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遇见赣州(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遇见赣州(散文)


作者:流汗的公牛 秀才,2934.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621发表时间:2022-09-10 20:16:10


   今年9月3日,送儿子去赣南师范大学读书,有幸走进了赣州这片红色的土地。
   作为“共和国摇篮、长征出发地”的赣州,之前我对它并不了解。曾读过陈毅同志的《赣南游记词》,始知道当年陈毅同志所部于1935年春,在敌人重兵包围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近三个年头。作于1936年夏的《赣南游记词》真实记录了那时“风餐露宿、昼伏夜行”艰苦卓绝的军旅生活。据陈毅同志后来讲,南方的三年游击战争,也同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样,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可战胜的伟大革命力量。
   走出赣州火车站大厅,迎面是一尊高大的“马踏飞燕”雕塑,看来赣州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火车站广场北边竖立有醒目的苏区精神标语牌,红底黄字格外显眼:“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这用无数革命先烈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无时不在激励着赣州人民奋勇前进。在去往住宿的路上,看见车窗外高楼林立、高架如虹,直觉告诉自己,这座充满红色基因的南国都市是一座活力四射的城市。
   等一切安顿好,当天下午我和儿子去了赣州公园和江南宋城游玩。约半个小时的公交车程,我们首先到了位于老城区的赣州公园。该园历史悠久,原为南赣巡抚治所,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由都御史金泽创建。公园不大却设计精巧、独具匠心,春雨轩、可憩亭等廊亭古色古香,芭蕉掩映、曲径通幽,乱石假山、小桥流水,尽显江南古典园林景象。园内有不少市民或翩翩起舞、或围坐打牌、或对坐聊天,一派悠然自乐景象。公园里林木阴翳、鸟语花香。让人难忘的是两棵大榕树遮天蔽日,硕大的树干需六七人才能搂抱过来,高高的枝干上长满绿苔,饱经风霜。看了树下的铭牌,其中的一棵榕树树龄竟有330余年,真是个老寿星了。榕树是赣州的市树,道路旁、公园里随处可见,在老家却没有这种树,很是羡慕当地人有榕树护佑左右、朝夕相伴。大榕树不远处,矗立有一座解放十周年纪念碑,为整装待发的一名解放军战士为主体造型的雕塑,通高8.14米,寓有1949年8月14日赣州解放之意。纪念碑基座上三四个孩子在一旁嬉戏,眼前的一切都如无数革命先烈所愿。是他们当年浴血奋战换来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当倍加珍惜。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纪念碑前拍照留念,记录下这难忘的瞬间。出来赣州公园,前往江南宋城。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赣州,江南宋城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赣州旅游打卡地。还未到宋城,远远就看到一座三间两楼的四贤坊,坊柱镌刻有对联:“赵抃疏险滩刘彝福寿惠千古,濂溪创理学文山丹心昭四贤”。走到前来,只见坊前从东往西分别塑有赵抃、刘彝和周敦颐、文天祥的铜塑,令人肃然起敬。等扫码进入景区,穿过四贤坊,就来到军门楼下,城门楼比较小巧,远没有老家归德城门楼高大气派。据了解,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知军留元刚建楼于瓮城之上,取名“军门楼”。后多次重修,改名“宣明”。民国四年(1915年),在修缮赣州城墙时,国民政府在军门楼旧址重建了门楼,但规模大不如前。赣州古城因留存着最完整的宋城墙和宋代古街道走向,以及众多宋文化元素,1991年,罗哲文先生在赣州题写“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赣州”,称赣州为江南宋城,是一座活化的宋城博物馆。江南宋城主要景点有宋街、郁孤台、古城墙、蒋经国先生旧居等。
   走在古朴的宋街上,恍如穿越到了千年前的宋朝。两边商铺均为仿古建筑,门前挂有串串黄纸灯笼,时有衣着汉服的女子在街上徜徉,眼前此景有点像修武的云台古镇。由于疫情原因,观光的游客并不多,当然也少了些许嘈杂。来赣州不能不去郁孤台,之前,自己也提前做过功课,百度了赣州的旅游景点。当得知郁孤台就在此地时即萌生前往参访的念头。
   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坐落于景内海拔131米的贺兰山顶,以“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而得名,被列为古赣州城“八景”之首,为老城区最高点。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赣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频繁,郁孤台也一再经受天灾人祸。1932年,从修武走出来的开国中将李雪三曾参加过赣州战役。由于它的名气大,所以一再被修复,据说它始建于唐朝中叶,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重建,为全木结构的楼台,1959年进行了修缮。如今的郁孤台是1984年在原址上按清代格局重建的,为仿木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形制外观均未动,仍为三层翘檐楼阁式古建筑,只是原来“一目江天万里开,世间那有更高台”的面貌已不复在现。
   拾阶而上,过了郁孤台西边的山门,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小路,迎面是一座门楼,门头上书有“贺兰山”三个隶书大字。继续往南绕向东走,来到郁孤台楼正门下。正门不大,门额匾书“望阙”两字,门两边有对联:“山为翠峰涌,水作玉虹流”,摘自苏轼的《过虔州登郁孤台》。进得门来,眼前便是郁孤台了。
   眼前的郁孤台雕梁画栋、飞檐高挑、红柱绿瓦,在绿树掩映下格外壮观。1984年,著名书法家舒同亲自书写了“郁孤台”匾额。大门门柱前后有两副楹联,其一为:“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此联将“郁、孤”二字嵌于上、下联的句首,反映了这座古老建筑忧国忧民的文化特色。最外的门柱对联为:“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也是出自于苏轼的诗句。一楼大厅正中挂有江泽民手书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东西墙壁都是字画,分别是文天祥起兵勤王和郁孤台秋意图,环视四周,古朴淡雅,散发着一股书香气息。绕过后面的门厅顺着楼梯而上,只见二楼大厅正中陈列有三幅书法作品,中间的是郭沫若的《登郁孤台》,写得是笔走龙蛇。环游二楼一圈,满目青翠,蝉声不绝于耳。来到三楼,视野愈加开阔。举目南望,城区高楼尽在眼前。北边青山绵延、江水奔流,气象万千。此情此景,让人不由得思接千载了。
   历史上,李渤、赵抃、苏轼、岳飞、文天祥、王阳明等名人大家都曾登临此台。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更是让郁孤台名扬天下。这首词估计许多人都会背诵的,所以说,提起郁孤台,很容易让人想起辛弃疾那首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掌管刑法狱讼的官吏)时,途经造口。在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南下,攻入江西。隆祐太后由南昌仓皇南逃,金兵一直深入到造口。他想起当时人民的苦难,写了这首词题在墙壁上。从这首词里可以看出,他登郁孤台远望,“借水怨山”,抒发了国家兴亡的感慨。
   郁孤台北边的月亮门外,立着一尊辛弃疾铜像,他面向西北,神情庄重,似乎正吟唱“郁孤台下清江水……”见状,我走上前与这位爱国词人合影留念。值得一提的是,该市章贡区特意用辛弃疾号命名的稼轩路,以纪念这位使赣州郁孤台名扬四海的伟大词圣。时过境迁,如今的郁孤台已成为当地知名旅游景点,不仅见证了赣南大地的风雨沧桑,更见证了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今天的赣州正全力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奋进在新时代,书写着新荣光。怀古思今,令人感慨万千。
   接下来,在当地人的指引下,前往郁孤台南边不远的阳明书院寻访。赣州是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的重要实践地,他颁布的《南赣乡约》就出自这里。据了解,南赣地区位处闽粤赣湘四省交界地带,原先地广人稀,后赣中、福建、广东等地的居民进入此地,与原住居民混杂在一起,形成一个成分复杂、流动性极大的流民社会。由于各色流民聚集一起,分群聚党,呼啸山野,掠劫郡县,严重影响当地社会秩序,成为明代严重的社会问题。明朝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朝廷在赣州设立了南赣巡抚,专门负责处理四省边界地区的社会问题。明武宗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八月,王阳明被擢升为南京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为肃清南赣地区盗匪,重建地方社会秩序,王阳明利用地方军事力量,全力剿灭土贼,设立县治。王阳明清剿完叛乱后,认为仅清剿完山贼是不够的,要长治久安就得进行一系列的综合治理,因此,他在南赣兴办学堂,并且参照蓝田吕氏乡约,颁布了《南赣乡约》,倡导廉洁公正的思想,教化人心、整饬官风、治理社会,成为明代地方官员推行乡约的成功范例。今天,它对于我们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沿着窄窄的田螺岭巷子南来,几分钟后就来到阳明书院大门前。阳明书院位于郁孤台下,原名濂溪书院,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知县陈履忠改名廉泉书院,迁于光孝寺左。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知府王藩倡捐于郁孤台原址重建书院,名阳明。该书院为临街建筑,门柱上挂有对联,道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屋檐下挂有红底黄字“阳明书院”木匾。遗憾的是书院大门铁将军把门,不能进去参观。书院东邻分别是仰德堂和阳明精舍,想必也跟王阳明有关。阳明书院的后门在来时的巷子里,门很窄小,门头有“阳明文礼”的匾额,两侧挂有对联:“读书明理悟真道,观古知今近圣贤”。在老城区,当地专门命名了一条阳明路,以纪念明代这位大儒。巷口东邻即是广东会馆旧址,建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系一栋岭南风格的建筑,大门有精美石雕装饰。不知何故,会馆闭馆没有对游人开放。
   随后,原路返回,又游览了古城墙、蒋经国先生旧居和八境台。古城墙沿江而建,虽不甚高大,却是全国唯一的宋代砖石城墙。赣州古城墙现在的规模建于唐末五代后期,开始为土筑,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知州孔宗瀚始建砖石墙体,后经南宋、元、明、清、民国,历时900多年不断修缮、加固,使赣州城成了周长6900余米的砖石城墙。尤为可贵的是,在古城墙上保留有数以万计的带有文字的城墙砖,这种砖被称为铭文砖。据不完全统计,共有不同内容的铭文砖521种,它们记录着赣州古城的兴衰、嬗变。古城墙现存从东门至西门长3664米,垛墙、炮城等均保存完好。
   蒋经国先生旧居就在北端的古城墙下,系一幢砖木结构的俄式建筑,屋内木地板,平面为凸字形,西临章江,南向郁孤台。1940年至1945年,蒋经国先生偕夫人蒋方良,子女蒋孝文、蒋孝章一直居住于此。旧居内陈列有当年的照片和遗物及生活用品,还有吴伯雄、蒋孝严等人的题字。环顾旧居,四周绿树成荫,环境优雅,院子西边有一株高大的白玉兰树,系蒋经国先生1941年种植的。南窗外的几株芭蕉高过屋顶,绿叶如盖,给人印象深刻。
   从蒋经国先生旧居东北处的步道上到城墙,一路东南前行,行走约500米左右就能看到八境台。八境台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公元1055-1063年),在赣州城东北部的古城墙上,现为三层高阁,章江和贡江在八境台下汇合为赣江,向北奔流,气势磅礴。
   当年,虔州知州孔宗瀚因江水每年冲坏土城,而改为砖石筑城,在城之东北角构筑楼观,名石楼,并将登石楼所见绘制成卷,名《南康八境图》(赣州古为南康郡,后称虔州,再改赣州)。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孔宗瀚将所做《南康八境图》请苏轼题诗,苏轼按图所示咏诗八首并题序一篇。序中云:“观此图也,可以茫然而思,粲然而笑,慨然而叹矣。苏子曰:此南康一境也,停而八乎?所自观之者异也!”此后,石楼遂名八境台。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被贬岭南,路过赣州时登临此台,遍览所谓八境,深感前作八境诗未能道其万一,乃补后序一篇,八境台名闻遐迩。继苏轼后,历代唱和不绝。随着历史的变迁,登八境台所见的景观也不断发生变化,清代所说的八境为:三台鼎峙、二水环流、玉岩夜月、储潭晓镜、马崖禅影、天竺晴岚、宝盖朝云、雁塔文峰。八境台原为木结构,历有废兴。1929年毁于火,1934年重建时改为砖木结构,1976年又因火而毁。如今的八境台系1983年11月至1986年4月依宋式重建的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八境台的创始人孔宗瀚是山东曲阜人,系孔子第46代孙。如今,八境台下塑有这位名士的雕像以示褒扬。真的要感谢这位勤政为民的父母官,牵挂百姓安危,率军民以砖石砌城墙,并冶铁浇之,使赣州城墙免于连年水灾侵扰。他用行动践行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条,值得我们敬仰。
   由于八境台楼阁建于城墙之上,又临两江汇合处,愈显得高大挺拔,仰视而望,飞檐斗供,画梁朱柱,雄伟壮丽。楼阁一楼大厅正面有书法作品《苏轼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展板,展板背面是《苏轼八境图后序》,均为黑底金字。另外,二三楼梯间还挂有郭沫若和董必武的题诗,为八境台增色不少。八境台匾额是赵朴初的墨宝。面东大门的楹联为:“崆峒通八闽,章贡下三吴”,写得很有气势。面西大门也有楹联,道是:“八境久名诗世界,层台待结画因缘”,写出了八境台的渊源。虽说八境台系现代仿建的楼阁,但是它历史文化深厚,记录了一段文人雅士佳话,见证了赣州的兴衰演变,为古城赣州增添了浓重一笔,不失为当地的一处胜景。登台远眺,视野开阔,江风扑面,乱人衣襟。
   当然,来赣州少不了吃米粉。晚上,品尝了当地特色小吃拌米粉,觉得口感还可以。饭后,又到新城区万象城转了一圈,感受了赣州的现代生活气息。第二天上午,送儿子入校报到后,与妻子又前往附近的赣州市博物馆和城市中央公园参访,体验了一个别样的赣州。由于时间关系,当地的文庙、通天岩、夜话亭、慈云塔等景点没有到访,只能留个念想了。
   生活中的遇见,或因有缘,或是偶然。金秋时节,幸运遇见赣州,短短两日,让人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期待下次故地重游“红色故都、客家摇篮”,寻访红色遗迹,品味客家文化。
  
   2022-09-07
  
  

共 557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遇见赣州,说的是送儿子去赣州读书,才遇见赣州,但是自己对赣州的研究之细腻,且能绘声绘色,对历史、文人了解全面,真是了得!比如对郁孤台: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坐落于景内海拔131米的贺兰山顶,以“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而得名,被列为古赣州城“八景”之首,为老城区最高点。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赣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频繁,郁孤台也一再经受天灾人祸。1932年,从修武走出来的开国中将李雪三曾参加过赣州战役。由于它的名气大,所以一再被修复,据说它始建于唐朝中叶,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重建,为全木结构的楼台,1959年进行了修缮。如今的郁孤台是1984年在原址上按清代格局重建的,为仿木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形制外观均未动,仍为三层翘檐楼阁式古建筑,只是原来“一目江天万里开,世间那有更高台”的面貌已不复在现。由于八境台楼阁建于城墙之上,又临两江汇合处,愈显得高大挺拔,仰视而望,飞檐斗供,画梁朱柱,雄伟壮丽。楼阁一楼大厅正面有书法作品《苏轼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展板,展板背面是《苏轼八境图后序》,均为黑底金字。另外,二三楼梯间还挂有郭沫若和董必武的题诗,为八境台增色不少。八境台匾额是赵朴初的墨宝。面东大门的楹联为:“崆峒通八闽,章贡下三吴”,写得很有气势。面西大门也有楹联,道是:“八境久名诗世界,层台待结画因缘”,写出了八境台的渊源。虽说八境台系现代仿建的楼阁,但是它历史文化深厚,记录了一段文人雅士佳话,见证了赣州的兴衰演变,为古城赣州增添了浓重一笔,不失为当地的一处胜景。登台远眺,视野开阔,江风扑面,乱人衣襟。极力推荐欣赏!【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22-09-10 20:42:22
  绘声绘色,对历史、文人了解全面,真是了得!祝中秋节快乐!
梦锁孤音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