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饹饼里的亲情(随笔)
饹饼对于我来说,最是让我难以忘怀的。在三年自然灾害这段岁月里,烙饼是我儿时最香、最好吃的食物了。
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物质并不丰富,过日子要精打细算,外婆会烧些番薯稀饭,再烙点烙饼,这在当时就是我们一家人的主食了,全家人都能吃饱不会挨饿了。我对烙饼有着特殊的感情,它让我们一家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饹饼的味道早已入了我心髓,有了烙饼我们就能果腹,不会有饿的滋味。
我最喜欢看外婆做饹饼,也最喜欢闻煎烙饼飘出来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的感觉至今都没法忘记。外婆无论生活怎么艰难,她这双勤劳的双手从没间断过,她会让饹饼吃出花样来。
在我记忆里那个时候面粉是要凭票的,户口本上几个人的定量是远远不够吃的,外婆会想方设法在粥里和面粉里开足脑筋,稀饭里加番薯,或者小米,面粉里掺些玉米粉,做出来的烙饼到油锅里这么一炸,饹饼颜色黄黄的好看又好吃,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那个年代虽然没有大鱼、大肉吃,吃饹饼、喝稀饭、小菜是酱瓜,但我们吃的很香,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美味了,一家人围在饭桌前美美地吃着。
外婆做烙饼是她的绝活,我喜欢站在外婆旁边看她做烙饼。每次做烙饼外婆都要和面,外婆告诉我烙饼死面也可以做,不一定要发面。她经常对我说:“华军,女孩子要学会做饭,自己会做饭就饿不死。现在条件好了有米有面,旧社会穷人没有米也没有面,只能饿肚子。现在解放了有米有面,比旧社会强多了。”外婆和我说的话我听进去了,我暗暗下定决定,长大了我也会做烙饼。
每次外婆做烙饼我就仔细在旁边观察外婆是怎么做的,我看外婆先和好面,把面切成一条条的面块,然后再把面块搓成圆形的,再用擀面杖把面块擀成圆圆的饼型,外婆在这圆饼上面抹上盐,麻油,再放上小葱,最后,把这圆型面卷成一个圆型的小饼,再用擀面仗擀成圆圆的饼,烙饼就在外婆手上做成了。手工擀出来的饼又香又有咸味,做好的烙饼放到锅里,经过菜油这么一煎就很入味。那时菜油和麻油都要凭票的,根本就不够我们全家吃的,外婆就会到城乡结合部向农民拿钱购买些菜油和麻油,每到油菜花开的时候,外婆就开始早早准备好油桶,准备到乡下去买菜油,因为外婆知道烙饼很费油,不到乡下去买菜油,靠我们家这几张油票根本就不够吃,乡下买回来的油再加上油票可以足够我们全家吃上一年了,没有外婆的精打细算,我们也吃不到烙饼。自从外婆去世后,我们家开始吃食堂,再也吃不到外婆给我们煎的烙饼了,虽然当兵十多年,烙饼已深深刻在了我的心里。
我转业回到杭州,这时已改革开放,只有粮食还要凭票,过了没几年功夫粮食也不要凭票了畅开供应。商店里商品淋琅满目应有尽有,粮食产地多,品牌也多,随你自己挑选,这时的做烙饼不是为了节约粮食,而是为了换个口味。
自从女儿结婚了有了小外孙,为了给小外孙换个口味,我就学着外婆样做起了烙饼,我按照外婆步骤操作着,内容是多放了点味精和切碎的虾皮,我做出来的烙饼居然让小外孙赞不绝口,因为这是外面买不到的,也从来没吃到过的食物,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小外孙这么小小的胃却能撑下一张烙饼,吃完还舔着嘴说“太好吃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烙饼这种手工制作逐渐被机器所替代。如今,超市里有很多半成品,类似于烙饼的各种饼有“梅干菜饼”、“肉馅饼”、“香菇青菜饼”……这些饼节省了我很多时间和劳力,买回家只要油里煎一下就可上桌,可做出来的口味却没有我纯手工做出来的烙饼好吃。现在的物质条件丰富了,食物也越来越丰富,但原生态的食物却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这种手工烙饼也就只能到记忆中去找寻了。
外婆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尽管现在有这个经济条件,可以到外面去吃自己喜欢的美食。但是,每当我捧起碗筷,我就会想起外婆给我们做烙饼的场景,这才是亲情的味道。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