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流年·巢】黄大婆之死(征文·小说)

精品 【流年·巢】黄大婆之死(征文·小说)


作者:明月千里 童生,61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531发表时间:2022-10-19 14:25:11


   天气阴沉,北风呼呼吹着,吹得人脸上生痛,似乎藏了一把无形的刀子,手指只要经这霜风一吹,立马裂了一道口子,五指连心,细小的口子让人隐隐作痛。史敬山哈着气,对手指吹了吹。
   早七点了,村子还沉静睡眠中。史敬山起了个早,去镇上买些东西,儿子史刚要结婚了,结婚房子装修一新那是必须的。一家人勤扒苦做盼的就是这一天,哪有不重视的。结婚是家里的头等大事,史敬山觉得是不是自家的祖坟冒了烟,不然怎么好事说来就来。
   人逢喜事精神爽,天气虽然冷,史敬山心里热乎。他有五十岁,身体也硬朗,出行是骑摩托车。今早气温低,骑摩托轰轰轰的声音有些吵人,史敬山并不计较这些,他用脚使劲踩着离合器,一下二下三下……反复踩十几次,使尽了全身力气,人也显得燥热,尾气在冷空气里冒着一团团浓浓的青烟,史敬山骑着摩托车向镇上驶去。这样的天气,骑着摩托车还真是遭罪,摩托呼啸而过,速度快带着冷风直往衣服里灌,他穿着厚厚的棉衣,腿上还穿了护膝,可寒冷的风吹得人直打哆嗦。史敬山冻得咬紧牙关,他有点撑不住,但一想起儿子马上要结婚他心里还是喜滋滋的,这点冷还是受得了的。
   他没骑多远,前面是他大哥史木山的家,三间三层楼房屹立在路旁,房屋外墙贴的白色的瓷砖很是惹眼,与一旁的红砖平房相比,简直是鹤立鸡群。大哥当时砌房子时,他就羡慕不已,后来大侄子结婚,家里重新装修了下,三层楼房在村里更显霸气,看着也气派,又宽敞又整洁,那装修和城里相比没什么两样。史敬山心里佩服,自己的房子要是装得有大哥家那样就好了。史敬山心里想着,望了一眼大哥的房子继续往前骑。
   史敬山再抬眼看路时,路旁的草堆旁里有一团衣服,他心想莫不是谁家丢的衣服,又多看一眼,这一看不打紧,他看到了一只脚,脚上没穿鞋子,脚不大却苍白得瘆人。他心里一咯噔,这大冷的天谁不要命了,躺在地上不冻死才怪,难道是自己起早了碰到鬼了。史敬心里嘀咕着,本想快点骑过去,好巧不巧他的车子“突突”两声便停了,他赶忙下摩托车凑上前去看。只见地上躺着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老娘,村里人都叫她黄大婆。只见她穿着黑色的棉袄,灰色的棉裤,一只棉鞋穿在脚上,一只棉鞋在不远处的草丛里。她蜷缩着身体,头发有些凌乱,头发上沾满野草,眼睛紧闭,嘴巴微张着,嘴唇有些发紫,脸色惨白,早已没有血色,略显苍老的双手还紧紧环抱在胸前,黄大婆浑身冰冷,早已没气息了。
   史敬山看着躺在地上的黄大婆,禁不住大声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念叼着,妈呀,你怎么就这么走了,昨天我把您送到大哥家都跟您说好了,大哥家里宽敞,您先在大哥家住些日子,等我的房子装好了就把您接过来住。那曾想您就在这里躺着活活地冻死了。
   史敬山边哭边用手使劲地拍打着地面,悲痛自是不言说,他那悲惨凄厉的哭声如一声惊雷,惊动了村里正在睡梦中人们。
   史敬山没心情去镇上买材料了,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中。人们睁开朦胧的双眼,随着那凄凉的哭声寻去,想看看大清早谁在那里号孀。村子里的陆陆续续有人出来看热闹,一下子围了十几个人。尽管天气冷,但村里出了这么大的事,也是能勾起人们的好奇心的。况且乡里乡亲的,黄大婆平时为人不错,她走了人们自然会去送最后一程。北风吹着树枝哗哗作响,看热闹的人迎着风身子却站不直,人们哈着气,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寒冷的天气并没有阻碍人们的同情心和猎奇心理。
   有人说:黄大婆享福去了。
   一个人说:黄大婆真可怜,儿子们住着高楼大厦,却没有一间是属于她的,连死也死得冤,这不明摆是冻死的嘛!
   又一个人说:就是,人哪老了没意思,养儿子防老防个屁老。
   有人说:少说点,被人听着不好。
   ……
   史敬山听着人们的议论声,他的哭声小了些,但脸上仍有泪痕,事发突然,他显得有些茫然。乡亲们说话是难听了点,但也不无道理。
   一个人提议:史敬山,光知道哭有屁用,还不去通知你家大哥史木山二哥史金山商量着去准备办后事。
   史敬山听到人说话,才意识到自己可以和哥哥商量着办理后事,刚刚自己只顾着伤心怎么没想到这一点。他抹了一把泪,心情平复了些,但还是有些伤心。他在家里排行最小,他娘是最疼他这个老幺,小时候家里有好吃的娘总是给他留着,遇上哥哥们欺负他,娘不问青红皂白,把哥哥们先揍一顿再说。那些日子仿佛就在昨天。儿子们长大成人了,黄大婆和老伴心里高兴着,一家人也其乐融融,可生活总是不按常理来,人要是永远不老就好了,史敬山心里想着。昨天他还和老娘有说有笑的人,今天早晨怎么就阴阳两隔了呢,早知道把老娘送大哥家会要了她的命,打死他也不会送来,家里也不少那点吃的,他家喂了一百多亩田的鱼池,这几年的鱼也喂得好,鱼价格也不错,每年还有几十万的收入。只是喂鱼事特多,他老婆凤仙有点嫌弃黄大婆,每次黄大婆在她家里住时,凤仙刚开始还有点热情,可时间一长家里事多忙不过来时,她也会嫌烦。
   黄大婆自那次摔倒后,行动就不方便了,生活起居也要人服侍,三个儿子家里轮流住着,可久病无孝子呀。凤仙总是掰着指头数,生怕黄大婆在自家多待一天。说什么自己家抚养婆婆的日子到了,该送到大哥家里去了,自家的鱼塘里那么多事,哪有时间去养闲人,养着个活死人有什么意义,还要不要做事了。人老了这样活着也拖累儿女们,不如死了算了。凤仙时不时地在史敬山耳旁埋怨着。史敬山有时也无可奈何,毕竟是自己的老娘,但老娘住进了家里,生活真是鸡飞狗跳,说不麻烦那是假话。
   面对凤仙他笑了笑:没办法,多尽点孝,也算积点德,人都会老的。
  
   二
   一个好事者迅速往黄大婆大儿子家里跑去,嘴里喊着:史木山出大事了,你快出来看看,你妈死了。
   史木山五十五岁,身体硬朗,正准备送孙子去乘坐校车上学。听到来人的喊声,他不以为意:别瞎说,她在老二家里好好的,怎么会死?
   来人说:你去看看,史敬山正抱着你妈在那里哭,旁边还围着好多人,是不是你妈你看了就知道我是不是瞎说的。
   听来人肯定的语气,史木山心里有点慌乱,确切地说是内疚,母亲昨天要到他家住被他拒绝过。怎么今早母亲就这么走了呢!
   他往人多的地方跑过去,拨开人群看着躺在地上的黄大婆,当那熟悉身影出现在眼前时,他的眼睛湿润了。家里养的阿猫阿狗死了都会难过半天,何况死的是他老娘。
   史敬山看着大哥说:哥,昨天我把老娘送过来时她还好好的,怎么今天就成这样了。是不是你把老娘逼死的,你还是不是人?史敬山瞪着一双大眼睛像要吃人的样子。
   史木山听着弟弟的质问,心里有一丝慌乱和不安,但脸上依旧保持平静,老弟你怎么会这么想,她也是我的老娘,老娘走了我也伤心呀。
   史敬山:你伤心?少在这里假慈悲,你不是正希望老娘快点死?老娘现在死在你家门口,你能不能解释下。
   史木山:我有什么好解释的,昨天跟史金山打过电话,让他过来接老娘的,他接了电话就说忙,只有他家忙,谁家不忙,这年月还有闲人吗?上个月妈不是在我们家多待了二十天,在他家只待十天,这次应该轮到他家了,他怎么就不来接呢,真是个白眼狼。史木山口里喋喋不休,那意思是在为自己开脱,老娘的死与我没关系,是史金山没有接老娘回家才致她死的。
   史敬山:你就是这么对待老娘的,你还是人吗?
   史木山:现在追究这些没有用,还是快把老娘抬到我家门口去吧。
   史敬山和史木山便张罗人把老娘抬到史木山家门外,一会儿工夫灵堂就搭好了,黄大婆安详地躺在水晶棺中,一张白布盖着她的身体,只是那身子还是蜷缩着,双手抱在胸前怎么也掰不开。但这并不碍事,黄大婆热闹的葬礼那是要办的。
   黄大婆原名黄梅香,今年七十五岁,一生抚养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因打工嫁到外省,几年难得回一趟娘家。老伴史长林在时,黄大婆没受过什么苦,反而因老伴身板好会赚钱,逢年过节还时不时给孙子们一些零花钱,儿子们对她也客客气气。史长林生前是个手艺人,会做木工,因而家里生活还是过得不错。史长林靠着一把斧头吃饭,把几个子女抚养成人。他因人能干,在村里也很吃得开,本村里的人对他很尊重。只是后来老了,有一天走路不小心一下子踩到路边的坑里,待人发现时,史长林脑袋有一个大豁口,满脸的血,人也哑了声。家里人赶紧送到县医院去抢救,治病要花钱,儿子们你推我我推你,各说各的困难就是不愿出钱。黄大婆便拿出所有的积蓄为老伴治病,住了两个月院,老伴命是保住了,可人却半身不遂,躺在床上度余生。黄大婆尽心服侍老伴,两年后老伴不治身亡。老伴走后,黄大婆没有着落,女儿想她接到家里尽孝,三个儿子不愿意,黄大婆只得一个人过着。前年黄大婆摔了一跤,腿摔坏了走不了路,腰椎也受损,人站不起来,但吃饭会用手挑。能吃饭却做不了事就,用农村里的老话说就是个废人,刚开始媳妇们会轮流照顾着,可时间一长都有怨言,有的还甩脸色给她看。
   媳妇们怨归怨,但黄大婆活在世上一天,她们就得管一天。黄大婆就这样轮流在儿子家住着,一个月一轮,老大史木山的孙子上小学了,家里重心都在小孙子身上,对她没有多少耐心。老二史金山做得更出格,轮到他家照顾,他和老婆三梅直接把黄大婆送到县城养老院里,出点钱省事。他家还有一百来亩的鱼池等着他们去喂食,与鱼池相比,老娘更是不足挂齿。史金山这样做也不是不好,只是黄大婆因半身不遂行动不便,在养老院里待着也没有人尽心尽力服侍,长期卧床的人,身体肌肉会慢慢萎缩,得有人天天擦洗身子,经常去帮她翻身,如果没人管,病人身上会烂成眼。两个月后,黄大婆浑身睡成眼洞,身上仅有的五十元也被护工拿走。史敬山和凤仙去养老院看望黄大婆时,心痛死了,立马决定把她接回家照顾。平时凤仙尽心尽力地服侍她,特别是黄大婆解大便时,两口子抬着她那硕大的身躯在大盆子里排便,大便臭味在屋里飘散。凤仙别过脸一边收一边说:作了孽。照顾老人时间久,心里自然有怨言,但农村里没有人愿意做专职保姆,只得靠子女照顾,况且黄大婆没有什么积蓄,子女照顾起来也不上心。也应了那句话,久病床前无孝子。
   黄大婆回到久违的家里,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还是觉得小儿子和媳妇有孝心,虽说小媳妇有时也不耐烦,但凤仙两口子把婆婆收得干干净净地。一段时间后,黄大婆人也长胖了,精神状态也变好了,食欲自然好些。不仅有邻居来串门,还有热心的邻居送来好吃东西给黄大婆吃。
   一次邻居玉婶来串门,问黄大婆,你吃蒸土豆吗,我家今天做了些,我给您盛一碗来。玉婶和黄大婆说着话。
   “好啊,谢谢你。”黄大婆心里高兴着,可二儿子史金山刚巧做事回来,碰到了端着一大碗蒸土豆进屋的玉婶,立马脸一沉。
   “玉婶,快端回去,我妈不吃这个。”
   玉婶一愣,回答着:“你妈刚说要吃这个我才端来的。”
   史金山脸色立马不好了:“我说她不吃就不吃,快端回去。”
   玉婶看了看黄大婆,想把那碗蒸土豆放下,走不也是,留也不是。
   史金山眼睛一瞪:“我家老娘吃什么要你操什么心,还不快端走,吃这么多不消化,吃得多拉的多,拉屎拉的吓死鬼,磨死人。”
   玉婶听了史金山的话,端着碗讪讪地走了。
   黄大婆眼巴巴地看着玉婶,她难过地咽了咽口水,蒸土豆的香味飘进鼻子里,她心里非常想吃,看了看二儿子的脸色,便什么也不说装睡。心里只盼着早点到幺儿子史敬山家去。儿媳凤仙个子小,但与另外两儿媳妇相比,凤仙对她好多了,不甩脸色给她看,两口子还不嫌脏为她把屎把尿,其他两家都做不到。自此二儿子见有人给黄大婆送吃的,他就赶人走,渐渐地村里没有人管闲事了,也没有人再给黄大婆送东西吃了。
  
   三
   史金山得到信,不慌不忙地往大哥史木山家里赶。他赶到灵堂前看了一眼黄大婆,脸上很平静。然后对大哥说:娘走了好,她享福去了,你们都不必太伤心。
   史木山本就窝着一肚子火,见史金山没有半点伤心的样子,指着金山的鼻子说:你心肠真硬,这话也说得出口,光顾着自己发财,老娘也不要,要不是你昨天不接老娘,老娘也不至于死,你不接你就说下,老娘把我们几个抚养大容易吗?怎么能不管呢,让外人知道好说不好听。
   史金山听了眼睛鼓得像个牛眼:哥,你说这话可不地道,你打电话时我就说了我正在忙,现在谁不是忙着自家发财,你难道不是吗?老娘可是死在你家门口,你要是肯接纳她,她也不至于冻死在路边。我承认我做得不好,好像你有多高尚,你家这么宽敞,难道就容不下老娘一人。要不这样,我坏人做到底,你和老么孝顺,老娘的丧事你们两个出钱埋,我不管。
   史木山:你不管吓得着谁。
   ……
   黄大婆的葬礼上几个儿子针尖对麦芒,大有不吵出输赢不罢休的架势。一个年长的人忙过来打圆场;你们兄弟也不用埋怨,黄大婆走了好,走了你们几个也解脱了,她命该如此,活着也是遭罪,也磨人。谁都不怪,怪只怪她没有福气。儿女们各有各的家,也各有各的生活,她没有质量地活着,也拖累你们。老人嘛总是要死的,看开些,别相互埋怨,伤了和气,人死不能复生,现在论谁孝不孝顺没有用,死者为大,入土为安。你们三兄弟齐心协力给黄大婆办个热热闹闹地丧事,就是对黄大婆最好的安慰。
   于是灵堂响起一阵阵哭声,黄大婆的儿子们正在为她的葬礼忙活着……

共 528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黄大婆之死》是一篇颇具悲剧色彩的小说,所谓悲剧,并非年过古稀的黄大婆被冻死在大儿子家门口,而是她的三个儿子在看到母亲被冻死后的种种作为,比刺骨的寒风还让人发指。黄大婆还健康时,虽不大富大贵,但不为儿子所累,所以大家庭和睦有爱,待丈夫史长林因意外受伤辞世,再加上黄大婆也受伤瘫痪在床,所有被和睦掩盖的人性被彻底暴露,小儿子敬山有心,却碍于和两个哥哥商议好的轮流照顾,加上媳妇的抱怨,使得一到换家住时,黄大婆就像渡劫一般,走不走不是一个人能决定。直至小儿子送过到大哥家,大哥借口往昔多照顾把母亲送出门外,让二儿子来接,二儿子称忙没空,使得行动不便的黄大婆就在大儿子富丽堂皇的家门口冻死了。葬礼上,三个儿子仍然互相指责,毫无愧疚,这就是小说收尾处的哭声中的内涵,哭了的,并非是哀伤的,哀伤的,是看到此刻的读者们。小说取材当下最为关注的养老问题,从反面书写,揭露黑暗,警示大家,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当倾情推荐!【编辑:平淡是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020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0-20 22:08:16
  这篇小说写到了老人的养老问题,这还真是当下中国人碰到的一个大问题。三个儿子都不那么孝顺,却各有各自称孝顺的理由。虽然这样的故事,让人读的郁闷,却符合当下的生活逻辑。在农村,当一个人失去了劳动能力,要靠子女养老的时候,其实,乡间的子女们也都不富裕,有可能就成为一个家族的负担,久而久之就会令人嫌弃。这样的逻辑不是有钱人能够理解的。马瘦毛长,人穷志短。这不是一个“孝”子就能概括的。当然,作者比没有让她的故事一灰到底,还是有些亮色与些许的良知,隐在字里行间的。读罢这篇小说,我在想,老人养老的根本出路,还是要国家富强,把经济搞上去,继续加大扶贫力度,继续缩小贫富差距,让国民能够共同富裕。让养老的个人无奈,变成整个国家追求富强富足的共同动力。
江凤鸣
回复11 楼        文友:明月千里        2022-10-20 22:45:46
  说的有道理,谁都会老,我国不是高福利国家,虽说与发达国家差距在缩小,但在某些方面会有很大距离的。当然我国这些年发展得很好,养老问题也决得不错。
1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2-10-20 22:39:50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12 楼        文友:明月千里        2022-10-21 18:59:33
  感谢社长精彩点评
13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2-10-21 08:06:16
  “孝”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底线,赡养自己的父母是一种法律要求。自古儒家传统“养儿防老”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如今养儿防老”这个传统观念已经很难实现了。啃老的儿女们等着,继承遗产来享用,有些老父母尚且健在,不肖儿孙们抢房夺产的行为出现,如果没有房产又没积蓄的老人,生活会更艰难。儿女忙着挣钱,买车买房养宠物。却没时间子照看一天自己的父母亲。很多子女之间在老人养老的事项上有推诿和博弈,在照料质量上存在差异。小说中的黄大婆就是现今社会很多老人的代表体,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缩影。黄大婆的三个儿子,唯有史敬山对老娘有敬孝之心,其它几个儿子都是推搡耍赖。黄大婆活的没有尊严,死了也是解脱,小说读来不由得心生悲凉。小说行文质朴,揭示人性,一点带面,以面概全,反映一个弱势群体的生活境遇,值得我们每一个将会老去的人深思,反省文,这也是这篇小说的写作意旨与阅读价值所在。语言干净利落,叙述不紧不慢却张驰有力,是篇很不错的小说。我们依然渴望淳朴孝道的传承。一些善良与久远的时光回归。问候明月老师创作愉快!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14 楼        文友:欣月        2022-10-21 15:29:49
  话说,年轻有福不算福,老来有福才算福。这篇小说讲述了黄大婆的死因及黄大婆的一生。读完让人心情倍感沉重。黄大婆的前半生因老伴是个手艺人,过得顺风顺水。在三个儿子都成家立业,女儿远嫁后,没几年,老伴因摔跤致雍,花空了家里所有积蓄,两年后又撒手人寰,黄大婆也只能在三个儿子家里轮流生活。三个儿子生活都富有,从摔瘫后,除三儿子家尚能尽心照顾外,其他两家都是嫌弃母亲是个废人。三儿子因儿子结婚,把母亲送到大哥家,大哥又让老二来接,结果老二没来接,黄大婆被冻死在门外。都说养儿防老,可他们却没有对黄大婆尽忠尽孝。物欲横流,全钱至上,快节奏的生活时代,道徳缺失,连亲生父母都不愿意赡养,是时代的诟病,应当去除。小悦针砭时弊,富有教化意义!
静守流年,文字开花
回复14 楼        文友:明月千里        2022-10-21 16:25:58
  社会就是如此现实,当你没用时,亲生骨肉也会嫌弃,任何人都会老,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每个老年人都期盼的,但在农村没有退休工资的老年人生活真苦。父母的家永远是子女的家,而子女的家却不是父母的家。我国人口老年化,养老不再是家庭问题,而是社会问题。
15 楼        文友:上官风        2022-10-21 18:09:48
  读完这篇小说,我首先想说:作者是小说高手。这篇小说篇幅不长(从小说的角度),但文章故事完整,文字流畅,脉络清晰缜密,读来很轻松。
   然后读了这篇小说,我想到了三句话。
   第一,可怜天下父母心。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小说开篇对于严寒环境的描写,越是寒冷严酷越是体现了主人公史敬山对于儿子结婚的热情激动,越是让人感到温暖。
   第二,久病床前无孝子。“刚开始媳妇们轮流照顾,可时间一长都有抱怨,有时甩脸子给她看”
   第三,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主人公史敬山虽然也因为赡养老人的事“麻烦不少”,但他也是笑着解劝媳妇,“多尽点孝,也算积德,人都是会老的。”而二儿子史金山选择把母亲送进福利院,大儿子因为善养日期的长短,拒绝母亲回家。
   小说的语言生动真实,故事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赞。
回复15 楼        文友:明月千里        2022-10-21 18:57:24
  感谢点评,得到您认可,我很欣慰,写小说我有许多不足,还要多努力,要向前辈多学习。
16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2-10-21 19:51:31
  读罢小说,心中生出深深的悲愤和凄凉。想黄大婆一生,最大的功劳莫过于生养了四个儿女,可当她需要颐养天年的时候,她的儿子们却如此冷漠和恬不知耻,难道他们不懂得上行下效的道理吗?如此为人子女为人父母,连禽兽尚且不如。
   小说着眼于当下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有极大的现实警醒作用。欣赏学习!
闲云落雪
17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0-21 21:00:42
  如何面对“老”“病”“死”是日常生活的习以为常的话题,也是文学作品的主题。社会经济在向前发展,但养老问题对社会来说,依然是一个难题。但从这个“难题”的家庭处理上,我们可以看见人心的善良和儿女孝心的高下。读完作者这篇小说,心情确实如雪花飘落刺骨寒心。小说发生的故事,是对“养儿防老”的绝大讽刺。但心静下来确实又为作者明月千里感到高兴。这篇小说在塑造两个不孝儿子:老大史木山、老二史金山身上,可谓非常成功,让人难忘。对中性人物不坏但也谈不上好的老三史敬山刻画上也可圈可点。一句话,塑造的人物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案例。所以说,小说人物有代表性。读完小说令人惊醒,让人思索回味启迪。这就是一篇成功的小说。
   小说获得江山精品,名副其实。
   祝贺明月千里,再创佳作。
回复17 楼        文友:明月千里        2022-10-21 22:45:26
  谢谢点评,我继续努力
18 楼        文友:永远红梅        2022-10-24 19:23:05
  这是一篇描写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小说,作者表达了社会要关心老年人的问题,让老年人开心度过晚年。而不是,让老人孤苦伶仃度过晚年。小说里的黄大婆,走上一条不归路,令人悲伤,黄大婆孤苦的离开了人世,这是谁之过?导致了如此结局,让人悲叹!作者通过描写老人的晚景,写出了人世冷暖,写出老年人的孤独与凄凉,老年人的晚景生活很是不易,而老人的儿子们更是不孝,写出了人性的冷漠。写出了老年人凄凉的晚年生活。读来令人心酸!很大程度上揭示了老年人清冷的晚年生活。老人的悲伤在流动。小说洞察人情世故,人物的情感波动描写真实。小说情节刻画细腻、生动。人物描写真实、形象,揭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图面,让人深思!欣赏佳作!赞!
    
永远红梅
回复18 楼        文友:明月千里        2022-10-24 19:52:43
  谢谢老师精彩点评
共 18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