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也说明朝的皇帝(随笔)
一
皇帝这个职位很吸引人眼球,皇帝又称“天子”,天之骄子,天下第一,权力无边,至高无上。所以,尽管皇帝这一职务在历史的长河消失了一百多年,探索皇帝生平的书籍还是层出不穷,商家有卖点,读者感兴趣,创造了不少经济效益。笔者读了几本有关皇帝的传略,也想凑一下热闹,唠叨几句皇帝的话题。
有人统计过,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直到称帝只有两个多月的袁世凯为止,中国历史上共有四百二十二位皇帝。当然,这些皇帝并不是人人都具有雄才大略,其中有七十七位不足十五岁的小皇帝,他们不过是别人手中的傀儡罢了。可笑的是东汉的殇帝刘隆,刚过百天就当上皇帝,两岁就死了。也有些皇帝是低能的,无耻的,其品行和才智连普通老百姓也比不上。关于皇帝的趣闻真是汗牛充栋,罄竹难书,在此单说说明朝的那些皇帝吧。
二
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称得上“别具一格”的皇帝也不少。第一位洪武大帝朱元璋,在历朝历代众多皇帝中最引人瞩目。无论是在艺人评书中,还是在影视戏曲中,他的特殊形象经常出现。朱元璋可以说是历史上出身最穷、最低微的皇帝,汉高祖刘邦虽然也是草莽出身,但他起码是从“亭长”干起的。亭长一职相当于保安队长也好,派出所所长也好,孬好也算是“长”,而朱元璋最初只是几乎饿死的化缘和尚。在旱灾、蝗灾、瘟疫横行的年代,他手持一只破碗,居无定所,四处讨饭,惶惶不可终日。然而,朱元璋借助农民起义的浪潮,最终走向权贵的巅峰,开创了大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基业。朱元璋仅仅用十六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小沙弥到大皇帝的飞跃。他成功的秘诀有人总结起来就是简单的三条,一是卓越的个人才能和坚毅果决的性格。其二是勤奋好学,只有学习才能让人站得高,看得远,这是成功人士必不可少的特质。第三就是结纳儒士,善于网罗人才,天下的文臣武将都甘心为他所用,集众人之智慧与能力,成就霸业竟成易如反掌的事。当然,俗话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位默默奉献的女人,朱元璋也有一位了不起的贤内助,那就是马皇后。她对朱元璋帮助很大,朱元璋对她感情也极深,马皇后去世了,朱元璋悲痛欲绝,再也没有立皇后。
马皇后的去世,让朱元璋的晚年很孤寂,也很烦躁,脾气大长。老百姓发脾气最多不过是摔板凳拍桌子,皇帝发脾气是要杀人的,反正杀人也不用抵命。朱元璋的晚年杀戮很重,可以算得上暴君了。更让朱元璋痛不欲生的是,他既定的接班人朱标太子,竟然英年早逝,死在朱元璋的前面。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朱标的长子朱雄英应该立为继承人,可是朱雄英也死了,这样就轮到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朱元璋对孙子朱允炆的评价是“仁明孝友”,事实也是如此。朱允炆十分体贴地照顾病重的父亲,接着又亲自服侍脾气暴躁的祖父,常常彻夜不睡,没有一句怨言。朱元璋死后,二十一岁的朱允炆当上皇帝,是为建文帝。洪武帝的“雄猜好杀”与建文帝的“仁明孝友”形成鲜明对比。对普通人来说,孝顺仁慈确实是一大优点,值得敬重,但身处权力巅峰的皇帝过于仁慈,却未必是好事。不过,建文帝继位伊始,立马着手改革其祖父的弊政,重用饱读诗书的才子,朝政焕然一新,史称“建文新政”。
三
俗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安定生活中成长起来的建文帝,重用一班文臣才子,当危机来临时,往往处理不当。与其说文人误国,不如说文人不能治国,在争权夺利的残酷斗争中,建文帝的失败几乎是必然的。幸好争夺皇位的不是外人,是建文帝的叔父朱棣,否则,朱元璋辛辛苦苦创立的大明朝,也会像大秦帝国一样二世而亡,那就太可悲了。
建文帝的“锐意削藩”政策虽然不错,却激起了燕王朱棣的反抗,结果一场“叔侄大战”暴发。面对拥有重兵、身经百战的朱棣,建文帝很快招架不住。朱棣带兵攻下南京城后,名义上是“清君侧”,结果连建文帝也一起清除了。建文帝感到无力回天,放一把火烧了宫殿,结束了四年的皇帝生涯。他是死是活也成千古之谜,有人说建文帝自焚了,也有人说他没有死,而是由秘密通道逃跑出南京城,隐姓埋名,云游天下,当上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隐士。真假且不论,不过就凭朱允炆的个性,当隐士要比当皇帝幸福的多,安稳的多。
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来说,皇帝的宝座轮不到朱棣,但按雄才伟略来说,这个皇帝宝座则非他莫属。国不可一日无君,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当仁不让地坐上皇帝宝座,是为明成祖。有其父必有其子,朱棣与朱元璋差不多,他也是马上天子,知人善任,雄武大略超越常人,建立不少伟业。留传青史的功绩文有编修《永乐大典》,保留了中国文化,武有五征蒙古,拓展疆域,派郑和下西洋等,然而,他也同朱元璋一样性情暴戾,滥杀无辜,为他的人生留下污点。
明成祖朱棣第五次亲征蒙古时,突然染病,死在行军途中。朱棣的长子朱高炽自然而然地当上皇帝,是为明仁宗。朱高炽当了二十年的太子,并且这二十年的太子当得很艰难,甚至经历过几次被废的危机,还差一点被朱棣杀掉。因为朱高炽太仁慈,他的两位弟弟又太奸诈,太凶悍,时时觊觎太子的宝座,想尽办法谗害朱高炽。但朱高炽忍辱负重,终于挺过来了,他即位时已经四十七岁,可谓是“大位晚成”。朱高炽性格仁厚,智慧超群,他虽然身体肥胖,还有脚疾,走路都有困难,不过头脑很好用。当上皇帝后的朱高炽励精图治,任用贤臣,体恤民情,洁身自省,非常渴望有所作为。可惜的是老天作弄人,他只当一年的皇帝就病逝了。
按照嫡长子继承皇位制度,仁宗长子朱瞻基顺理成章地当上皇帝,是为明宣宗。朱瞻基即位时二十九岁,正值壮年,他从小就聪颖勤奋,深得其祖父朱棣的喜爱,朱棣也曾着意培养他作为将来的国君。朱瞻基文韬武略兼备,政务熟悉,并且还能吟诗作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他绘画手法细腻,颇见功底,其山水、花鸟动物画流传于世,受到收藏家的珍爱。明宣宗即位后任用贤臣,仁政爱民,平定叔父的叛乱,发奋图强,把明朝推向兴旺的局面。历史上把明宣宗和他父亲仁宗统治时期称为“仁宣之治”,与周朝的“成康之治”、汉朝的“文景之治”相提并论。也许是明仁宗画小动物的需要,他晚年喜爱蟋蟀成痴,被称为“促织天子”。皇帝喜欢蟋蟀,带动全国人民都喜欢蟋蟀,结果一只好蟋蟀的价值比得上一匹马的价格,社会风气很不正。明宣宗也是英年早逝,三十八岁就死了。
四
明宣宗二十岁结婚,直到三十多岁才有儿子朱祁镇,宣宗对儿子特别疼爱,朱祁镇出生两个多月就被册立为太子,是明朝最小的皇储。宣宗死时,朱祁镇还是七、八岁的孩子,封建王朝家天下,只认龙种不认英才,朱祁镇被扶上皇帝宝座,是为明英宗。朱祁镇的一生可谓曲折多变,甚至比一般老百姓的人生经历还要复杂。首先,他是不是“龙种”尚有疑问,因为搞不清他的母亲到底是谁。明宣宗胡皇后没有孩子,皇后的位子也没有保住。孙贵妃摸透宣宗急切盼子的心理,就说自己怀孕生子了,母凭子贵,孙贵妃夺取了皇后之位。但后来事实证明孙贵妃是抱养宫女的孩子,并非自己亲生。至于宫女是何人,成了猜不透的谜,明英宗到死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其次,公元一四四九年八月,蒙古叛乱,明英宗率领五十万精兵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被包围,明军大败,英宗竟然成为阶下囚。英宗在蒙古被关了一年,虽然没有自由,但受到礼遇,吃住都很好。后来英宗被营救出来,又被代替他成为皇帝的景帝幽禁了七年。在被幽禁的七年里,英宗吃不饱,穿不暖,还与外界严格地隔离开。后来景帝病重,英宗在大臣的拥戴下复登皇位。英宗一生多灾多难,本性却很善良,他释放了被明成祖幽禁四十多年的建文帝次子朱文圭,废除了殉葬制度等,这几件事被史家赞为“盛德之事,可法后世。”
国不可一日无君,明英宗被俘后,其弟朱祁钰坐上皇帝宝座,就是明代宗,也就是景帝。景帝虽然对哥哥英宗不好,但他对大明朝做出了特殊贡献,功绩不可磨灭。英宗被俘,明朝五十万精兵被消灭,社稷危在旦夕,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景帝重用兵部尚书于谦,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景帝也是短命皇帝,在位八年,三十岁即死去,临死之前被废为王。
明英宗被明代宗幽禁七年后复位,又当了七年的皇帝去世,其子朱见深即位,就是明宪宗。据说明宪宗有严重的口吃,无法与别人正常勾通。大臣们上书言事,他只用一个字“是”来回应,以掩盖其缺点。所以史书上说他性格安静,仁厚,信任大臣,这是因为他的缺点成就的优点。为了少出丑,他甚至经常不上朝,干脆让身边宠幸的人传达圣旨,这样就给别人留下干预朝政的机会。所以,明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里,朝政非常混乱。明宪宗的内宫生活也很奇特,他终生宠爱比他大十七岁的万贵妃,万贵妃又特别厉害,骄横无比,容不得皇后和别的贵妃。皇帝软弱,贵妃强势,不仅影响了内宫生活,也影响到外廷。大臣只要结交好万贵妃,就可以胡作非为。明朝的特务组织西厂开始于宪宗十三年,西厂不仅擅自抄没京官的家产,对民间打架斗殴的小事也处以重刑,搞的人心惶惶。明宪宗设立“皇庄”和“传奉官”制度,皇庄是皇室可以划定肥沃的土地为私有,传奉官则是皇帝可以直接任命官员,视官爵为私物。
宪宗四十一岁去世,他的第三个儿子朱祐樘即位,即明孝宗。《明史》对他的评价是“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在诗、琴、画上造诣颇深。在婚姻方面,明孝宗更是在所有皇帝中绝无仅有。他没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制,像小民一样每天与妻子张皇后一同起居。皇帝夫妇的伉俪情深也有利有弊,张皇后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夭折,另一个儿子朱厚照又没有儿子,结果孝宗的血脉便绝了。这样一位好皇帝不仅绝后,而且也短命,三十八岁偶感风寒,误服药物鼻子流血不止而死。
五
朱厚照继承皇位,是为明武宗。明武宗性格与其父相反,他追求个性解放,荒淫暴戾,难怪有人怀疑他不是明孝宗的亲生子。朱厚照十四岁坐上皇位,那个年龄正是学习的时候,也是贪玩的时候。皇帝至高无上,没有人约束他,只有人讨好他,于是他贪玩的劣性发挥到极致。皇宫里玩够了,就跑到外面去玩,乐妓玩腻了,就派亲兵到豪门大户人家抢妇女。他不仅玩弄美色,还喜欢玩老虎、大象、老鹰等等,太监们拼命地鼓动,小人们想尽办法讨好。武宗恣意贪玩,没有时间上朝,甚至没有兴趣眷顾后宫,他在位十五年,收有100多个义子,却没有亲生儿女。可是,明武宗贪玩的同时,并没有放弃皇帝的大权。太监刘瑾看到武宗不太过问朝政,趁机捞取权利和富贵,结果被另一位太监张永参了一本,武宗正在醉酒中,听说刘瑾专权,立即下令囚禁他,后被凌迟处死。蒙古小王子叛乱,武宗知道后非常兴奋,亲自带兵上战场,亲手杀敌,轰轰烈烈地玩了一把,并取得伟大胜利,历史上称为“应州大捷”,为武宗荒唐的一生增添了光彩。在一次南巡中,武宗在河边垂钓,不小心滑入河中,受凉得病,不治而亡,年仅三十一岁。
武宗没有儿子,继承皇位的是他堂兄弟朱厚熜,是为明世宗。世宗迷信道教,他为自己取的几个道号都很长,其中一个名字叫“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圆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竟有三十七字之多,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名字了。世宗信奉道士理论中的房中术来养生,经常在民间选十三、四岁的少女,每次数百人,对她们进行变态的摧残。结果这些宫女们忍无可忍,奋起反抗,用黄绫布几乎把世宗勒死,史称“壬寅宫变”。此事发生后,世宗连宫城也不敢住了,躲在西苑的万寿宫专心修道,直到临死才被人抬进宫城。世宗在位四十五年,在明朝中排名第二,他虽然信道,但从没有放松对皇权的独断专行,所以有人说世宗一朝,只有宠臣,没有权臣。
世宗的长子、次子先后夭折,皇位的继承自然落在第三子朱载垕身上,就是明穆宗。穆宗在位只有六年,有人说他的爱好是女人,特长是无能。这样的皇帝在位也有好处,那就是给了大臣们施展才能的空间。徐阶、张居正、高拱等,都是当时的人中豪杰。穆宗因为沉溺于声色,三十六岁就死了。
穆宗死时太子朱翊钧才十岁,十岁的孩子当上皇帝,自然只能算是象征而已。朱翊钧就是明神宗,年号为万历,他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皇帝在位最长的。不过,他亲政时间却很短,前十年不懂事,朝政由张居正等大臣主持,后二十年因为荒淫无度,身体极差,几乎也不管朝政。但是神宗绝不是平庸的,万历年间发生的几次军事行动,都显示出神宗的胆略卓越。他对大臣充分信任,对不称职的大臣毫不犹豫地撤换。只是由于神宗长期不亲政,致使明朝党派众多,朝政混乱。《明史》中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可见,神宗的统治对整个明朝影响是多么巨大。
六
神宗的继承者是光宗朱常洛,他可以说是最不幸的皇帝。他活了三十九岁,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其它时间都是在残酷的宫廷争斗的漩涡中度过的。朱常洛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宫女,虽说母以子为贵,但他们母子在宫廷中始终受到歧视。因为生活压抑,贪恋女色,朱常洛本来身体虚弱,即位后又忙于政事,又恋美女,身体很快垮了。在宫廷庸医不合理的医治下,光宗暴亡。
由于光宗受到歧视,光宗的儿子更是被人轻视。光宗死后,其长子朱由校即位,是为明熹宗。当皇帝时朱由校虽然已十六岁了,但几乎没有上过学,文盲一个。他在位七年,因为心智太低,其主要工作是做木工,或者斗蟋蟀,所以宦官专权达到极限。宦官魏忠贤是熹宗最信赖的人,虽然他也目不识丁,但他手下有一班无耻文臣,为所欲为。这样的朝廷,可以想象会混乱到什么程度。熹宗有一次坐小船游玩,一阵狂风吹翻了船,熹宗几乎被淹死。他又冷又吓,得了重病,因为儿子早夭,他临死前把皇位交给同父异母的兄弟朱由检。
在明思宗朱由检身上有几个明朝皇帝之最:他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是结局最悲惨的皇帝,也是性格最复杂的皇帝。他有时机智,有时愚蠢,有时胆略超人,有时刚愎自用,在处理事务中有高招,也有昏招。他想大有作为,却不识用人之道,终于导致明朝的灭亡。思宗因为多疑而杀袁崇焕,无异于自毁长城。思宗手刃亲女,自缢梅山,让人叹息。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但只有十四个皇陵,即南京的明孝陵和北京的十三陵。少的两位一是建文帝,因为朱棣闯入南京“清君侧”时,建文帝不知所终,成为千古谜案。二是明景帝,他临死之前被废为王,只能以“王”的待遇安葬了。
纵观明朝十六帝,没有活到四十岁的就有九个,或者说十个。因为建文帝失踪的那年只有二十五岁,他十有八九是自焚而死,只不过当时没有DNA鉴定,无法确定罢了。这些皇帝不是陷身宫廷争斗的泥潭,就是贪色而羸弱不堪,或早亡,或暴毙,幸福指数真是太低了。不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而是高处不胜寒。有能者居于高位可以建功立业,强国富民,无能者居于高位只能是别人的傀儡,只有受罪的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