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唤醒哀愁(散文)
一
从哀愁的日子过来的人,也不喜欢提及“哀愁”两个字了。“贫贱夫妻百事哀”,哀,多么悲怆;愁,“一江春水向东流”,不涸不断。
散文家迟子建曾经写过一篇散文《是谁扼杀了哀愁》,发出质问。其实,没人扼杀,过着好日子的人,往往哀愁这份带着痛楚的美感就沉睡在心底了,让情感生活丰富起来,那就自我唤醒吧。
哀愁,似乎色彩很晦暗,人们不屑甚至鄙夷,唯恐避之不及,唤醒之,那不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高度的物质文明,让我们摆脱了贫困和极度贫困,步上小康之路,谁还喜欢说出口这两个字呢。
哀,是一种悲天悯人之心绪,哀其不幸而不怒,而不嗤笑;愁,是见窘状而生何以为生之担心,想何以走出而不漠视,更不讥讽。
哀愁是多么沉静而唯美的心境。赶走哀愁,并不好。
一个人始终在极度亢奋中,从沉迷到倦怠,情感是最受挫的。世俗的欲望在灯红酒绿之中,极度膨胀,如果夹杂着一点哀愁,会觉得很丧气。当我们打开束缚我们的脚镣,尽情地起舞的时候,我们可以忘我地嚎叫,歇斯底里地宣泄,但总觉得这种状态是无法尽意的,总是有着缺憾和不足,为什么?因为同一种状态,并不幸福,其实,哀愁的成分,是幸福中潜藏的底色,抹去了底色,亢奋和快乐都是很苍白的。
哀愁,是一种灰色的思绪,很多人并不看好它。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温如小手的一缕爽风,是拨动心弦的一抹愁绪,是有着对生活做深度审美的睿智,是每一个梦想的再生土壤,是一种游历于主题旋律之外的一种杂音,一点也不讨厌,也无损主题。
二
遇到一个朋友,年纪大了,还保持着勤奋的本色。他在城中青山开辟了零碎的有两三亩山地,在秋收的号子吹响的时候,他告别了人世。他的茶杯还在我们的茶舍,他的坐垫还散着热。多少遗憾,属于他,多少哀愁留给了我们。
时光啊,你为何那么悭吝,怎么就不能给他一个完整的秋收,带着丰收的喜悦而离开?
夏夜纳凉,摇着蒲扇,每夜都可见一个赤臂露背的老年汉子,背着一个硕大的编织袋,很晚,从我所见的那个垃圾箱离开,腿有点跛。别人告诉我,他也有三千多的退休金。我不能理解他这副装束,这样的行为。据说,他为了未娶上媳妇的儿子,彩礼是有一个最低限的。
儿子准备娶一个什么样的女人?我不记恨女人的索取,但我觉得,不能满足物质要求的时候,为何不能换一种思路,娶一个门当户对的女人?为何不能放下那个可望不可即的目标。我生出哀愁和同情。
带着哀愁,审视这些镜头,心头掠过的是一种苍凉,也觉得自己更靠近了人世间的思考,而不是无视,更不是漠视,心放在这样的画面前,是痉挛的,心律是过速的。我对这种哀愁,显然是无能为力,但我会庆幸自己多的是一份叹秋来稍早、雪飘不匀的情调,感恩当下所处,对日子多了一份郑重和敬爱。越是靠近哀愁,越是多了一点知足和满足。
往饭店吃饭,我最喜欢看那些杯盘狼藉的桌面,而对剩下的鱼肉不带一丝的可惜之意转头离去,会生出哀叹。我马上想起我堂妹跟我讲起母亲在那个已经有了霜冻的老秋去复收残留在地里的地瓜的情境,母亲说,用霜冻的地瓜喂猪,换来肥猪肉。卑微的日子里,还有着丰腴的理想,回想起来,哀愁顿生,绕束着我的心。我的一个朋友设宴,也要海参鲍鱼对虾之类的美食,但总要配菜豆馍为主食。他说,不是好这一口,而是不能忘了曾经的坏日子。他说,这不是作秀,是自己要懂得自己的哀愁。
三
哀愁,有时候就像手指头轻触那根琴弦,嗖地一下就飞出了颤音,惊心动情。
我并非一个多情善感的人,但总能从那些不堪的情境里生发出淡淡的哀愁。狂风和暴雨摧折了楼左那丛芦竹,弯折的芦竹还倔强地活着,哀愁丝许淡淡生。几株八角枫,经不住秋霜,叶儿不染红,却铺了一地,本该枝上红,却那么不经霜,它妄为“枫”名,怎么能不让人低叹一声。不是无病呻吟,从这些自然物象里,我感受到了不容易,甚至连无法达到期望值而生哀愁。我不想冷漠,用目光关注,用情感对话,我觉得我应该有这样一份艺术情怀,包括悲悯的情绪。
无论是通达奔放的诗人,还是婉约缠绵的骚客,他们都将哀愁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审美而放进自己的诗词,也令我们读之怆然生凉。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公忙于政务,却有闲心问花事,泪悼乱红落。“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的几句木兰花,泪眼婆娑说缱绻,几许哀愁贯一生。“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好一个李煜,歌笙江南生两“泪”,家国哀愁诉不尽。其实,他们也不愿拿这样的愁绪打发心情,但若少了这些缈如淡烟的愁绪,无了那样善感噙悲的情怀,他们还喜欢干瘪的人生吗?哀愁,在文学艺术上是一种审美,不是简单的消极,而是一种凄美,凄凄切切,对于那颗诗心,又是一种养料。甚至,还是他们生活态度的一种补充,没有了那种哀婉多愁的情绪,人变得干练倔强了,还有多少意义!
哀愁,是一种美的情绪,审美是将这种情绪升华为艺术,并转化为生命的情调。所以,在那一缕淡白的月光里,总是寄托着委婉多愁;所以,在那一缕秋风里,总是有一行大雁的身影,所以,在那一抹悠悠的白云里,总是几许惆怅在失向地游弋着。这样美好的情怀,总是散发着迷人的馨香,虽悲戚却不软懦,虽哀婉而不短气。凄美,宛如几许秋冬的残荷,颓枝残蓬,却独存风骨。
四
于是,废名的《河上柳》,洗尽了铅华,只剩下了哀愁的摇摆,美得让人悲切,依依随柳心相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直接就将“淡淡的哀愁”当作文章的感情颜色。郁达夫《故都的秋》则直接把那股悲凉的情绪作为了古城的旋律,若无这清幽微凉的歌谱,古城则没有了韵味。沈复的《浮生六记》,以特有的热情拥抱让人悲怆欲绝的哀愁。多少作家,他们有意无意地在唤醒人们对哀愁的怜悯和同情,庸碌而麻木的生活,可以暗无声,可以无微澜,可以是一潭死水,可以是选择一声怒喝,惊醒沉睡的时光,但他们还是选择了哀愁的倾诉,是为了发酵生活的面团,不一定是人们都会在哀愁的氛围里哭哭啼啼,文学家相信,哀愁是一股潜在的地流,会产生宏大的涌动力量。文学的哀愁,引发的是思考和变革的思潮,它撬动的是社会生活的一角。
我特别相信,人们的怜悯和良知,是裹挟和潜藏在哀愁当中的,没有哀愁,何以谈情怀!同样,缺乏了悲天悯人色彩的文学,怎么会去击中读者的心!哀愁,是一朵花上的晨露,阳光吸收它,才生出润泽之意。哀愁,是一片叶子上的秋风,我们希望秋风只是改变了颜色就遁去。当我们的心胸充斥着膨胀的欲望,我们便腾不出一份柔情,来审视那些柔弱,会变得麻木不仁起来。很幸运地看到,多少人诗人关注那燃放于空中的烟花的热烈之后的冰冷。因为他们看到了艳丽背后是暗淡,热度之后的冷却,这暗淡与冷却,就是哀愁,诗性的思维,可以将人的视觉引向一个侧面。我们努力去读懂诗歌,更多的就是唤醒我们的哀愁。
我还以为,哀愁不会是一种能动,不会遇事而触发,需要唤醒。日子很好了,莺歌燕舞的,风和日丽的,似乎哀愁应该远离我们的心,其实,一点好处也没有。我们对物质产生了更多的渴望,无形之中,快捷繁重的生活挤压着我们的梦想,连心池微澜的能力都丧失了,我们的心就像一直存放到春末的苹果,已经失却了水分,连表皮都变得褶皱起来。给我们的哀愁之思添点水分吧,让哀愁活跃起来。宇宙设计了黑夜,一定是为了给我们一个梦的温床,黑夜的静谧,一定是要我们倾听那些在白天不能发出的声音。黑夜是特点是柔情脉脉,充满了哀愁的味道。所以,我们有时不要让霓虹灯炫目,而要在黑夜里挑动哀愁的弦。
面对世界,面对生活,无动于衷者,或许就是少了一份哀愁来拨动心弦。没有哀愁的世界,以及生活,一定是不完整的,甚至是苍白乏味的。
五
“一曲哀弦向谁诉”?弦有怨调待人解,努力去听得懂他人弦外音,哪怕无解也报以同情心。不敢问闲愁几许,或者是怕弄伤了那个愁,岂知他人闲愁期人问,正觅一位倾听人。我们要相信,你问一句最近怎么样,一定有人心中是难过的。
当我们讲述一个笑话的时候,不是所有人都哈哈大笑,可能有人会潸然泪下。
雨天,我们为自己撑起一把伞,一定有人在雨中淋湿,并非他需要淋雨那种情调。
愿岁月把我们的柔情化作泪水,滴落在滚滚红尘中吧。
哀愁,是我们的本能,本能有可能会沉睡,如果不是假寐,我们就去唤醒吧。
2022年9月11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一个老朋友,秋收的号子响了,却没有带着丰收的喜悦而离开,哀愁留给了我们。
一个老汉,为了娶儿媳,每晚拾垃圾,我生出哀愁;饭店里,面对剩下的鱼肉不带一丝的可惜之意转头离开,我哀叹;母亲去复收霜冻的地瓜喂猪,换来猪肉,我哀愁顿生;一个朋友设宴,专配菜豆馍为主食,是不能忘记曾经的坏日子,这是懂得哀愁。
读罢,我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唤醒哀愁。哀愁是一种美的情绪,审美是将这种情绪升华为艺术,并转化为生命的情调,有了哀愁,便有了睿智,生活才积极向上。悲戚却不软懦,哀婉而不气短,哀愁却显风骨。好文拜读,问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