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山水三人行(散文)

精品 【东篱】山水三人行(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490.6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952发表时间:2022-10-06 05:43:57
摘要:一幅画悬正厅,每每观赏,便有新意,特别是山水画中“三人行”,引起我的很多联想。我是“三人行”中任意一人,设身处地,做一回画中人。


   客厅迎面一幅中国山水画,是朋友画家鞠维黎先生所赠。面画赏读,便生出美妙诗意。
   远山如黛,山峰千奇,或如虎卧,若啸如吼;或似巨龙若蟒蛟,跃跃起舞。近山若倾,直逼眼眸;或绿翠涂遍,或淡墨勾勒其雄浑之势,或绿树如烟,层叠有致。山间有仄径,羊肠九曲;也有岑岩,姿态各异。流云如滚,直扑渺水;或飘逸闲步,不知所向。水为山之侣,不离不弃,绕山而漫,或卷浪触山;山在水之围裹里,仿佛如醉如痴。有舟几艘,横在山脚,任浪顽皮地摇,凭风左右地晃,看得晕了,生怕一脚登舟而踏空,我呼“好个险”,缓过神,便履险若夷。有长桥逶迤,原木捆扎,铺于水面,桥上三人,一童子模样,负囊而立;一人长袍作揖于荷锄者,似是问路人。荷锄人一臂远指,藏在山间处,可见屋舍俨然,有十几幢,多被绿树荫蔽,或露檐脚,或显屋脊,或闪见墙角,有炊烟袅袅,巡树而绕,静止不散。
   我常常观画神往,走进画家送我这千山万水之风景,甚至废饭忘寝,陶醉其间。读陶翁《桃花源记》有时因文字太过俭省而需些想象可入境,而读这幅画,一下子就被拽了进去,我不知我是画中三人中何人,常常拿不定自己的角色。
   画题是“静听瑶池千浪声”。我理解鞠先生用意,把退休休闲的日子过成神仙吧,把万水千山搬进家中,任我逍遥,凭我脚量。即使闭目养神,那也可得佳境,山水造瑶池,山任水绕,人聆浪韵,好不自在。
   画幅是2200X75厘米,横幅铺陈,墙壁生色,坐在家中,仿佛万里江山徐徐展开。有时,我站起,放眼江山,心中不止一遍呢喃“江山如此多娇”。于我心中,在我眼界,江山无恙,年华荏苒,我虽渺小,江山不弃我。这份感觉,任我特别喜欢这幅画。
   我不动脚步,山水自来迷我眼;人家把牡丹悬在壁上,愿与花伴,也是一趣。我总觉得我的意趣,被朋友看透了,山水入袖珍,任我纵意游。有时候的一些想法,都是零碎的,突然被一幅画给演绎解说清楚了,就像一个陌生人突然道破了一切,令我刮目相看。
  
   二
   得画时,端详再三,我取题“山水三人行”。
   鞠先生说,观画有多角度,不必拘泥于命题。他是肯定我的命题的。走遍山水得放眼,三人行中应有我。画面上有三个小小的人,可约莫见其形貌,不甚清晰,我把注意力放在了“三人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一下子想起《论语·述而》里的这段话。莫非这幅画是要传达一种古老的人生哲学?是啊,世界再大,不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吗?我相信,一种态度,可以改变我们的思考,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有意思的是,五六年了,每见这幅画,我总要再三解读这“三人行”,几乎每次都有新的收获。如数只三人,其中两个人可以成为这个人的老师,尊对方为师,定会以虔诚之心求之,即使不能对面请教,也可心中为敬,拜其为师,我心中始终认为我的周围总有比自己优秀出色者。
   但这样的意思,只能算是一种重复转述,不过是将文字转换为图像,如果解读至此,那就显得肤浅了。
   且容我详细复述那个“三人行”的画面。
   远山旷野,遇见可问路的人;渺水深海,可见水边还有摆渡船。我突然觉得,这样的画面,是否是给我们人生做一些暗示?来到世界,就不会孤独,好像世界早就为我们的人生准备了所有。
   一条很长的仅可容一二人通过的木桥,连接了山和岸,有三人会于桥中间。一位着白袍者,握住那位着蓝袍者,白袍者一手指向山中,隐约可见群山绿茵中吐露出的几间红色瓦舍,似乎是以手势回答蓝袍者的问路。那位着褐袍者,背着手臂,笑容可掬,看着面前的两个人,身子微躬,隐约可见其谦卑之色。
   我想到“孔子使子路问路”的故事。“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耕者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孔子被耕者嘲弄一番。显然,这幅画里的问路,是另一个版本。握手的人,或许是多年未见的朋友,寒暄于路,为之指点。这令我想到,人生真的有时候就那么顺意,那么幸运,问路问到朋友处,得意吧?画家是让我相信这种难得的缘分吧?
   我想到一件陈年往事。我年幼多病,性命虽住院抢救过来,但尚需后期调理养护,父亲曾拄杖到附近村子抓药。多年后,讲起这个事,他说,真巧,到了村口,遇见了慕中医的侄子,牵手送达,还省下不少的诊费,药钱的零头都省下了。相遇成缘,这缘浅得很,却马上有了缘分之报。父亲说,宁愿多掏几个钱,感谢这缘分,缘分是治病的预兆,比八卦算命好使。这是父亲的结论。我明白,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天助我也”,但一定有“愿尽微薄”的人,或许这种理念一直存于心底,从年轻走出老家,一直到老,我总相信这个人间至理。哪怕这种相助,对于整个人生的改变无足轻重,只是一个可以记忆的细节,也都值得庆幸,因为自己还值得别人相助。所谓人生之好,不是一种宿命,而是一直有着美好而幸运的期待将发生。即使遇到坎坷,我还是没有失却这个信念,感恩别人的每一次相助,哪怕只是渺若微尘,也当念及别人对自己的好。
   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情形,引起我的回忆,那么相像的事件,是否是画家作画给我的一种祝愿?人生不孤,总会遇到。我不闻画中人说什么,却分明在告诉我这样一个道理。
   有时候,我们并不在意一段相遇,只是相遇而已。而有时遇到一个人,哪怕是陌生人,就像一点点光亮,就会觉得自己很幸运。真正可以点亮人生的,并非是怎样庄重的大事件,不过一个遇见而已。可能这段相遇,人生会被点亮了,漫天的灯光,照亮了黑暗,其实并未发生什么事,只是觉得好像那些坎坷和不幸,都马上烟消云散。生活没有因此变好,只是遇到了好的人,改变了一些心情。所以,我经常劝自己,珍惜遇见啊。
  
   三
   有时候,我特别喜欢把自己代入画中,假设自己就是画中的某个人,会琢磨出很多人间情味。宋词人杨无咎悲观地道,“黄花明日,纵好无情味”。我道,不必艳花绰约,情味也可自讨来。别把人生情味喻为艳花一时,才可真得人情味。
   那白袍者,肩掮一柄锄头,该是过桥下地,一副农夫扮相,可谓布衣一介。我愿为白袍人,幸有人问路于我。想起一辈子教学为务,曾在晚年跟学生说,我是“等人问”,愿回答。学生笑我,说,老师应该是诲人不倦,孜孜以求。我说,等人问是一种享受,不是以知识者自居,平时里,都是我问学生,反过来,也是一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反问,树立起一个温和形象,或许这个改变很外在,但那是一次变革。其实,我的老师也这样过,他姓王,课堂授课完毕,巡视期间,总有一句话“不会便问”,受人之问,是把一种态度交给了别人。
   背后的瓦舍几间,他可能无人不识,甚至所问之人也是他的朋友,于是和蓝袍者握手言欢,代那人先行迎见之礼。画中人,遥指瓦舍,是告诉问者第几排屋舍,从一头数至第几个门。这种引领,拉近了关系,也当即成为朋友。真诚以待,不必倾囊,不必约饭,不必酒肉,如实以告,多么简单,人生的关系,其实并不复杂,我相信一个简单的动作,也是可以改变世风日下。
   白袍者的手指又像是指向那山陲处的一湾水,那里有筏船两艘,或许还能更进一步拉近关系,他莫非是在说,等客人拜见事毕,我们可以解缆划船去垂钓。或许,我的联想过于浪漫,但我若是白袍者,手握很紧,相谈甚欢,无以酬答,便拿出野山闲水之趣款待客人。
   平时只有孤云来深山,而今路遇访者踏山水。一处偏僻的农舍,遇到一点事都是有趣的,人间至味是清欢,或许这就是。每一个相遇,每一次邂逅,都值得惊喜,尽管与我无大关系,却也一次相访中的一个角色。不是自作多情,而是多情有我。
   我是蓝袍访者。被访者在深山,并非显达之辈,但不以身份决定是否应该相访,肯定有一段故交的情节值得重续,或者曾经有恩于我,隐居深山,不知过得怎样,于是得闲到访。手中不必提什么礼品,肩膀不必扛着什么大件,就带着一颗诚心,只有几句温暖的话,非要见面诉说,这是多么好的人间清欢!富在深山有远亲,这是一种可怕的世俗,被访者应该不是富户,不然何以与掮锄者为伍,屋舍行间也不见别墅几座,一定是泛泛之辈。远离闹市,身居一隅,应该是一位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的人,起码是退居者,与无权无势的人相交,可见访者是何样的人。不忘薄恩,不必有求,这是人间多么珍贵的情感。
   曾和当年在任的市政协主席鸿钧先生在武夷山共寝一间客房,夜半畅谈,没有睡意。以后不曾拜访,生怕有什么讨好之嫌,晚年,他电话告诉我近况,我早有拜访之意,便持了数张宣纸登门。我知道他喜欢在人前挥毫狂草,见面叙旧,狂草半天,我得狂草回家。他说,所有的来访者,我最无杂念。这个评价,让我在他的心中多了一丝的份量。我模仿两句铭文给他调侃:谈笑有狂草,往来有白丁。
   我喜欢画中蓝袍者见农夫半弯着腰,恭谦如许,显示的不是卑微,恰恰是一种境界。不向权贵鞠躬,只为和颜悦色相告的路人行礼。分寸拿捏得如此分明,这算是主人的境界。善待卑微者,不仅仅是人生的大德,而且是足以看出一个人的境界,不以怜悯者自居,平等相待,为农夫弯腰,为幼童蹲下,为老者搀扶,为妇孺设身处地……太多的不对称的现象,表现的却是内心的高贵,折射出来的是人格的高度。
   那个褐袍者,看起来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画中人。画家使其入画,我觉得绝不是闲笔。他跟握手的两个人保持着一段距离,时代创造了一米的安全距离,这幅画让我暂时找到了源头。虽然两个人所谈并无秘密可言,也不会避讳这个随行者,但保持合理距离,是做人之趣,他始终面带微笑,略微弓背,一副洗耳的样子。面对画作,我想起曾和我的同事、人称老书底子的李老师,那年一起出席一场研讨会,会前一位与会的人正在谈一人之短,我正想插嘴,想为之辩解,李老师小声道,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是啊,驳斥和雄辩,可以清楚地表白自己的观点,而让别人低头息声,但未必是胜利者。草木生有理由,太阳出有光辉。任何解释都显得苍白,站在草木前,立在太阳下,一句话也不必说,也是一个人的姿态。
   大半生走过,经历太多,也理解了别人,或许发一点牢骚好受一点。遇事,有所妥协,有所认同,保持沉默,并不代表没有了立场。
   或许,前往问路的是一个随从,而旁观者是主人,毫无以主自傲的气势,也是谦卑的样子,不凌驾于人而彰显身份,不颐指气使,是多少人无法做到的。当一个人处于或有或无的地位,是最考验人性情的时候,一个人忽略了自己的存在,往往他在别人心中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存在。人生的舞台,我们可以做出各种姿态,无论什么姿态,精彩的时候,必然有人看见,不会因你放低自己的调子而哑声而被视若微尘。正所谓,大音希声,无声胜有声。
  
   四
   其实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是很不易的一件事。特别是当老师的,习惯了占据着三尺讲台,天生是话语权的持有者,做一个倾听者,实在是很为难。我曾在北京进修,跟北大钱理群教授学现代文学研究,他说,研究者首先要做一个倾听者,耳朵要竖起来,不是嘴巴要张开。多么生动的解释,对一个老师而言,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哪怕学生的见解那么幼稚,那么悖谬,那么无理,听下来,耐心听下去,显示的不仅是一个教师的胸襟,还有一种人格风范。
   也许因为这幅画,我再鉴赏画作,若是山水画中有人物,我便以人物为重点,因为风景皆为陪衬,或者是铺垫。入画有深浅,我自画中人身上得意趣,求境界,自以为是深入浅出。
   读马远的《踏歌图》,我喜欢看田埂上那些欢笑踏歌的老少,感受“丰年乐业”的题旨。读董源的《潇湘图卷》,我乐见那些张网捕鱼的人物,形态神似,面部模糊,但可猜测而想见,我也仿佛伸手想撒网,做一回捕鱼者。
   再过几年,我读这幅山水画中的“三人行”,或许还会生出新意,随之阅历之丰富,我会给画作的意境添上崭新的感受。看来,一幅画的价值,并非画家笔墨之下要表现的山水之意,还有更深的人文内容,待我们填充加入。
   静听瑶池千浪声。山水是我的瑶池,这种热爱,几个字就传递于我,胸藏山水者,不仅得山水之意,还得山水温润,是修心养性的艺术方式。
   山水可去烦恼。遇到烦恼事,不能那么方便往山水处,我便面对这幅画,投身其中,走进山水,好像我也无言地隐在三人的一侧,静听他们对山水的见解。若遇一人转身发现,我会抱歉一笑,作揖道歉,我道,不经意偷听了,见谅。
  
   2022年10月6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90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幅好画,是画出来的,也是赏出来的。作者的画家好友,在作者退休之前,赠送作者一幅山水画:画中远山近峦绿遍,羊肠小道曲曲弯弯,巉岩迥立,烟云滚滚,碧水摇舟,长桥逶迤,桥上三人,“一童子模样,负囊而立;一人长袍作揖于荷锄者,似是问路人。荷锄人一臂远指,藏在山间处,可见屋舍俨然……炊烟袅袅,巡树而绕,静止不散。”好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画卷。画题“静听瑶池千浪声”,寓意希望作者退休生活赛过神仙。作者则取题“山水三人行“。画家意在笔先,加之景物布局,便有了意境悠远的图画。作者神思驰骋,在山水画前端详复端详,则有了自己的观照。人,无疑是山水的魂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受孔子人生哲学的启发,作者先解读”三人行“,画中白袍者为蓝袍者指路,由“孔子使子路问路”的故事,联想到画家朋友与自己相识的缘分,又回想起年幼多病时父亲拄杖,村口遇见了慕中医的侄子,自己病症得治又省钱,“人生不孤“,感恩别人相助,每次遇见都值得珍惜。继而,作者继续细读,分别将自己代入三人中的每个角色。如是“白袍者,肩掮一柄锄头。”他乐于指路,以礼待人,映衬作者曾经为人师表,百问不厌,诲人不倦。如是“蓝袍访者”,必是一位淡泊名利蕙心兰质之人,拔山涉水来看望隐居挚友。此时,作者想起与当年在任的市政协主席的君子之交往事。如是“那个褐袍者”,并非画家做作闲笔,他可能是一修养高深的达人,听人不语,作者在此又反弹琵琶,想象蓝袍者是褐袍者的侍从,那么,画面展示的主题则多了一层含义,人生舞台上,无论何种表演,总有人在看。低调才有情调,一味地飙高音,注定演砸,“大音希声”。如此,这个“旁观者”才是这幅画中的神来之笔,作者慧眼辨出,境界非同小可。最后,作者由此画想起钱理群教授箴言,论及要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实属不易,也因此画,作者找到了赏画的通幽小径。这幅画在作者心目中和友情一样份量很重,所以,一直高悬在作者家中客厅。作者还会继续观赏下去,也可能不只是“三人行”了,三人旁边,有作者隐立,还有众多读者隐立。“静听瑶池千浪声。”作者通过得画、赏画、论画,层层推进,情理交融,通篇内容丰盈,行文巧夺天工。看似赏画,实是阅读人生诗篇。精彩绝伦的美文大作,力荐品读!【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007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纤指素心        2022-10-06 11:58:35
  以画为主线,行云流水般呈现了一幅妙意橫生的画。作者客厅挂有友人赠送的一幅山水画:静听瑶池千浪声。这是一幅大气而细腻的山水画。画中远山如黛,滴翠泄绿,峰奇石异,深水浩渺,舟辑可摇,幽径曲折,流云滚滚,一水旖旎,水上木桥,桥上三人。白袍者布衣一介,荷锄肩头,蓝袍者儒雅有加,作辑问路,褐袍者负囊而立一侧。三人形态神色各异,仿佛诠释了三种身份。
  
   也许很多人初看,都会觉得这是一幅山水写意,就像作者首先想到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世界再大,都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作者时常观赏着这画,揣摸其深意,每看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作者把自己分别代入三人的身份,感知每个人的潜在意识。白袍者,身在深山,只有流云来访,突然遇见有人来访,心中惊喜,甘愿为人指路。而蓝袍者,躬身向前,作辑参问,人未到礼先到。也许,被问之人恰恰就是想要拜访的友人,也许是拜访友人的近亲乡邻,也未可知。也许,他们还约定,拜访之事完成后,可以一起去乘舟破浪观河山。总之,这场遇见,很温?,很美好。“天助我也”不敢奢望,但“愿尽微薄”之力的人,还是普遍。就是说,要相信美好,相信身边心存善良之人,是多数,我们应该为着这些人间良善与美好而心怀感恩。
  
   三人之中褚袍者,看似可有可无,实则画家用心之处。他可能是蓝袍人的随从或友人,一路相随,陪伴蓝袍人来到这深山远水处,他非常懂得一米之距的礼貌,懂得观棋不语,兼听不言。也可能,他是蓝袍人的主人,静立一旁,等待蓝袍者与白袍者的沟通。这样,他与蓝袍者两个人的身份角色,有太多空间,也许这是画家的高明之处,故意留白。
  
   作者由画还联想到了生活中的自己,为人师者,要善于倾听,聆听学生的各种提问。对于身边的每一个细微感动,都会记在心间。人生正是由这些琐细的感动与美好构成了大美好,大感动。得画、赏画、论画,悟出很多感思。这天马行空的想像力,真的很牛。也教我等不懂画中,以后遇到画,如何大观其意。
  
   妙词美句,不胜枚举。一幅画,遇见了知音,更加提升了画面意境。送画者与藏画者,该是两两其美了。
以我心,写我字。纤指一动,素语如馨
回复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0-06 15:36:12
  谢谢纤指素心老师精彩细腻的点评。辛苦了!一幅画,我的确更关注画中的三个人物,颇有意思,因此生出代入感。老师所言的,愿尽微薄,的确是这样,我是普通百姓,如果谈给人帮助,可能都是侈谈,但为人分忧,愿尽微薄,这是心底的声音。所谓的善良,应该包含着这层意思。观棋不语,兼听不言。是啊,素心老师的挖掘更深刻,无言未必讷于言,是一种态度,观察后会有比较,不必亟亟于言而已。倾听,对于教师而言,的确是一个课题,不仅仅是性格的养成,很多时候,教师顾得演讲,不顾学生的声音,这是个大问题,所以,提出来,或许对党老师的人,是一个提醒。谢谢素心老师细腻解剖,也为创作提供了指引。遥握,问候秋靖,谨祝创作快乐!
12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2-10-06 12:10:53
  一幅山水画,在怀才老师的妙笔下复活了,画中的三个人活灵活现,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怀才老师分别饰演了画中的三个人物形象,相对应画中的情境,给这三个人物赋予了思想和灵魂,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给读者做出了深邃的解读,对人生感悟深刻,诸如珍惜遇见,保持谦卑的姿态等,体现了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凝练,审美独特,构思绝妙,思想深邃,给人以哲思,令人回味无穷。开篇对画面的整体描摹非常精彩,文采飞扬,让人叹为观止!盛赞才情!拜读老师佳作,大赞!问好怀才老师,遥祝秋琪!万事顺意!
回复1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0-06 15:19:30
  谢谢如菊老师的精彩解读。正如你所言,珍惜遇见,保持谦卑,这是人生态度,可能我们平时都会想到,这次从画作上再次读出,多了一种艺术欣赏的满足感。将自己代入画作之中,设身处地,人生的角色转换了,态度就有了变化。就像我们经常说的一个人有多重多种角色,做好每一个角色不容易,需要智慧,也需要悟性。遥握,问候秋靖,谨祝编创快乐!
13 楼        文友:房顶月亮        2022-10-06 19:10:09
  怀才老师用简洁明快诗意的小幅短语就勾勒出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山水画面,真是神来之笔。画中之意,老师才情横溢想像力绝妙。相遇之缘,感恩点滴。此时的东篱,宛若老师墙上山水。月亮幸遇恩师,躬身相问文章之谜。老师虚怀若谷胸藏丘壑和言悦色倾情相授,每每想起,感动异常!老师文章,内生厚韵,有山之奇水之灵。历经数个春秋冷暖得人生感悟,读来受益匪浅。铭记于心。感谢老师如此佳作!
   问候老师!祝福老师!
   一切安好!
回复1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0-06 19:23:15
  非常感谢房顶月亮老师的美评。老师过誉了啊。正如画中的意思,相遇很美,人生很多相遇,留住相遇的缘分,是人生的一部分含义,虽然不能改变我们的人生,但足以让人生丰富些。得东篱一处山水,大家和美共处,要比那幅画的内涵丰富多了啊。遥握,问候秋靖,谨祝快乐,期待佳作!
14 楼        文友:枫桦        2022-10-07 03:37:01
  精美的画作,独特的赏识,成就了一篇好文。让人欣赏的是,老师的文章角度与解读,内心的独白尤为精彩,显示出内心的高峨。“三人行,必有我师”,千古名言,解读千般,唯觉老师的妙!拜读好文!
回复1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0-07 08:02:10
  早上好!谢谢枫桦老师的首肯。一时思考,可能是急就章,想到哪写哪,觉得这幅画给我的启迪很多。联系过往,颇有感触。遥握,问候枫桦老师秋好,谨祝编创快乐!
15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2-10-08 12:00:06
  怀才老师把山水搬入家中,是何等气派。文笔如此豪放,我想起李白的流直下三千尺!
回复1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0-08 13:54:36
  谢谢鸿雁老师的美评。是啊,把山水搬进家,接受教育,就像读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遥握,问候秋祺,谨祝编创快乐。
16 楼        文友:吴孟友        2022-10-08 16:34:52
  怀才老师,下午好!这两天穷忙,没能及时回复,不好意识。老师能将客厅中的一幅画,写成洋洋洒洒近五千字的散文,真是高手。也拓宽了我的眼界。看山不是山,看山就是山。不是一个人的眼光存在问题,而是一个人的学识、阅历、思想存在差距。每读老师的文章总有收获。教会了思考。秋日问好老师!
回复1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0-08 16:41:21
  谢谢吴老师美评。知道你最近工作忙,不要在乎是否留评,知道你一直在坚持写作,我就看到了你,相聚东篱,写作为务,努力提高自己,才是我们写作的目的。期待佳作。问候秋祺。
17 楼        文友:极冰        2022-10-09 00:36:30
  拜读怀才抱器老师的赏画心得,谈古论今,才华横溢,让我也学到赏画的乐趣。品味老师的为人品行。感悟深刻,感谢您的真诚和坦荡!╰(*´︶`*)╯
极冰
回复1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0-09 08:12:21
  问候极冰社长好!谢谢您的美评。怀才抱器也是学着赏析感悟一幅画,获得思考的美感。谢谢社长的美言。遥握,问候秋祺,谨祝快乐。
18 楼        文友:成敏        2022-10-09 11:13:46
  看这篇文章,可以知道老师多才多艺,对于国画颇有研究。佩服老师的文采,笔触细腻,情感流露在期间。也感受到老师是个情感细腻的人。美文欣赏了,学习遥握!
回复1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0-09 11:24:54
  谢谢成敏社长精彩美评。谢谢你的鼓励,其实,作文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在创作里寻找最佳的价值,熏染自己的情思,是一件好事。期待成敏社长佳作不断。遥握,问候秋祺,谨祝快乐!
共 18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