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小宛(散文)
阅读怀才抱器老师的散文《截一段秦淮夜色》,欣赏到秦淮夜色,无比的曼妙,不由想起了秦淮八艳,一个个美丽的名字向心头涌逼,柳如是、董小宛、陈圆圆、李香君……她们才色双绝,在乱世谋生,亦谋爱。这些佳丽中,最怜最爱董小宛。
一、相遇相知,情定今生
董小宛名白,号青莲,出身于苏州的苏绣世家,为大家闺秀,自小学习诗文书画、针线女红。尤其在诗画方面,悟性极高。十三岁那年,小宛的父亲因病过世,母亲白氏不善经营绣庄,被伙计蒙骗,加上时局混乱,以致绣庄倒闭,家境一落千丈,还负了巨债。白氏气得卧病在床。为了给母治病,还债,无奈之下,小宛便到秦淮河畔卖艺,改名小宛。
小宛美如月,气质好,才艺佳,很快名动秦淮。虽陷青楼,小宛并不随波逐流,始终自尊自爱,活得真实,颇有傲骨,对喜欢之人热情相待,对厌恶之人则冷若冰霜。如此影响鸨母收入,受其刻薄和挑剔。小宛难以忍受,离开南京,回到苏州。为了生活,再入青楼,卖笑,陪酒,陪客人出游,收敛孤傲性情,曲意逢迎,但绝不卖身。
那年深秋,枫叶如火,染醉时光;黄叶飘零,妖娆如蝶,妩媚如花。夜,透着丝丝寒意。复辟名士冒辟疆前来拜访小宛,他素闻小宛艳名,曾经几度探访,却未曾与伊人谋面。冒辟疆是明末四公子之一,风流倜傥,才情傲娇,小宛对他也是倾慕已久,欣然接待。两人谈诗词歌赋,论当今时势,他们都有一颗滚烫的爱国之心,有几近相同的价值取向,自是相谈甚欢。辟疆惊叹小宛的见识,小宛亦是欣赏辟疆的风骨,敬重他的家国情怀,彼此心起涟漪。因小宛刚赴宴而归,略有醉意,不胜娇弱,慵懒不已,辟疆生怜,很快告辞,让伊人早点休息。辟疆披着月光,裹着秋风离开小宛居住的小院,频频回望。
此番相见注定他们之间的一世情缘。
三年后的春天,梨花胜雪,杨柳如烟,江南的白墙黑瓦在蒙蒙烟雨中更显楚楚。辟疆再次前来拜访小宛。那年小宛母亲刚好过世,加上被时事惊吓,正卧病在床,忧思缠绵,感叹生存的不易和现实的烦难,渴望一双有力的手将她挽牵,渴望一个宽广的肩膀可以依靠。尽管对她思慕的男子众多,想娶她的人不少,可没有谁能走进她的心里。那年与辟疆的相遇是此生最动人的邂逅,在此后的日子时时泛暖,抚慰她凄惶无助的心。只是,从此再未相见,小宛倍感惆怅而失落。闻到辟疆前来,小宛芳心暗喜,羞颜顿生。看到辟疆,眼前似有杏花春雨,莺啼燕舞,泉水叮咚,顿觉神清气爽。辟疆对小宛温情脉脉,嘘寒问暖,款款诉说曾经来探访过她几次,只是她不在。小宛颇感欣慰,内心翻波涌浪,爱上了这个目光清澈的男子。
次日,辟疆再次探望小宛,小宛的病已好了大半。两人把酒言欢,柔情几许。言谈之时,眼神对接,情力如春水,渗入彼此的身心,一渗到底,清爽得无以复加。辟疆承诺待金陵乡试后,为小宛赎身,带她回如皋,从此日日厮守,不用再牵肠挂肚了。
辟疆走后,小宛盼着、等着,望山望水,望断斜阳。黄昏下,夜色中,她伤秋、叹冬。情思如网,罩身,罩心,罩天地。辟疆的音容笑貌缠绵着她,支配着她的身心,可是不见辟疆来。小宛思君肠断,思忖:辟疆是否把她忘记,当初的承诺难道只是他一时兴起?小宛不想被动等待,不想让相思耗损自己如花似玉的青春,决定去找辟疆,去争取自己的幸福,为自己的爱找一个永远的归宿,她曾经被命运掌控,这一次,她要牢牢掌控命运。
经过艰难追寻,小宛终于找到辟疆。辟疆没有忘记她,只是乡试落榜,心情不畅,加上被家事缠绕,一直脱不开身。小宛释然。两人回到苏州,辟疆欲为小宛赎身,却因小宛声名,不管出多少银子,鸨母不愿放人,小宛是一棵摇钱树,鸨母不舍。两人愁闷不堪。小宛偷垂泪,叹红颜命薄,不敢让辟疆瞧见。碰巧钱谦益和柳如是来到苏州。柳如是曾是小宛的好姐妹,颇有义气。钱谦益与小宛是旧识。在钱谦益的帮助下,小宛得以赎身。
人生就是一个剧本,但章节并非可以提前布局,太多的无法预料,会打破剧情的发展,于是,很多人的期待只能成为一种失望,于是,悲剧就这样产生了。当然,旁逸斜出的枝节,也可以为剧本添加精彩,总体来说,是无法改变剧本的性质的。
二、与君相守,此生不负
和辟疆回到如皋,小宛如愿以偿嫁给了他。
新婚之夜迷人、醉人、撩人,秒秒流光溢彩。月光、烛光,照得人儿娇。红罗帐,红锦被,红喜字,红得鲜艳欲滴,滴滴是欢喜,是甜蜜。小宛与辟疆深情凝望,紧紧相拥,眼神里荡漾着秋水般的柔情、碧波般的光。小宛的心被幸福、激动满满填充,虽然只是辟疆的妾,她觉得满足了。相比多少女子,她是幸运的,能和情郎共度一生。拥有辟疆,韶华不虚度,此生不枉活。拥有辟疆,小宛觉得自己拥有了天下。
从此,小宛在冒家洗去铅华,淡妆素服,收敛曾经的清高性情,做一个合格的贤妾。
小宛对婆婆恭敬孝顺,对辟疆的正室苏元芳尊重有加,并不因自己年轻貌美而自得,更不恃宠生娇。待辟疆的孩子更是视若已出,用心教导他们,得到婆婆和元芳的喜爱。
冒家是大户人家,但小宛并不安于享乐,很多事都亲力亲为,做菜、刺绣、烹茶,协助元芳管理家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甚至吃饭也如婢女般的站着,伺候大家。没有谁要委屈小宛,她做得甘之如饴。
辟疆喜欢甜食、海味和腊制熏制的食品。为了提高厨艺,小宛寻访名师,不断学习、研究,创新。制作花露,小宛心思别致,用初绽放的、色香俱全的花蕊挤出花汁,加入盐和酸梅调味,如此制作的花露入眼,入心,滋味妙到巅毫,让辟疆赞叹不已。小宛日日精心烹制各种美食,变着花样做,吃得辟疆无比沉醉。后来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盛赞小宛厨艺:“火肉久者无油,有松柏之味;风鱼久者如火肉,有麋鹿之味。”史书中,对小宛自制的食品如此形容:“醉蛤如桃花,醉鲟骨如白玉,油鲳如鲟鱼,虾松如龙须,烘兔酥雉如饼饵。”小宛擅厨艺,自己却对饮食不讲究,一小壶芥茶温淘米饭,再佐以一两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
闲暇之余,小宛还作画,写诗、临帖、写扇面、弹筝,为辟疆考证古籍查找资料。
小宛是一个能过烟火日子、也能享受诗意生活的女子,她的情趣更是让人叹服。
小宛恋月色。有月之时,于花园里赏月,月走,便随月而动。在房内,小宛就开窗,让月光洒入,若月色铺满床榻,便芳香大悦。若月西去,小宛痴痴相望,不忍月归,盼月永相随。小宛曾对辟疆说:“我书写谢庄的《月赋》,见古人厌晨欢,乐宵宴。这是因为夜之时逸,月之气静,碧海青天,霜缟冰静,比起赤日红尘,两者有仙凡之别。人生攘攘,至夜不休。有的人在月亮出来以前,已呼呼大睡,没有福气消受桂华露影。我和你一年四季当中,都爱领略这皎洁月色,仙路禅关也就在静中打通。”
小宛还爱菊。有人赠几盆菊花给辟疆,小宛将菊花放于床边,每晚,燃绿烛,以白色屏风相围,花间置一小椅,摆好菊花,自己坐于花间,情态动人。花间人,屏中影,花美,人美,美感横陈,诗境迭出。从中可见小宛不俗的审美意趣。
小宛就这样在平常的日子里体验着美的巅峰,激情拥抱来之不易的幸福,用一颗诗意、恬淡之心感受周遭,寸寸光阴被她演绎得明媚、丰盈、饱满。
其实,这样的生活,在那时,属于足够美满和幸福的了,但对于小宛而言,似乎不该那么平淡无奇,也构不成剧本的情节。生活的悲剧,有时候并非个人的原因,这样的性格,也无法形成性格悲剧,社会的土壤,正在酝酿悲剧的故事。
三、痴心交付,香消玉殒
一年后,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兵入关南下,江南战火连绵,粉碎了小宛安逸闲适的生活。小宛随冒家逃难。逃难的日子没有风花雪月,没有温情和欢悦,只有哀鸿遍野,只有无尽的焦虑和辛劳。逃难途中,辟疆一路上只顾老母妻儿,对小宛甚为忽略。小宛毫无怨言,默默跟在身后,她心里何尝不惶恐,渴望辟疆能够安慰她,扶着她同行。但是小宛不怪辟疆。老母自是重要,孝心是一个男人做人的根本;元芳是他的原配,又与他生儿育女,情分更长;孩子是他的骨血,她们自然比她重要。因为小宛拖累了大家的行程,辟疆觉得她是累赘,一度想将她遗弃。小宛平和接受,不恼不怒,眉目间凝聚着从容和旷达,她体谅他的不易和烦难,让辟疆随便找个地方安置她即可,为自己影响大家而抱歉。好在婆婆和元芳为小宛说情,辟疆才打消遗弃她的念头。
战后,全家回归家园,家产尽失,日子过得窘迫不堪,幸得小宛苦心操持,勉强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此时,辟疆患病,下痢兼疟疾,日益消瘦。为照顾辟疆,小宛在他身边铺了一张草席,不眠不休,倾尽温柔和耐心,小心照看。辟疆恶寒发作时,小宛就紧紧地拥抱他;辟疆发热烦躁时,小宛为他细心地擦洗;辟疆腹痛时,小宛轻柔地为他按摩,从无丝毫厌烦和抱怨。待辟疆康复,小宛脸色蜡黄,憔悴不堪。
几年后,辟疆又大病了两次,小宛皆尽心竭力地照顾,不肯要任何人代劳。那时正逢盛夏,小宛忍受暑热,煎汤熬药,任汗水流淌,任蚊虫叮咬。辟疆背上生疽,疼痛无比,无法仰卧,她让他靠着自己睡,自己就坐着睡,连续一百天,一声不吭。家人要代替她,小宛坚决不肯。辟疆因为难受,心情很坏,脾气变得暴躁,时常骂小宛,甚至还动手打她。即便如此,小宛始终隐忍,始终温柔,尽心尽力地照顾他,心疼他,体谅他。小宛阅人无数,历尽沧桑,感受过人世的薄凉和温暖,虽年轻,却比一切中年人更加冷静、理智和通透。小宛理解辟疆,病中之人,心情自是烦躁。何况辟疆的痛苦不仅在身体上,更在心间。在父母妻儿面前,他要表现得坚强。唯有在她面前,他才能展现最真实的自己,展现自己的迷茫与苦恼,他不仅把她当家人,更把她当成红颜知己。
困苦不堪的生活,三次拼了命般照顾生病的丈夫,严重摧残了小宛的身体。待到辟疆病愈,小宛病倒了,患的是肺结核,当时根本无法医治。二十八岁那年,带着对辟疆的无限牵挂,小宛香消玉殒。小宛离去的那天,寒风呼啸,雪花纷飞,似乎在为她哭泣、叹息,哭天妒红颜,叹卿何薄命。
后来辟疆写下《影梅庵忆语》,深情追忆小宛,声称和小宛生活的九年,享尽一生的福。
黄虞稷写诗悼念小宛:“珊瑚枕薄透嫣红,桂冷霜清夜色空。自是愁人多不寐,不关天末有哀鸿。半床明月残书伴,一室昏灯雾阖缄。最是夜清凄绝处,薄寒吹动茜红衫。”
凡是剧本剧情,所有的演绎,都无法逃离“红颜薄命”的结局,其实,薄命的不仅仅是红颜,只不过那些曾经出现在人们视野的红颜,通过耀眼,且按照戏剧的舞台逻辑,以为官宦将相就应该享尽荣华富贵,红颜玉女就应该天命恩赐、良缘归宿,一旦出现了忤逆的情节,就让人无法接受。多少人关注那些生活在底层社会的人生,搬上舞台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如果我们从小宛的身世悲剧去看曾经的人们大众,更是无法想象起生活之艰难,命运之舛逆。
我之所以写出小宛的故事,主要是让我们了解并思考她的一生,进而去思考一个社会对一个人的影响,看看依靠社会,或者凭个人的挣扎,是怎样一种悲剧。建设一个合理的社会,那是多么重要的事情,而中国的历史,是一直在延续那样的社会,直到新中国成立,崭新的社会形成了,像小宛那样的人生悲剧才有可能是个例,有可能避免和绝迹,不然,“秦淮八艳”,哪一个不是性格不同的悲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