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巢】关于书斋的梦想(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巢】关于书斋的梦想(征文·散文)


作者:梅子青 秀才,2454.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067发表时间:2022-10-26 19:33:41

父亲是中学语文老师,他读书的样子自小就刻在我脑海中。
  
   一
   在张家湾村小的大教室里,冬天的早晨,父亲穿一件褪了色的兰色棉大衣,坐在一把吱哑作响的竹椅上,双手捧着一本书,身体凑着炉火前倾。火苗映红了他年轻的脸庞,随着他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上下跳动。我从睡梦中醒来,最早定格了这幅珍贵的画面。
   随父亲从乡村到乡镇,我在汪二完成了义务教育。在汪二小学既是卧室又是餐厅的小房间里,有一张黑色的办公桌,父亲经常伏案工作到深夜。父亲曾自我调侃,如果这里可以称为书房的话,我一定把它命名为“三味书屋”。父亲所说的“三味”是茶味烟味酒味,因为他好茶嗜烟喜酒。
   后来,我大学毕业,回到母校工作,与父亲成了同事,以他的名义分到的住房,成了我小家庭的安身之所。父亲骑自行车每天往返,白天和我在一起。旧教室隔出来的火车厢式的住房,一长溜共三间,我们占据了西边的两间,东头的单间为另一家所有。没有窗户,里间黑古隆冬,外间也不敞亮。父亲一开始把办公桌放在外间的窗户下,眼睛老花后,他干脆把桌子搬到了外面的天井里,横放在屋檐下。光线好了,可也有麻烦,遇上大雨,瓦缝漏水,地上溅水,根本无法落座。春天雨水多,有时父亲就挽起裤脚坐在那里。他身体板正,手执毛笔备课,有时也抄书,投入时,他的嘴巴会随着毛笔上下左右,努来努去。
   父亲爱读书,可他到死也没有一间真正的书房。
   那年四月的一天,下雨。父亲下午没课,午饭过后,他逗弄小外孙用手接屋檐上滴下来的雨水。父亲一手抱着小外孙,一手托住他胖嘟嘟的小手,伸出去,缩回来,水珠落在手上“嘀嗒”声响,水花溅在脸上清凉刺激,七八个月大的孩子咯咯笑个不停。待孩子玩累了,睡着了,趁春雨的间隙,父亲赶忙骑自行车回家,在路上遭遇车祸,撒手人寰。
   1989年那个血色黄昏,父亲那张惨白的脸在我头脑中难以磨灭,我有过一段时间的消沉。我知道父亲有过对书斋的憧憬,他的梦想因意外戛然而止,永远都不可能实现了。
  
   二
   父亲给我留下的书不多,一本《四角号码字典》,两本《古文观止》,三本《红楼梦》,还有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参加江西师范学院中文函授的课本。
   第一次听到“与其读很多书,不如好书反复读”这句话,就很有触动,如今想来,父亲就是那样的读书人。
   当年宁继福老师从江西大学下放汪二,与父亲成了同事。宁老师身无长物,只有两只上了锁的木箱。经过一段时间交往,父亲知道宁老师有一些好书。一天,父亲打定主意向宁老师借书。听父亲说,他开口后,宁老师有过短暂迟疑,很不情愿地站起身,从裤袋里摸出钥匙,走向那两只摞在一起的木箱。开锁、翻起搭扣,打开箱盖,一整箱书袒露在父亲面前。宁老师问:“你想看什么书呢?”父亲有备而来,脱口而出:“我想先读读《古文观止》。”宁老师翻了翻,拿出两本纸张泛黄的书,郑重其事地递到父亲手中,说道:“别弄脏了,借你半个月,行吗?”
   父亲拿回书,如获至宝,一有闲歇,就用毛笔抄写在备课纸上。由于工作和家务繁忙,又没有安静的书房,半个月到了,两本书连上册都还没有抄完。按照约定,父亲把书还给了宁老师,但过不多久,就又惦念起那套书来。第二次再开口,宁老师爽快多了。
   父亲还向宁老师借过其他书,借阅《古文观止》的次数最多。父亲终于抄完了一遍,用于反复地读。后来,宁老师调回长春,在社科院工作,长期致力于古汉语音韵学研究,是目前国内最负盛名的音韵学家。如今,虽已八十五岁高龄,仍研究不辍。
   告别汪二,宁老师返回故乡,临行前,把我父亲反复借读的《古文观止》送给父亲作为纪念,如今它们保存在我的书柜里。
   经过了几十年的岁月,那套《古文观止》风干了水分,变得十分脆弱。早年,我还经常翻阅,从中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感受父辈凝聚意志的不懈追求。现在,有时因为怀念,我只能打开包裹它的花布,凝视一会儿。前些日子,我联系了省图书馆,想托专业人士修复,但因为没有对外营业作罢。同时,我有一种情结,不想冒然惊扰它与我达成的默契,顾忌它被修复以后,失去那种经年累月的丰厚,失去绵延不绝的深情,找不到它作为象征,赋予我书房那种烛照光明的永久亮色。
  
   三
   1999年,因为儿子上学,我们拥有了第一套自己的房子。二室一厅,70多平方,三代四人。没有地方可用做专门的书房,就在南阳台顶东头安放了一张书桌,上面有几排架子。原本是想儿子有个看书写作业的空间,可以不被干扰。那是城中村中紧挨铁路的商品房,进出南昌站的火车贴墙而过。南阳台东头是离铁轨最近的地方,火车轰鸣,汽笛长啸,与楼板震动形成共鸣,使心绪犹如在过山车上一样上下翻腾,根本不可能静下来读书。
   2002年,我们搬离了那个喧嚣的地方,换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儿子有了单独的卧室,可兼作书房。
   2005年,儿子上大学,帮着照顾小家庭饮食起居的母亲或婆母撤离,原先拥挤的家有了空余的房间。只不过那时,我还没从忙碌中调整过来,每天在上班途中奔波。
   关于书斋的梦想,数十年在我心里沉浮,无数次涌动的念头都被强压下去了。觉得那是诗书的殿堂,不能浮皮潦草。记得朱熹说过:“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受这样的影响,在我心里读书是最具仪式感的一件事,需要正襟危坐,需要静心投入,否则就是一种亵渎和冒犯,就是有辱斯文。
   间续买了一些书,偶尔也端坐其间,但俗事的烦恼在心里起起伏伏。直到2015年,我才开始作古认真地学书法,后来又因老同学一海明月牵线搭桥,结识了纷飞的雪、山地、春光和玫瑰,加入流年大家庭,成为读者、作者、编辑,那个承接父亲的心愿,关于书斋的梦想日益明晰,筹建书房真正付诸行动。
   南向九平方米的小房间,先前放了一张小木床,以应不时之需。下定决心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床撤了,然后将书桌对窗横放,与书柜垂直,方便采光,方便随手打开书柜阅读。有一段时间,我投注书法的时间和精力更多,见书法培训班的同学都有自己的斋号,我也想效仿他们给这间向阳的房间起个名。那时,正巧读到周汝昌先生的《鹊玉轩》,以为寓意不错,便借用“鹊玉轩”为斋名,请周红军老师题了匾,装裱好,挂在书房对门的东墙上。
   “鹊玉轩”是曹雪芹祖父的斋号,有一个非比寻常的来历。据说,古时有一座名山,山上尽出玉石。因为俯拾即是人们又不知其贵重,大家捡起来用于驱赶喜鹊。曹雪芹爷爷感叹怀才不遇,曾对他奶奶说:无论多么好的人才,没人识,就只是一块鹊玉。
   一开始,怕被人笑话,不好意思解释斋号的出处,总是含糊其辞。后来,我终于找到了合理的说辞。
   走过岁月,经历一些曲折,甚至是磨难,一个人才能选定自己想要的生活,才能有真正的“感同”,才能打捞起日月“遗珠”心摹手追。
   其实父亲关于书斋的梦想,就是一块“鹊玉”,许多年淹没于心,我未能认识它的价值,自己荒废了大半辈子,儿子也未能受到更多家学熏陶,对读书做学问持之以恒。
   在常人的眼中,书斋,它首先要有至少一间房子,像随园那样静能读书,动能莳花赏月,更好。但追念父亲的梦想和他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恍然大悟,张家湾村小的大教室、汪二小学的“三味”宿舍、县中的房檐之下,都曾是父亲的书斋。没有物质苑囿,卸去物质负担,父亲获得了更大的精神空间,他一直怀抱梦想遨游其中。
   父亲关于书斋的梦想是一块“鹊玉”,父亲一直都在梦想中遨游是又一块“鹊玉”。父亲短暂一生给我的言传身教,应是踏石有痕、抓铁有印,也许在“鹊玉轩”长时间心追手摹,最终能让我幡然醒悟。

共 30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父亲“与其读很多书,不如好书反复读”的读书经验和精神追求,是作者引为自豪且万分珍惜的精神遗产。父亲一辈子喜欢读书,虽没有一间真正的书房,但却拥有自由遨游于“鹊玉”般的双重精神空间。散文以最亲近的第一视角,摄取父亲从村小到乡镇的教学生涯中,如何利用有限资源,借书、抄书、读书的小故事,和珍爱书籍的音韵学家宁继福老师之间的良性互动与书友情,也爬梳了作者搬迁新居必设书房、学书法、加盟流年、集读者、作者、编辑于一身、“鹊玉轩”“为斋名,心追手摹,以承继父亲遗愿的作为。张家湾村小的大教室、汪二小学的“三味”宿舍、县中的房檐之下,都曾是父亲的书斋。作为最美的纪念,《古文观止》在宁老师、父亲和作者之间实现了三联传。冬晨,父亲煨着炉火读书,雨天,父亲就挽起裤脚坐在天井的屋檐下,备课,抄书,一个敬业的师者、乐观且意志坚定的读书人,跃然纸上。作者又何尝不同样拥有念兹在兹的“鹊玉”和精神之巢呢?一篇细节蓄能,立意高远的佳作,流年推荐。【编辑:芦汀宿雁】【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027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风逝        2022-10-28 09:36:23
  与其说是在书写作者关于书斋的梦想,毋宁说是作者对爱书的父亲的追忆,怀念父亲对书籍的挚爱以及对作者深远的影响。父亲好书反复读的习惯,借书抄书读书的认真,安于陋室不懈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作者影响深远。“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建立自己的《鹊玉轩》,作者是在用具体的行动来表达了对父亲的深爱、对读书的痴情。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11 楼        文友:梅子青        2022-10-31 10:33:37
  风知道你一千六百度的近视,我真不忍心让你再敲打出这么多文字。读书作文是一回事,保重身体是更重要的事。读过你的文,也知道你有一个爱读书的好父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块园地,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对故去的亲人我们都有无尽的怀念。
12 楼        文友:永远红梅        2022-10-28 10:09:55
  父亲的梦想,作者终于实现。作者的父亲是爱读书之人,借来《古文观止》一书,都要细细抄一遍,可见爱书之心。爱书之人对读书是认真而执着的,凡遇到好书,如获珍宝。作者的父亲爱书、敬业,言传身教之下,作者也对读书充满了喜爱,有一间书房,是父亲的愿望,作者得以实现,也是对父亲深情的怀念。读来令人感动!爱在文字中彰显出来。欣赏佳作,赞!
永远红梅
回复12 楼        文友:梅子青        2022-10-31 10:07:45
  有了书房,继续追梦,要实现父辈精神上的追求,不容易。谢谢红梅!
13 楼        文友:泽子        2022-10-28 10:35:00
  看得出来,作者与父亲的感情超越简单的父女之情,还有心灵相犀的书斋梦,感受得到,作者受父亲的影响很深,爱读书,怀揣与父亲一样的书斋梦,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有了自己的“鹊玉轩”书房,这是她与父亲共处的书房,在这里,她看着父亲的遗物,读着父亲喜爱的书,追寻父亲的思想,完成父亲的梦想。这是慰籍的继承,这是思念的圆梦!祝写作快乐!
回复13 楼        文友:梅子青        2022-10-31 10:10:21
  书房里始终有父亲的气息在,可以激励我前行。谢谢!
14 楼        文友:生米        2022-10-28 16:38:29
  关于书斋的梦想,这是一篇女儿写给父亲的文字!
   女儿怀念父亲,感恩父亲,当女儿实现了父亲在世时的遗憾以后,她提起了笔!
   女儿耳濡目染的看到了父亲的勤奋好学,女儿也知道父亲三番五次的跟同事借来好书,并手抄后反反复复的阅读,女儿还知道父亲很想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但心愿未能实现,遗憾在一个下着小雨的天空下,悲痛的结果,让女儿一度消沉,为了继承父亲遗志,女儿化悲痛为力量,把父亲的遗愿当作自己的目标,最终得以实现了!
回复14 楼        文友:梅子青        2022-10-31 10:11:56
  有了书房,父亲的梦想还只是实现了一半。追念他的精神,是为了激励自己前行。谢谢!
15 楼        文友:沙场秋点兵        2022-10-28 16:51:13
  小小的书斋,延续了父女二人的书斋梦,笔者从父亲爱书、借书、读书、抄书的一一叙述里,我们真切的感收到父亲对书的痴念,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作者也受到了熏陶、影响。经过几十年努力,书斋梦终于照进现实,小小的书斋里寄语了数十年读书人的梦想,更寄托了作者对父亲深深地怀念!
回复15 楼        文友:梅子青        2022-10-31 10:13:24
  书斋存放梦想,也激励我前行。感谢点兵哥懂得。
16 楼        文友:上官风        2022-10-28 17:50:34
  读者这篇文章我是敬畏的,因为我感觉是在和一位文化人学习。
   对于读书人对于书的喜爱以及读书场所的追求,对于同样喜欢读书的我来说,是最能感同身受的:文中当父亲开口借书,宁继福老师“短暂迟疑”“不情愿起身”“郑重其事交到父亲的手中”……一连串的动作和态度,生动形象,如在眼前。
   父亲的书斋,儿子的书房,“我”的“鹊玉轩”是一份“读书基因”的传承也是一份情感的维系。
回复16 楼        文友:梅子青        2022-10-31 10:14:35
  谢谢小风懂得!小风谦虚,我们都是同路人,一起往前奔。
17 楼        文友:桑子        2022-10-28 18:52:49
  看罢此文,我想起了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还想起了早已故去的曾祖父。曾祖父私塾出身,在乡镇上当了一辈子语文老师。记忆里他经常在桌子前伏案翻阅古籍,有时候提笔写诗。在乡镇上那间老屋里,曾祖父从未拥有过一间书斋,可他的房间里却总是与书相伴。写的是书香的书斋,念的却是早就离世的父亲。说来惭愧,上学时我也没有多去阅读,直到工作后才开始努力挤时间阅读,也不像作者一般拥有这样雅致的书斋。不过,每日在通勤的地铁上阅读,在轰隆的地铁中沉浸在书的世界里,这么一想,其实天地便是我的书斋了。
宝剑、纸笔、乌鸦
回复17 楼        文友:梅子青        2022-10-31 10:22:30
  用心读书,所有的地方都可以成为书斋。我也在地铁上阅读,现代人生活工作匆忙,真正能坐下来的时间不多。书斋有形的梦想实现了,更多的精神追求在路上。谢谢!
18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2-10-28 19:54:41
  我们每个人品格和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家学渊源。姐姐爱读书爱写字,离不开父亲的影响和教诲。姐姐最后把自己的书房名定为“鹊玉轩”,既有向先贤致意之义,又深含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一篇饱含深情而又内蕴厚重的好文字,拜读学习。
闲云落雪
回复18 楼        文友:梅子青        2022-10-31 10:23:45
  落雪的评,让我心里踏实好多,取“鹊玉轩”这个斋号,我是忐忑的。谢谢!
19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2-10-28 20:58:36
  拥有一间书房,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但很多人难以得偿所愿。有的人终其一生,连一张安静的书桌也没有。作者的父亲是一位酷爱读书的人,他多么希望能有一间自己的书房。遗憾的是由于条件所限,又去世过早,这一愿望没能实现。值得宽慰的是作者承继了父亲爱读书的好习惯,在生活条件改善之后,拥有了自己读书、写字的空间。其实书房不在?,也不用多豪华,能放得下?张书桌,便是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这篇文章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对父亲读书的描写特别生动传神。关于书房的思考也颇有见地。是一篇骨肉丰满、情感深沉的佳作。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回复19 楼        文友:梅子青        2022-10-31 10:26:20
  姐姐抽出时间留评,很感动,激励巨大!我们都从父辈继承了精神财富,为此我觉得物质的富有比不上精神富有,精神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
20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2-10-29 09:06:02
  书房是读书写字的地方,对于讲究的人来说,讲究的是书房环境、书房的雅称。可是,对于在物质匮乏年代的父亲来说,屋檐下,天井里,都是父亲的书房,父亲在这些地方照样读书,照样写字,照样充实了自己的内心,谁能说,父亲不是精神世界的富有者?其实,对于喜欢读书喜欢写字的人,任何地方都是书房。只有精神世界的丰沛,才是真正的富有。
五十玫瑰
回复20 楼        文友:梅子青        2022-10-31 10:28:11
  心若在,何处不是云水间。我们经历过艰苦岁月,不怕穷,但受家庭的影响,总觉得还有精神上的东西值得永远追求。
共 26 条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