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母亲恩情似大海(散文)
母亲的恩情如海,母亲的智慧如云,母亲的善良如水……赞美母亲的话如同天上的星星无法数清,但做子女的却百听不厌。我的母亲与多数人的母亲一样很平凡。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一生,但对我们子女来说,她的一举一动都很伟大。母亲,虽然已离我们而去,但她的笑容和过往的善举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
一、目不识丁却治家有方
我的母亲名叫高福宝,于1943年3月出生在浙江省嘉兴市农村,生育三男一女。我是老三,还有哥哥、姐姐和弟弟。虽然与许多同龄人一样目不识丁,可我母亲从不怨天怨地,自强不息,引导我们用双手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记得童年的我还处于贫困时代的1977年时,我们村委会决定免去了我家欠村的800元债务,但我母亲坚决不同意,表示自己要赚钱去还,不能让他人瞧不起。那时,我母亲有四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因此欠了不少口粮。由于我爸在当时的嘉兴县城工作,于是,我母亲硬是用体弱的身体,带领我们还处于童年的哥哥姐姐与我一起起早摸黑地劳作,时而在农田干活,时而割草放牛,时而在养鸡养鸭。由于勤劳苦干,不到二年,我们就把欠的债务给还上了。那时,我母亲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脸上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微笑,这种甜蜜的微笑深深地印刻在我脑海里,使我感受到自强的快乐和力量。正是我母亲这种自强的精神,才使我在以后的逆境人生中学会迎难而上,挑战极限,以初中生的学历考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面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单调而艰苦的乡村日子,我母亲不愿意看着四个孩子长大后都重复着她的生活,于是,她果断决定让最小的儿子到当时的嘉兴县城去读书。虽然少了一个孩子在身边,多了一份思儿之情,但她内心却是激动和高兴的,因为毕竟为孩子的未来铺了一条金灿灿的大道,使她有了一个美好期待。良好的城市教育,可以比同龄的乡下人有一个高的起点。
当我十七岁已成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时,母亲却抓住部队到乡村征兵的契机,毫不犹豫地让我报名参军。她说,当兵或考大学对乡下娃来说是跳龙门的最好机会。当我问她,我当兵了你咋办时,她安慰我说:“你放心去当兵,家里的事她会安排的。”当我通过了体检和政审在部队服役三年退役后,发现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虽然家里田多,但没有荒芜,来不及耕种的田地已出租给他人。
正是我母亲的远见,她的四个孩子中有两个走出了乡村。一个从当兵到考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并成为上海基础教育的学者、作家;而另一个则成为嘉兴小有成就的自主创业者,其他两位也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二、勤俭持家却善良能干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生活是艰辛的,当时全国正掀起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不重视经济生产,农村不能养鸡养鸭,家里不能有自留地。很多农民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我母亲就是在这样的年代中生下四个孩子。由于她勤俭、能干和善良,成功地带着我们度过了生活的难关。
记得我在五岁时,我们五口之家的一天口粮有时不到一斤大米,大家常常饥肠辘辘。为此,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看到喂猪吃的红薯、米糠和胡萝卜时灵机一动,母亲就变着花样给饿得发慌的我们充饥。早晨,母亲用少量的大米和很多红薯一起煮,熬成稀饭红薯粥;中午,母亲用南瓜和米糠做成南瓜米糠饼;晚上,用胡萝卜、青菜和少量大米熬成青菜萝卜粥。尽管与家畜抢粮食吃,但母亲要求我们不能浪费,哪怕剩下一点点粗粮稀饭也要喝光。家里虽然穷,有时揭不开锅,但我母亲总是慷慨助人。
有一年秋天,不知何时我家门口多了五个要饭的身影。他们五十多岁,面黄肌瘦,向我家要饭。母亲二话没说,走进家门慷慨地拿出仅剩的十个南瓜米糠饼送到了他们手中。他们一边说着谢谢,一边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后来才知道他们是淮南人,遇到水灾逃难出来的。第二天,由于吃的粮食不够,我们少吃了一顿,虽然有点饿,但我们笑得很开心。
在缺衣少食的年代,弟弟穿哥哥的旧衣服是常有的事。但我母亲不会让我穿宽大的衣服,而是在夜晚用灵巧的双手用剪刀和针线重新改制成合身的衣服。虽然衣服有点旧,但合身干净,穿在身上,还是挺精神的,我常常为有这样一位心灵手巧的母亲而自豪。当生活条件改善,母亲还买了缝纫机专门为子女缝制衣服,节省了很多开支。
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子女的长大,家里生活条件的明显改善,母亲仍然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对此我们耳濡目染,特别是助人为乐的精神指引着我们前进。
弟弟陆少忠长大自主创业成功后不忘困难人群,坚持公益事业。为此,我在百度中输入“陆少忠”,“手艺人陆少忠:为困难群众免费修电器20余年”的标题便跃入眼帘。原来这是《浙江日报》2016年8月15日对他公益事业的长篇报道。从报道的字里行间,似乎能读到母亲谆谆教诲的影子。
我于1996年从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到上海工作后,也不甘落后,把妈妈教诲我们的话“乐做他人欢迎的人”记在心里,一直在公益大道上行走着。我到云南当过支教教师、在上海工读学校当过志愿者,这些事迹曾被新华社、上海电视台等媒体作过详细报道。《新民晚报》于2014年2月16日头版头条的“百姓故事”栏目以“画一个我给‘想要怒放的生命’”为题对我的公益工作进行了深度的报道。此外,我出版两部儿童小说《三个星外小侠客》和《星外小人国奇遇记》后,曾捐赠给云南、四川、青海、武汉等地的希望小学数千册,使当地的孩子有读物看,启迪他们的智慧。
三、激励子女却淡泊生活
我母亲虽然生活于乡村且不识字,但很重视对孩子的人生激励。她感到一代应该比一代强,根深才能叶茂,家族才能兴旺。
当我对乡村粗活和肮活有抱怨时,她不但没有批评,反而鼓励地说:如果你有本事能跳出“农门”且生活得好的话就需要有真本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关键看你适合干哪一行。当部队到我的乡村来征兵时,她就鼓励我去从军,争取转干,也许当兵的机会能开启我人生新的一页;当我退伍没有转干时,她仍鼓励我说,条条大道通罗马,看你适合走哪条道;当我没有读过大学想考研究生时,她叫我不要顾忌他人怎么说,不考怎么知道自己考不上;当我三次考研失败时,她没有讥笑反而鼓励地说烧开水烧到九十九度了,再烧一下一定会开。果然,我第四次考研时成绩优异,被华中师范大学录取并成为一名攻读教育与经济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当我研究生毕业在上海工作时,她劝告我做人不要太操劳,欲望不要太高,赚钱没有底,要以平常心对待生活。
的确,我母亲看到四个子女相继成家立业后,并没有依靠哪个子女生活,而是与在嘉兴城市工作的父亲两人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
当时代变革中的很多人都在为发财奔波时,我母亲却选择了淡泊生活,寻找生活的本真,并为子女树立了榜样。
我母亲信仰佛教,专门有一张桌子供着观音菩萨像,还不时地点香烛,念念经,同时为邻里乡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母亲能吃到乡下大哥送来的米,乡下姐姐送来的菜,维修家电的弟弟送来的旧电器,我送去的书,她感到既欣慰又满足。虽然看不懂我写的书,但看到我能写专著和小说,她脸上乐开了花,为子女的长大感到高兴。
在母亲淡泊生活的耳濡目染下,我感悟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弊端,使我在摆脱了僵化式的书生式研究,让我走进生气又富有活力的生活洪流中去体会生活,才有我支教边疆云南山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和当工读学校志愿者的生活体验,让我静心拥抱春天的绿,描写夏天的阳,赏欣秋天的风,诗赞冬天的雪。于是,我的一篇篇纪实文学、一部部儿童小说被发表或出版。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是情感的宣泄和生活的感悟,更多的是把学术研究用形象生动的故事形式呈现给读者,这何尝不是给平淡的生活添彩呢!
我清晰地记得儿时在闷热的夏夜与母亲一起观看流星雨的场景。面对浩瀚的星空,母亲说:
“我们地球上每个人的生活就像每一颗流星一样在宇宙中是匆匆过客。”
是啊!我母亲的故事就像天空划过的亮晶晶流星那样闪烁着光芒,让我看到红尘滚滚中的人性美,使我对未知的人生有了期盼,那是我珍藏在心底中最美好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