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大食堂(散文)

精品 【东篱】大食堂(散文)


作者:韩格拉图 举人,4532.5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366发表时间:2022-08-26 00:05:15
摘要:民以食为天。吃过很多食堂,发生过很多故事,难以忘却,食堂于我,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我这个年龄的人,和“大食堂”是有着难以斩断的情感联系的。
  
   一
   这些年,上海街头,陆续涌现出各种“大食堂”,尤其近三四年,用雨后春笋形容毫不为过,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名称前面有的委婉标出“58年”字样,有的直接标有“公社”字样,还有些带着浓郁的地方色彩,诸如“老上海食堂”、“阿拉大食堂”之类,或者,前面加个喜庆吉祥的前缀,比如“福满大食堂”、“幸福大食堂”等等,意在烹调一种怀旧的情怀吧。
   只要上班,我每天的午饭就在大食堂解决。在大食堂吃饭,心里笃定,即使是工薪族,也不担心自己的钱包。每次走进大食堂,真正体会了宾至如归。看到“食堂”这两个字,就觉得亲切,几十年了,食堂就像我的另一个家。
   关于大食堂最初的印象来自父亲。
   据父亲讲,一九五八年后期,农村口粮开始全部由生产队保管,不再分到每家每户,不管村子大小,都成立了公共食堂。摆上几张圆饭桌或八仙桌,一桌吃完了简单收拾下,再坐满一桌,场面像农家在办婚宴似的。吃饭时,常见到有老鼠蹲在墙角,瞪着困惑的眼睛。这食堂最显著的特征是不花钱,全家人都可以去吃,管饱。食材自然就是自给自足了,茄子辣椒豆角黄瓜,还有集体养的猪,手工油坊榨的豆油,豆腐坊做的豆腐。冬季储备满满几大菜窖白菜土豆萝卜大葱。粗粮多,金灿灿的玉米大碴粥,黄橙橙的玉米面发糕。多么诱人啊。好景不长,五九年起全国大旱,大江南北一片饥馑之声,食堂以菜汤为主,没坚持多久我们村的食堂就黄了。饥饿带给中国百姓的记忆是刻骨的,到今天,我在广西工作时,当地人午饭后见面打招呼,还是习惯问一句“吃饱了吗?”我竟然严重不习惯了。在家里,如果我烧饭,“厨房焦虑症”便会发作。在准备食材的时候,我总是怕不够吃,量自觉不自觉地就会多一点。结果是,吃下来总会有剩饭剩菜。回想起那时的大食堂,是大跃进年代的产物,这个“大”字,多少有点“穷大方”的意思,“大锅饭”吃到最后,只剩下一口锈迹斑斑的铁锅,吃穷了国家,也吃穷了自己。有时想,如果父亲还健在该多好啊,我一定会带他到我家旁边的大食堂吃上几顿,体验一下和从前不一样的感觉,我们不但要吃饱,而且要吃好。
  
   二
   九年级,我考入县城重点高中——实验中学,当初,宿舍楼和食堂还没建好,我们白天上课,晚上桌椅拼起来,睡在教室里,吃饭就在学校操场上,四周用帆布围起来,简单放了十几张桌子,就是一个露天食堂。伙食费每人每月20元,家家都勒紧腰带能省出这笔钱来。但农村去的,没有城镇户口,学校到粮店买不了商品粮。后来在县委的协调下,大家统一交粮票,农村学生只需要背着书包不需要背着米袋子来上学了。我们八个人一桌,每桌每人轮流当桌长,桌长负责每餐分饭,菜由食堂师傅饭前端上来放好,一般不会超过四盘,农家菜,没鸡鸭鱼蛋,只见猪油,不见猪肉。饭为粗粮,早晚是咸菜、小米粥,好一点的是二米粥,即小米大米混合熬成。中午一般以玉米碴子干饭为主。估计南方的朋友,为了养生,有的会吃过玉米碴子粥,但玉米碴子做的干饭,应该没吃过。玉米被称为“黄金作物”,含卵磷脂、亚油酸等,保健和营养价值极高,难怪那时生点小毛病,一挺就过去。
   学校对食堂管理严格了,吃饭不许说话,要尽快吃完,每次吃饭,都呼噜呼噜嘴边生风。我们每次吃好饭,值日生擦干净桌子,每个人必须把碗洗好,依次扣在桌子上。学校一次检查卫生,我因碗洗得不够干净,被班主任在全班点了名。可能因为油水小,吃得再多,也没撑开心胸,为这点事儿,我一直耿耿于怀。2012年毕业三十周年聚会,和班主任重逢,他已近古稀之年。喝酒脸红,很好地掩饰了我内心的惭愧,我恭恭敬敬给他敬了一杯东北小烧。当年班上有个同学,也来自乡下,但他吃住在在教育局工作的大哥家里,每天中午他吃饭回来,从我身边经过,我都会闻到他身上午饭的味道,香,有时还带着葱花味儿,令我暗生羡慕。还有,叫我不能忘怀的是郑老师的炖白菜。他是被从省城下放到这里农村的,据说给一些高官当过翻译,被学校聘来教英语。他就住在我们教室下一层的房间,没有课时,中午他自己做饭。正是我们要中午放学的时候,我早已肚子叫了。这时,能经常闻到从窗户飘进来的菜香味。那大白菜味混合着猪肉香,估计不止我一个人在咽口水。记忆犹新的是,在毕业聚餐时,食堂的餐桌上,出现了猪肉,每个人还发了两个今生最好吃的烧饼。
  
   三
   读大学后,才知道,大学里的食堂才是名副其实的大食堂。据说,我们学校的食堂在省城也是小有名气的。食堂分为一、二、三、四号食堂,一、二号连在一起,在北侧校区,三号、四号连在一起,在一条马路对面的南侧校区,四个食堂经营方式、菜肴品种基本相近,能恰好地满足全校一万多名教职员工的用餐需求。有一间回民食堂,为照顾回民师生的饮食习惯而设立。最初,在哪个食堂就餐,各系是分配好的,但后来管理上没那么严格,有的同学就走走看看了,哪有对胃口的菜就在哪里吃。我是比较老实的那种,规规矩矩在一号食堂吃饭,很少去二、三、四号食堂。后悔的是,自己那么喜欢吃牛羊肉,却没有去过一次回民食堂,以至于今天回想起来,回民食堂的位置都有些模糊。当年我们从教材到食宿、医疗都是免费的,这在今天说来,有点拉仇恨之嫌。每月25元饭票,吃的足够好,米饭2分钱一两,溜肉片最贵,8角钱一份,其他小荤或蔬菜都是几分钱一份。如果不遇到节假日,大家聚餐需要加菜,省着点用,每月的饭贴还有结余。班上的团支书,家在四川农村,每月如果发的是现金,他还会省下五元钱,积攒起来寄回家,这是一次我俩在水房洗衣服时,他亲口跟我说的。有意思的是,每天中午放学,大家最怕遇到拖课的老师,那样就可能导致吃不到米饭,米饭卖完,就只剩面食了,馒头、花卷、饼,还有早餐卖剩的油条、包子等。想来好笑,我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后来也加入了抢买米饭的行列,是那东北大米太好吃,还是从众心理作怪,我自己都说不清。其实,我是地道的山东人基因,爱面子,更爱面。为了每天吃到米饭,有的同学将铝饭盒干脆就装在书包里,走起路来,勺子在饭盒里叮当地响。有时同学不能及时赶到食堂,就请要好的同学代买米饭,那是一份高贵友谊的象征。真正的东北大米的确好吃,色泽亮、有弹性、米味浓,吃起来省菜。我那时候,依仗年轻,一般的头疼脑热,不吃药,不打针,喝水休息,验证我感冒是否痊愈了,就是请室友打一盒米饭,再买一份烧茄子,如果我吃着觉得喷香,就说明,我感冒好了。吃了四年,一号食堂我的最爱是它的特色蒸饼,类似花卷擀薄,一嚼一股麦香味,筋道,不油腻。不能不说的是,每天晚自习回来,最喜欢顺路去一个地下食堂,实际是一幢宿舍楼的地下室改建的,目的是解决学生夜宵的问题。循着有点昏黄的灯光走下去,和同学一起,要一盘酱牛肉,一盘五香花生米,每人一瓶哈啤,侃侃大山放松下,感觉自己就站在了高山之巅。不过,那已经是大学后两年的事情了,学校对学生饮酒没有特别的规定。当然,那个年代高校的食堂无论从规模还是经营模式上没法和现在的相比,我曾去过儿子大学学校的食堂,虽然吃饭自费,面积和空间宽广宏大不说,仅就经营方式、食物品种而言,简直就是一个美食广场。
  
   四
   参加工作后,企业食堂,大小依照企业员工数而变,经营风格雷同,有一个共同特征,不以盈利为目的,价位就瞄着员工工资单上的伙食补贴制定的。期间,跳槽两次,两个企业都地处偏僻的远郊,带午饭不方便,就只好吃在食堂。别人跳槽是为找到一份可爱的工作,我跳槽,难道是为了槽里的食儿,要找到一个更好的食堂?记得中秋节,食堂搞暖心活动,给就餐者免费发月饼,每人半块。尝尝味道,内心有着一股贪婪。还记得那碗通气提神的酸辣汤,其实我本人不喜欢酸,也不喜欢辣,更不喜欢汤。不管什么原因,我先后离开它们,但我永远记着它们的好,感谢公司,它们因养活我而养活我的家。
   目前我在的公司,没有自己的食堂。企业自办食堂困难多,据一位行政总监讲,仅过卫生、食品安全这两道关,就操碎了心。所以,现在大多数企业没有食堂了,管理成本因此下降。也好,这样员工自行方便,不带午饭的,就去商务区里的美食一条街,各种食堂式便餐馆林林总总,总有一款适合你。这些店面,或大或小,但有一个服务项目是一致的,主食如是面条米粉可添加,如是米饭管够,或吃饭送汤,或饭后送水果,总会免费送点什么。一日三餐,午餐是重中之重。如果上午工作有什么不愉快,比如不幸碰到老板心情不好,被骂了两句,那午餐就是安慰,味蕾最能平复一个人的内伤。说句题外话,有些女孩子,因为失恋,胃口大开,结果吃成了胖子,这就得不偿失了,减肥,不容易,那可是个技术活儿。对于下午,午餐就是加油,给人提供热能。能量供应不足,会影响大脑识别和判断力的。如果午餐吃的不舒服,人会觉得整个下午都别别扭扭。越吃越馋,每个人都是美食家。最后,舌头决定的,我常去的食堂有两家。一家是某科技公司食堂,他们对外开放,是实业性质的吧,既解决自己员工午餐问题,也对外部员工提供服务。食堂分上下两层,加起来面积也不小。下层是一条长长的柜台,窗口开放,依次为凉拌类、蒸煮类、煎炒类、米饭、馒头、地瓜、煮玉米、汤;转角处,经营各式面条以及水饺、馄饨;上层:火车座,环境舒适,经营比较讲究的盖浇饭、另有排骨,肥牛、酸菜骨头小火锅,我最喜欢后者,家乡风味,说明这个经营团队和就餐员工中至少会有一些北方老乡,想到这,还没吃火锅,心里就忽觉热乎乎的,人再多,也不觉得孤独。此外,可乐、雪碧、大麦茶免费,必须提及的是,每份盖浇饭都会配炸薯条,土豆这种东西,什么菜都敢参乎。这家食堂,目测应该是附近最大了,它因为本质是内部食堂,没有挂牌匾,标志是,在下层门口外面,总是排着弯弯拐拐长长的队伍,等待期间,一律在低头玩手机,姿态齐整,其间经常晃动着几个香水味的老外。
   另外一家是老司机食堂,它离我们办公楼有点远,要走上七八分钟,靠近一条还算僻静的马路。这不是它的本名,因为有很多出租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在这里用餐,饭菜实惠,路边好临时停车。我们索性就这样叫起来。它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大食堂,应该是大食堂的升级版:大荤自费点单,小荤和蔬菜免费自取,是普通餐厅和自助餐厅的完美结合。我们去的比较多,也做过比较,这里的清炒虾仁、水煮鱼、红烧牛肉等等性价比较高。在单位,一个人有没有饭搭子,有几个饭搭子,是一种企业文化的反映。一般而言,有一到两个饭搭子,说明人际关系正常,当然,独来独往的,也不能轻易下结论,说人家没人缘,有的是级别较高的领导,或者自己比较有个性。我有两个饭搭子,每天吃中饭时几乎形影不离。当然,AA制,偶尔有一位说请客,那么这次由他全部埋单。如果其中一个有事,不能同时去就餐,又没特别声明,他会精确地在这个食堂里找到另外两人。在这里,可以说是个现场直播的新闻坊,司机会披露很多新闻,他们每天在路上跑,眼睛比路宽,耳朵比路长。到此纠正下,这家店面应该叫辉鸡营养餐餐厅,他们做的白切鸡、咸鸡、手撕鸡、辣子鸡的确是一流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午餐,想到自己上班的日子不多了,就要和两位饭搭子分开,还真地有些不舍。除去双休日,每天在外吃午餐,不可谓不多。我无意中发现,还是有许多人浪费,尤其一些年轻人,有的菜只吃几口就倒掉,看着让人心疼。我的骄傲是,这么多年食堂吃下来,没浪费粮食,好吃歹吃,我都会咽下去,我没法忘记烈日下一颗汗珠摔八瓣的乡亲,我没有糟蹋粮食,粮食给我以天地之精魂,养我命,壮我心,让我长成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五
   现今的大食堂,或者改头换面依旧实行大食堂经营模式的大餐饮店,千万不要单纯的理解为它们家“大”业“大”,它们暗含的意思其实是价格“小”,老板就是靠这个招揽生意从而立足的,单位利润相对薄,走的是量“大”的大众路线。加之,本来就靠午餐赚钱,晚餐只有保安、超市营业员、企业加班人员会来光顾,吃的人就相对少了很多,上常日班的,除去应酬,爱家的人都要赶回家里吃晚饭。这两年疫情反复折腾,堂吃生意不好,有些大食堂因此永远关灯打烊了,有些大食堂,不得不忍痛减员,缩小经营面积,以应对坚挺的房租。在网上,就看到这样一个视频,一对夫妻,因疫情生意惨淡,付不出房租,第二天就要关掉饭店,两人抱头痛哭。大食堂,遇到的是一样的困难。媒体说,政府正在出台政策,帮助他们。
   还有一个好消息,听说全国都在推进社区食堂建设,以解决就餐困难人群尤其老年人的吃饭问题,我盼望那一天早点到来。那样,自己退休后,每天可以去食堂坐坐多好,只要是食堂里大锅煮出的饭,小锅炒出的菜,什么都好吃。
   生活培育了我的大食堂情怀,情怀是最美的味道。
  
  

共 510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些年,上海街头,各种与“食堂”有关的吃点应运而生,这类食堂,价格亲民。“我”由此联想到上世纪的农村人的大食堂,全村老少爷们儿都到公共食堂里吃饭。不久遇大旱,食堂也没有经营的成本,只好解散。那个年代的人,几乎都经受过饥饿的考验。后来“我”到县城高中读书,吃的是露天食堂,食材质量虽然不怎么样,但还是能管饱。读省城大学,食堂多也高级许多,一、二、三、四号食堂,哪个食堂合胃口就往哪个食堂去,“我”规矩老实,常吃一号食堂,只是后悔没去回民食堂吃过一次牛羊肉。大学期间,都是省着吃,就像班里的团支书,还将节省的钱寄回家。大学食堂,就喜欢吃大米饭,即使有点头痛脑热,只要吃上香喷喷的东北大米饭,也就抗过去。参加工作后,便吃企业食堂,现在所在的公司,因食品质量安全太过操心,干脆不再设立食堂,员工自行到美食街去吃自己想吃。美食街什么风味的都有,普通餐厅、自助餐厅,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去这样的餐厅吃饭,与同伴加深感情,连接外面的世界。不过看到年轻人浪费粮食,心里就特别心疼。如今招揽生意的大食堂,走的是大众路线,往往也不是尽人意,像这几年疫情原因,这类食堂也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据说现在,又在推进社区食堂建设,这样可以解决不少就餐困难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问题,这是温暖人心的人性大食堂。 这是一篇感情饱满、形散神聚的美文,全文由大食堂引出,因眼前所见产生不少联想,以时间的先后顺序贯穿全文,首尾呼应,故事性强,可读性高,描写生动形象,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由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食堂引出了一系列的人文情怀和暖心片段。好文,推荐各文友欣赏,感谢老师投稿东篱,希望精彩继续,创编愉快!【东篱编辑:红花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905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房顶月亮        2022-08-26 17:45:18
  韩老师的大食堂写得好全面,从小到大从农村到城市。大食堂大民生,大情结。拜读学习。祝好!
回复1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2-08-27 05:24:08
  谢谢留评!写的还有很多不足,共勉,祝秋安!
12 楼        文友:白玄        2022-08-26 21:17:47
  文章回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不同时期的大食堂状况,点点滴滴,桩桩件件,回忆了曾经的生活。描写细致,感情饱满,体验独特,温暖人心。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问候作者,学习欣赏。
回复1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2-08-27 05:26:20
  谢谢白玄老师热情留评!故事碎片化,但是我的一个情结。多谢精彩解读,祝秋安!
13 楼        文友:瘦马        2022-08-28 11:34:34
  “大食堂”是一个具有历史感很强的语汇,年轻人很难体会到当年大食堂的气氛,真切理解时代赋予这个词的丰富的内涵。但现在每个城市都不难找出“大食堂”的亲民饭店。这是老一代人的记忆,也是新一代人对历史的感怀。老师的美文以人们耳熟能详“大食堂”为线,展现出新中国成立后的“过去”和“现在”,这是一篇很有质感的佳作。欣赏,学习。
回复1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2-08-29 07:00:07
  谢谢热情留评!大食堂有我的情结,所以,写了小文,不足之处很多。期待看到您的佳作,祝好!
共 13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