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时光】夜读时光里的师恩(征文·散文)
第一抹亮色还在孕育,大地还未真正醒来,寅、卯时是我最喜欢读书的时候。
我喜欢夜读是有来历的,和我的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胡文清有关。
孩童时,我贪玩,学习不用功。读书很多时候是随性而为,热一下子,冷一阵子。
父亲是老师,在老办公楼的楼上有一个十二平方米的房间。上中学时,我不用住集体宿舍,父亲下班回家,我一个人住在学校父亲房间里。我的班主任——语文老师胡文清管理学生严格,时常晚间来查学。有时来得早些,我还在外面疯玩;有时来得晚,我会在他的敲门声中惊醒,马上装出一副正在读书的样子。
我从小偏科,在我们读高中的那个时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算是另类。即使在高考前夕,我仍会偷看一些杂志小说,有时把它们放在课本底下,上课也看。分科后,数学和英语都是我的短板,有时晚上做数学题,做着做着趴桌上就睡着了。当年住在楼下的李世渊老师,他曾就读于西南联大,时年六十有余,退休返聘,多次在我赶去早读时碰到我说:“天怡,昨天一夜没睡呀,要注意劳逸结合哟!”我支支吾吾,不置可否。其实我头天晚上趴在桌上,很早就睡着了,只不过是三四点钟醒来,看了一两个小时书,天亮后又上床睡了一会儿,直到赶早读才着急忙慌爬起来罢了。李老师的关切,让我很不好意思。
胡老师是严厉的,以至于他的女儿,也是我的同学,成家立业后仍然怕他。我仗着语文成绩好,作文写得出彩,在胡老师面前时常胆大妄为,在课堂上也异常活跃。大多时候我不敢跟胡老师辩解,有时逼急了,又看到胡老师一脸灿烂,会嘻嘻哈哈争辩几句。有一次课间,胡老师当着同学的面,半是夸奖半是指责地说:“你就是懒,做事没长性。你比什么人都聪明。”我很不服气,争辩道:“我也有用功的时候,只不过夜头想睡,凌晨起来看书,习惯不同而已。”胡老师在我头上拍几下,一脸慈祥。曾经胡老师的女儿就充满羡慕地对我说过:“我爹爹对你几好哟,我在他面前大气都不敢出。”
那次争辩过后不久,胡老师的喜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后来,从言谈中得知,胡老师被我房间里的“长明灯”欺骗了。他与李世渊老师不同,但在他心里至少坐实了我“夜读”的印象。他为了证明我不是骗他,曾经多次站在楼下遥望我窗口散发出的橘黄色的灯光,暗暗给我打气鼓劲。
我把可数的学习时间给了语文和那些与高考关系不大的闲书。语文早读,胡老师都会在黑板上写首诗或词,我积极参与互动,显摆我有限的学识,每次都把胡老师哄得很开心。有一次早读,他在黑板上写了毛主席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让我读出“和”与“阗”,我未有疑惑张口就来,他居然在同学面前笑眯了眼笑开了花。
胡老师的粉笔字舒展遒劲,每次讲解又都绘声绘色。至今我都还能想起他当年上课的样子。
胡老师大约一米七五的个子,肩宽身子挺拔,走在路上总是若有所思。他的头发稍长,偏左三分之二处分界,大部分头发梳向右边,隆起却不散乱。那时候没有摩丝,胡老师的头发如此服帖,大概是因为他有一个习惯,每过三五分钟,他都会向右捋一捋他的头发。这个习惯不知起于何时,总归他粗硬的头发,被他的坚持不懈压服了,只有性格还依旧倔强。胡老师去世前,我和几位同学专程回上饶去看他,他依然是那样的发型,只是当年花白,而今全白。
胡老师的学识是广博的,在我们那一带小有名气。时至晚年他最得意的就是学生。在他众多的学生中,我算不上有出息的,但肯定是较亲近的之一。正是因为感情上的贴近,虽说他给我“授业”的日子并不长,但“传道”的影响却久远而深刻。
那年回去看胡老师,我们在一起待了两三天,怕耽误他休息,交谈时断时续,但非常深入,他最关切的还是我们的学习。我向他坦白了当年“夜读”的真相,告诉他倒是近些年,我在儿子上大学以后,把“夜读”坚持了下来。胡老师像是恍然大悟,说道:“难怪,我一直疑惑,你童天怡用功了,成绩怎么还上不去呢?”听他说完,所有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唯有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充满了愧疚。
没有高考的压力,中年以后工作上也驾轻就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书读,是再惬意不过的事。十多年居住于青山湖花园小区,每回夜读至晨,窗外婉转的鸟鸣,都会给我带来无比的欣喜,仿佛在告诉我,生命里延宕不息的朝气,都与夜间的调息有关。
我一生当中的前四十余年,读书很少,当我意识到读书成为生命必须,已经年过半百。我初起的热情,表现为见书就买,最极端的是买了《二十四史》《清史稿》。先断续啃了两本《史记》,但耗时太多,也太艰难了。回过头来,我读《古文观止》,读杜甫,读陶渊明,读苏东坡,读《红楼梦》,再涉猎一些口碑好的当下流行的现代文学作品。书海茫茫,我开始有了紧迫感。
与我身边的朋友相比,我读书少,知之甚少。大家聊得热火朝天,我从来不敢插嘴,只是留心大家提及的好书,恨不得都买回来读一读。因为时间精力有限,读不完,即便读了也往往是囫囵吞枣。最近听杨潇老师的写作课,他的一句话印象深刻:与其多读几本书,不如把真正好的书多读几遍。我受到了启发。
选择阅读书目,与喜好有关,也与阅读时间和环境有关。我喜欢“夜读”,可能因为高考前的那段经历,在中年后反刍,是对亏欠岁月、亏欠自己、更亏欠老师的一种补偿。在黎明前的黑暗里,我总是更能洞悉老师拳拳苦心,能于万籁俱静中挣脱俗事的烦恼,醉心于书的世界。
沉浸于夜的深邃,我自然更倾向选择那些适合夜读的书。
我读《道德经》,读《庄子》等道家经典,也读几度流行的《瓦尔登湖》,总觉得它们在崇尚天然,提倡“道法自然”上,跨越时空,有某些相似之处。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一本散文集。每一篇都能独立成稿。《瓦尔登湖》所提倡的那种对自然的沉浸,对自我的持续观察,对素朴生活的颂扬,是对功利社会的反叛。《瓦尔登湖》是奉献给“苟且者”的颂歌,它阐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物质过度占有是人类的负累,而对自然的过度掠夺则是对人类本身的伤害。作者通过对自然物态的描写,表达了返璞归真的隐逸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并不鲜见,与道家“无为”,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情怀一脉相承。
陶渊明是中国名士隐逸的代表,他的桃花源是许多人梦想的精神乐土。从坡仙对他的夸赞中,我以为苏轼一生入世,但隐逸的情怀一直都有,黄州躬耕实际上是东篱采菊的翻版。只不过“桃花源”成就了东坡入世的洒脱,而没有完成隐逸的了断罢了。对于出世入世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对《瓦尔登湖》也应当有阅读后的思考。但无论如何梭罗对自然的敬畏和珍惜都是值得称道的。当“人定胜天”从理想变为现实后,现实中的功利就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对自然和社会的破坏都是毁灭性的,人类难辞其咎并最终自掘坟墓。
不是所有书都适合夜读,就诸子经典而言,儒家经典不适合夜读,道家经典适合夜读,因为儒家入世的纷争太多。当然佛经是适合夜读的,所以佛家的早课不可或缺。就先贤大家的作品而言,陶渊明适合夜读,苏东坡则不适合夜读。
事实上,适合夜读的还有人和事,如胡文清老师。我从他身上传承了品格和精神,也传承了他对国学的热爱。我仍然会于夜读时回忆,品读老师的教诲,亦会如他一样于夜读时跨越千年与圣贤对话,品读中华文脉绵延百世的光荣。塑造一个轻松洒脱、简单自在、无欲自求的自我。
胡文清老师虽已于那年三月仙逝,但我对他的怀念像他给予我的教益一样深厚,每怀念一次,即是一次反刍,就是对早年生吞活剥喂养的再次消化。
经常,我在夜读中恍惚,见到了飘忽而至的胡老师,他清癯的面容,一头银发,有几分仙风道骨。他依旧对着我笑眯了眼笑开了花,有一次从他棱角分明的嘴里吐出的话,特别明晰:“这回你不可能再骗我了吧?现在你终于知道,读书学习是自己的事,也是一辈子的事了。”说完,胡老师用左手理了理他的头发,飘然而去。
人生遇到一个好老师,你一辈子的运气。尤其是班主任,会使一个人少走弯路。

只是这么爱熬夜的女子可咋办呀,还是要早些睡觉呀。

我原本就是个不会煽情的人,都奔六十了,更找不到感觉。真实质朴,是一贯风格。

作者是通过年少求学时,巧妙地动脑筋忽悠老师的监督,将小智慧小调皮的作态掩盖夜读,叙述生动有趣,道出求学时人人相似的成长史,具有普遍性。
极其巧妙地将夜读这贯穿一生的正能量生活,作为心路历程,光明正大地用来感恩老师的鼓励、栽培和影响,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
全文语境干净利落,指向分明,无娇柔之态,无不必要的徘徊感叹。直取感恩,高举夜读,骄傲夜读。

这篇散文的写作风格,上面诸多文友老师做了阐述,我就不再一一重复。
祝贺老同学笔耕不辍,佳作连连!
我喜次“夜读”,可能是因为高考前的那段经历,在中年后反刍,对亏欠岁月、亏欠自己、更亏欠老师的一种补偿。在黎明前的黑暗里,我总是更能洞悉老师拳拳苦心,能于万籁俱静中挣脱俗事的烦恼,醉心于书的世界。
卒章显志的总结与提升,令人心有触动,暖意融融。作者选材得当,以自己的长明灯和课堂互动和人到中年的夜读为细节撑起师恩的内质,更有自励自律以警策他人的心理能量。佳作点赞。
向子青姐姐学习,夜读不辍,内化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