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收获】浮梁古县衙(散文)
浮梁县衙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浮梁镇旧城村,始建于唐朝元和十一年(816年),清朝道光年间(1821年)进行了重修,距今一百七十多年。
十多年前,我写《河口公园史话》一文,已得知景德镇有一座货真价实的古县衙,心里就向往前去游览,却一直未能成行。今壬寅年的暑假,我和家人终于共同见识了这座江南唯一保存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衙署。
我们来到浮梁旅游形象徽标前,一块立石遥遥相对。有一对石刻联:“长忆浮梁风景好,赤栏杆外柳千条。”——丰子恺先生题词。右前方的“浮梁”两字映入眼帘,处于巨大牌楼正中特别明显;一顶大型官帽下,是一部史书石,随后是铺地“浮梁千年大事记”(公元326年~1960年);从晋代、南北朝开始,沿文化长廊展示的历代史记,每一个朝代,都有一段历史故事,文字灼灼,梦冶光华,截止日期为1960年9月30日。
后记石因年代久远,刻录的文字大都残缺不全,仅存中间一大块汉字仍然清晰可辨。
浮梁古城外形雄伟壮观,我们从城门进去。参观浮梁古县衙茶文化博物馆,了解到浮梁茶的往事和渊源。途经“尚书”等前后三座大型石牌坊,进入老城街区。茶花垂柳、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一幅富含水乡情调和江南韵味的天然水墨画,徐徐展开颇具灵性,十分养眼。
城西的空旷地带,出现一长形卧石,上面雕刻江南第一衙红色字样。不远有一高塔,原为唐代西塔寺内之塔,建造过程竟然长达七十九年。六角七层,每面有二朵铺作,角上有转角铺出,除第二层因第一层的门窗较高无平座外,余各层均有平座。每层平座设三门,各据一面,余三面无门。因墙的厚度大,故塔里形成一条长巷,巷的仰顶,以菱角牙子迭涩构成,有平斜步道。
据《浮梁县志》载:“西塔寺在西隅,唐太和六年僧度创,塔高十三丈。宋建隆年县民黎文表倡造,明万历三年,塔重修。”此塔与鄱阳永福寺塔、信丰大圣寺塔属同一类型。因其外墙为红色,故称红塔,又名大圣宝塔。传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曾在此避难。该塔历史内涵丰富,被誉称“江西第一塔”。
近在咫尺的浮梁古县衙门,县衙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在东、中、西轴上,呈三列由南向北依次排列,中轴线上分布有照壁。我们绕过中间,头门出现眼前,这是我想象中的县衙门气势。一对石狮淡然注视着前方,头门俗称“八字门”,东梢置“击鼓喊冤鼓”,西梢置“诬告越讼警示牌”,是告状人击鼓鸣冤之处。门首悬挂“浮梁县署”,心里品读联语:“治浮梁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邑民十年踏地脚跟牢。”令人精神抖擞,肃然起敬。
仪门是县官举行仪仗恭迎官员的地方,中门只供知县和上级官员通过,东门供一般人员通过,西门专供囚犯进出。衙院六房(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工房、刑房)、大堂(正堂)、取名为“亲民堂”,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的地方。正中是案桌、大师椅,“明镜高悬”牌匾下,四海清代表生肖龙,用来标榜官员的公正。而龙自古代指天子,只有天子明镜高悬四海内才能清正。两侧是肃静、回避牌,公堂面阔五间,体现了“五品”县衙的浩然正气。
二堂也称“琴治堂”,匾额“正大光明”,县衙律文,赫赫有名。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接待上级和外地官员,商议政事的地方。三堂是知县办公及眷属会聚之地;东厢房是知县与夫人居室,西厢房为侍从住所。附属还有花厅、后花园。现存浮梁县衙,是修复后中轴线上的六组古建筑,南至照壁、北至后院北围墙,东、西两侧以衙院围墙为界,占地面积约2356.97平方米。
这里是江南唯一保存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衙门,因此被誉为“江南第一衙”。又因浮梁县在古代下辖瓷都景德镇,出产瓷器与茶叶,贡赋多属于上邑,知县官居五品,高于一般的七品县官,因而县衙的建筑规制较高,被称赞为“中国第一县衙”。步入县丞署,县丞始于战国时期,明清时代为正八品,是知县的佐官之一。县丞设专署办公,其职责是分管一县之粮马、税征、户籍、巡捕诸务。
侧面的“浮梁察院”始于唐代,是封建时代定期依法监察地方官员履行职责,惩治职务犯罪。它是严格按照古代官府建筑规制建造的一座“监司”衙门,坐北朝南,由照壁、头门、大堂、二堂和三堂组成,结构严谨。如:严肃纲常、育正堂、心期坦荡、赞政厅、保境护民、光照千秋、气势虽不如主衙雄伟,但也显得简朴庄重,它虽然在浮梁衙署群的旁边,但不隶属于浮梁县衙,属于独立机构。在全国现存封建时代县级监察机构衙署中,这是唯一一座“察院”遗存,显得特别珍贵。
明代改称“九江道署”,是明清两朝由于省区太大、政务繁重情况下所设立的省的派出机构,它是巡视监察司官的行馆和办公、生活场所。“道”作为行政区划名称,最早产于汉代,而最正式的“道”设于唐代。清代守巡各道均建有自己的衙门。因守巡道不是一级政府,所掌事务为考核、监察所属府州县吏治和兼理一些专职,其组织机构自为简便。
这里还有“官不修衙”之由,官员在职住衙门,去职出衙门,便利了在职官,却也使不少官员不想修理衙门。其一,地方官修理衙门是利用政府的财政节余,修衙门就有公费为自己营造安乐窝的嫌疑,与其花钱遭闲言碎语,不如不修;其二,地方官任期较短,流动性大,“官不修衙客不修店”几乎是地方官的共识。故清代衙署因年久失修随处可见,这也是旧时衙门几乎荡然无存的原因。但事实并不尽然,总还有些忠于职守的地方官认为,“官修衙门客修店”是自己份内之事,不图升迁,只办实事,也是一种善政。
官箴格言曰: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宋〗包拯《乞不用脏更疏》。浮梁历史文化悠久,民风淳朴,礼学思想盛行,特别是古代遗存下来的各种村规民约,如:“蜚英坊”、“训子亭”等一大批古迹实物,对当时的社会秩序井然,起到了积极的稳定作用。
在浮梁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史可查的名宦、乡贤有一千二百多人,其中有不乏循良着绩,兴学育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清官廉吏。这里展示的十大廉吏,他们在各个历史阶段中的不同岗位,把自己的才干和忠诚奉献给民族和邑民,他们的所作所为、勤政廉洁,得到了老百姓的衷心爱戴。
以史为鉴,了解中国历史丰富的监察文化,研究其利弊得失和经验教训,对于健全和完善现代监察制度,促进反腐倡廉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意犹未尽来到县衙后院,对面是讼师房,穿过逸园门,想不到却别有洞天,这里有香山别墅,里面亭台轩榭。“醉白堂”外鸟语花香,低矮的栏杆内,三位青花瓷村姑,它们似在茶园采茶,神态栩栩如生。我们被一种春意盎然的心境环绕,觉得赏心悦目,沿着县衙后院游步道,途经架搁库、常平仓,在察院衙门外循环一周,无须往复便出了古县衙。
浮梁五品古县衙,一日走千年。
我们在衙外被一棵老树所吸引,这棵树独特之处,却因树冠枝繁叶茂像把伞形。笼罩着由四棵桂花树镶嵌而成,最老的一棵桂花树已生长一千二百多年。在千年桂花树的哺育下,三棵小桂花树相依生长美仑美奂。其中有棵小桂花树竟由千年桂花树的腹中生长,此种生长方式非常奇妙,世间罕见!可谓“母子连心、姐妹携手、四代同根,可称得上千年奇桂”。
浮梁,你是一个充满神奇,令人向往的地方;你醉人的风姿,已揭开神秘的面纱;你古老的传说,将洞穿时空的记忆;浮梁古县衙,你更是一部尘封的厚重史书,堪称经典的江南一颗“璀璨明珠”!有民谣曰:琵琶行,浮梁城,梦里江南不思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