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潘公桥下的日子(散文)

编辑推荐 【绿野】潘公桥下的日子(散文)


作者:只在眉心处 童生,534.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97发表时间:2022-08-17 10:39:42


  
  
  
   潘公桥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北门苕霅两溪汇合处,为明代水利专家潘季驯所建,早年是湖州北门出城的标志性建筑。我公婆的家就在潘公桥北岸的厂滩8号,他们是湖州金属拉丝厂的退休职工,老两口对这一带非常有感情。他们并非这边的原住民,公公是轧村人,婆婆是义皋人,他们年轻时候在织里镇上工作,后因工作变动从织里调至湖州。但婆婆告诉我,她家老底子是在潘公桥附近的市陌路。日本人入侵的时候,外公曾为生活所迫在城北水闸那里做过一段时间伪军,日本人投降后,外公回到市陌路太平庵对面的剃头店重操旧业。1949年春节以后,曾经与外公一起当过伪军的朋友找到他,动员他去解放上海,这位伪军朋友那时已加入到解放军队伍。无奈外公已经成家,且外婆身体不好,此事只好作罢。解放后外公迁至其连襟的老家,位于太湖边的义皋村定居,仍旧以剃头为业。
   先生年少时喜欢听外公讲过去的事情,外公解放前在市陌路开店时无意中还救过一名共产党干部。事情的发生毫无悬念。一日下午,外公在店里等生意,这时进来一位青年男子,他告诉外公有人追他,希望能在外公店里躲一躲,外公同意了。那时的店面都是前店后宅,外公将人藏在后面的房间里。不一会儿,果真有几人寻到市陌路,经过外公的店门口时,很着急地询问有没有看见什么人经过,外公说没注意,来人匆匆追往东面环渚方向去了。年轻男子出来后告诉外公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姓名,并感谢外公的救命之恩。因事出突然,外公没有记住青年男子的名字。
   也许是命里注定与潘公桥有着不解之缘,一九八七年我公公婆婆调入湖州金属拉丝厂工作,开始没有分配住房,他们租住的地方就在潘公桥附近。先是墙壕里,后至潘家廊,厂滩8号是九十年代初分配的公房,房子很小,只有十几个平方,紧贴着潘公桥下的龙溪港,婆婆家的厨房与龙溪港只隔着一扇窗。九十年代有一次发大水,家里的水没过了脚踝。居住条件虽然局促,但这里留下了我们一家忙碌又安稳的身影。
   我公公以前是金属拉丝厂的机修工,业务精湛,在我的印象中没有他搞不定的活。我曾和小姑子合开过印刷厂,在工厂最艰难的时候我请公公过来帮衬。他老人家不仅维修机器,还帮着管理生产,替我们省下大笔的开销,连厂里的升降电梯都是公公带领几名工人亲手制造的。公公技术好,人缘佳,厂里的员工对他很佩服,亲切地称他为“老爷子”。现在的他已经78岁高龄了,精神矍铄,生性乐观,还在小姑子的印刷厂发挥余热。
   公公不仅精通机械,同时他还是位不错的裁缝。裁缝的手艺是祖传的,八、九十年代全靠这手艺,为家庭增加额外收入,使得家中的菜篮子总是那么丰盛。婆婆有一手好厨艺,她还曾在湖州二轻系统组织的烹饪大赛中获得第二名,当年金属拉丝厂招待外宾都是婆婆掌勺的。人最基本的需求莫过于吃穿,公公婆婆在这方面给予我们小辈极大的满足。公公还常对我和小姑子说:“辛苦铜钿快活用”,只要不浪费,他都认为是正常的。
   在潘家廊租住的时候,我和先生尚未成婚。潘家廊在潘公桥南堍,那时候的潘家廊人来货往,店铺林立。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潘家廊轮船码头,就在潘公桥下。这里停满大大小小的船只,以客船居多,往来于织里、轧村等地,许多农产品也是在这个码头上岸的。八三年我读高一的时候,就是在这个码头乘船去塘甸我同学的家。八十年代末期,我和先生还曾在这个码头游过泳。那时候这里的水虽然有些混浊,但游泳的人仍然很多,胆子大水性好的年轻人会吊着过往船只到很远的地方。码头旁边有个酱油店,里面的酱菜品种丰富。码头往西几百米有一家汤包店,味道好极了。每逢休息日,公公婆婆会带着我们在老街上看古桥,吃小吃。公公对附近一带哪家店的东西好吃了然于心,我非常享受这种走走看看吃吃玩玩的生活模式。
   厂滩8号在潘公桥北堍,紧邻潘公桥。厂滩是一条东西走向与桥下的龙溪港平行的狭长街道,西面以潘公桥为起点,向东一直通到环渚乡下。与厂滩相背,从潘公桥往西的这条街是田盛街。我们的生活区域就集中在古老的潘公桥下。二千年前后由于企业不景气,公公婆婆都提前退休了,潘公桥下的家更热闹了。公公每天在家里听着音乐做着裁剪,婆婆打理家务,帮我照看孩子。2000年,小姑子家的世纪宝宝出生了,几年后我们家这一对调皮兄弟在潘公桥下玩出了名气。
   我们这条街上的住户大多是厂里的工人,也有一些是做小生意的。我所熟悉的邻居就这么几家。从潘公桥侧往东,第一家的孩子叫小亮,比我儿子大一岁,他父亲是金属拉丝厂的会计。我家在第三个门堂子,我儿子迪迪和小姑子的儿子楠楠由我公公婆婆照顾。第四家的女孩子叫媛媛,她父亲是烟糖公司的员工。媛媛家对门是洁洁家,她父亲是市郊一家企业的技术人员。迪迪、媛媛、洁洁三人同岁,我跟这两个女孩的母亲亦同龄,孩子们玩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几个女人也经常凑在一块聊天。楠楠比迪迪小六岁,当他能够独立行走时,便像个甩不掉的小尾巴,成天跟在几个大孩子后面四处疯癫。我每次下班回来便看到自家这两个熊孩子头发湿漉漉的贴在脑门上,哪怕大冬天也会头上冒汗,皮实得紧。好在那个地方街道狭小,汽车无法通行,相对来说安全系数高一点。每到寒暑假正是几个孩子玩得最欢的时候,家长需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动向。我公公婆婆每隔一段时间就到潘公桥头找一找,看看孩子们是否安全。
   夏天来了,潘公桥边好不热闹。那个时候的老房子没有空调,有些邻居会在自己门口摆好小饭桌,吃露天饭。我家也吃过露天饭,小饭桌直接摆放在潘公桥下,边吃饭边与邻舍隔壁打招呼聊天,煞是有趣。晚饭后天黑了,月亮出来了,潘公桥的台阶上坐满乘凉的人。晚风轻拂,桥下升腾的水汽渐渐由暖变凉。女人们聊着东长西短,男人们聊着家国大事,孩子们不时地出来闹腾一番,刷一刷存在感。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市民阶层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关注度比机关干部都要高,那些老男人聊起中外伟人,就跟聊起周围邻居似的熟悉,对新近发生的各种大事小情也分析得头头是道。一天的疲惫在黑夜中慢慢褪去,新的希望将在次日的黎明中诞生。
   潘公桥的邻居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他们的日子虽然简单平淡,但都过的有滋有味。有时我也在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回顾自己浑浑噩噩的前半生究竟做了些什么。现在发现这种思考毫无价值。平平淡淡如何?轰轰烈烈又如何?日子是自己过的,健健康康地活着,快快乐乐地过着,如此甚好。
  

共 25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纪实报道文章,真实的 描述了《潘公桥》的 历史状况, 潘公桥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北门苕霅两溪汇合处,为明代水利专家潘季驯所建,早年是湖州北门出城的标志性建筑。这座历史名桥经历了多少朝代一直留在今日。 潘公桥的邻居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他们的日子虽然简单平淡,但都过的有滋有味。有时我也在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回顾自己浑浑噩噩的前半生究竟做了些什么。现在发现这种思考毫无价值。平平淡淡如何?轰轰烈烈又如何?日子是自己过的,健健康康地活着,快快乐乐地过着,如此甚好。可看出人们很安逸平淡的生活,这种渴望只是老百姓的 真实心里。好文章!推荐阅读!【编辑:晓林】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晓林        2022-08-17 10:41:44
  望您多写好文章!写作愉快!
永恒意志 真挚情感 拼搏求索 江山永在
2 楼        文友:鹦鹉        2022-08-17 13:14:28
  拜读佳作欣赏,感谢赐稿支持!
3 楼        文友:林科        2022-08-19 06:52:48
  岁月如梭,人生若梦,唯真情永存,行文流畅,情真溢满,感人肺腑。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