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一年的香味(散文)

精品 【东篱】一年的香味(散文)


作者:枫桦 秀才,2240.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71发表时间:2022-08-29 16:23:29


   一
   以前,我家没有可以耕种的土地,黄豆的来源,基本是去拾取别人家收割后的田地。有一次,母亲在地边发现了老鼠洞,让她的想法豁然开朗,取来铁锹挖开,想不到里面的储藏比拾取来的豆子要多得多。就这样,挖老鼠洞成了那个秋天里堂而皇之的事情,在得到了黄豆的同时,还能成功地消灭老鼠,让这般拾取也变得理直气壮起来。
   尽管这样,所得的黄豆依旧有限,能够制作的吃食不过是小豆腐,还要往里面添加许多蔬菜,才够一家人吃上一顿。母亲是生产队的队长,她所在的这个生产队与别的生产队,有着本质性的区别。这是因为生产队所属为林场下辖,耕地面积都在林场所管辖的面积之内,大多是河滩地和山间空地,毁林开荒是明令禁止的。耕地大多以边边角角,零零散散的地块居多。当初建设生产队的本意,不过是想把林场家属的力量团结起来,有一份力出一份力,有一份光就发一份光,为职工家庭的建设,添砖加瓦。
   母亲在这样的生产队里,担任了近十年的队长。终于有这么一天,生产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便解散了,生产队的这些耕地也都分配到个人手中。那时候,哥哥姐姐还没有长大成人,他们和母亲一样,还都是农村户口,三个人的名额,分配来了三亩地。这块地在距离村屯十几里外的地方,这个地方非常的出名,是一块山坡地。当初开垦出来的时候,已经临近秋天,没有什么可种的,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点上了萝卜籽。这一年的秋天,整个山坡都是胖墩墩的大萝卜,这个招人稀罕啊!也因此而得名,就叫“萝卜地”。
   我家的这块地还不错,虽然有许多的卧牛石,在蹚地的时候会受些影响,可是在产粮方面,这块地向来都不错。这块地分到我家来,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一下子拥有了这么多的土地,母亲便盘算着,该怎样种植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母亲去找这个耕种的人,是生产队的老把式,他姓郝,大高个,是闯关东来的山东人,平时与母亲的关系是不错的。他对这块地再熟悉不过了,赶着犁杖,不知道反反复复地蹚了多少遍,可以说了如指掌。
   只是,这一天母亲去求他,却没有求到,他借故有事推脱了。没有办法,母亲只好去找别人,想不到的是,换了一个不熟悉这里的环境的人,蹚了不到两垅地,就打了铧子。
   那天母亲很晚才回家,阴沉着脸,没有跟家里人说一句话。她是个刚强的人,什么事情都能装进心里去。这位姓郝的老把式,我家再也没请过。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不得而知。我只知道,母亲与他的关系一下子降到了冰点,再没有了往日的那股热乎劲。
   我记得《沙家浜》里的阿庆嫂有这样一句唱词。“人一走,茶就凉”,母亲这个队长刚刚卸任,就有这么大的反差,有些太切合实际了。其实,不必去责怪谁,也不必去强调什么,不管做什么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准则,只要做好自己就足够了,剩下的事情不为自己左右,就不要去强求什么。要做的,只有放平心态就好。
  
   二
   种上了三亩地的黄豆,是大有前景展望的。只是这三亩地所堆积起来的活计,像一座座大山一样横亘在面前,是必须征服的。铲地是最大的活计,是要跨越的第一座山。要想黄豆的长势好,就要“三铲一蹚”才可以。三铲就是要铲三遍地,把田间的野草彻底铲除,临末尾再用犁杖蹚一下封垄,才算完成。
   三铲的任务是很艰巨的,要在短时间里完成,否则疯长起来的野草就会像凶悍的劫匪,抢走地里的养分和水分。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用锄头消灭它们,尽可能将它们消灭在萌芽状态。
   我说的萌芽状态是指还没有出土的野草。我们这里有一种叫蓝花菜的野草,三角形的叶子,开着蓝色的小花,当它们成片盛开的时候,在庄稼人的眼里,那不是美丽的风景,而是惨不忍睹的疯狂肆虐。它们旺盛地生长,就意味着庄稼被压迫的已经无法生存。
   这种野草实在难处理,都说野草的生命力太顽强了,说的就是它。把它连根拔起,放到酷日下暴晒两天,它也会蔫下来,叶子干枯了,茎秆也软了下来,看看已经死透了,谁知,来了场雨,它又顽强地抬起头来,很快又郁郁葱葱的一片。
   除掉它还是有办法的。在黄豆刚刚拱出头的时候,用锄头去铲一条土垄的两边。此时,锄头是万万不能上垄台的,会碰到没有出土的豆芽儿的。
   这时候,锄头铲进土里,翻出里面的东西,竟然是白花花的一层,好像豆芽菜一般白嫩。这就是蓝花菜的嫩芽,此时的它是最脆弱的,这些暴露出来的嫩芽,阳光下一晒,便尽数枯死,再不能复生。想不到,如此坚强的金刚不坏自身,也有其致命的法门。母亲知晓此中道理,这第一遍铲,要的就是细上加细。她深谙这些路数,由不得别人插手。
   铲蓝花菜的成草,也是有办法的。先一锄头斩断其草茎,然后再断其根,任它有千般活法,总是要在节奏上慢了节拍,至少跟不上豆苗的生长速度,等到豆秧封垄时,它再想嚣张也嚣张不起来。
   说到这个时候,铲地已经来到了最为艰苦的时刻,此时方才觉得,这份苦不是谁都能忍受的。当我累得腰要断了的时候,直起身来,看看前面的母亲,心里不由暗自佩服。
   她铲地的样子,一直都是很轻松,不疾不徐,动作轻盈,留给我的始终都是一个坚实的背影。她弯腰铲地的动作不是很飘,显得很扎实。这是一段在时空里留下的影像,一直都在慢慢的运行着。有的人能吃苦,决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以心中的坚韧去忍受去忍耐。母亲用她的坚韧所塑造出的形象,一直都伫立在我的思维空间里,让我去参照,影响着我,激励着我。
  
   三
   黄豆在期待中慢慢成熟着。然而,这样的成熟也同时招来许多的觊觎。山里的野猪都是成群结队的,出没田间,祸害庄稼,是很常见的事情。平时,如果有好年景的时候,山上吃食充足,它们还是很少下山来的。只是春天里倒春寒的现象出现,把山里植物的花期给破坏了,致使一些树木的种子大量减少。这些种子都是野猪的口粮,比如说橡子和山核桃。
   黄豆原本不是野猪侵害的对象,它一直都对玉米情有独钟。当玉米不在它的劫掠范围之内时,黄豆也成为主要的劫掠目标。
   这么眼睁睁地看着庄稼被糟蹋了,父亲不甘心。萝卜地远在十几里地之外,他还是去护秋。在地边搭建个窝棚,晚上住在那里,时刻警惕着野猪的到来,敲盆放鞭炮吹喇叭,凡是能够对付野猪的办法,差不多都想到了。父亲很辛苦的,他白天要去山场,夜里还要在田间值夜,真的怕他的身体挺不住。这等两难的境地,让人很无奈。
   这段难熬的日子,总算挺过去了,终于盼到了收割的时候。我们全家齐动员,早早便去田间,趁着豆棵带着几分湿漉,不会轻易炸豆,进行快速抢收。
   我们骑着自行车在晨色里出发了。我带着母亲,蹬得足够快,眼前的黑暗在转瞬间变成了一阵风。来到庄稼地时,还不是十分明亮呢,我们就开始动镰了。母亲是收割的老手,当然要由她来开趟子,我们在后面赶着,“嚓嚓”声音清脆,紧密而有序。一个来回,天才蒙蒙亮。晨色之中,却见高挺的豆子棵有腰胯那般高,溜溜满的豆荚泛着黑色,饱满而密实。清辉初现,洒满晶亮的色彩,丰满而殷实的庄稼地,一派勃勃生机让人欣喜万分。这样的一片好豆子,谁看见谁不喜欢呢?这中间付出了多少辛苦与汗水,只有自己才知道。
   傍中午的时候,豆子收割完毕。来拉地的牛车也到了地头。都是乡里乡亲的,母亲去求人家,很爽快的答应下来。母亲买了两盒烟,硬塞到人家的口袋里。另外,把庄稼拉回家来,还要管上一顿好饭,这些礼数一样都不能少。
   黄豆拉回家,直接卸到了公路边,先晾晒一番,然后便铺到公路上,让来往的汽车轱辘轧一轧,倒是很省事。乡村人的各种办法就是多,这种打场的方式就很特别,依靠着公路,就想出了公路的方法,省时省力还省钱。不过,普通的汽车还好,偶尔有拉原条的木头车经过,可就惨了。一根根大木头没有造材,尾巴梢子还拖拉在地上,好吗!把地上的黄豆刮起来拖走,没有个十几米掉不下来。有时候,两家的黄豆挨得近,便给搅合到了一起。
   关系都不错,乡里乡亲的,不能为点儿黄豆闹别扭。各自抱开,多点少点就那么着,不算什么。这些豆子抱回来,怎么看,怎么觉得少了呢?心里真的有些难受。
  
   四
   豆子宽裕了,母亲便想到了榨油,这时候已经快到年根儿了。榨油作坊就那么一家,好像是商量好了似的,大家都挤在这个时候来榨油。作坊的生意并不多,来到忙的时候,便推不开门。榨油的人家多,需要排号。母亲排的号,要到晚上十点才能开始。
   老油坊就在村东头的一座老土坯房里。房子很旧,有些矮趴趴的,墙皮脱落,屋瓦漆黑,屋里不时传来一阵阵沉闷的响声,却好像一个多病的老头,蜷在那儿,不时发出沉重的咳嗽。
   屋里干活的人,只有两个男人,都穿得特别少。有条破裤子遮住了下身,上身就基本不穿什么了。身上油光光的,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油水。一铺大炕,散发着热乎乎的温度,豆子榨油前,要到上面烘一烘,把那点水分烘干,以便多出油。
   我进屋时,榨油机正在榨油呢,榨油机是新换的,取代了曾经的老机器。这种机器就是快,豆子压成饼坯子后,装进一个个圆形的罩子里,然后码到机器的一个个空格内,摆放完毕,锁紧,然后按电门。一阵机器响动,一个巨大的圆盘按下来,再看那黄色的液体汩汩地流淌出来……
   我禁不住看入迷了,不知不觉地坐下来,认真地看起来,简直就是在看一部战斗片。榨油结束了,我才觉得自己的屁股热烘烘的,忙起身,发觉自己的裤子被热油浸透了,成了黑乎乎的一片。天哪!这是我平时都舍不得穿的好裤子,今天去上学,回来忘了脱。这样的裤子还能洗出来吗?以后还能穿着上学吗?我不由地十分恼怒,冲着两个光着的男人,喊两声,我也不知道自己喊什么,就是发泄一下情绪而已。其中一个男人很正经地走过来,扳过我的身子看一看,十分严肃地说:“一会儿你妈来了,我得看看收多少油钱。”
   我十分沮丧,母亲进屋,忙把屁股转过去,不敢给她看。两个男人和母亲说说笑笑着,我支棱着耳朵听,是不是有关油钱的事,他们提到了我就跑。
   没想到,这里的油这么丰富,就这么坐了一下,便沾了这么大的油水。这条裤子到底没有洗出来,就这么沾着黑黑的一块,上学去,同学们也发觉了,不时往我的身后看,好像我拖着一条尾巴似的。
   油榨了出来,父亲足足挑回家两趟。母亲把一个小嘴的大坛子空了出来,用来盛油,依旧装不下,她不禁有些烦恼起来。
   到年根儿了,还有什么可愁的?今年就多炸些好吃的面食吧。母亲立刻行动起来,和面发面,为这个丰厚的年做准备。
   炸麻花炸油条炸酥饼,这些平时都看不到的美食,都以成堆的方式出现了。把萝卜丝和上些肉末,炸成丸子,让萝卜来了个华丽的转身;给花生裹上一层面糊,炸出的香酥脆,让花生换了个面容;这个新年仿佛都被母亲炸一个通心红,外焦里嫩,香甜无比。
   这就是我家一年的香味,普通却又不普通。那个香味啊,至今都在记忆深处飘荡着,从来都没有消散过。
  
  

共 43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岁月的风尘中,沉淀下来的味道都是最美好的。很欣赏老师这篇散文的氛围基调,温情轻松的语言却有内蕴厚重的效果。本文讲述了分田制后,三亩黄豆地从播种前的准备工作,到播种忙碌的点点滴滴,再到丰收后直至榨成油的全过程,到最后经油做成的美味,成全了作者的味蕾。这味道是家人辛勤的劳作换来的。从作者的笔中,看到农人智慧的同时,作者也把母亲坚韧朴实的影象印在编者脑海中,就像一种无形的却又可以挖掘的力量,让足与生活土壤的距离似乎更紧密相贴了。最终的美食是收获的结晶,汇聚了生活的五味,让味蕾更体会到了来自一份精神的养份。对于生产黄豆的一些困难之处,比如刨地,去草,防野猪,作者以一种从容的姿态把一桢桢如影象还原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且写得不枯燥还能激发思考的延伸。比如在锄草的描述中我会想,对于困难,我们要找到准确的症结之根本;对于“恶”我们要对其过早下手,扼杀其萌芽之中。总之,这篇散文作者运笔娴熟老到,细节描写生动,充满了生活的思考,满满的生活味道,也给读者饱食之后添上了一份“向上”之力。力荐美文共赏,感谢赐稿!【东篱编辑:美雪飘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830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岚亮        2022-08-29 20:41:24
  黄豆的香味为何如此悠长,因为那是辛勤汗珠的结晶。母亲的形象让人过目不忘,肃然起敬,必须要为枫桦兄弟的母亲点赞。一篇纯朴深沉的文字,拜读学习了!
回复11 楼        文友:枫桦        2022-08-30 00:30:36
  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老师的支持,是最大的动力!非常喜欢老师的文章!遥握秋祺!
12 楼        文友:李湘莉        2022-08-29 21:55:50
  苦痛中透着甜蜜,艰辛中孕育着希望!双手可改变一切,勤劳可致富。文中的母亲形象很伟大,值得点赞!文章构思精巧,读着耐人寻味,一般人写不出,好文!点赞!遥握问候,谨祝秋祺!
回复12 楼        文友:枫桦        2022-08-30 00:32:34
  谢谢湘莉老师的来访留评,谢谢精彩解读,遥握秋祺!
13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2-08-29 22:52:04
  一年的香味,来之不易,有母亲辛勤的劳作,有父亲夜晚的看护,还有全家人齐心合力的收割……枫桦老师的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清新,描写细腻生动,一位勤劳、坚韧的母亲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令人赞叹!记得我小时候,父母在自留地里也载有黄豆,秋收后除了卖一些,剩下的就拿去油坊榨油,过年时母亲也会奢侈一下,炸面食、炸地瓜角、炸丸子等,枫桦老师这篇文章也让我想起了快乐的童年。文章贴近生活,能产生心灵的共鸣。拜读老师佳作,大赞!问好枫桦老师,遥祝秋琪!祝创作愉快!
回复13 楼        文友:枫桦        2022-08-30 00:35:27
  在乡村里长大的人,基本都有这般经历,只是略有不同而已。春节时的各种各样的美食,依旧在记忆之中,现在回忆起来依旧让人留恋呢。谢谢如菊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秋祺!
14 楼        文友:白玄        2022-08-30 16:24:46
  一年的香味,辛苦了一年黄豆出产,榨油完毕,母亲会炸制好多美食,犒劳我们,那个味道终身难忘!有付出就有收获,有自己参与劳动的果实就是不一样,味道特别香甜美味。描写细致生动,感情饱满,感悟深刻,内涵丰富。问候作者,学习欣赏。
回复14 楼        文友:枫桦        2022-08-31 06:11:15
  谢谢白玄老师的来访留评,谢谢精彩解读,遥握秋祺!
15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2-08-31 16:30:33
  故事经了久远的年代,那辛劳后的香味,依然飘荡。故乡,母亲,土地的香,永远抹不去。
回复15 楼        文友:枫桦        2022-09-01 05:43:17
  谢谢老师的来访留评,谢谢精彩解读,遥握秋祺!
共 15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