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时光】淡淡的墨香(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时光】淡淡的墨香(征文·散文)


作者:小猪她爸 探花,12840.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941发表时间:2022-09-04 16:12:36

【流年·时光】淡淡的墨香(征文·散文) 当小分子飘落到嗅觉器官上,气味信号便由神经系统传导至大脑,嗅嗅鼻子:嗯,很香;或者:哇,好难闻。这样物理化的句式,是想尽可能科学地说明,气味是气与味两种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后,经大脑合成的认知。不同的人对一种气味,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这源自每个人不同的生活体验。
   据说,人能分辨的气味高达四千多种,酸、甜、苦、辣、咸、鲜、辛……芸芸众生,有人喜芬芳,有人爱清香,而我偏喜墨汁、钢笔水以及早年书报散发出的气味,独爱那淡淡的墨香。
  
   一
   我不会写毛笔字,甚至钢笔字也写得挺糟糕。但母亲会写毛笔字,所以小时候家里没有“文房”,却有“四宝”:毛笔、墨汁、“砚台”和大红色的纸。
   毛笔没什么特别之处,就是最常见中号或小号毛笔。我非常清晰地记得,笔杆上写有“狼毫”二字。当时,我很纳闷,到哪里找狼呢?又是如何与狼“谋毛”?不怕大家笑话,这个疑问困扰我快半个世纪,直到前两年与会书法的朋友聊天,才知道此“狼”是黄鼠狼,学名黄鼬,用其尾巴的毛制成的笔。
   墨汁是瓶装成品,不需要研磨,所以也没有真正的砚台。当时家里所谓的“砚台”是一个塑料墨盒,黑色的,盒里有块海绵或者棉花一类吸水的东西。将瓶装墨汁倒入墨盒,便可以挥毫了。至于“古砚微凹聚墨多”“墨丸入砚细无声”,这都是古代文人墨客的雅致,与寻常百姓的简陋相去甚远。
   自古以来,文房四宝中的纸,指的都是宣纸。在物资匮乏的岁月,哪里用得起宣纸,大红油光纸最为常见。比如,“文革”中那些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大多数都是用这种纸。我小的时候,不写大字报了,但街道居委会有些通知、公告什么的,还是用毛笔写在大红纸上,张贴到街头房屋墙壁上。再有就是春节前,将红纸裁成条幅写春联,裁成方块写“福”字,红纸墨香添年味,妙笔生花迎新春。毛笔字大,红纸鲜艳,像秋天里飘摇的红叶,艳丽耀目。
   母亲写毛笔字的时候,我会在一旁看着,偷偷用手指蘸点墨汁,在报纸上按手印玩。这个时候,鼻息间会有一股淡淡的墨香,不似花儿的芳香,也不似水果的甜香,它飘散着一股淡淡的沉香味,仿佛从远古飘来,充盈着绵绵的文化气息。
   我知道,把墨汁的气味归之于香味里,未必能得到普遍的认同,许多人是不大喜欢墨汁的气味。的确如此,如果贴近墨汁瓶口会闻到一股不好闻的气味,但执笔挥毫,留墨于纸上,那气味便开始散发淡淡的墨香。我总是疑心,这墨是不是与文字结合后,发生了化学反应,变得像生活一样有滋有味了?
   我终归没有学习写毛笔字,而母亲一直习练着毛笔字,乐此不疲。母亲退休后,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不再是大红纸上写字了,开始在宣纸上挥毫。后来,我在安徽歙县旅游时,买了一块歙砚,至此我们家算是文房四宝齐全了。母亲喜欢用毛笔摘抄一首首唐诗宋词,写好后,晾干墨迹,一张张挂在房间墙壁上,散发着淡淡的墨香。
  
   二
   上小学的时候,家里除了毛笔和铅笔外,日常用来写信、记事的书写工具就是蘸水笔,那时圆珠笔是稀罕物,钢笔比较金贵。
   蘸水笔应当算作钢笔的一种。它很简陋,一根木制的笔杆,前头留有可以插入钢笔尖缝隙。钢笔尖是金属制成,凸起一个米粒大小的“肚子”,用来盛钢笔水的。使用时,将蘸水笔插入钢笔水瓶中,然后书写,直到“肚子”里钢笔水用尽,再到钢笔水瓶中蘸一下。过去一些电影中反映十八世纪欧洲人生活时,一些镜头呈现用鹅毛笔写字。蘸水笔与鹅毛笔功能上是一致的,只不过蘸水笔有一“肚子”的墨水,笔尖更现代一些。
   蘸水笔与钢笔水瓶是一对伴侣。常用的小瓶的钢笔水,呈四方形,稳稳当当放在桌子上,随时等待蘸水笔的到来。那时,主要有三种颜色的钢笔水,蓝黑、纯蓝和红色,红色的是老师用来批改作业的,我们用不上。记得,老师的办公桌上都配有一个玻璃制作的容器,左右两边各有一个酒盅大小的“墨池”,分别盛着蓝黑和红色的钢笔水,两支蘸水笔架在中间。书写时,用蓝色的笔,批改作业时,用红色的笔,两支笔交叉使用,看上去挺忙乎人。
   我们这帮学生没有这套装备,一支蘸水笔,一瓶钢笔水,打开钢笔水瓶的盖子,钢笔尖伸到瓶中,饱蘸一下,奋笔疾书。这时,钢笔水特有的气味,随着不停地书写散发开来。这又是另外一种的墨香,形容不出来它的具体味道,反正那气味连同一行行的字迹,令人舒适。它或是一篇日记,或是一封寄给远方亲人的信,所思所想顺着笔尖流淌的钢笔水倾注于纸上,蓝黑色或者纯蓝色,见证一个时代的生活。
   蓝黑色的钢笔水显得端庄,纯蓝色的钢笔水显得明快。我们有时为了追求书写的另类效果,常常用墨水代替钢笔水,这样写出的字是纯黑色,显得更加冷峻。后来,出现一种碳素钢笔水,纯黑色。墨汁和碳素钢笔水都比较稠,容易堵塞笔尖,造成下水不畅,我们写字时便不停地甩甩笔,甩得到处都是墨汁,墨香愈发浓了起来。
   大概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拥有第一支真正的钢笔,上海产的“英雄”牌。拧下笔杆,按压小铁片,吸上钢笔水,足够用很长时间的,再也不用钢笔水瓶的即时陪伴了。后来,钢笔越来越省事,直接换笔芯即可,从此那个四方的钢笔水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忽然想到在人生的舞台上,多少人有过高光时刻又黯然离场,留下的是无尽的回忆。如同蘸水笔、钢笔水瓶,曾经不可或缺地书写当时代的点点滴滴,随着时代进步渐渐消失,可是回忆往事的时候,它依然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存在,甚至比当时更有亲和力,更加令人怀想。我想,这大概就是墨香的魅力,时间愈久,香味愈浓。
   若干年前,弟弟送了我一支“派克”金笔,据说一百多美元一支。我还没来得及用,就开始用电脑写作了。偶尔需要用笔写点什么的时候,笔筒里全是签字笔。我把这支钢笔像纪念品一样放在抽屉里,闲暇的时候用它写点字,写啥不重要,只想嗅到那一丝淡淡的墨香。
  
   三
   除了毛笔、蘸水笔这些带着墨香的物件,那时候还有一类散发着墨香的“宝贝”:书与报刊。
   这不得不提及早年的印刷工艺。四十年前,书籍和报纸、杂志都是铅字印刷,原理就是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有一个小伙伴的父亲就是报社的拣字工,按照文章把对应的铅铸汉字找出来,排版,上油墨,印刷。大概是因为当时的油墨质量不大好,印出的书籍、报刊都散发着油墨的味道。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特喜欢这种油墨的味道,或者说是书香,打开一本新书或者一张报纸,凑上去闻,一股淡淡的墨香沁入心脾,顿觉周身通畅。
   傍晚,下班回家的一条小街上,炸鸡店、烤肉店散发出阵阵肉香,令人垂涎。四十年前的城市街头,不会有这么浓烈的肉香味。生活就是这样,没有肉香的街头,不会有垂涎的人们,吃不着,也就没有了渴望。而于我来说,那时每到月底最大的渴望,就是饱闻一顿墨香。
   下了夜班,吃口早饭,我会顺着阳光向西走去,在街头拐角处,有一家书报亭,那里散发着诱人的墨香。
   “《读者文摘》来了吗?”
   “还没有,过两天再来看看吧。”
   “好的,给我来一份《新民晚报》。”
   手持一卷报纸,回到家中。在淡淡的墨香中,这份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的报纸陪伴我度过一个上午。当时,最喜欢读的版面是五、六版的副刊“夜光杯”,全是知名作家学者撰写的散文随笔,读得心旷神怡,令人爱不释手。
   第二天或者第三天重复着前一天的流程,直到一本散发着墨香的《读者文摘》到手。我家床箱里存放着近千本杂志,演绎了从1982年到今天的《读者》之变迁。时光荏苒,《读者文摘》更名为《读者》,先进的印刷技术将杂志装扮得更加美观,赏心悦目,只是没有了油墨味。好在旧时的墨香已经化作书香,珍藏心底,总能在打开书报的时候飘散心间。
   就这样,我这个十八岁的青年,像一只书虫啃食着报刊,咀嚼着文化的美味,墨香直抵肺腑,慢慢融入血脉之中。如今,我还能做点有益于社会的工作,还能写点散淡的文字,想必与这墨香有关,熏染着,陶醉着,成长着。
  
   四
   水墨书香,是个绝好的字眼,像初恋的情人,集一切美好于一身。但是,生活有时却像一个粗糙的老爷们,偏要往荷塘里扔一块石头打破静美,告诉一个青年水墨书香里有不易,也有艰辛。
   喜欢读书读报的我,还有一段卖报纸的经历。20世纪80年代,我们这座城市有了自己的晚报,还创办了一份《足球周报》。可能是因为当时资讯不如现在发达,读书读报蔚然成风,而且那时大连足球队真的是八面威风,这两份报纸销售火爆,卖报纸成了炙手可热的活计,退休在家的母亲决定加入卖报纸的队伍。
   起初,我只负责骑自行车取回当天报纸,将成捆的报纸分成一份份。可倒好,那一捆捆报纸真的是墨香四溢,等到把报纸分完,两只手全是黑黑的油墨,闻一闻,仿佛把一辈子的墨香都集中在两手上了。
   后来,下班后看到母亲还没有卖完报纸,就去帮忙。从母亲那里分一半报纸,找一个十字街头,吆喝着:“晚报、晚报,足球报。”夏天的时候,晚风清凉,倒不觉得辛苦。冬天的时候,就格外辛苦了。
   那天天气寒冷,天空不时飘下零星的雪花。卖报纸不能躲在避风处,得迎着寒风,追寻着那些匆匆的脚步。已经是晚上七点多钟,饥饿与寒冷让我不自觉地想起卖火柴的小女孩。手里还有十余份报纸没有卖掉,已经懒得吆喝,晃动手里的报纸,看着一个个归家人的身影,希冀他或者她停下脚步,递过一角钱,说一声,来份晚报。
   我想起了那首儿歌《卖报歌》,“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耐饥耐寒地满街跑……”当然无论年龄与时代背景,我与“小行家”都不可同日而语,但就生活本质来说亦无差别,不是为了赚点辛苦钱,谁会这么歌声嘹亮?
   记得姜文写过一篇文章《狗日的中年》,他在学生时代非常羡慕中年房东,这家伙一早就吃肉。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却没有触及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能够一早就吃肉,他在此之前吃了多少苦?所谓岁月静好,大抵都是艰辛、拼搏的积累,如同花甲之年的我,不愁吃喝,生活尚有品质,谁能想到曾经为一角钱在寒冬里等候。
   终于,最后一角钱递到手里,最后一张报纸递了出去。昏黄的路灯下,一脸疲惫,两手墨色,隐隐地飘过一丝淡淡的墨香。
  
   2022年9月4日原创首发

共 404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没有比墨香更让人沉醉的香了,没有比墨再苍老的颜色了。当我在嘈杂的地铁车厢里阅读这篇文,感觉这世界瞬间便安静下来。隔着屏幕,我亦能闻到一股子淡淡的墨香。在数千种气味中,作者独爱墨香,一瓶墨汁里散发的墨香,从一份刚刚印刷好的书报中四溢的墨香,亦或是钢笔书写时流淌出来的墨香,在寂静的时光里,那种隐秘的芬芳,直抵人心。散文四节,于细微处彰显主题意味,散落在文本里的细节,将古典的微温与生活的情趣互为融合。会写毛笔字的母亲,挥毫于宣纸上,摘抄的唐诗宋词,晾干后挂于墙上,那淡淡的墨香便萦绕在房间里。年少时用蘸水笔疾书,笔墨青春时代,留驻陈年旧事,在书写的过程中,那墨香随笔散漫,经久不息。书与报刊,是读书人最爱之物,人生最惬意的时光莫过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捧书而读,特别是刚刚印刷好的书报,轻轻一嗅,那墨香便钻进心里魂里,仿若它是你念念不忘的恋人,久别后归来,与你倾诉相思意。墨之心声,涵咏滋味长,但世间多悲苦,水墨书香里更有艰辛与不易,在散文的第四部分,读到了与前三节不同的意味与痛感,这更显作者的文思厚重与别致。散文是性灵与情感的写照,以真挚,含蓄联想引人入胜,这篇散文富有这样的品质,注入作者丰沛的情感,不仅有深邃的智性还有妙曼的理趣,且情真意切,语言通畅,意境宜人。一篇好散文,将世间最普通的隐秘的墨香,赋予丰富且多元的意境,细细品读,更觉韵致。佳作,倾情推荐!【编辑:纷飞的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905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2-09-04 21:34:00
  读老师的文章如沐春风,每一个字符都飘逸着淡淡墨香,沁人肺腑。来篇就被奔泻而来的浓醇爱墨如痴和牵念默默感染。我们依然渴望淳朴的回归与传承。一些善良与真诚久远的时光,温馨的岁月,困苦的年代,只能在回忆里想起时光不远,余音犹在…说到书法,我也是极爱的,只是我没有丝毫造诣,只停留在喜欢。散文很美,隽永漫妙韵味无穷。问候老师秋琪顺遂!提前祝福中秋佳节快乐!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1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2-09-04 21:44:10
  谢谢素心若雪老师不吝赞誉之词,觉得流年这三个征文都非常有特色,便过来凑个热闹,拙作不成体统,就是把陈年往事写成来分享。祝老师笔丰墨香,顺致中秋节快乐。
12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2-09-04 22:14:04
  墨香清香淡雅使人陶醉,也让人想到文人墨客,是一种有品味的香。打开报纸或杂志,打开新的书籍,总能嗅到这种浓浓的墨香。这篇文章写的真好,情感真挚,直抵人的心扉
五十玫瑰
回复1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2-09-04 22:34:57
  谢谢五十玫瑰老师赞誉,都说时光不老,现在看好像是那么一回事,墨香就是散发老时光的芬芳。再次感谢老师留墨点评,遥祝秋安。
1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2-09-05 09:51:03
  大连因疫情静默了,我作为志愿者昨晚十点多下岗。今天才在电脑上看到,还配了那么雅致的图片,与文相得益彰,而且精品了。在此,感谢雪社辛苦编按,还有各位老师的肯定和赞誉。疫情当下,愿各位平安。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14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2-09-05 09:52:05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15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2-09-05 09:53:30
  这组图片一共有六张,我一直存着。谢谢你的喜欢,大连疫情,志愿者工作辛苦,多保重!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16 楼        文友:思绪飞扬淡墨痕        2022-09-05 12:08:14
  四个部分的文字,紧扣“墨香”这一主旨,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多视角、多维度抒写了“淡淡的墨香”。其中,既有对“墨香”的由衷喜爱,更有对生活艰辛的深刻感悟。文章大开大合又含蓄蕴藉,透过文字,读者似乎能够看到作者的温文儒雅与深厚文化底蕴。文如其人,恐不谬!感谢老师赐稿流年——时光切口处所散发的一缕墨香!
思绪飞扬淡墨痕
回复16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2-09-05 15:27:45
  谢谢思绪飞扬淡墨痕老师连文带人一起表扬,呵呵。时光切口处散发的一缕墨香,这个评语精准到位,我就是看到流年三个征文便赶过来参与的,希望贵社三个征文都能圆满成功。
17 楼        文友:梅子青        2022-09-05 16:01:20
  对“墨香”的记录,激发了我的想象。那样一样散发着墨香的家庭,一定格外温馨。作者十分幸运,有一个会用毛笔书写的母亲,她一定知书达理,气定神闲。经由她的打理,家庭一定温馨和睦。作者对墨香的记录极富时代感,文房四宝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样式和功用。在作者笔下墨香终归是书香,因为喜爱,衍生出不同的经历,每一段岁月留痕,虽有艰辛,但墨香飘过,心有慰藉。好文,欣赏。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回复17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2-09-05 16:08:58
  谢谢梅子青老师到访,对拙作给予肯定和赞誉。一段过去的经历,一缕墨香,飘散开来,与友分享。
共 17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