鸭在碧绿的水面划拨出层层浪花。车里,或闭目深嗅清新空气的,或目不暇接欣赏田园风光的,或拍照录像记录山川秀丽美的。只有向导不停地向我们介绍着沿途的风光和世俗人情。在她嘴里,是否有说不完的故事,有道不尽的人间冷暖!
车子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了近一个小时,突然一座高大的水渠渡槽横跨于两山之间,渡槽长近百米,高约三十米,槽基和渠体都长满了野草和小树,部分渠道表面已风化脱落,斑驳的墙面如同老人多皱的面庞,槽基上裂开的孔洞如老人深邃的眼神,见证着历史的更迭和时代的变迁。车从渡槽下驶过后,继续往前行驶四五分钟,就来到了水渠的上游,水渠里幽幽地流淌着清凌凌的溪水,水深一米左右,油油的水草在水底招摇,像是在向我们问好。此时我不由的感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设计,和无数百姓艰辛的付出,才使得这水渠至今还在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浇灌了山两边上百亩的山地和下游近千亩的良田。这不是一道水渠,是一段历史。这不是一座渡槽,是一种精神。这流淌的不仅仅是溪水,是一代人的生活与希望。这段历史已经尘封在厚厚的砖墙之内,但那个时代精神依旧闪耀着光辉,那个时代希望已经变成了现实。
沿水渠往上,我们来到一片较为开阔的草地。向导指着右手边的山坡说:到了,到了,我们就在这下车,我带你们上山。我把车停好,向导和大家欢呼雀跃地下了车,她们深呼一口清新的空气,张开双臂,令秋风吹拂,如此与大自然来了个深情的拥抱。
小潘的朋友老张,早已在这里等候我们了,和他简单寒暄几句后,老张说,我还有事就不陪你们了,你们自己上山摘李子吧,千万要注意安全哦。
告别了老张,我们向奈李园进发。未曾到达溪边,就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和“嘎……嘎……嘎……”的鸭鸣,原来老张在溪里养了鸭子。走上简易的木制小桥,就能看到群鸭在溪水里追逐戏水,在水草里觅食。还时不时扎个猛子,出水后,扑腾着翅膀,向远方跑去,溅出一串串水花,不知是被我们惊扰了,还是全然不知有生人的打扰。
“鸭子,鸭子,我们回去时买几只吧,你们看,这鸭子养得多好,多肥啊,肯定好吃!”小杨看到后,兴奋地大喊。
“你这个吃货,就你会吃,这是棚鸭,人家留着下蛋的,不卖。要是卖的话,还能轮到你?”小潘接过小杨的话说道,“快点走,等下太阳出来了,晒死你。”
越过小溪,是一条拳头大小的砾石铺成的上山小路,直通向山腰。山脚是一片贡柚园,拇指大小的绿果挂满了枝头,一阵风过,微垂的枝头向我们招手,似乎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沿石路往上,来到山腰,就进入了奈李园。奈李树修剪的很有型,树冠控制在三米左右,鸡蛋大小的奈李从齐腰处的树干一直结到树尖。
现在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但不要浪费了,更不能折断树枝哦。”向导在山顶大声向我们喊到。
我寻声望去,不见向导的身影,满眼是葱郁的奈李树。
此时,我完全没有摘李的冲动,放眼望去,十几个人,已经散布在了李园的各个位置。李园里时而树枝乱颤,时而欢声大笑。
“先别急着摘,反正有这么多,我先试试哪棵树上的好吃点”,我听到老向对老易说到。
“是啊,我也试试。”老易回应到。
“试试没关系哦,可别像孙猴子进了蟠桃园,吃一口就丢了,浪费了可不好啊”我调侃了她们一句。
“就你能干,偷听我们说话,你快点摘,等下,我们摘的还要你背下山哦”她俩几乎异口同声的回复了我。
半小时左右,陆陆续续有人往山下运李了,红的,白的一袋一袋,大的,小的一筐一筐。汗水湿透了衣背,笑声充斥着整个李园。
我也摘满了一塑料袋,沿石路向下走去。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走在这石头铺成的下山路上完全没有难的感觉。原来这拳头大小的石头增加了摩察力,增多了着力点。不仅是走下去省力,就算挑着担下去,也是比较轻松的。我真佩服老张的这一杰作,一条石路,一片果园,可见他的用心与智慧。
回到停车的草坪,有三五个已经摘完回来了,看着堆在路边的袋子,我真佩服她们的行动力。想着还要帮老向哥老易背奈李下山,我又急匆匆往山上走去。
又过了大约二十分钟,所有人员都满载而归了,往车上一看,奈李挤满了后备箱。此时大伙都集中在草坪上。三五成群的谈笑着,还有的在吃李的,有的在吹风的,还有的跑进溪里戏水洗脸的。看着她们,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次摘李体验,更是一次有氧运动和久违了的身心放松。
太阳升起来了,我们也启动车辆开始返程了。初秋的骄阳依旧如火,照的水渠,溪流波光粼粼。清晨的乡村此时开始热闹起来了,有提着菜篮下田间择菜的老妪,有赶着牛羊上山的老翁,还有大清早就往溪水里扑腾的小娃娃。远处的村落,升起了袅袅炊烟,农人们开始下地劳作了。马路边停放了几辆收购水果,蔬菜的大卡车,车旁农民和老板在谈论着水果的品质和蔬菜的优劣。每当我们路过,他们都会微笑着点头,我们也不时地按响喇叭回应着他们。车里,大伙在意犹未尽地谈论着,有的在分享摘李的成果,有的在计划着将摘的李怎么送人,送给谁。
迎着骄阳,我放慢了回家了脚步。嗅着青草的味道,闻着泥土的气息,我的思绪飞回了童年。那是雪峰山深处的一个村落,那里有我戏水的溪流,有的摘果的园林,有唤我回家吃饭的老奶奶,还有因做错事用竹条撵我的老爷爷。
都说人至中年,都变得沉稳而内敛了。其实不然,任何人心中都隐藏着一颗童心。一次不经意的摘李,就能唤起我们无数的回忆,就能拨动内心深处的那跟心弦。童年回不去了,但童心依旧,爷爷奶奶见不着了,但思念仍在。
雪峰山深处的故乡啊,我该常回去看看。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