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守望生活(散文)
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人一天天地守望。
守望生活,就是“守得云开见日出,静待花开富贵”。如此,平淡才有了意义,安闲处才有了惊奇。
一
出于职业习惯,我时常以“咬文嚼字”的方式对待一些词汇,就如“生活”,我以为将这个词拆分为“生”和“活”,那就完全脱离了“生活”的本味;生活绝不是“生”和“活”的简单相加,否则很容易滋长不懂珍惜、不懂感恩和没有敬畏的情绪。很可惜,现在的人们在充裕的物质带来的便利面前,丢失了很多不该丢掉的生活本味,所以,我常常在某个不眠的黑夜,某个惊醒的早晨,悄悄怀念过去的悠长缓慢,怀念一封信的漫游,一段旅程的漂泊,一场陌生而深切的长谈。
很羡慕川端康成看到凌晨四点未眠的海棠花,“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这种感受已经唯美到了极致,这是会生活的人的眼界眼光。川端康成还写到自己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其实他是幸福的,因为生活的本真就是由“不可思议”“微不足道”叠加而成,思考正是放慢生活的步伐,让自己独处、品味、享受生活的味道。
二
倪匡——香港“四大才子”中最后一位离世者——同样是一位懂得生活的人,曾有一次,好友看见他入定般盯着面前花盆中的花苞;后来好友问他缘何若此,倪匡肆意笑言:或许人人见过花开,但应该很少人见过花绽放的过程,我就是想看看花苞是如何变成花朵的。诸如此类在倪匡的生活中是寻常事,游戏生活的态度恰恰就是在用心生活。
用心用情品味花开的细节,有意义吗?对于倪匡是最有意义的,因为他不想放过每一个生活中的细节和感动。
还记得一位研究地理的清华教授,名字不记得了,受邀做客“开讲吧”,即兴与主持人合作了一段“相声”——不同地域的民歌契合不同地域的地貌——西藏的高亢、蒙古的开阔、湖南的绵长、四川的回环、云南的突兀……一席开讲让现场观众眼中都有了别样的光亮。这位教授是一个有情趣的人,此般见解正确与否姑且不论,但着实是个会生活的人。
我们往往从民族的服饰去辨别各类的人,而清华教授选择了一个特别的角度,解读出人的骨子里的特点。这是有深度的生活观察。
我不敢妄言懂得生活。童年的烂漫、天真早已封存记忆;青春的懵懂、激荡成为往事;中年的奔波、折磨让想要的生活可望而不可即,犹如暗夜行舟挣扎找寻点点渔火,所以我经常提醒自己慢一点,再慢一些,我相信一定会有驿站在某个转角静待自己栖息,让我可以暂别俗世的匆忙,在精神的国度肆意地细嚼慢咽过往的、当下的和将至的日子。
我并不相信,我上述的这些例子里的人都是有着特别的天赋的,我觉得,他们是长期坚守在每一个领域,或是专注于某个食物,才有了发现。守望而不厌弃,坚守而不离,或许才是我们发现生活真谛的钥匙。生活其实是需要守望的。川端康成懂得守望,凌晨看到花未眠;倪匡懂得守望,欣赏到花朵慢慢的绽放,那位教授也懂得守望,枯燥的研究变成欢快的歌行。于是我想,在自己似短实长又似长却短的生命中,唯有守望才足以让我快意人生,来去自如吧。
我更相信,守望,才会发现生活的美妙和诗意。
三
作为教师的我,执鞭已近三十载,一年年的日子在一届届变换的学生中悄然滑过,很幸运是语文老师,能够让我在充满想象与联想的国度让灵魂跳舞,即使带着镣铐;让热情澎湃,即使在一天天一年年溜走的岁月里毛血日微,但意气不衰。面对一茬又一茬的少年,困惑、迷惘甚至倦怠经常侵蚀我时,我会提醒自己,他们其实就是另一个年轻时代的自己,这样我既能忽略年轮的刻痕,又能始终以年轻的状态在常新的麦田里守望。幸运的是,一回回的守望,总有惊喜让我在繁琐的工作中品味到生活的美好。
守望是劳累的,也是容易生出厌倦情绪的,好在我一直觉得自己应该守望在这里。
我的办公桌上摆了一个小鱼缸,十来尾斗鱼整日在有限的空间追逐嬉闹,难得累了就静静地沉在水底,隔着玻璃呆呆地看着外面,有时干脆盯着我,似乎在猜测着我的快乐或是烦闷;难得清闲时我也呆呆地看着它们,有时我想,几千年前庄周濠梁桥上观鱼时羡鱼悠游而乐时,鱼应该也在水里慕庄子逍遥遨游吧。所以我相信,我在鱼缸外感觉着鱼的时候,鱼也一定在水里感觉着我,每当这样的时候,我便沉浸在身化为鱼、似鱼非鱼的境界里了。鱼给我清闲时带来动感的快乐,鱼因我看着它们而使泳姿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们在彼此守望着,只是我懂得守望的好,鱼并不懂得,但它那个感受到那种好。
办公室里的同事有时会揶揄我,说这就是语文老师的神经,而我总是自得其乐。每隔几周,我就会耗费半个多小时,仔细地清洗鱼缸,小心地将鱼倒出再捧回。经过的同事说我太有趣了,不可理喻。我说帮鱼“沐浴更衣”也是一种乐趣。有时正好是课间,有的学生便会有意无意地靠过来,或搭讪或评论或指点,不管是哪种方式,这时我能感觉到这些孩子们眼里有光。
有一次在课堂上讲到王安忆的一篇散文——《过去的生活》,文中有一句“现在的生活其实是要粗糙得多,大量的物质被匆忙地吞吐着。而那时候的生活,是细嚼慢咽”,需要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一位女生情不自禁地嚷道,这不就是和老师养鱼一样么!虽然引来哄堂大笑,但我知道,在这无意之间,孩子的心里已经埋下了生活的种子,至于是否能够发芽成长则靠个人的造化了。
细嚼慢咽,是不想让饭食从口腔里突然离开,多驻留一段时间,玩味出足够的滋味。守望着,滞留着,慢慢地享受生活。多么好的意蕴,居然和我观鱼得趣一样,居然有学生可以将其拿捏于一起。
高三,为了让学生挤进那道“窄门”而不是在“门”外痴痴地等,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莫名的紧张。一个周日的上午,本该休息的我仍在办公室批阅刚考完的试卷,或许是频繁的考试让学生头昏脑涨,几道难度不大的题竟然答得一塌糊涂,以至于我的心里也躁乱起来。我索性将电脑搁在一边,靠在椅子里漫无目的发呆看鱼,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绪幽幽地滋长,在长年累月的执教生涯里,这种心绪常有,甚至可以说很熟悉,虽然知道不对,但对老师而言却难以消解。
我守望在那一张张看似是死水微澜的试卷里,但我知道,这些试卷在七月的某日,会来一次大潮,会惊涛拍岸。我守望着,已经看到了那时的风景,我的生活,不同于一般的生活,是有长度的期待,是有希望的未来。
三
这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地推开,同时一个学生探进半个身子,我抬起头,看到正是前些天课上叫嚷的女生,一头干练的短发,戴着一副眼镜,和着羞涩的笑说:“老师,露台上的莲花开了。”说完立刻将身子缩了回去,好像生怕惊扰了我。我一愣,有几秒回不过神,随即好奇地向外走去,推开门看到有几位学生围在门外,似乎刻意地等我出来,看到我时,几个孩子指向转角的露台纷纷说道:“老师,那有一朵睡莲开了。”学生虽不日日守望在那盆莲花前,但他们用心期待,就会在某时先于我发现。
在他们的簇拥下我来到露台,这时,我惊讶地看到在露台一角的水缸里,的确有一朵莲在静静地开放。说实话,办公室搬到最高层,我只知道有一个露台,却从未来过,更不知晓露台的一角竟有一缸荷莲。水缸是那种农家院里常见的酱色大缸,水面浮满萍絮,几茎荷叶从缸底零星探出,在夏风中举着出水的叶子,一朵莲花便依着缸沿接着荷叶肆意地盛放。
这是多么美的一幅画呀!酱色的水缸囿着一片葱荣的绿意,一朵洁白的莲花敞开着怀拥抱夏日的风,古色古香之中透着盎然生机。我蹲下身子久久注视这一朵白莲,花已完全绽开,花瓣共有四层,底层修长而略显厚实,越进一层瓣叶便越发纤细轻盈,各层瓣叶依托前一层间次伸展,环抱呵护着一簇鹅黄的蕊,既仪态万方又楚楚动人。难耐的灼热在这款款绽放间释缓,好一朵清新的莲!案牍间的繁琐在这幽幽绽放中消解,好一朵静心的莲!
等我从莲的世界出来,我注意到身旁的几个孩子看看缸里的莲又看看我,我知道他们在疑问为什么我对一朵莲花竟会如此的专注并几乎于痴迷。我对他们微微地笑笑,试图用这样的方式去化解这“尴尬”,我想:现在的他们确实无法理解,或许以后的某天,当他们身心疲惫的那一刻,回忆起这一朵莲,顺便想到有一个“莲痴”,总能获得前行的勇气和力量吧。
在守望中,获得美好的灵感,得到生活的暖意,尤其是那盆向善的莲,不知开在多少孩子的心中。我守望得莲开,学生守望得意趣。我们从平常里发现了有价值的风景,生活一下子就精致起来了。
我又回到办公室继续批阅孩子们的试卷,觉得孩子们的答题可爱了许多,同时我也轻松了许多。
此后每天清晨,担任了班主任的我在进办公室之前,总会不自觉地望向那个露台,欣喜地发现那个干练的女孩正在露台上捧书晨读。我闭上眼,又看见一朵白莲在早晨的光影中静静的绽开,花瓣上还沾着晨露。
再睁开抬眼望去,我在守望着现在;那女孩也在守望,等待并憧憬着未来。
我的学生,是我的生活一部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用心守望着这个部分,因为他们的将来可以告诉我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值得付出的。
老师在守望中悟出生活的真谛。生命短暂,为有守望,才有诗意人生。语言凝练、深刻、富有哲理。构思巧妙,文学功底深厚。向老师学习,遥握秋琪!
创造别人。给自己一张宣纸,做生活的画者,然后
好好完成这幅需要用心下笔的画,给自己一个交
代,给别人一片风景。一如生命终究需要一个结
局,但过程却可以精彩纷呈,就像一次漫长的跋
涉,目标疲惫,突现漫山花开,身心可以匍匐膜
拜,结束所有尘埃,只为心中那个不泯的梦.
以一种远眺的姿势,轻轻地踮起脚跟,守望生活中的点滴滴。问好老师写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