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韵】农村·童年(散文)
一
一生当中,一般说来,童年时代,应该是最好的时候,因为那时候最开心,无忧无虑,欢乐无比。然,城里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生活环境不同,自然感受也不同。两者之间并不对等,也毫无可比性,各有各好。
对我来说,农村和城里,刚好各有一段不同的生活经历,以十岁之前和十岁之后作为一个分界点。十岁之前,我在第一故乡山东农村的老家,那时爸爸还在世,跟爸妈在一起;十岁之后,我在第二故乡成都城市的市内,那时爸爸已去世,跟亲戚在一起生活。
如果在两者之间做一个选择的话,一般人大都会选择城里,但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农村,感觉还是在农村的生活更开心快乐。对我而言,那意味着儿童天性的自然释放,真正的无拘无束,活得潇洒随性。
跟我在城里的生活相比,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城里虽然吃喝不愁,生活品质,环境条件,各个方面比农村好得多,物质优渥,所谓的在别人眼里的享福,但是在精神上,远不如我在农村自由自在。
四十年前,在我的第一故乡山东农村住过的第二个家,在那里上小学,从一年级上起,到四年级时离开的家。那时候,我们一家人都在农村生活,爸爸在外地上班,要每隔段时间休班时才回来,平时家里就只有妈妈和我们几个孩子。
那时候很贫穷,物质匮乏,手头拮据,但精神上是开心快乐的。看来物质优越,并不见得就是快乐的条件,也并不一定是幸福生活的保证,虽然相对有一定好处,但不是绝对。
也许这也是真理,当你一方面不丰富时,另外一方面反而很富足。如圣经中所言:“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我在农村待的那些年,童年阶段很幸福,回想起来,昔日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都让我怀念,都让我留恋。当时那些根本不值一提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最简单不过的日常生活,现在想来,都觉得挺有趣有意思。回过头去再看,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简单幸福,温馨美好。
二
过去的生活片段,时常涌上心头,令我怀想。我想,既然是难以忘记的事,肯定是当初的感受很深刻,所以不容易忘记。
记得就有那么一次,我还小,跟着妈妈出去,妈妈用车子拉了一袋麦子,要去用电机加工,磨成面粉。在磨房里,轰隆隆的机器声震耳欲聋,房间空气中弥漫着白色的粉面,人的身上脸上眉眼间,都沾满了白色的面粉。
眼见一大袋小麦,很快就磨成了白花花的面粉,完后付钱,我听见妈妈大声对人家说:“带的钱不够,只有这些了,差两分钱就算了吧,别收了”。
傻傻的我不知所以然,只想着要为妈妈解难,毫不犹豫地掏出口袋里的钢镚,那是我留着准备买冰棍的零花钱,递向妈妈,自豪地说:“给,我这里有!”
满心欢喜的以为妈妈也会高兴,没想到却被妈妈一下子拨拉开我的小手。机房里轰轰作响,听力不佳,视线不清,小小个儿的我,发出的微弱童声,那人肯定不会注意,也不会听见。我听到妈妈还是坚持给人家说算了吧,就让让吧!让我完全蒙了,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幼小的我根本弄不明白,那时家庭条件那么不好,妈妈要操持这个家,养育那么多孩子,她都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来花,计划着那一点微薄的收入,但凡能节约一点是一点,绝不会大手大脚。
我当时不懂,只是一味觉得,人要诚实。幼小单纯的心灵,没有一丝丝杂念,清澈透明,哪懂得世间之事,并不就只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并不就是绝对的对错之分。
直到后来才明白过来,其实,即便是妈妈那么做,跟人讨价还价,能省则省,也是情有可原,可以理解,并没什么不对,也没有什么不好。讨价还价是很正常的,人家最后不也同意了吗?做买卖就在于商谈,互利互惠,两厢情愿,这再正常不过,没什么大惊小怪。
那时生活又那么艰辛,那么不容易,妈妈活得本就很难……岂是我这样,没经历过世事艰难,没吃过苦的无知孩童所能懂的道理。
三
说起在农村的日子里,可干的活还真不少。毕竟,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农民靠天吃饭,也靠辛苦下力,下地干活种地。有付出才有收获,偷不得懒。
也是巧,就在前两天,在我弟弟的QQ空间里,发现他有一段视频,他和弟媳周末闲着没事,两人居然开着车,从城里跑到了乡镇,在农民的麦地里去捡拾农民收割过后,那些残留在地下的麦穗,重温他以前在农村老家时经历过的生活。
我看到居然收获还不小,袋子里装了不少麦穗,他俩这是忆苦思甜去了,去感受劳动最光荣。弟弟人品本就很正,他很正直传统,勤俭节约,很多良好品德他身上都有,还又是共产党员,作风优良,他绝不会为了贪图一点小利,冒着酷暑去捡拾这点麦穗。
他大概觉得白白丢弃了也是可惜,浪费了粮食。他是在重温过去艰难日子时的不易,自己在给自己上一堂,传统教育课,那就是,人不能忘本。
他这一举动,还又让我联想起以前回山东探亲时,听妈妈也说起过这样的事。哪个楼的哪个婶子阿姨,人特别勤快,即使住进了单元楼,成为了城镇户口那么多年,可是依然没有丧失劳动人民的本色,依然保持着在农村生活时,勤俭持家的传统作风,从不奢侈挥霍贪图享受。
她们平时闲不住,不是做这就是做那,总之一天天就是找活干。听说去捡拾过附近农民地里遗弃的红薯,土豆,玉米,挖过野菜,每次都收获满满。真是不可想象,我听着觉得很吃惊。
她们还骑着电动车,跑到周边农村的地里,待那些农民割完麦子,忙完麦收之后,她们便进到地里,去捡拾遗漏的麦穗,多的能捡到好几百斤!天哪,那是什么概念?几百斤粮食啊,那就意味着几百斤麦子,几百斤面粉,几百斤馒头……虽然只是毛重,但就算去掉外壳,净重没那么多,那也不算少。
庄稼地里处处都是宝啊,虽然这些捡到的麦穗,不用花钱就归你所有,可是也需要你去劳作,付出汗水才有的收获。听说了这些事,真让我暗暗称奇,真心佩服这些朴实的长辈们。
她们年轻时在农村,吃过苦受过难,经历过苦日子,养成了热爱劳动,勤劳肯干的习性。即使年纪大了,也闲不住,还是一如既往保持勤劳,这种精神难能可贵,现代人活得那么讲究,一般人还真做不到。
四
在十岁之前,我就在农村住,其他时间就没有再接触过农村的事,其实也有点稀里糊涂分不清,庄稼地里的那些事,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比如收割麦子,只大体知道是夏天。
这次偶然看到弟弟和弟媳,在只剩下麦桩的地里,捡拾麦穗的情景,更加勾起了我的回忆,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在我的第二个家住时,其实也曾拾过麦穗。
记得在农村上小学时,每逢夏收时节,学校就组织同学们,去地里捡拾麦穗,让我们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进行课余实践劳动活动。
农民种地确实非常辛苦,我不太清楚流程,专门咨询了一下懂农事的人,才大概知道,种庄稼比如小麦,要经过精心的播种,施肥,浇水,打农药,一系列的田间管理。
麦苗慢慢成长,好不容易挺过寒冷的冬季,迎来春雨贵如油,雨后疯长期的春季,度过开花期,扬花期,自花授粉,终于结出饱满的新麦粒,最后到成熟收割。一路走来,农民付出很多,真是相当的辛苦,很不容易。
麦收过后,农民们还要忙着翻晒麦子,防止不够成熟和干燥,容易导致潮湿发霉。至于地里还遗漏了不少的麦穗,他们都忙得无暇顾及,只有放弃。
要做到颗粒归仓,绝不能轻易浪费,因此学校总会适时组织我们,去地里捡拾麦穗。夏天天热,我们大家戴着草帽,顺着田埂地垄,有顺序的一排排,按照划分好的片区,仔细的查找地上遗漏的麦穗,一个个干的都很仔细,绝不会想到偷懒。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还算淳朴老实听话,很少有偷奸耍滑,故意偷懒,逃避劳动的,我们干活都特别认真,还唯恐漏下没捡到。一个个热的小脸红扑扑,衣服都被打湿,满头大汗。
天热口渴,学校给我们送来一桶水,不是白水,水里面加了糖精,水变得特别甜。物质匮乏年代,糖精替代白糖,水变得有甜味,那就是我们最好的饮料。我们觉得开心不已,能尝到甜味就很满足,哪管它是否是化学物之类,那时候也不懂。
糖精这东西现在还有,一些商家,为了减少使用成本,用糖精代替白糖,制作糕点甜食。可化学的东西,怎么能跟天然的原材料相比?以前是没有选择,现在物质丰富,按说就不应该再使用。
坐在地头休息时,除了喝糖精水,让我们最开心的,莫过于老师给我们讲故事。我还记得,有个男老师,讲过《西游记》,唐僧,孙悟空,沙和尚,猪八戒,白龙马师徒,西天取经路上,历经磨难,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
老师讲得绘声绘色,特别搞笑。他学猪八戒学得能笑死人,连比划带表情,非常传神,还嘟起个嘴巴,嘴里念念有词,嘟嘟囔囔,哼哧哼哧,发着牢骚,像极了又馋又懒的猪八戒。我们笑得前仰后合,开心极了,老师讲得也太生动了,让我们全都痴迷在故事里,忘记了劳累,不知道疲倦,每次都盼着他再讲,真是难忘。
这些故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直没有机会读到这本书。直到后来我去了成都,上初中时,才算是了却心愿,终于读到了这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小说《西游记》。
五
对于那时候的我们来说,拾麦穗,不觉得是在辛苦干活,而是一项快乐的课余活动。因为我们可以喝到,平时喝不到的糖精甜水,这确实是说明了物质匮乏。还有那些听不到的故事,老师平时不会在课堂上,讲这些有趣的故事,所以反而不把劳动当辛劳,而是件乐意干的事,觉得劳动很光荣,积极性很高。
从这件小事也能联系起,知识的力量,精神的引导有多强大,追求精神,远胜于追求物质。物质上达到基本基础就行,如果欲望永无止境,有了还想有,人永远处在焦虑,比较,空虚之状态。而精神的富足,却能让心灵超凡脱俗,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境界不凡,层次抬高。
精神的力量可以强化意志,鼓舞人战胜一切,人活着其实就活一精神,物质再丰富,没有精神做支撑,也是水中月,镜中花,空中楼阁,没有精神上的追求不可想象。
就像我们喜欢读书写作,听歌看电影等,都属于精神层面,这其中感受到的心灵愉悦,灵魂救赎,远比穿名牌,吃大餐,醉生梦死来得有意义。物质享受过后带来的空虚,远比不上精神层面充实后的踏实。
不管别人怎样,让我选,永远都是精神至上。人与人不同,人各有志,不必强融。其中的感受,冷暖自知,自我体会,自己的人生自己选,自己去走,只要你觉得好就行。当然也没有什么绝对的对错之分,怎么都是一生,人生苦短,怎么活都没错。只要你觉得,而不是别人觉得。
在农村里呆的日子,儿时的生活经历,对我是有好处的,让我从小就能懂得,书本上所写得“粒粒皆辛苦”的确切含义,能理解农民的辛苦和不容易,这是非常难得的体验。
农村里的童年生活,也是我一辈子最快乐的阶段,在农村待的那些年,让我一生难忘。这些宝贵的经历,就是我一生的财富,为此感到幸运。
我在想,下次回老家,也选一个夏收季节回去,跟着弟弟也去尝试一下,在田间地头,捡拾麦穗的感觉,重温小时候干过的活,再去体验一回,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还能不能再找回,过去的那个自己,再见到那个爱喝糖精水,满脸都是汗水,却开心的憨笑,小脸红扑扑,爱听故事的快乐孩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