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民俗文化传承初探(杂文)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风俗习惯,也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民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因而它又称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民族的兴衰,它的繁衍延续,都需要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为纽带,而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主要表现形式。民俗的传承,也是文化的传承,它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保证之一,是一个民族的魂,甚至可以是一个民族的信仰。
“六王毕,四海一”,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首先是统一六国的文化于秦国,在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的同时,统一全国的民俗文化,如统一穿秦服,统一过民俗节日,统一了全国的风俗礼仪。可以说,秦始皇是第一个践行了“欲要彻底亡其国,必先灭其文化”的理念。由此可以确定,文化的统一,才是一个民族的真真意义上的统一,只有民族习俗归于一统之时,才会产生民族的凝聚力。
民俗的形成,背后总有一个文化故事,因而民俗的内涵就有了文化特性。我国的端午节最初是人们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在春秋战国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死去,便成了汉民族人们纪念屈原的一个传统习俗节日,随着历史上民族的几次大融合,端午节也变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共同民俗节日。
端午节里吃粽子,划龙舟,门上挂艾叶和蒿草的习俗,是有历史典故的。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秦国和楚国都城邺城被秦国攻破后,万念俱焚,仰天长叹一声,就投入了滚滚汨罗江。江上渔夫和岸上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边,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后就演变成赛龙舟习俗。人们在打捞屈原尸体的同时,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和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的尸身免遭伤害。有人准备了艾叶和蒿草,待屈原的尸身打捞上来之后,不被蚊虫叮咬。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日,人们都到江上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门上挂艾叶和蒿草,以此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端午节最开始盛行于楚国,后因是纪念忠君爱国的屈原而被中国历代王朝所倡导,逐渐流行与全国,现已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因而它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俗节气。我们今天把端午节定成国家法定节日,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它传承了屈原的爱国精神,传承了一种爱国文化。
宗祠是人们祭祀祖先的地方,因而宗祠文化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宗祠又称家庙、祠庙和祠堂。它是儒家礼制的产物,是崇孝祭祖的场所。宋朝以前,按礼制规定,宗庙为帝王专有,之后诸侯、大夫才能设宗庙祭祖。宋代朱熹才开始始提倡建立家庭祠堂。每个家族可建立一个祭祀自己家里的高、曾、祖、考四世神立的祠堂神龛。直到明代,朝庭才允许民间百姓亦可建家庙。宗祠多建于家族聚居地中心位置,随着族丁的繁衍兴旺,大家族又会分宗专门建起了宗祠或支祠。
祠庙大多建筑宏丽、工艺精美,它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承载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展现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古时各姓氏家族都不惜重金聘请风水师,反复勘察才会确定宗族祠堂地址。一般都会选择前有泾,“前水为镜”,后有峰,“后树为屏”等风水宝地。若无峰,就堆土成丘,植树造林;左狮右象为对称,正面视野开阔,出入方便,前山层叠绵延,意味家族绵延昌盛。
宗祠是有血缘认同,和宗睦族,缅怀祖德,传承文明,弘扬正气,激励子孙,奖优助学,排忧解难等作用。它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圣地,是传承家族文化的载体。传承宗祠文化有利于弘扬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基于宗祠特定空间的民俗活动,是群众千百年来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认知的结晶。宗祠文化是节律性的群体活动,它寄托人的信仰、调节人的心态、释放人的情感、抒发人的情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保护和传承宗祠活动有利于弘扬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
我国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容非常丰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有些民俗文化渐渐地被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此民俗文化的挖掘、抢救和传承已迫在眉睫,它也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的义务和责任。民俗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凝聚社会的合力,因而民俗文化的传承工作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继承、弘扬和发展民俗文化,赋予民俗文化新时代内容,融合新时代精神,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