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璞书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璞】父亲的巧手(散文)

精品 【文璞】父亲的巧手(散文)


作者:石寸雨 举人,4245.5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280发表时间:2022-10-14 22:39:42
摘要:父亲裁衣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尽可能的为顾客节省,在他那双巧手的操作下,剩余的布头都有用武之地,一点儿都不浪费。

【文璞】父亲的巧手(散文)
   炕桌上的煤油灯闪着微弱的光,我的父亲盘腿坐在灯下,一双巧手上下翻飞,穿针引线,时而像缝制盘扣用的细带子,时而又像在锁扣眼儿……我大声喊道:“爹——”猛地醒了过来。
   父亲过世多年,可这样的情景,还时常出现在我的梦里。
   我的父亲是个裁缝,他十三岁学艺,十八岁出徒。因为童子功,学艺又久,手艺精湛而超群。最拿手的是他的手工针线活儿,就没有人不夸的。虽然没读过书,大字不识一箩筐,可无论男女老少高低胖瘦大人小孩儿,哪位顾客站在面前,他都能算出你需要几尺几寸布,穿多大的衣裳。
   父亲裁衣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尽可能的为顾客节省,在他那双巧手的操作下,剩余的布头都有用武之地,一点儿都不浪费。
   “啧啧啧,怪不得人家针线活儿好呢,你看看这双手,妙整整细纹纹(方言:修长细腻的意思)的,真好看,女人也比不了!”
   父亲心灵手巧,天生当裁缝的料。做起针线活来,专注而用心,从认针到穿针再到打结一气呵成。尤其是右手捏针的拇指和食指,因指甲留得较长,看上去尖尖的,巧巧的,随着顶针的闪动忽上忽下,让人眼花缭乱。父亲缝制中式盘扣用的带子,粗细相同针脚均匀;盘出的扣子却花色不一,各种各样;父亲锁得西式扣眼儿,从第一针到落针,齐齐整整,如出一辙。
   父亲的师傅说,带过那么多徒弟,数我的父亲手艺最好。
   父亲学艺前两年,因为年纪小,性情温顺而良善,被师傅师娘,同门师兄姐们呼来喝去,受尽了凌辱:倒尿盆哄孩子挑水抱柴火,打炭倒灰生炉子拉风箱……那真是谁都可以使唤,谁都可以吆喝,从清早到深夜干不完的家务活儿。别人学艺三年就能出徒,谢师半年就可另立门户,我的父亲从学徒到谢师用了整整五年半!有人问了,既然那么可怜,那么受气,为什么还要去呢?唉,没办法啊,那时候日寇侵略,土匪横行,全国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穷人家的孩子,能保住碗饭就不错了!
   也许是因为三岁没娘,爷爷既当爹又当娘把父亲拉扯大的缘故,父亲个头没有大爷和二大爷高,不足一米七。可清瘦透着灵气,巧手绣出人生,风风雨雨七十年,身体一直不错。
  
   二
   那年刚刚入冬,天阴沉沉的,纷纷扬扬的雪花伴着灾难同时降临。在人们的熟睡中,一群土匪骑着高头大马从天而降!他们有的提着灯笼,有的举着火把,狼嚎似的发出瘆人的“嗷,嗷……”声,一瞬间,就包围了父亲学艺的小镇。
   阵势如此庞大,居民们都吓得六神无主,心惊胆战,也就两分钟的时间,左邻右舍就聚在了一起,七嘴八舌纷纷议论。有人说,牲畜不好弄,先把粮食藏起来;有人说,藏也是白藏,赶快找镇长拿个主意和谈才是;还有人说,东西乃身外之物,保护好人才是上上之策。年长的去通知镇长,其他人赶快回去,为自家姑娘媳妇儿“化化装”吧。化啥装呢?土匪们无恶不作,无半点儿人性,光天化日之下抢压寨夫人,凌辱妇女最正常不过了。也不知谁想出个好办法,就是用猪食汤和上黄土外加少许锅底黑,胡乱搅拌在一起,涂在年轻女人的脸上,抹在她们披散开的秀发上。还让她们穿上最破最烂的衣服装傻充愣,要么就充当瘸子或哑巴。这下倒好,除去手中没有板斧,一个个像水泊梁山“黑旋风李逵”似的:“真他娘邪了门撞上鬼了,这地方的女人为啥一个比一个脏,一个比一个恶心!连他娘一个顺眼的都找不到!”
   “是啊大哥,太他娘的扫兴了!你说这女人恶心,男人能好到哪里去?依兄弟看啊,还不如把值钱的全部卷跑球的,一把火烧了解气!”独眼土匪附和着。
   “不过,听说这地方有个远近闻名的裁缝铺,不止大,手艺还不错。大哥,不要为了那些作呕的女人误了咱的正事儿,别忘了,弟兄们冬衣还没着落呢。”歪嘴土匪提醒道。
   “有事好商量,好商量。敬请好汉高抬贵手,高抬贵手,饶了小镇吧。要不这样,这深更半夜的,弟兄们大老远赶过来,都辛苦了。我马上就吩咐下去,杀猪宰羊炸油糕炸油饼,好好犒劳犒劳大家!”镇长卑躬屈膝,低三下四地,强装在脸上的笑容啊,七皱八褶,上下抽搐,比哭还难看。
   “哪,弟兄们这几百套冬衣,几天能赶出来?”土匪头子拍了几下马车上的布匹棉花熟好的羊羔皮问。
   “这个我可说不准,尽量赶吧。要不,要不好汉们今天吃好喝好先回去,等做好再来……”
   “糊弄老子是不是?老子前脚走,你后脚就去报官?”
   “不敢,不敢。”镇长瞥了眼架在脖子上明晃晃的大刀,身体筛糠似的,瑟瑟发抖。
   “吓死你!实话告诉你,县太爷跟老子,哼哼,那是磕过头交过命的把兄弟!既然敢来老子就不怕!快些!带老子去找裁缝!明确告诉你,好吃好喝好侍候,几时做完老子几时走,别他娘的胡球瞎琢磨,拖延时间耍花招!”
   就这样,镇长带着几个土匪头头,哆哆嗦嗦地敲响了父亲学艺的裁缝铺门。
   裁缝铺大门紧闭,静悄悄、黑漆漆的,里面早已乱成一锅粥。师傅师娘带着所有徒弟正忙着藏粮食和上等的布料呢,粮食金贵,好衣料更金贵,那都是有钱人家拿来做衣裳的,如若抢了去,裁缝铺砸锅卖铁也赔不起啊!
   “咚、咚……开门!快他娘开门!”
   “三子,你先出去应两声,尽量拖延住时间,我们马上出来!”师傅对父亲说。
   “我、我、我不敢。”父亲踌躇着。
   “咚、咚……他娘的,想死是不是?再不开老子就踹了!”
   在师傅师娘的催促下,父亲将心一橫点亮了煤油灯,边答应边出了院子,慢吞吞地打开了大门。这功夫,师傅他们也忙完了。
   土匪们在镇上住了五天,父亲他们忙了五天。因为这地方女人倒胃口,土匪们一个个像堵塞的下水道——不畅快。白天,除去站岗放哨的都在睡大觉,夜幕降临猫头鹰似的抖擞精神开始“工作”。众目睽睽下,他们杀猪宰羊捉鸡逮鸭糟蹋粮食,吃肉喝酒划拳赌博鬼哭狼嚎,那真是:家家鲜血成河,户户米面撒满地,罪恶滔天,天良丧尽!
   父亲他们为了尽快完活,打发这些畜牲早些离开,二十四小时连轴转。他们裁的裁剪的剪缝的缝,一个个眼睛熬得血红。因为急着赶活儿,师傅亲手做示范,手把手地教父亲他们如何裁剪如何缝制如何絮棉花如何缝皮子,如何成衣如何缝制扣门带儿如何盘扣子如何钉扣子等等等等。
   尽管损失巨大,好在没出人命。人常说留在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算不幸中的万幸。镇长和乡亲们都非常感激裁缝铺里的所有人。
   父亲说,这群土匪势力强大,将领凶残,惨无人道,多年活动在山西一带。他们武器精良,有枪有炮,天不怕地不怕,敢和日本人、官府、军队对着干。别说镇上的平头老百姓了,县衙门也是睁一眼半一眼,敢怒而不敢言。
   那回土匪进镇,对少年时候的父亲可以说刻骨铭心,终身难忘,每每提起,不善言辞的他都绘声绘色,有板有眼地描述土匪们的狰狞面目和当时的情景。
  
   三
   手艺学成后,父亲回了老家。这时候,大爷已经在口外成家立业,二大爷却被抓了壮丁,唯一的姑姑也失踪了,下落不明。父亲本打算有师傅送的简单裁剪缝制工具,和各式各样的针线,就能开个裁缝铺子,可因连年天旱遭灾,家家户户捉襟见肘,吃了上顿没下顿。哪还有人花钱请裁缝做衣裳的?
   “三子,你大哥来信说口外收成不错。唉,人挪活树挪死,没办法啊,要不,咱爷儿俩也走西口吧?”
   “也只能走西口了。”
   穷人家,没多少值钱的。爷爷把仅有的几斤棒子面全部烙成干粮,房屋交给本家料理,背起了简单的行李;父亲挑着装有衣物用具的两只大萝筐,一步三回头地离了老家。
   风餐露宿,跋山涉水,爷儿俩唐僧取经似的走啊走啊。因为怕遇上土匪,他们不敢走小路,只能按照大爷的信封上的地址边走边打听,一路向西。饿了就进村,父亲用他那双巧手为人家缝缝补补,运气好了,爷儿俩也能换一顿热呼呼的饱饭。
   夏天本来是绿色的、美丽的,茁壮的树木洒下荫凉一片,那可是路人歇脚的好地方。喜人的庄稼一望无际,绿油油、嫩生生,活力十足,美不胜收。可那年的夏天,土地老树皮似的,裂开了形状不一的口子,滚烫的热风一吹,浓浓的黄土味儿扑面而来,呛得人喘不过气来。树木经过无数人的眷顾与洗礼,和尚脑袋似的光秃秃、白生生的。村里村外,没了孩子的嬉戏笑声;田间地头,少了庄稼人忙碌的身影。除去有钱有势的财主,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很少冒烟!最恐惧的,路边时不时就冒出一具饿死的尸体!
   那真是:到处死气沉沉,遍地凄凄凉凉!
   刚开始,父亲不愿上财主家的门。他觉得手艺人不是讨吃要饭,靠得是真本事。只要能找个差不多的人家,他那双巧手有用武之地就可以了。可谁知多数人家驴粪蛋子表面光,房舍虽好,家里也揭不开锅:“对不起,别说粮食了,连野菜树皮都没有,不怕你们笑话,我们今天也没吃上饭。”
   “没事儿没事儿,有针线活儿尽管拿出来,只求在你家歇息一个晚上。”
   一天可以饿着,时间长了哪能受了?为了吃口饱饭,父亲改变了最初的看法。
   无论在哪儿住宿,稍微有点儿条件,父亲为人家忙碌的同时,我的爷爷就会挑水烧热水,歇息前,爷儿俩洗去蓬头垢面,一路风尘,第二天换清洁衣装上路。父亲说喜欢干净,大概是所有裁缝的特点吧。
  
   四
   饥一顿饱一顿的,一路还算顺利。有一天,父亲他们进了一个较大的县城,来到一个貌似大户人家的门口做了自我介绍:“我是个裁缝,啥样的衣裳都会做,不要手工钱,管我们爷儿俩饭,住一晚就成。”
   “裁缝?哪,会做旗袍吗?”父亲正和管家说话呢,走出一位身材苗条,锦衣绣袄,俊美的女人来,皓齿一闪接了话。
   “会,会。”自从离开师傅,父亲还是第一次听说有人要做旗袍的。他高兴极了,禁不住浓眉扬起,神采奕奕。
   “那就好,进来吧。”女人不止漂亮,声音也银铃般动听。进屋后又说,“不瞒你说,我们搬过来不久。听说这地方原来有两家裁缝铺,打了两回仗都关了门。咱丑话说在前头,我那可是上好的锦缎,做不好要赔哟。”
   “放心,肯定能做好。”父亲答。
   “能做就做,我可以管吃管住,工钱也可以加倍。做不了也无所谓,出门在外不容易,兵荒马乱的,谁都有磨盘压手——动不了的时候。进了我家门,就会让你们吃好喝好住一宿,明儿吃完早饭再走。”女人边说边将一块天蓝色的料子取了出来。
   父亲接过料子,目光炯炯,发出欣喜的光彩来。父亲没文化,不懂“旗袍彩绘真淑女,媚眼传情美婵娟”的寓意,但从多年的学徒生涯里,明白这锦缎与眼前的夫人真是绝配:“放心吧夫人,这么好的布料这么好的人,我保证会让您满意的!”
   “这样吧,家里还有两块布,可老爷少爷都不在,你能给他们做吗?”
   “老爷身高和体重多少?少爷身高和体重,今年几岁了?有他们穿过的旧衣裳吗?”父亲明白,夫人这是要看看他的手艺呢。
   在夫人管家的描述下,父亲拿起他们的旧衣裳思量了很久,斟酌了半天才动手裁剪,用了两天时间,为他们做了两件三面新的棉袄。夫人端详着均匀的针脚,很是满意。这才决定量尺寸,做旗袍。
   这件旗袍,父亲那双巧手发挥到极致。他精心裁细心绣均匀缝,起早贪黑,废寝忘食,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才做好。夫人在穿衣镜前左照照右照照,摸摸胸前的彩线绣花,抚抚扣门儿,捏捏桃疙瘩,高兴的嘴都合不拢:“想不到师傅这么年轻,竟有这般好手艺!”
   结算完工钱,父亲用旗袍剩下的布块,为夫人做了两只漂亮的绣花枕头。夫人连连道谢,临走时,夫人让管家套车送出城门外二十多里,还给他们带了足够五天的干粮。
   每回说起走西口,父亲就会提这位夫人,还给她取了特别好听的名字“旗袍夫人”呢。感叹道:“孩子们,有钱了也好没钱人也罢,这世上还是好人多啊!”
   父亲用他那双巧手,一路走一路做,除去温饱,还有了小小的积攒。到了口外大爷那里,正赶上秋收季节,他白天帮大户人家收割换些粮油,阴雨天或夜晚在煤油灯下做针线活儿挣些现钱。
   虽然战争四起,土匪横行,世道混乱,可老百姓的日子还得过。来年,父亲靠着那双巧手开了裁缝铺带了徒弟;父亲靠着那双巧手买房买地;父亲靠着那双巧手成家立业,娶妻生子。
  
   五
   岁月的年轮,转了一圈又一圈。生下二姐那年,日本鬼子投降了!可平安日子没过几天,内战的火焰再次烧起,搞得百姓们提心吊胆,人心惶惶。可怜天下父母心,我的爷爷联想到当年失踪的一双儿女,也不知二大爷和姑姑还在不在人世。为此,他经常夜不能寐,落下个胸口疼的毛病。人常说心病要用心药冶,可他(她)俩总是杳无音讯,爷爷岂能心安?他东打听西打听,也不知从哪个路过的俘虏口中得知,二大爷早死了!爷爷回家后便卧床不起。父亲和大爷背着爷爷到处看医生,最终也没能留住他。
   想想爷爷一生辛劳,没享过一天福,父亲悲痛欲绝。伴着泪水用他那双巧手为爷爷缝制了寿衣;伴着泪水用他那双巧手给爷爷穿在身上;伴着泪水用他那双巧手合上了棺材盖子……
   柳暗花明,终于解放了!在那举国欢腾的日子里,父母听说修铁路经过的县城为了给工人们赶制工作服,正在招收一批裁缝进工厂。商量后决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了孩子们,还是搬到城里居住方便些。就这样,父亲辞退了徒弟,两间房屋留给了大爷,几亩薄田交给了合作社。
   母亲背着三姐,身后跟着大姐二姐;父亲一条扁担两头挑,两只箩筐装家当,一家五口进了城。
   为了顺利进厂,得到单位住房,我的父亲花完所有的积蓄,买了台“标准牌大44”缝纫机。因为技术精湛,手工一流,一星期就定为工厂最高级别,还给他分配了三个徒弟。
   日月轮回,光阴飞速,日子流水般过去了。三年困难时期,父亲带着全家大大小小九口人,下放到一个山沟小村里。起初,村里人除去不欢迎,还冷眼相待,父亲用他那双巧手为王家做衣换来半碗碗米,为李家缝衫换来半盘盘面,在母亲的帮衬下,我家虽然人口多却很少断粮。我们该入学的入学,该买书本买书本,该交学费的交学费……父亲用他那双巧手,让我们在阳光中健康成长,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落实政策后,父亲复职回厂,我们回了城。
   随着改革开放,文艺复苏,各行各业旧的精华也渐渐苏醒。刚开始,只有身材好的女人才穿旗袍,渐渐地,中式衣裳也有了市场。紧接着,无论是娶媳妇还是聘闺女,新郎新娘都时兴穿中式装。厂长仗着父亲他们几个老裁缝针线活儿好,大着胆子,签订了第一批中式合同。工作在技术一线的父亲,按照合同上的要求,加班加点,用他那双巧手带领着徒弟们,为缝纫厂赢来了很大的一笔福利。
   退休后,父亲因针线活儿好而闻名,慕名而来的顾客不计其数。闲不住的他不忘初心,还是喜欢穿针引线,用他那双巧手为顾客们做衣缝衫。
  
   六
   我的父亲凭着一双巧手从口里做到口外,从乡村做到城市,从城市做到山沟,又从山沟做回城里;我的父亲凭着一双巧手,从中式装做到西式装,从纯手工做到手摇缝纫,从手摇缝纫发展到踋踏标准牌大44牌缝纫机;我的父亲凭着一双巧手,帮师傅裁剪缝衣,助乡亲们脱离了灭顶之灾;我的父亲凭着一双巧手,孝顺爷爷照应大爷,拉扯大七女两男九个孩子;我的父亲凭着一双巧手,为我们缝书包交学费买书本做衣裳……带领全家度过一次又一次的劫难。
   亲爱的父亲,天国里,你的那双巧手还有没有用武之地?你是不是还在穿针引线,缝制衣裳?
  
   (原创首发)

共 604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意味深长的缅怀父亲的散文佳作。作者讲述了一位心灵手巧、吃苦耐劳的好父亲,别人学艺用三年,父亲用五年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父亲不仅手艺精湛,又挣的是良心钱,不浪费任何资源,所以深受顾客的青睐。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土匪横行霸道,迫于生计父亲追随爷爷从口里到口外投靠大爷,一路艰辛,父亲凭自己的手艺吃饭投宿挣钱,施出的善良总会有收获,在一个小镇遇到了好心人,父亲技艺出众,赢得了有钱太太的信任,制作了一件精致美丽的旗袍,还为她赢得了“旗袍夫人”的美誉。付出终有所得,父亲开起了裁缝铺,置办了家产,成家立业,有了出头之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爷爷却因突然得到二大爷的死讯而卧床不起,劳苦一生,含辛茹苦抚养父亲的爷爷还是走了,父亲亲手缝制了寿衣,亲手为爷爷穿上,亲手盖上了棺材盖。一幕幕感人肺腑,潸然泪下。可见父亲是一位孝顺的儿子,又是一位慈祥的父亲。父亲一生从口里出口外,辗转流离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为了家庭幸福,儿女茁壮成长,家族兴旺,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留给后代的不仅是富裕的家业,更多是勤劳致富、和善待人、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追求和精神,父亲用他的双手缝制人生,那种精神值得传承。反映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和缅怀之情,哀而不伤,却发人深思,对父亲的仰慕和敬佩浸润在字里行间,最好的告慰就是传承父亲的伟大精神,用心去缝补人生的缺口,不留遗憾,尽善尽美。作者文笔细腻,情感真挚,语言功底深厚扎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感人肺腑,艺术感染力强烈。小说式的散文,构思独特,语句讲究对称,凝练朴实,趣味横生。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反问的手法,增加了说服力和文学感染力。文章首尾呼应,由梦而生,结尾处更是给读者无限感慨,触动心弦。逻辑清晰,结构严谨,不乏一篇优美的散文佳作。感谢作者赐稿文璞,欢迎大家欣赏。【文璞书苑编辑:优雅如枫】【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016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优雅如枫        2022-10-14 22:44:31
  欣赏石寸雨老师缅怀父亲的散文佳作。语言淳朴,情感浓郁,文学功底深厚,构思独特新颖,父亲用灵巧的双手和爱缝制的人生,给了后人更多的启迪和教育。不乏一篇生动感人的美文,期待新作,向老师学习。
喜欢伴随着晨曦的脚步聆听世界的声音,闻着文字的馨香穿越时空的隧道,做一个灵魂有香气,骨子里有正气,举止优雅的女子。
回复1 楼        文友:石寸雨        2022-10-15 06:56:01
  感谢编辑老师的对整篇小文的细心阅读,辛苦编按,热情鼓励,真的很感动很感动。防疫工作那么忙,还得免费为别人做嫁衣,编文写按,感动,感激,感叹!再说一声,谢谢!
2 楼        文友:别似幽居人        2022-10-14 22:54:33
  欣赏寸雨老师散文佳作,缅怀父亲,讲述一双巧手缝制人生,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情感真挚,哀美动人。老师写作功底深厚,向老师学习!
回复2 楼        文友:石寸雨        2022-10-15 06:57:36
  谢谢老师对文章的肯定,你们的鼓励会激发起作者更大的灵感。敬茶,万事如意。
3 楼        文友:寂寞看风        2022-10-15 10:50:17
  父亲的巧手,父亲的经历,永远是后备儿孙温馨的回忆。
回复3 楼        文友:石寸雨        2022-10-15 13:38:47
  是的老师,尤其是呆在家里,就越发思念老人。老人身上有很多很多亮点。谢谢老师来访,向老师学习。寸雨敬茶。
4 楼        文友:飞不高蝴蝶        2022-10-15 12:17:40
  欣赏石寸雨的散文,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把一个手艺精湛、勤劳能干、朴实无华、心地纯良的父亲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文中,我们读到时代的沉浮在老百姓生活带来的灾难,也读到老百姓在家国面前的凛然和正气、勇敢,父亲就是千万老百姓的一员。本文以小见大,艺术感染力强。
回复4 楼        文友:石寸雨        2022-10-15 13:44:11
  谢谢老师美誉,向老师学习。最近一段时间因疫情封闭在家里,经常思念过世的父亲,思念过世的母亲与亲人们。为此,寸雨更应努力学习,将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写作中去。
5 楼        文友:万重山        2022-10-15 18:34:21
  读完老师的感人肺腑的佳作,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那个民不聊生,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年代,父亲经过五年半的学艺,凭着裁缝技艺养家糊口。爷爷因听说二大爷战乱而死,带着遗憾撒手人寰。父亲不但裁缝技术精湛,而且待人真诚,不赚黑心钱。辗转城市和农村,养活一大家子人。
   老师的描写笔力深厚,感情真挚,催人泪下。既体现父亲的爱国精神,也体现父亲的与人为善,为人忠厚,还体现父亲对亲人的关爱。
   欣赏学习了。向老师学习。
回复5 楼        文友:石寸雨        2022-10-15 18:46:49
  相与学习,相与进步。谢谢老师来访。
6 楼        文友:沙漠孤月清        2022-10-15 19:38:21
  欣赏寸雨老师散文新作。把一位善良、勤奋、心灵手巧的父亲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生动感人。
回复6 楼        文友:石寸雨        2022-10-15 20:03:06
  谢谢老师美语,寸雨敬茶,祝老师文思泉涌,灵感多多,万事如意。
7 楼        文友:静净        2022-10-16 09:10:40
  我们的父辈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者父亲的一双巧手呵护了全家,造福了乡里,用爱编织出美丽的人生。
回复7 楼        文友:石寸雨        2022-10-16 09:53:49
  谢谢老师鼓励关注鼓励留言美评,激励寸雨努力写作,向老师学习。
8 楼        文友:龙泉剑客        2022-10-16 09:36:04
  感人至深的一个故事。
曾经的乡下少年,我愿用我的笔写我的过往,我的现在,甚至我的将来,分享我的喜极而泣,悲从中来,甚至是吊儿郎当。
回复8 楼        文友:石寸雨        2022-10-16 09:56:18
  是的老师,一个平凡人一生的故事,一位父亲的真实经历。谢老师来访留评,敬茶。
9 楼        文友:月亮之巅        2022-10-16 13:35:17
  这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文章的开头用梦的方式点题,缅怀父亲。文中对父亲作了全面的介绍,重点在写父亲的手艺,人物形象真实且事迹丰富,选择生活中的事例展现了对父亲的崇敬之情,特别是能让读者从心底里感叹父亲用那双巧手撑起的品格。欣赏,点赞,学习,祝寸雨老师安好。
回复9 楼        文友:石寸雨        2022-10-16 14:30:05
  谢谢老师美誉。父亲那双辛苦了一辈子的手,做过无数件,各种各样的衣服,说实话,年轻时不以为然,觉得没什么,上了年纪才觉得,如今生养一个孩子都叫苦连天,可想而知,在那贫穷的年代,父母是怎样拉扯大九个孩子的?!再次谢谢老师精湛的点评,向老师学习。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