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那个年代的水杯茶碗(散文)
假如你去亲朋好友的家里,人家非常热情,给你端茶倒水,你当然非常开心。可是,端上来的开水或茶水不是放在杯子里,而是用吃饭的碗盛着,你会有什么感觉呢?
不会吧?估计现在的人们,大概都会这样想。
可是,这样的情形,正是小时候我家里的情形。不止是我家,村子里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家庭都是如此。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初,农村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农耕时代,也是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喝水吃饭,用的都是同样的碗,因为家里根本没有水杯,更没有茶碗。只有少数富裕的家庭,才有青花瓷或者白色陶瓷茶杯、茶壶。
起初,我家用的是一种比较粗糙的瓷碗,碗沿有一两圈蓝色的线条装饰,碗底也有一些简单的花纹。那种瓷碗,由于用料不是很好,做工也粗糙,上面经常有不小心磕碰的痕迹:这里缺一小块,那里有个豁口,有的豁口甚至连着一条长长的裂缝。吃饭洗碗的时候,得小心翼翼,设法避开破损的地方,以免划破嘴唇,划伤手指。如果不小心掉到地上,瓷碗很容易摔破。
损坏或者丢失东西,是贫穷之时最大的罪过了。如果是大人不小心摔坏了东西,脾气好一些的,必定会唉声叹气、懊恼自责不已;脾气差一点的,也许就会迁怒于人,家里的孩子,甚至猪狗鸡猫也会跟着遭殃。如果是小孩子失手损坏了东西,少不了要挨父母骂,甚至会被狠狠地打一顿。如果里面正好盛着滚烫的饭或者米汤,也许还会被烫伤,就更麻烦了。
陶瓷碗摔破了,碎片就被丢弃到村头的炭渣坡。而小孩子呢,经常在炭渣坡捡碗底。如果碗底还是完好的,小孩子用来做玩泥巴的道具:将和好的泥巴装在碗底按瓷实,表面刮平整,然后倒出来,晾干,一块又一块泥巴圆饼就做好了。至于这些晾干的泥巴圆饼有什么用途,现在却想不起来了,只记得当时玩得非常开心。
后来就有了搪瓷碗。叫搪瓷,其实不是瓷,碗的里面是薄薄的铁胚,外面是一层瓷润的涂层。这种碗和陶瓷碗相比,轻便了许多。一开始,觉得很好用,因为它不容易摔碎。可是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不小心磕碰一下,涂层就掉一块,裸露出里面的铁胚了。再过几天,就会出现绣斑,总感觉碗洗不干净。如果磕碰严重,铁胚还会凹进去,碗越来越旧,人们自然就不喜欢了。还有一些碗,由于做工不好,碗底和碗身连接处会断开,碗也自然就报废了。当然,这种碗也可以用来喝水,一碗两用。
记忆中,我家的第一个水杯,是一个拳头大的搪瓷缸子。那是弟弟出生之后,姑姑高兴地前来探望,买了一个搪瓷缸子作为礼物。缸子是白色的,上面有一个小羊吃草图案,那只小羊非常可爱,特别是头上有一对弯弯的角,我特别喜欢。那个搪瓷缸子,我们家用了好多年,直到杯子的搪瓷磕掉了不少,最后底部漏水了才扔掉。在那个缺杯少碗的年代,真是一只漂亮别致的喝水杯子。
后来,我上高中要住校。母亲就计划着要给我买一个搪瓷缸子。白色的搪瓷缸子买回来了,母亲又担心,如果新缸子拿到学校,不小心给别人偷走了怎么办?于是,就找人用红油漆在缸子的外面写上我的名字,认为这样就可以万无一失了。可是,那个缸子还没有拿到学校,姐姐却用它舀柿子醋。舀过醋之后,缸子上红漆写的字就掉了一些,字迹斑驳,变得特别难看。虽然缸子的外形不好看了,但内在没有受影响。而且没过多长时间,外面斑斑点点的红漆就慢慢掉了,恢复成了本来纯白的样子,而我更喜欢那样的纯白色。就这样,这个白色的搪瓷缸子伴随了我高中的住宿生活。
那个年代,如果有客人来了,就给他端一碗白开水。因为家里很少有茶叶。如果是夏天,通常给客人喝豆子煮的水。在北方农村,人们夏天为了消暑,通常在早上煮一盆豆子水,如绿豆汤、红豆汤、扁豆汤等,晾在盆子里。如果要喝水,就舀一碗。贾平凹的小说《秦腔》中经常写到喝浆水,我想也许也是这种豆子煮的汤水吧?如果没有豆子水,多数是白开水或者凉开水。如果是特别重要的客人,主人加点白糖或者红糖,就是最高规格的招待了。
在那个年代,家里就是这样用碗来招待客人喝水的。当时并不觉得怎样。直到有一次,我的一位从大城市来的朋友到我家做客,而我家只能用大碗盛白开水招待她。之后我又带她去了几位要好的朋友家,人家都用了讲究的茶盘,精致的茶杯,冲泡了茶水招待她。
那天晚上,我有一种深深的自卑,为我自己,更为我的家人。那时甚至想,以后得努力读书,努力考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将来一定能买到那些属于自己的讲究的茶盘、精致的茶杯。
现在,家里有不少茶杯,塑料的、玻璃的、陶瓷的、紫砂的。然而,年近花甲的我,近几年反复阅读《道德经》之后,对于用什么样的杯子,有什么样的茶碗之事,却渐渐地看开了,看淡了。说到底,无论使用哪种杯子,都是喝口水而已。
当年生活的深深印记到现在也渐渐释然了。也许,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正是这些浓浓的亲情给了我力量,让我不断前行,才让生活有了特别的意义。
二〇二一年十月二十九日星期五
二〇二二年九月二十七日星期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