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老电器的故事(散文)
一
人的一生中会拥有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它们或许成为陪我们走过很长一段路的伴侣,或许只是我们生命中匆匆的过客,或许我们在不经意间把它们遗失。然而它们就像一块丢向水中的石子,总会在记忆的长河中激起点点涟漪,让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上个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收音机是主要的家电产品,电子管收音机居多。半导体收音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非常稀罕的奢侈品,那时,如果谁的手里拿着一部袖珍半导体收音机会引来许多羡慕的眼光。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当电视机也已成为每个家庭的标配,各种家用电器层出不穷,琳琅满目时,它似乎已是昨日黄花,人们对它已经熟视无睹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机等家电也在不断更新,旧家电不仅被淘汰,也在许多人记忆中消失了。然而我却忘不了我家的那些旧家电,忘不了它们陪我度过的那个年代,忘不了曾经带给我的喜怒哀乐。
二
我家的第一部收音机是一部矿石收音机,现在许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如果留到现在,那绝对是个老古董。其实矿石收音机也是利用了半导体材料的单向导电特性制成的,严格说它归属半导体收音机一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但对我来说也是最温馨的半导体收音机。
50年代末,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在空军航校食堂工作,不经常回家住。有一天,他回来便神秘地对我说:“我给你带来一件好东西。”听到这句话我立刻兴奋起来了,以为又带给我好吃的了。他说,你等一下,然后便开始忙活起来。先是找到一根木棍,把两根金属条固定在上面,又找了梯子,蹬蹬爬上房顶,把它绑定在烟囱上。又噔噔地爬下来,把从接在金属条上的一根金属线从窗户顺进来,沿着墙壁接到桌子上的一个小盒子上,又拿出一个耳机插入盒子上,便开始调一个带有金属触点的旋钮,调着调着我看到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立刻把耳机带在我的头上,我听到了里面发出了音乐的声音,一下子跳了起来,差点把线扯下来。父亲一边擦着脸上的汗水,一边说:“这是我特意求航校技术员给你做的矿石收音机,别看它简单,能收听好几个电台的播音呢,没事时候你听一听,能让你长知识。他还说,你看人家那些技术人员多有本领,动动手就能做出这么好的东西来,你长大了也得向他们学习啊!”父亲平时话并不多,说这话分明是在鼓励我好好学习,将来能有所作为。可我当时好像没怎么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只是感到很好玩。母亲也不住地夸奖父亲,只见他消瘦的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
从此,每天放学后我就经常带上耳机听电台里的节目,还别说,这么一个非常简陋,非常不起眼的东西,国内外新闻,音乐,戏曲都能听到,真是开了眼界,长了见识了。那时听到“滴滴嗒,滴滴嗒小喇叭开始广播了!”就很兴奋,因为可以听孙敬修爷爷讲故事了。父亲回家的时候也拿起耳机子听,因为他不总在家,所以我从不和他争。他最喜欢听京剧节目。有时边听便用手打着拍子,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三
在那个物资匮乏,生活艰难的年代,这个小小的矿石收音机給我们平添了许多乐趣,也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时光进入了60年代,我上初中了。父亲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惊喜。一天,他带回来一个大纸壳盒子,从里面拿出来一个长方形塑料匣子,他说这是一台北京牌的电子管收音机,也叫戏匣子。打开开关,美妙的音乐声立刻传到院子里,那时它还是个稀罕玩意,左邻右舍都没有,惹得院子里小伙伴都跑到我家看热闹。我最喜欢听长篇小说连播,每天到点准时坐在收音机旁,什么“烈火金刚”、“红旗谱”那个年代的小说像一缕清风吹进了我的心扉,让我痴迷。父亲回家后就喜欢听京剧,像梅兰芳的“贵妃醉酒”,马连良的“借东风”,连我都听得入迷了。那无处不在的无线电波让我们家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之中。然而,1964年春天风云突变,父亲因病去世了。从那以后,大院里很少听到我家收音机的声音了。它寂寂地摆在桌子上,显得格外冷清,我见到他就想到了我的父亲……
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孜孜不倦的教诲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很好地完成了初中,高中期间的学业,并于70年代初去上海上了大学。
大二那年,上电子线路课,老师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己动手组装一台半导体收音机,这时我脑海里情不自禁地浮现出父亲当年调矿石收音机的一幕。想到父亲对我的期望,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制作一部质量好的半导体收音机,作为礼物献给在天上一直关注我的慈祥的父亲。
为了买些便宜的元器件。下课后我跑了许多旧货店。上海的旧货生意还是很兴隆的,很快我就备齐了电阻,电容,晶体管,线路板等元器件并开始动手组装。因为白天要上课学习,所以只能在晚上干,经常干到后半夜。上海的夏天酷热无比,经常汗流浃背像洗桑拿一样,我仍然拿着炽热的电烙铁,一丝不苟地焊装元器件,没用几天我就焊接完了,但收音机能否接收到信号,声音是否好听全在于调试,这需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上。
那天晚上我仔细调试着,突然,收音机哇的一声发出来了声音,把我吓一跳,寝室的同学都围拢过来说我成功了。我的心情也非常激动,就像考试获得了好成绩一样。多年后我始终没有忘记这个场面。我制作的这台半导体收音机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我没有辜负父亲对我的希望啊。
四
80年代是个莺歌燕舞的时代,社会上流行双卡收录机。年轻人总是提着它走街串巷,聚会娱乐。落地式音响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那时我已经回哈参加工作了,出于兴趣,自己动手组装了一台OTL落地式音响。我的姐夫是八级木工,他做了一个精致的外壳,冷眼一看还真不比商店里卖的逊色。虽然它早已被淘汰了,但它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想想也是一件蛮有意思的事。
当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中国大地的时候,电视机便悄悄进入了千家万户。
那时大院隔壁邻居首先卖了一台日产12寸黑白电视机,每当夜幕降临时,许多院里的人便涌入他家里看电视。因为我们居住的大院,山东老乡居多,平时大家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所以尽管他家住房并不宽敞,但是主人仍然热情好客,诚恳接待。开始的几天常常挤满了一屋子的人。后来我的母亲就不去他家,也不让我们去了,我知道我的母亲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但我也知道她也是非常喜欢看电视的人,那时的电视剧,像《神雕英雄传》《篱笆女人和狗》《陈真》多吸引人啊。
母亲的举动触动了我的心灵。在我的眼里母亲是慈祥的母亲,是伟大的母亲。那年父亲去世了,我家失去了经济来源,当时我刚上高中,一个妹妹还在上小学,这个家全靠我的母亲一个人支撑,是她养育了我俩,让我们完成了学业。她为这个家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如今我已参加工作了,无论如何也要让她开开心心地过好晚年生活。所以我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买一台电视给母亲看。
可是那个年代,还没有国产的电视,市场上主要是日本进口的松下、日立、夏普等12和14寸黑白电视机,数量不多,要凭票才能买。怎么办呢?钱不够可以找亲友、朋友借。没有票是买不到的,于是我就厚着脸皮去找厂工会主席,让他帮我想办法。工会主席是个中年妇女,心地善良,为人热情,满口应允。果然不出一个月他给我搞到了一张12寸日本夏普电视机购货票,我的心别提多高兴了。
当一台红色塑料外壳的电视机呈现在我母亲的眼前时,她半响没说出话来,过来一会儿,她那布满沧桑的脸上才浮现出慈祥的笑容。就这样,到了晚上一家人坐在母亲的身旁看电视,房间里充满了温馨祥和的气氛。
真可谓天有不测风云,谁也想不到这台电视机只看了几个月便不翼而飞了。
那年的冬天,我母亲去外地我的姐姐家。一天下班后,我骑自行车接孩子回家,只见门开着,我以为是母亲回来了,可是进到屋里一看,地上一片狼藉,立柜门敞开着,桌子上的电视不见了。这肯定是梁上君子光顾我家了,唉,怎么光天化日下,偏偏把电视偷走了呢?我是又气又恨。我猜想,小偷一定觉得这个家里没有金银财宝,也没有多少现金,这个电视还多少值点钱,不把它拿走,岂不是白来一趟吗?可这着实苦了我,他不知道我当初买它是什么心情,又费了多大的功夫。我便立刻报案了。
说实话,别的东西比如我的呢子大衣,皮鞋,还有一些钱和粮票被偷走了我还不太心疼,电视没了,等我母亲回来看什么啊?我一连几天寝食难安,心绪不宁。我写信告诉了我姐姐,它回信说,你发什么愁啊,不会再买一个新的吗?这次买个彩电,一次到位,我赞助你。她的一番话像一阵春风吹散了头上的乌云,让我顿时豁然开朗,心情顺畅。于是我又托人弄票,最后买了一台松下14寸彩电。真的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啊。
话又说回来了,那台丢失的电视机,不到半年的工夫,也完璧归赵了。感谢公安人员的积极努力工作,很快破了案,为此我还在公安局归还物品大会上代表所有失主讲话了。此为后话了。
我爱人为人忠厚,心地善良,是我的贤内助。有一天她对我说,咱妈的岁数越来越大,眼睛也越来越不好,咱们省吃俭用攒点钱换个大点的电视呗。我说,你的话正合我意。不久她在单位弄了一张票,我家又换了一台19寸佳丽彩牌彩电。此后又换了一台24寸三星牌彩电。当然这些都是那些年流行的“大脑袋”的显像管式电视机。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彩电不断更新换代,现在我家用的是进口的大屏幕智能彩电,它屏幕大,色彩鲜明,图像清晰,声音悦耳,那些年的家电无论技术性能还是外观形象都不可与现在的产品同日而语,而且当年买一部电视机难如登天。应该说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社会发展的佐证。
多少年过去了,那些旧家电早已荡然无存,那些抚育我们成长的长辈也永远离开了我们,而在那些旧家电的故事里,那些欢乐,那些心酸,那些进步,那些挫折的场景会永远留在我的心里。也许这就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永恒的亲情使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