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璞书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摆渡】旧照片的故事(散文)

精品 【摆渡】旧照片的故事(散文)


作者:寂寞看风 秀才,1162.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710发表时间:2022-09-20 12:44:08

【摆渡】旧照片的故事(散文)
   有时闲在家里,就会翻弄旧相册,每每看到那张老照片,我就会兀自嘿嘿笑了。瞬间,一段来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记忆,从时间深处飘出,弥漫在眼际。
   那个年代的照片总是黑白相间,大同小异。几位衣着并不鲜艳的年轻女子并肩站立,长长的麻花辫垂在胸前,每个人都喜形于色,但没有夸张的大笑,大都抿着嘴唇,带着些许羞涩。这张照片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是,照片旁边却出现两个古怪的黑影,非常突兀,也非常碍眼。望着照片,家里人曾经问我,那是什么影子。
   那团怪异的黑影,在我眼际渐渐模糊起来,再度清晰时,回到了一个与照片一样朴素的年代,小河旁,野草丛,旧教室,女人的笑声……
   我讲了一个忧郁而可笑故事。听完,大家都笑了。
  
   二
   那是一个下午,绣花厂里嘎达嘎达的机器声响成一片,大家都在埋头工作。一位十六七岁的大姐趴在另一位阿姨耳朵边小声嘀咕几句,悄悄走了出去,然后又有几个人分头走出厂子,脸上隐隐带着窃喜。这当然没有逃过我和小伙伴立臣的目光,我们正在厂门口无所事事,看见她们鬼鬼祟祟的样子,就好奇地悄悄跟在后边。
   翻过河埝来到河边,正有一个男的等在那里,胸前挂着一个方形黑匣子。以前见过这玩意:人往前面一站,按动黑匣子上的开关,“咔嚓”一声,人影就被收进去了,过几天取回来一张卡片,上面印着自己当时的模样。
   “原来她们是想照相。”我悄悄告诉立臣。
   立臣没见过相机,但见过家里的照片,有些渴望地说:“咱俩也得来一张……”
   女人们开始摆姿势,那位摄影师耐心地指指点点。我俩忽然从草丛里冒了出来:“哈哈,干什么呢?”
   “两个小捣蛋,滚一边玩去!”一位论起来应该叫老姑的女人,笑着呵斥我们。
   “我俩也想照相。”
   “朝你妈要钱去!”她们知道我俩只是好奇和调皮,并不真想照相。
   那时的照相胶片很珍贵,轻易不敢浪费。几个女人互相拉来拽去,还是摆不出理想的姿势,摄影师也就一直没有按下开关。
   我俩没钱,家里也不会给钱,主要目的就是凑热闹,趁机调皮捣乱。我俩在旁边不停地耍鬼脸,她们被逗得注意力不集中,又不好意思,扭扭捏捏半天也没拍成。
   过了一会,我俩装作被草丛里跳跃的蚂蚱吸引,不再理睬她们,把目光转向了草地。她们急于照完像回去干活,就再一次站好队,朝着照相机。我俩机灵,瞄着摄影师手指一动,就突然跳到她们身后……
   几天后,照片取了回来。我俩捣乱未遂,并没有把自己形象端正地放在画面里,但还是让镜头捕捉到了两个黑黢黢的影子,也给照片留下了恶作剧的痕迹。
   后来每当看见照片,女人们总是嚷着让我俩赔,话虽这样说着,可她们脸上仍很快活,嘴角牵着抹不去的得意。
  
   三
   那时,村里办个绣花厂,是村里(当年叫大队)的主要“副业”之一。本村二三十岁的姑娘媳妇们大都有过在绣花厂的工作经历,很多小伙伴也在那里度过了大半个童年。
   绣花厂和我同龄。那时集体为了增加收入,经过多方联系,与唐山市区的一家单位达成协议,来料加工,定期交货。就是“工人”自备缝纫机,在枕套、门帘、被罩上绣上鲜艳的花鸟等图案,每天完成定额记一天的“工分,超出定额部分,用现金结算工资。母亲为了增加家庭收入,也借钱买了一台缝纫机搬到绣花厂,和大家一起劳动。我稍大一些的时候,每天和母亲一起“上班”,后来上学了,放学后直接到绣花厂等待母亲下班。
   说是工厂,其实是一间大教室做车间,二十多台缝纫机按顺序排列,和课桌不同的是“前后座”改成了“面对面”,对面的两台缝纫机中间拴着一个布兜用来存放成品。每天发放需要绣花的枕套、花线,枕套上已经用细细的笔道印好了需要绣的图案轮廓。大家拆开“花挣子”(两个套在一起的竹圈),把需要绣花的部分放在小圈上面,铺平后把大圈和小圈紧紧箍在一起,就成了一个绷得很平的圆形布面,对准针头,踩动缝纫机,随着悦耳的“哒哒”声,针尖连着丝线在布面上跳动,不一会就出现了凤凰的一只翅膀或者一瓣鲜艳的花朵。
   工作时,大家埋头活计,无暇聊天,都想多干一些,多挣工资。只有在换线的时候,或者干得累了,身边的几个人才聊一些家常,把从家里带来的黄瓜西红柿给大家分吃。
   女人之间的话题永远取之不尽,黄大妈总想让小玉姐分享相亲经历,六婶子永远唠叨婆婆如何节衣缩食,每个人看到或听说的新鲜事在这里分享传播。于是,对面的两个人渐渐成为最好的朋友,也容易成为矛盾最多的两个人,闹别扭的时候,大家共同劝解,直到和好如初。车间里除了机器声,永远洋溢着女人畅快的笑声。
   很多女人都像母亲一样带着孩子。不足一周岁的小娃娃半坐在童车里,乖乖地守在自己母亲身边不哭不闹,我们大孩子推着他们来回穿梭在机器之间;有姐姐把用完的线轴丢给我们玩(手指般粗细的小纸筒),我们用大拇指堵住一头,另一头放在嘴边,吹出尖利的声音,比试谁吹的声音更大,持续时间更长;有时,给阿姨们讲自己好玩的故事,帮大妈扇扇风,凉爽一下被汗水洇湿的后背。有我们在,大人们似乎干得更起劲。有人完成了任务,我们就积极帮着将叠放整齐的成品送到库房,抱回新的一摞待绣的枕套。表妗子手腕上有一块女表,傍晚的时候,我们不断地跑到她那里看时间,然后迫不及待地向大家宣布下班,这是一天里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了。
   库房的大婶地震时砸断了胳膊,大队照顾她负责发放色线和其他配件。我们望着她用残缺的那只胳膊夹着线轴捯线,竟然一点都不吃力,脸上还总是带着微笑,让我们非常敬佩。负责杂务的高爷爷总是和我们开玩笑,说我们就喜欢扎在女人堆里不回家,我们回击说他比我们待的时间更长,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我们请求维修师傅帮我们用制作铁锅盖的下脚料做成“战刀”,威风凛凛地别在腰上在院里巡视。
   绣花厂是小伙伴们的乐园。很多小伙伴都是在绣花厂相互熟悉,一起玩耍。有时,蹲在墙根下讲故事,猫在废旧库房里掏鸟窝;有时,响应学校学雷锋的号召帮助绣花厂打扫院子,有时,把瓦块石片立在地上,站在一米远的地方用自己手里的瓦片抛过去,看谁能砸倒;也有时把火柴盒的外皮剪下来,用手在旁边用力拍,看谁翻过去得多(类似于后来孩子们玩的卡)……
   绣花厂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有时是助人为乐的好孩子,有时又变成令人厌烦的淘气包。但现在想起来,无论什么角色,都觉得那么亲切。
   绣花厂不仅绣出美丽的图案,也绣出我们的童年。
  
   四
   几位姐姐、阿姨偷偷外出照相的事,还是被厂里知道了。由于都是乡里乡亲,也不是管理严格的现代工厂,她们只是挨了几句批评,但再不允许外人随便接近车间打扰工作,那些照相或者卖零食的,从此就不见了踪影。
   后来,绣花厂曾经扩大规模,最多时拥有三个车间,为村里带来可观的收益。母亲由于家务多了,离开了绣花厂。再后来,绣花厂也由于各种原因解散了,厂房几十年间被转租、分割、出售,已然面目全非,再无往日的热闹。那些快乐的大妈、婶子有的已经离开人世,表姑、阿姨、大姐这些当年的小姑娘,也已经鬓发斑白。
   但是,每当提起那个曾经的集体,她们仍有聊不完的话题。她们都感谢绣花厂留给她们的一门手艺,每当亲朋好友有所需求,她们会送上一份独特的礼物:干净的枕套、门帘、被罩,上边是亲手绣制的锦簇花团,百鸟朝凤。
   童年的绣花厂,连同那些缝纫机“哒哒”的欢笑声、那些姨姑姐妹的打闹声、那些美丽精妙的工艺品,那些清贫而快活的日子,成为遥远的记忆,沉淀为一帧黑白照片,留下岁月的影子。
  
   (原创首发)

共 303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精美的散文作品。散文由一帧老照片引发作者回忆,记叙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作者故乡小村庄的一个绣花厂的来龙去脉,尤其是重点描叙了繁忙劳动中女工们劳动的快乐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儿童们玩耍的快乐,让读者从中体会到一种朴素的百姓情感,赞美了以苦为乐的劳动者精神,具有积极的文学意义。散文特点也很突出,其一,是构思巧妙,把儿童、女工的小快乐,置于上世纪七十年的的社会大背景之中,在一种沉郁基调上,表现农村儿童和女人朴素善良的心灵,吃苦耐劳的品质和以苦为乐的精神状态,真实、形象、生动、自然,既有历史的沉重感,也有乐观的生活感。其二,散文擅长场景和行为描写,对于照相一处的回忆,描写细腻,逼真,灵动,既符合少儿性格、心理特征,也符合女人在当时的普遍表现。其三,散文具有一定的意象性,那帧照片,就凝聚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成为一个承载特殊记忆的老物件。最后,散文在章法上也有独到之处,讲究首尾照应,开头和篇末,都紧扣老照片,凸显了主题,深化了散文的思想内涵,也给读者带来一种艺术美感。总之,一篇颇为精致的散文作,堪称佳作。感谢作者赐稿摆渡,推荐阅读。【摆渡物语编辑:沙漠孤月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923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飞不高蝴蝶        2022-09-22 08:42:56
  一张旧照片,一段难忘的记忆,苦涩中一丝甜蜜。语言朴实,情感内蕴。欣赏学习!
12 楼        文友:静净        2022-09-23 20:38:27
  一篇讲述那个时代旧照片的故事,生动有趣,情感共情。欣赏点赞!
共 12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