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地瓜煎饼(散文)

精品 【东篱】地瓜煎饼(散文)


作者:房顶月亮 秀才,1923.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783发表时间:2022-08-29 06:46:14
摘要:站在陌生的城市街头,转过身,忽然想起母亲的地瓜煎饼,穿过长长的时光隧道,那岁月沉淀下来的香气,悠悠地向我飘来。

地瓜煎饼吃多了,胃会反酸。多日不吃,还馋了,每每想起,除了酸,又添几分依恋。
   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说,地瓜煎饼里也藏着我的乡愁。
  
   一
   那个年代,地瓜可是我们村的拳头产品,地瓜养活了村民,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可多得的美食——地瓜煎饼。
   母亲把有黑斑的,有虫口的,小的底皮都捡出来。那些挑好的地瓜干,放进一个黑色的大泥瓦盆里,清水洗泡一天一夜,泡软了脆了,捞出来,用刀剁成小块,上磨推。
   磨,绝非一般人能推的。我家的石磨又大又重,要体力更要耐力。为了不耽误白天的活,父母常常睡一会儿就起床,俩人一推就是大半晚上。等我长大点,一次夜半,我悄悄起来去推磨。母亲递过来一根胳膊粗的木棍,一根短麻绳拧成“8”字形,一头套在磨楔子上,一头套在木棍上。木棍一头别在石磨上,一头抱在我胸前。我跟在父母后边睡眼惺忪,转了一圈又一圈,忽然木棍在我手里滑了下去,靠近磨盘的那头“哧溜”一下把磨顶上添地瓜的瓷盆打翻在地,一盆待磨的地瓜“啪”扣在地上,我一下从迷瞪中惊醒。这以后母亲再也不用我起床了。后来白天我又推过几次,几圈下来就天旋地转。到现在我晕车,到陌生的地方会转向,也许是那时候留下的病根。
   为了从地瓜上做出一篇温暖的文章,母亲用她勤劳的笔,书写着一张岁月的剪纸,那张剪纸化作了地瓜煎饼。多年后,我回顾这个细节,这个情境,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联想。
   地瓜在石磨的碾压下成了浆,母亲把浆水装进一个大包袱,四个角抓住用力拧紧,上面压一块平滑的大石头,把多余的浆水过滤出来,听母亲说,这样是为了把里面的甜水压出来,不然,烙煎饼容易糊。压好的包袱打开就成了干馊馊白花花的地瓜糊。因为浆水多,又是盆又是罐,母亲就在寒冷的院子里,在无声也刺骨的寒风里,弯腰弓背,装浆压浆,一直做到天亮。一张地瓜煎饼来之不易,简直堪比砂砾中淘金。母亲为我们的饮食生活,每天都在淘金啊。
   来不及吃早饭,母亲就把鏊子支在地上。半蹲半坐,因为鏊子大,手里糊子从胸前转到对面的时候要起身才能够到。母亲动作麻利,双手把地瓜糊团成一个大球形,大小跟个小南瓜差不多,“啪”一声,糊落在鏊子上,一只手飞快沿鏊子边缘转圈,从外到里,一圈一圈的缩小,直至鏊子中间。一张煎饼的雏形就有了。烙煎饼,烧火是一门大学问。火小了,鏊子不热,地瓜糊只能湖薄薄一层,煎饼一扯就碎;火大了,“哧哧啦啦”糊得太厚,这边刚转完圈圈,那边糊子已经干了,再用尺板就压不下去了。这等煎饼又厚有没嚼劲,是为最差的手功。要烧得火不大不小,糊子落上去,“哧哧”冒着白气,一层水汽含在糊子里不急着扩散,等把整个鏊子全部转完,拿起半圆形尺板,用力地在鏊子上刮,压,抹。火,在鏊子底下均匀地烧着,水蒸气在鏊子上飘着,一股香甜就搅动了你的味觉和嗅觉。看看鏊子四周翘边了,小心地捏住一边,快速向上,起,一张金黄脆薄闪着亮光的煎饼完美诞生。
   地瓜煎饼的诞生,在我的心中,就像家里添丁了,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所以多少年了,还是不忘那个情境。
  
   二
   地瓜煎饼卷咸,卷辣,卷香,也卷甜。
   煎饼的灵魂是大葱和豆瓣酱。
   酱是母亲亲手酿造的。纯黄豆做的,经过发酵,日晒,很漫长的过程,要几个月的时间,最后鲜红透亮,咸鲜醇香,佐以菜园里手指粗的大葱,一口下去,神仙都不换。
   或者辣椒蘸酱,一口辣椒一口煎饼,不知不觉,煎饼在辣椒燃起的兴奋中很快就被消灭掉了。
   一次,我看见东院红菱把煎饼里抹上花生油,粗盐粒,回家尝尝,有点涩。不及母亲给抹的红糖甜,更不及母亲做的芝麻盐香。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世上有香如此。芝麻炒熟,凉透,加盐,去对过英子家用大石臼“咕咚咕咚”碾压成粉,霎时间化不开的芝麻浓香直入心房。母亲先用筷子沾水把煎饼抹一下,再把芝麻盐抹在有水渍的地方,卷好后,再用细线从上到下缠上一圈,卷成苗条精致的长条条,母亲还不放心,教我一只手捏住上头,一只手攥紧下头,按照母亲的示范,一向好动的我为了享受这种美味竟然学会了小心翼翼善待手中食物。
   煎饼最高级的伴侣是母亲做的豆脑。选好黄豆,头天晚上用水浸泡,第二天早上天不亮,母亲起床用石磨推。石磨已换成了小盘,我都可以轻松转动,盛豆子的盆照例放在磨顶,边转边往磨眼里添一勺豆子。一会儿,洁白细腻的豆浆就顺着磨盘汩汩流出,淌到下面的水桶里。粘在磨盘上的泡沫像女孩子的裙摆,篷松着给我无限瑕想。豆浆入锅,小火烧开,卤水慢点,豆浆一点一点聚集,锅里有了些许汤水。入口即化的豆脑婆娑着曼妙登场。配一盘凉拌时蔬,大葱,青辣椒香菜切小段,拌以豆瓣酱,咬一口煎饼,吞一口豆腐,就一口小菜,煎饼,朴素厚实,豆脑细滑温软,人间真味,莫过于此。
   这是一年到头难得的奢侈美味,它只有在婚丧嫁娶,打墙盖屋,逢年过节的时候才隆重登场。因为无论是煎饼还是豆脑,每一道工序都复杂,每一道工序都浸润着父母浸润着父老乡亲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他们不怨,也从不放弃,脚踏黄土,赤诚相待。
   一张地瓜煎饼,身份卑微,可它唤来了那些精美的搭配,好神奇。
  
   三
   每年的腊月刚过,家家户户开始“办年”。煎饼当然是主角,家家户户都要摊上高高的一大摞。那时节,鏊子已经不在地上,而是在炉子上。地瓜也有了专门加工的机器直接加成稀薄的浆,只需回家把甜水沥出即可。炉子四五十公分,泥巴做的,中间一个空膛,用来填柴草。鏊子座在上面。这需两个人配合,一人烧火,另一个人摊煎饼。比原来轻松又舒服。以前母亲烙煎饼,顾不得吃喝,烙到晚上,累得直不起腰,站不起身。
   地瓜煎饼吃了那么多年,恨也不能,忘也不能。后来玉米多了,白面多了,母亲做玉米饼子,偶尔蒸馒头。终于有了出头之日,我和弟弟扔了煎饼,去吃哪怕啃一口就掉渣,咽一口要喝一碗水的凉玉米饼子。
   我们渐渐长大,离开了家,再也不吃又黑又硬的地瓜煎饼了。
   现在,人们把小麦磨了做成麦煎饼,又有了玉米面的,纯白面的。现在,机器代替了人工,人们再也不用像母亲那样整夜整夜的不睡觉,整天整天的俯在鏊子上为一家老小操劳。
   生活好了,煎饼口感好了,煎饼里的内容也丰富了。心仪的菜蔬,加上各种肉类,或煎,或炸,美味可口。
   那个就着清水吃煎饼,咸菜疙瘩也篶篶的年代永远不会再来了。越来越好的日子让人们轻轻松松舒舒服服就吃上了好煎饼。
   可是,随着年龄增长,我却越来越怀念小时候有爱又恨的地瓜煎饼。站在厨房里做饭,常常会望着北方出神,那是老家的方向,是母亲做煎饼的方向。我一遍遍地想起,想起那些寒冷的冬夜,那呼呼的北风,刀子似的吹在母亲的身上,脸上,手上,吹在我的心上,也疼在我的心上。这几年,心里愈发疼痛,母亲为了让我们吃饱吃好,她咬着牙,风中雨中再苦再累,从没有退缩过。母亲的含义,其实就是弯下腰身捡拾生活。
   一日,二弟给我带来一包他工作单位发的煎饼,说是用驴推的磨,手工烙的。打开包装袋一看,是一沓整齐的麦煎饼,薄如蝉翼,平滑明亮,柔软金黄。包装袋上写着“礼品煎饼”。虽然地瓜煎饼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从小吃煎饼长大的临沂人,对煎饼仍有着深厚的情感。那些出门在外的游子,无论身处何地,在赶往机场的路上,总不忘记买上几斤煎饼放进背包。那是沉甸甸的乡愁,是对故乡的依恋。那是母亲的味道。
   那一年去烟台。大街小巷,商铺密集门店林立,站在这陌生的城市街头,转过身,忽然想起母亲的地瓜煎饼,穿过长长的时间隧道,带着岁月沉淀的香气,悠悠地向我飘来。
   第一次,母亲的地瓜煎饼被我带出了家门,它没有被装进背包,它在我的心里……
  

共 30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我是山东人,就我所熟悉的看,卖煎饼最多的在淄博的周村,我吃煎饼最多的是在泰安,真没有想到,地瓜煎饼的根在临沂!山东啊,地大物博,不知的东西太多,好在有月亮老师的地瓜煎饼呈现,我先品文字之香。吃地瓜会烧心,但还是不舍那份甜,因为总有父辈的影子。作者家乡那片土地适合长地瓜,尤其是铡切地瓜干,还要赶着新鲜,晒个染透味儿,好神秘哟。做地瓜煎饼的原料加工,的确是狗麻烦的,清洗,上磨去推碎,得美食煎饼太不易,那段辛苦往事成为作者最温暖也含痛的记忆。碾浆压浆,忙活到天亮。母亲不顾吃饭,一整天围着烙煎饼的鏊子不能休息。烙煎饼是们手艺,讲究很多很细,母亲在长期的制作过程中,把握住了火候,做出的煎饼完美无比。吃煎饼也颇多讲究,配料容不得囫囵。尤其是卷大葱,把山东人那种执着的口欲写得真切。当然最佳的搭配还是小豆腐,拌以豆瓣酱,咬一口煎饼,吞一口豆腐,那吃法,令人垂涎。过年很隆重,不能没有地瓜煎饼,年前各家相聚,烙煎饼,烙的煎饼还有准备到夏忙时吃。艰苦的日子里因为有了美味煎饼,才觉得日子总是甜的,老百姓的生活不必要求钟鸣鼎食,一张地瓜煎饼就觉得食欲大开,这是一份最淳朴的情感,也是一种本色。看看今日,地瓜煎饼成了稀罕,取代之的是各种上好的食材制作的煎饼,这是好日子的特征,但作者还是忘不了地瓜煎饼。一份持久不散的情怀,成为生活的意念,沉淀在骨子里了。如今,煎饼成了礼物,但作者还是怀念地瓜煎饼,因为其中有着浓浓的乡愁,有着母亲的味道。好在作者没有出太远的门,在烟台,还想着临沂的地瓜煎饼,上北京呢?可别馋坏了北京人啊。这篇散文,写地瓜煎饼,别具情调,充满情感,将地瓜煎饼制作的全程,一点不落地描述下来,让我们有着身临其境,亲眼所见的真实感。所写地瓜煎饼不仅仅是对付特色美食了,而且饱含着浓浓的乡愁,也歌颂了母亲操持家务,制作煎饼,不辞劳苦的精神和美德。行文款款,从容不燥,徐徐生意,读感特别适合怀旧色彩。文章主题鲜明,释放一份怀旧的情绪,表达了浓浓的乡愁。文章开合有度,徐疾拿捏得体,很有章法,显示了作者驾驭文章的功底。怀旧佳作,地方特色,推介赏读,以悦心神。【东篱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906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罗莲香        2022-08-29 15:03:53
  月亮老师的这篇散文,写了制作地瓜煎饼的全过程,很细腻生动,让读者身临其境。这地瓜美食是母亲的味道,是缭绕不散的浓浓的乡愁。文中那些细节描写凸显了母亲的勤劳持家的美德、心灵手巧的智慧。此文还饱含忆苦思甜的味道,那些飘散在岁月深处的好滋味成了刻骨铭心的回忆,那么暖那么入心,每每忆起感动与珍惜之情并存。作者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底,表达贴切,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唇齿留香的佳作,点赞生花妙笔,问好月亮老师!
回复11 楼        文友:房顶月亮        2022-08-29 18:54:45
  罗老师晚上好!喜欢罗老师入木三分温暖亲切的留评,罗老师真的是才华横溢文采斐然,喜欢极了!谢谢罗老师厚爱!月亮感激!问候老师秋日吉祥!
12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2-08-29 16:40:55
  煎地瓜饼,味道好极了,香甜软糯,有些人吃法还可以放点红枣卷上去蒸着吃,想到都流口水了。一种特色面食同时也是一些地区的主食,他的味道颜色黄金如果没吃过的人,可能不知道香在哪里,地瓜饼真好于黄金一样金黄,如果没有吃过的人,肯定会对他产生一种眷恋。好文章,我现在都趄吃了。赞!
回复12 楼        文友:房顶月亮        2022-08-29 18:57:17
  蓝老师好!一看蓝老师就不是山东人。地瓜煎饼特丑,又黑又硬,青亮的黑。金黄的,是小麦煎饼。现在还有玉米的小米的都是金黄的。问候老师
13 楼        文友:房顶月亮        2022-08-29 16:54:04
  谢谢怀才老师一早就为月亮忙着文章。老师的编按写得那么详尽细致又那么生动深刻,一直不敢动笔,因为一直还没准备好心情,藏在心底的痛不敢触摸。谢谢怀才老师的用心!辛苦了!
14 楼        文友:白玄        2022-08-29 19:27:21
  地瓜煎饼,家乡的美味,母亲的味道,在困难时期是一种美食,能让味蕾得到满足,也带着浓浓的乡愁!文章描写细致,感情饱满,寓意深刻,也有亲情在其中。问候作者,学习欣赏。
回复14 楼        文友:房顶月亮        2022-08-29 19:33:21
  谢谢百玄老师精彩留评。煎饼的记忆,又苦又甜。谢谢老师!秋日吉祥!
共 14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江山文游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