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生活】二七塔的记忆(散文)
巍然耸立于郑州老城区的二七塔,是郑州市的标识。修建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随着经济建设发展,城市框架不断扩大,日新月异变化着的郑州,城市地标不断出现,但神圣庄严的二七塔,首屈一指的城市标识和象征地位,从未被撼动。
当年,修建二七塔的逸闻轶事,珍藏在老郑州人的记忆里,主政的那位老市长,之后又主持修建的引黄工程,现在的黄河游览区;洞穿京广铁路的中原路;西流湖公园;金水酒店等大规模城市建设,构成了老城区的基本框架,为今天郑州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老郑州人有口皆碑。
1971年初夏,坚强挺立了21年的二七木塔,终因木质难支,呯然倒塌,郑州市政府时称革委会,很快研究决定,在原址建造一座钢混结构的宏伟纪念塔,闻讯,市民群众无不欢欣鼓舞。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工人代表在郑州集会,成立了京汉铁路总工会,2月4日总工会宣布全线罢工,遭到了反动军阀的残酷镇压,归于失败。但是,野火烧不尽,郑州铁路工人继承“二七”革命精神,坚持斗争,1926年工人领袖汪胜友、司文德壮烈牺牲,人头挂在金水河故道长春桥旁的电线杆上示众。解放后,人民政府把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的“普乐园”改名为“二七纪念堂”,工人游行示威走过的“长春路”改名为“二七路”。郑州是座英雄的城市,素有二七名城的称谓,郑州人民群众对“二七”光荣传统,具有深厚的情感。1951年河南省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在郑州举办,在二七烈士英勇就义处,树立起来一座木塔,据老郑州人说,竖写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城乡互助,繁荣市场”宣传标语;笔者记得60年代上写的是:“中国共产党万岁!”和“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从此,郑州人口口相传,把那座木塔叫做“二七纪念塔”或“二七灯塔”。
新的二七塔建成什么样子?为了让人民群众满意,市政府成立了建筑设计人员、美术书画和工人市民等各阶层代表组成的领导班子,笔者所在工厂就有一位工人师傅参加。新塔设计的图纸和效果模型,在工厂、单位、大街小巷的宣传橱窗展示,广泛征求意见,结果一座造型独特、寓意鲜明,高27米的七层联体双塔,脱颖而出。
1971年7月1日,在党的50周年华诞纪念日,隆重开工兴建。当时,郑州最高的建筑是市委七层大楼,按理,建座27米高的塔,并不算低,但建至5层时,应该是位高瞻远瞩的有识之士,提出七层太低,郑州将来一定会发展,在鳞次栉比高楼大厦之中,就像一支红蜡烛了。市政府反复认真考虑,最后毅然决定修改图纸!把塔增高,成了14层。可是封顶后又发现,高度低于53米的开封铁塔,于是在塔顶增加了一根夜间可以光芒四射的红五星,连同灯杆达到了63米,创造了河南地区史无前例的建筑高度。同年,10月1日国庆节正式对外开放。
联体双塔,一塔是旋梯供登塔上下,另塔是展厅,七个展厅陈列着二七革命斗争的实物、图片和文字等珍贵史料文物,新塔成为名副其实的二七纪念塔,成为了中国工人阶级英勇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在当时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条件下100天建成宏伟的二七塔,郑州人创造的“二七”名城速度,惊天地泣鬼神!
记得,塔上的其他展厅怎么利用,曾众说纷纭,当时尚在文革极左路线时期,最后市主要领导以无畏的胆识决定,可以作为商店,茶社,供瞻仰参观者购物和休息用,萌芽状态的市场意识,确实难能可贵。豋至顶层,放眼四顾,郑州风貌尽收眼底,当年,笔者西望,京广线上的火车仿佛近在咫尺;北眺,一线黄河依稀可见,壮哉,二七塔!
但是,谁也不会想到,改革开放为国家、为郑州插上了发展腾飞的翅膀,日新月异的变化,崛起的高楼大厦,让人叹为观止。曾经至高无上的二七塔,与今天层出不穷的百余米建筑来比,日益相形见绌。为此,市政府发出通告,为维护二七塔的肃穆庄严,以塔为圆心,平方公里之内的建筑,必须控制在28米以下,凡高出建筑一律拆除,引起轩然大波。在经济利益面前,个别开发商忿忿不平,网传,已经提出行政诉讼。毋庸讳言,笔者支持政府通告,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策,我相信,法律的最后判决会遵循这一原则的。
二七塔紧锣密鼓建造期间,始终得到全市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倾情支持。郑州市一家集体所有制的玻璃瓶厂,在设备简陋,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硬是依靠手工,精磨细雕,造出了今天依然在塔顶闪闪发光的红五星;我们企业样品组,承担了塔内布展工作,当初,塔顶的两条灯箱式标语就是我厂制作的。塔前的一株虬枝苍劲,气质伟岸的翠柏,是从新郑一户张姓农家祖坟,移栽过来的。树龄已有200余年,农户宗亲得知是装饰二七塔时,义无反顾一致同意,事后,市政府专门研究,补偿了他们一台手扶拖拉机。市建筑部门抽调了约200名建筑工人,夜以继日施工,确保工期如约竣工。拔地而起的二七塔,是一首郑州人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建设的自力更生高亢颂歌!
1973年,周总理陪同外宾游览洛阳龙门石窟,返京途经郑州,看到了二七塔,问这是什么建筑,听到郑州市领导的汇报,十分高兴,下榻后即让随行记者去取景拍照,很快登在了《人民画报》和《解放军画报》的封面、封底上,二七塔走出了郑州、走出了河南。现在流行一个说法,没有瞻仰二七塔的人,等于没有来过郑州。
当年,主政修建二七塔的郑州市市长王辉,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某部师长,前苏联工程学院毕业,从抗美援越战场受命回国,他具有工程建设大学学历,勇于担当,有魄力有干劲有眼光,顺便插一句,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71年之后,唯郑州是在郊区设置农场,知青就近锻炼,避免了知青上山下乡的负面弊病,决策领导就是王辉。老市长的政绩书写在郑州大地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里写道:百姓谁不爱好官?王辉在老郑州人的心里就是好官。
老市长逝世后,郑州市市委、市政府向老市长敬献了花圈花篮,表达的是全市人民的敬意和缅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