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忆武夷山的竹(散文)

精品 【东篱】忆武夷山的竹(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490.6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517发表时间:2022-08-24 05:26:05
摘要:20年前,穿行武夷山,没有带走山中茗茶,却带回一根竹杖。十里风景渐渐模糊,唯有武夷山的竹,留给我值得怀念的故事。


   回忆起二十年前游武夷山的情境,犹历历在目。
   武夷山是天下名山,“高于太华五千仞,秀出巫阳十二峰”,堪称风景这边独好。武夷山的茶是茶中极品,天下之茗“不如仙山一啜好”,其茶,冠类绝世。可想来,我独对武夷山的竹特有好感,这样说,是不是偏离了武夷主题呢?
   所以,喜欢武夷山竹的事,只是朋友相聚闲聊说说而已,不敢撰文以记。一学生打消了我的顾虑,他说,我去泰山兴趣就不在十八盘,喜欢泰山几千石刻;我去黄山眼光就不给迎客松,就喜欢看画里宏村,徽派建筑。把我的回忆写给武夷的竹,情有独钟,没有不妥,与一座山的主题无关。
   从厦门往武夷山的火车上,我不慎洒水地板,踏脚打滑,崴了脚,抵达武夷山,本想在山根仰慕一番,同行的市政协刘主席则不饶,从路边花了五块钱买来一根竹杖。
   店主告诉我,这是适合做杖的红壳竹做的。竹身通体黄褐,自然斑纹,竹品柔韧,价廉物美。店主告诉我们是他的亲戚手工制作,不值钱。手柄处被火烧燎成弯,火斑如花,天成之美。我伸手抚摸,被制作人打磨得光滑如鉴。店主告诉我,游山结束,可随手一抛。这话让我差点反目。做杖之竹,品质如何,断不了即可,竹的品种几百,而人品只有一个——不讹人。我对店主的恭敬之情顿生,他完全可以看着我一瘸一拐的样子要个高价,因为买竹杖的心思早就被他看透。
   这么好的工艺品,且是扶我上山的“竹友”,我一直相携回家,至今还挂在书房窗壁一角。真正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不必珍贵万贯,只要入眼,喜欢了,就不能辜负了。况且,刘主席付钱,不容我掏腰包,说,一辈子大钱没有,花个小钱,心安理得,一路的小钱都他掏。这话我记住了。去年他八十作古,我马上想起那根竹杖,还有他的话,多么平易近人,如果他还在,我一定告诉他,你花了五块钱,买了我一生的美好记忆。
  
   二
   我不是一个喜欢奢华和摆谱的人,要不是我崴了脚,几辈子也不会坐着“滑竿”被山民抬着上下山。太奢侈,太不自在!我总是重复着这样的话,希望抬竿的两个汉子能够原谅我的居高临下,原谅我的体重。
   为了减轻两个汉子肩膀的负重,我和他们开聊。
   “武夷的竹做滑竿,大材小用了啊。”我讨好地说。其实我对竹子的了解甚微,且并不喜欢,觉得中空无法承重,老家盖房子做椽子,都是在中间穿透,插一根木根以加强韧度。其实,我的俗见,是受了作家迟子建的影响:“栈道上见到的由它做成的滑竿抬着人咿咿呀呀地上下时,便觉得它的卑贱和不成器。”(《萤火一万年》)此时我正坐在不成器的竹滑竿上,也觉得不成器,怪别扭的。
   “老板是‘大材’喽,竹子也有了大用哦。”抬竿的汉子说。读书知闽人会说话,的确,出口不俗,让人听了舒服得都想瘫在滑竿抬的竹椅里。
   我得知,做滑竿的竹子最好是“黄条金刚竹”,听这名字,每个字都很劲道,不必说特性。咿咿呀呀,吱吱扭扭,这声音,开始听着有些揪心刺耳。汉子说,这是他们的“竹乐”,颤颤悠悠,那是节奏,用不着两人协调号子,吱吱扭扭,那是劳动的号子,肩上重千斤,号子一响一身轻。
   “老板出足了价钱,我们抬竿子的就理所应当了。”汉子在安慰我,我在竿子上坐着,他们平衡着我,但我的心理无法得到平衡。尤其是我想到作家萧红写的《滑竿》的句子:“关于滑竿,我想他俩的膀子,原本是肩不起的,但也肩起了。”她没有半个字批判,但字字戳痛了坐在上面的我。我只能在心底多次喊出“今非昔比”的词,原谅我的高高在上。
   “老板觉得不过意,那就学着这竹子,秀气一点哦……”这话并非讥讽那时90公斤的我,而是减肥的善意提醒,我一个劲地点头,希望这个动作不会产生实质性的重量。所以,回家以后给自己要减肥拟了一句口号“像秀竹一样活着”。这段故事,也为减肥的我带来乐趣,逢人便说来历,一顿大笑,笑也减肥。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用“修竹”这个词,我说本就不矮,何必“修”!又是一顿大笑。想想竹可摇风响,我得竹意笑声响,有了“竹缘”,从此,翠竹的形象,驻留脑海,甚至到南方的城市出差,一定要吃一顿竹笋饭,问人竹笋饭可以减肥,也是因为它“秀气”,一身纯粹的纤维,怎么会让人增膘呢。
  
   三
   我记得,大约是到了武夷山中的胡麻涧一带,路侧有竹林荫蔽无隙,一小道蜿蜒可入其间,那里有山民设了茶点。我得请抬竿人小憩饮茶去汗。方圆十几米的样子,不见竹林的层次,挨挨挤挤,密密匝匝,就像根本不想让人一睹其间的样子。绿气足可解暑,并不因无风而觉得闷热,看来古人作扇用竹是有道理的,古人说“温如玉,凉似琼”,并不矛盾。竹叶挂绿幕,围裹有几人?若是未入座,很是费猜疑。中间摆了简易的茶桌,几把暖壶,两个大的瓷茶壶,茶杯倒置盘中。竹林四围是木条架起的条形凳,宽敞得很,不必寻座,随便就可以放松自己。花十元,要一壶茶,请了汉子慢品,他们说不能耽搁挣钱,下肚几杯,光顾着去拭汗了。
   竹林里的空气,我觉得是供给上帝来享受的,我大口地贪婪地吮吸着,吸入和呼出,都似乎是带足了翠竹的绿味。我正想坐在空着一处,茶老板双手合十,道一声“先生往别处坐吧”,原来他端着一碗茶,恭敬地放在条形凳上,他说,这是给正在开花的竹喝的。
   竹子也开花?这是我第一次所见。几株翠竹,于顶梢处垂着白色的花儿,那花儿,碎碎念念的,若米粒大小。茶主人告诉我,竹花一生开一次,我们没有什么送别它,只能奉茶一碗。哦,原来竹子开花之后,便作凋零,甚至死去。哦,竹子临终,就用一朵花来展现它的美丽。生命结束的样子,千奇百怪的,一般地说,带着痛苦和悲悯而死亡,这是常态。我不能再找出一堆形容词给竹子,只有“乐观”适合它,配得上它的精神状态。我看看正在拭汗的汉子,他们的工作属于社会的底层,若没有“乐观”的心境,那一架滑竿,走不出几步远就会散架。佛前供花,以求善因善果。那位茶的摊主,竹花前供茶,表达的是对美丽的尊重。他应该不是祈求翠竹花后不死,也不是祈祷自己的茶生意兴旺一些,但也有随缘的意思吧,以美丽之心奉茶于游客,他浇开的是一碗“茶花”。给美丽的花敬一碗茶,多么诗意的仪式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未必都会这么虔敬。或许他恭敬的是这片给他营生的竹林,这让我懂得了超越一般意义的美的内涵。
  
   四
   泛筏九曲溪,是武夷山之游的重头戏。盈盈一水,潺湲九曲,错峰林立,摩霄凌云。岩壁刻字,精彩焕然。醉仙九曲,不负今生。多少人游完这九曲溪,除了感叹赞美,那就是还想重返九曲滩头,再来一次诗和远方的水上漂行。
   我同样有着想再游的欲望,但那些精美的风景,只是以印象的方式刻记在我的脑海,记忆犹新的是漂流的故事。
   最原始的漂流筏,是七八根修竹排列捆扎而成,每根竹子还是用那竹篾绑缚着,竹筏上放置着几把低矮的竹椅子,似乎,竹子很排外,不允许还有“非我同类”的植物穿插其间。就地取材,山竹造物,竹筏漂行,武夷人的聪明才智,就在于把眼光投向自己的大山,大山孕育出千根笋,万枝竹,这种赐予,让守竹而生的人,多出一份妙想和创意。和撑篙人聊着竹筏的好,他告诉我们,这竹筏的创意是源自古人的造书——竹简。殷商时代,刻字竹简,称“竹书”,写的书信就叫“竹报”。曾经不解“竹报平安”,未查说文解字,原来这几个字说的是“平安家信”。如今,他们也是在制造他们的水上文化的“竹简”,只不过人们称之为“竹筏”而已,他们撑篙漂筏,那就是把他们的生活和文字,刻在九曲上,水不见字迹,但水声响着他们撑篙漂筏的诗。
   那艘竹筏,长若七八米,筏首将竹竿翘起,作船头模样。撑篙人告诉我们,会使用炭火制作竹筏的人越来越少了,九曲溪有筏百只,撑篙人爱惜之,若爱惜自己一样,哪怕是竹筏碰触到溪流暗处的岩石,都心疼些时日,仿佛是刀割了手指,要痛上好几天,可不是一贴创可贴就可以止血止痛的。
   一筏四个游客,一溜坐定,撑篙人摘下头上的竹编斗笠,好像是跟岸上指挥放行的人告别,一声吆喝,绕了几个弯儿,就像在半空中响了一声鞭子,脆生生的,就像放了一个炮仗,那是九曲溪的“开流大吉”。
   这竹篙就是竹筏的指挥棒,是竹中出类拔萃者。我面对有起有落的竹篙,顿生诗意。一起一落,阅尽风波,沾满了江湖的味道,九曲里容身,劈波斩浪,成了弄潮儿的帮手。竹篙从竹林中走来,又嫁与溪水,余生与风浪相搏相伴,演绎着搏击的“竹生”。竹啊,或截为笛,人们用热唇吻着它;或裁为篙,从此吻水之深浅,探索暗礁,驭筏行于曲流之上。篙,你是竹中之秀,最有担当。我想,做一条筏之前,一定是先挑选一柄篙。怪不得,篙的主人还在篙的柄上雕刻了龙纹,我看得清,他们也是在舞着水上龙舟,有“龙篙”为证。
   我们在的竹筏上,没有导游,筏下有溪水淙淙,浪花从筏侧翻出,仿佛是一架耙地的犁,没有牛拉,一篙撑起,如一犁划开土地,到了两岸奇石怪山处,顾不得,也忘记了想足下的竹筏,那些石刻,感觉是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似乎我们是专为乘筏而来,风景成为一种陪衬了。
   我们没有邀请,也没有示意,或许是那些筏子上的歌声响起,感染了我们的撑篙人,用一腔男高音,唱起了《漂流》歌——
   昨日爱人/什么时候会离开我/我愿是河流/看你为我停泊过/心痛你兴风你作浪……
   记得那最煽情的句子,那根竹篙,就是他的指挥棒,他既是指挥家,又是歌唱家,兴起时,我抓起一把闲着的竹椅,也跟着敲起了节拍,尽管不怎么和韵,却多了一层声音的铺垫,响在这九曲溪里,格外沉厚。
   再歌一曲,是《撑篙号子》,听不清有什么词儿,净是些汉语的感叹词,啊,哎,噢,呀,嗨,耶,哟……随着竹篙的撑起,探底,划拨,收起,这些词儿反而成为一种铿锵的音阶,将这一路的溪水,弄得醉醺起来,激流环曲处,不再惊惧,平缓时也有乐声相伴。
  
   五
   我陷入对竹声的想象。在所有的植物里,竹子的语言系统最为丰富,就像这撑篙的号子,即使是几个没有多少含义的叹词,也生出和谐的节奏,踏响了一路的水之歌。叹词,可以感叹,可以牢骚,可以惊讶,可以唏嘘,但在闽人船工的号子里,充满了欢快,是伴我们一路追景的美声音乐,是给我们的激情敲响的鼓点。托物言志,竹声韵足。当年潍县县令郑板桥吟竹生悯怀之情,“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情怀不同,竹声亦不同。如今那根竹篙,敲浪飞声起筏行,水雀惊燕闻声绕筏舞,将一路风景打上了竹声篙韵。我又操起了那根竹杖,和着这风景的节奏,起伏于九曲浪歌,蜿蜒漂流于曲溪婉水。多年之后,回想那段涉水行吟的时刻,仿佛清脆的击竹声在耳,响亮的号子声起,将一路水光峰影幻成了美妙的梦境。
   九曲溪收尾了,收在一片翠竹深处。竹篙轻点曲溪的石岸,宣告一段唯美的行程的结束,竹筏横靠在石壁处,唯美登上曲溪尾端的大坝,眼前的竹林,遮住了那段飞浪溅玉的九曲溪身,九曲溪里,号子声再起,一波一波,九曲装满的诗,总不收尾。
   同行的朋友说,沉浸在竹声篁影里,我们居然忘记了从武夷山中带走茗茶。我说,还有弥补的可能,撷几片武夷山的竹叶,装进行囊,回去煮叶闻竹香吧。
   有诗人曾“竹影和诗瘦”,我得竹杖常念一座山,山在我心中瘦,而情却日益浓厚。
  
   2022年8月24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48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竹乃“四君子”中的一份子,知之者很多,称颂者不少,自古以来成为一种借物喻志的象征。本文作者又为我们带来怎样的“竹文化”呢?“我”二十年前游武夷山,地板打滑,不慎崴了脚,抵达武夷山,本想山根仰慕一番,同行的市政协刘主席不饶,从路边花五元钱买来一根竹杖。竹杖手工制作,打磨的光滑如鉴。这么好的工艺品,且是扶“我”上山的“竹友”,“我”一直相携回家,至今还挂在书房墙壁一角。刘主席花五元钱,买了“我”一生的美好记忆。“我”是坐着“滑竿”被山民抬着上下山的,太奢侈太不自在,心里总感惭愧。为了减轻两个汉子肩膀的负重,“我”和他们开聊。大约到武夷山中的胡麻涧一带,路侧有竹林荫蔽无隙,那里有山民设了茶点。“我”请抬竿人小憩饮茶去汗。茶摊摊主竹花前供茶,表达对美丽的尊重。泛筏九曲溪,是武夷山之游的重头戏。漂流筏由七八根修竹排列捆扎而成,每根竹子用竹篾绑缚着,竹筏上放置竹椅子,撑篙人告诉“我”竹筏的创意源自古人的造书——竹简。如今,他们也是在制造他们的水上文化“竹简”,只是人们称之为“竹筏”而已。这竹篙就是竹筏的指挥棒。“我”陷入对竹声的想象,在所有植物里,竹子的语言系统最为丰富,就像这撑篙的号子,即使是几个没有多少含义的叹词,也生出和谐的节奏,踏响了一路的水之歌。本文将游武夷山的记忆中多个片段进行剪辑,以竹为线索连缀成文。纵观此文韵味,风格、艺术特色,感觉美的特色扑面而来。凡是作者游览的地方,作者的笔下,都有美的存在。其写景豁人耳目,言情沁人心脾。在作者的笔下,山美、水美、环境美,人更美,可谓满目皆美景。本文作者善于捕捉特点,寻找角度,移步换形,注意穿插,人物形象着墨较多,这些人物推出,不是泛泛人物点缀,这些人物都是具有美的特点,作者给于他们足够的尊重,衷心的赞美!其实,在小编心目中,作者更美。作者有一颗善良、美丽,富有思想的心灵。人物之美使这篇游记作品显得沉甸甸的厚重。可以说作者在作品中展示的人性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语言之美给读者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情感上的共鸣,真是美不胜收,沁人心扉。好文,绝品,力荐品读,感受经典!问候老师祝安!【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824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岚亮        2022-08-24 12:13:06
  大哥妙笔生花,篇篇锦绣,文章之妙,我就不评说了。我妻的三姐一家,生活在福建南平,离武夷山不远,因而去过两次武夷山。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九曲溪和大红袍。而特别深刻的,是九曲溪的那些撑排人。如果给他一百块钱的小费,那段子和水话也说得人笑疼肚子,真能扯,跟北京的出租车司机有得一比。拜读大作,为兄点赞!
回复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8-24 14:58:43
  岚亮弟这样一说,我就由觉得遗憾了啊,得再去漂流一趟啊。我们是光顾得看弄潮,听号子了,没有想到好节目错过了我们。下次去怎么也得求真传啊。谢谢岚亮老师的跟评,遥握,问安。
12 楼        文友:岚亮        2022-08-24 12:16:56
  大哥妙笔生花,篇篇锦绣,文章之妙,我就不评说了。我妻的三姐一家,生活在福建南平,离武夷山不远,因而去过两次武夷山。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九曲溪和大红袍。而特别深刻的,是九曲溪的那些撑排人。如果给他一百块钱的小费,那段子和水话也说得人笑疼肚子,真能扯,跟北京的出租车司机有得一比。拜读大作,为兄点赞!
回复1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8-24 15:00:45
  问候岚亮先生。大红袍我是领教了啊,其实,留下武夷茶一段,等日后写写。我喝喝茶,最喜欢武夷大红袍和正山小种。那滋味,人间罕见。等我们相聚,就喝大红袍。问候秋祺。
13 楼        文友:瘦马        2022-08-24 12:55:55
  再品老师美文,依旧感慨不已。怀才老师是无限江山的一代宗师,我只是山脚下一个无名小卒。我的拙作《刷瓦师》有许多“硬伤”,若没有怀才老师的精心修改,哪能获精。致谢,祝安。
回复1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8-24 15:01:38
  瘦马老师好。怎么可以这样说啊,我十分喜欢你的文章,写得细腻生趣,每读悦目。还在期待你的佳作。遥握,问安。
14 楼        文友:罗莲香        2022-08-24 14:29:49
  怀才老师的此篇散文写得太诗情画意,摇曳生姿!武夷山的竹,不仅美在外形,更美在气韵美在内涵美在用途。作者登山因崴脚不能顺利行走,于是朋友请挑山工抬作者上下山,抬的工具即是武夷山竹做的滑竿,作者觉得很不过意很不自在,但与挑山工对话后作者的心情变得轻松而快乐,那语言的艺术足见挑山工与人交流的智慧以及乐观开朗的性情。泛筏九曲溪,这溪水名也太美太别致了吧,九曲回肠,足见其婉约柔美的情调,作者觉得竹篙源于竹林,然后嫁与溪水,余生与水相搏相伴,以此度过“竹生”……看,多么曼妙富有情致的表达,可见作者汪洋恣肆的想象,诗意弥漫的表达,像这样趣味横生的语句遍地开花,如同武夷山的竹挺拔秀丽,横亘在读者眼前,让人赏心悦目,如痴如醉!作者最后说忘带名茶回去,但一片武夷山的竹叶足够惊艳,足够回味。入心的即是最美的!大美之作,诗情纵横,鞭辟入里,意味隽永,美轮美奂!盛赞文笔,感佩才思情怀,问候怀才老师,谨祝秋祺!
回复1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8-24 15:06:24
  谢谢罗老师的美评。其实,武夷山可能还有很多的风景,那一座座山峰,一缕缕的彩云,一片片绿意,一行行溪水,太多令我们不得不窒息的风景,竹,应该不在武夷山主要风景之列,但对于我而言,挥之不去,所以就写与竹有关的那些事那些人。罗老师的美评,始终是我创作的动力,视为创作指导,每写就想起,不断提高。遥握,问候秋祺,期待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15 楼        文友:枫桦        2022-08-24 14:31:37
  没见过竹子,这是南北差异的结果。我觉得要走到哪里能见到竹子!老师的文章已经让我看见了竹子,生动美丽,自然贴切!喜欢老师的游记,自然之中衬托出的美,是无法比拟的!拜读好文!
回复1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8-24 15:09:39
  谢谢枫桦老师的美评。竹子可能在北方不是主角,在东北可能更少见,在胶东半岛还是挺多的,尽管不那么遍地生竹,但出门可见。武夷山是旅游胜地,表现的东西很多,竹子不再其中,但于我是重要的,所以就以此为主线了。遥握,问候秋祺,谨祝编创快乐。
16 楼        文友:白玄        2022-08-24 15:21:29
  文章以“竹”为线索,移步换景,组织材料,把自己独特的体验熔铸在因“我”登武夷山时不小心把脚崴了,一同去的政协刘主席用五元钱买了一根竹杖给我扶我登山,后来用竹竿抬我上山,武夷山人用茶浇灌开花竹子以犒劳竹子美丽的一生,令我心生感动!在竹荫下凉爽,飘流时坐竹筏等,描写细致生动,感情饱满,构思新颖,感悟深刻,这“竹友”一直陪伴着我,使我的心情逐渐好起来,既写竹的情趣、作用,更写竹子及像竹子一样人的品质。使文章内涵丰富,意味悠长。问候作者,拜读欣赏。
回复1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8-24 15:25:26
  谢谢白玄老师的美评。那段行程很美,山水之美,很多人都写到,我的笔力可能不够,所以就另辟蹊径,找一个出奇的角度,于是就写了竹,竹关系到我遇到的人和事,觉得很多东西与竹联系起来就生出了诗意。遥握,问候秋祺,期待你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17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2-08-24 20:02:25
  一根竹杖留给老师如此丰富的情感记忆,武夷山的竹子也有了魂,竹声篁影,装进记忆行襄,曲溪没于竹林,竹篙轻点石岸,是永恒的画卷了!问侯大师!
回复1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8-24 20:39:39
  谢谢鸿雁老师的美评。这么称呼,怀才抱器受惊了啊。倒是喜欢兄弟相称,多么亲切,哪有什么大师。怀才写竹,是皮毛,让人见笑了啊,但不藏其陋,斗胆为之。遥握,问候秋祺。
18 楼        文友:房顶月亮        2022-08-24 20:07:42
  跟随怀才老师去看竹。手杖滑竿竹林竹筏竹篙,最后带回的竹叶,无一不带着武夷山水的灵秀清丽,武夷山人的乐观朴实,因竹而生的诗意,在九曲溪水里又回归于翠竹。夜晚静读,在怀才老师优美灵动活泼的文笔下,如诗如画的山水轻松愉快的畅游,化解了一天的疲惫。
   文中的“竹简”可就是后来的“竹笺”?我们这儿还有一汉墓竹笺博物馆。
  
   秋日来临,风好水好心情好!祝福老师一切安好!
回复1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8-24 20:45:18
  竹简是竹筏说,完全是我们和撑排人闲聊的对话,感觉哈哈一笑就是了,至于去考究真实,我可是未想过。根据我所掌握的,笺也是笺,只是书写的用途不一样而已。笺也是书,只是后来有了书信的意义,那是后事。我一知半解,行文所记,皆玩笑啊。但我记得人家的说法颇具诗意,简,是竹片,而筏是竹排,大小在人家的嘴里变化真的是值得赞赏。遥握,问安。谢谢月亮老师留墨。
共 18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