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邀古人赏月(散文)
邀古人赏月
又是一个美丽的中秋佳节,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秋节不仅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寄托着人们的无限遐想,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古到今都有不少华丽的篇章和诗句。
我最近翻阅了一些古人的作品,感觉最欣赏的还是宋词里那些美好的句子。“中秋佳月最端圆”,这佳句穿越时空,沿着宋词的长廊漫步,到宋词的庭院中度过了中秋节,惊艳了千年岁月,美不胜收也!
一轮中秋月,悠悠千年情。中秋节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中秋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圆的,会引起人们联想到“团圆”这个词。团圆是古今中国人都喜欢的词汇和梦想,中国人喜欢团圆。在古代的某一天,又是一个中秋月圆之夜,大词人苏轼仰望一轮明月,隔空遥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勾勒出一幅皓月当空,亲人千里之外,孤高旷远的境界和氛围。那一轮圆圆的中秋之月,呼之欲出,溢满对亲人的思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极其富有想象力,是中秋佳节的绝唱,也是对亲人最美好的祝愿。他将思念的情绪和意境融进了月亮的阴晴圆缺,这种艺术手法是古今中外最绝美的创造,这里面甚至是有浓厚的哲学意味,千年过去了,无人能超越此意境!圆月,永远象征着团聚和欢乐,阖家团圆,多么美好的期盼和祝福啊!
正像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赫姆雷特一样,其实在中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月亮。月亮总是承载着那些有识之士的人生志趣,承载着普通百姓的美好期盼。北宋大书法家、画家米蒂《水调歌头·中秋》写道:“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作者在此表白了他高洁的为人之道,流露了对“从仕数困”的幽怨和恨意。其中渲染的中秋时节的秋意浓浓,为月出做了很好的铺垫,使得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这里用笔极为奇妙,空灵回荡,自由清净无限、情趣无穷,使读者置身于整个银白色的朦胧月色之中……
而豪放派宋词高手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写道:“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这又是一番人生不同的境界。这首词想象力极其丰富,把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描绘得淋漓尽致!表现了词人力图收复中原的政治抱负、千百年来,令人称颂。特别是有抱负而不能实现的人士,更加推崇这词句。
中秋赏月,历来为古代文人雅士之所爱,在“月到中秋分外明”的银色世界里,他们描写的“城楼望月而长啸”“望月怀乡而长叹”都是极美的佳句。
而近代和现代,人们对于中秋月亮的理解也是不相同的:在周作人的《中秋的月亮》里,作者理解的中秋节只是在于“结账”,这里没有浪漫,没有诗歌和远方,有的是生活的琐碎;老舍的《四世同堂》认为,北京的中秋是“人间天堂”,这里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描写;季羡林则不会忘记“水中的小月亮”,也是很具有浪漫色彩的。而现代最有名的月亮抒怀是:“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在我心中也有一轮“含情脉脉的月亮”,那就是我十二岁的时候,和喜欢我的梦中情人在莜麦地里看到的“金黄色的月亮”,那是我梦中永远的月亮。
岁月如梭,我的月亮如今已经变成了对故乡的思念,还有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再过二十年,我的月亮会是什么呢?可能是我对青春的回忆?无论如何,生活会更美好,月亮会更圆更亮,这是毫无疑问的。
最后,用哪首诗结束我的中秋月亮之散文呢?对了,是那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离开父母第一次在外面过中秋节的女孩,我只能用这首诗词结束我的散文。希望给我邀古人一起赏月的小散文,算得上圆满。加油,开启生活第一乐章的我,一定要追上文友们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