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醉在小镇月光下(散文)
一
春天的一个周末,风清,花媚,柳绿,燕子飞,和琦回到岩溪。久居骚动不堪的城市,在店里与形形色色的人照面,聆听滚滚车流之声,呼吸着汽油味浓郁的空气,感受人世间的万千纷扰,烦躁常撩我心,隔段时间回岩溪小住两天,已成为我们近两年来的一种生活方式。岩溪是一个闽南小镇,传统而现代,有饱含草木气息的空气,有如花似玉的田野,有清爽的山水,有鸡鸣狗吠,有古朴的老屋,还有质朴厚道的人和悠闲的生活氛围,在韵味和气质上和故乡相似,让我感到亲切而温暖。如今,我已把岩溪当成第二个故乡。
我们住在公公新买的楼房里。公公勤俭能干,退休之后二次创业,在岩溪买了三套房,让给儿女住,自己依然住在简陋的老屋里。公公说,老屋虽旧,但住久了有感情,难以舍弃。房子是三层楼,装修简约,紧挨菜市场,环境不甚佳,但视野好,光线明亮,可看到远山,也算悦目。
夜色降临,往窗外看去,远山被重重黑暗吞噬,只剩下一片黑影。四周有灯光从人家的窗前溢出,满满的暖。抬头看天空,发现一轮明月高挂,圆而大,无比澄澈。这是一个有月亮的晚上,不由地感到新鲜和欢喜。和月仿佛分别了太久,城市的月总是模糊不堪,在高楼的拥挤中显得黯淡,让我失望,加上杂务缠身,很少去看月,有时竟然忘记天上有月。今夜,与月的相遇是缘分,决定和琦去河边走走,主要为看月。
过走廊,下楼,经过一间间屋子,走在马路上。路灯不明不暗,把我们的身影拉得悠长,行人很少,偶尔有摩托车和小车驶过。路边的小摊已收,路面变得开阔。抬头看月,月也在含情凝望着我,我在走,月也走。经过中学,围墙边匍匐着一株株三角梅,开得泼天泼地,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越发的艳,不输桃花。我想:若是落在三角梅上的光是月光,那三角梅将会呈现怎样的风致。自从人间有了电灯,灯光一统天下,让月光悄然隐退,渐被人们忽略。我已多年没有见到这样的月光了,它只闪现在我的想象里,存在于唐诗宋词中,成为一个优美缥缈的文化符号。但月,依然把月色勤勤恳恳洒向人间,不惧灯光,不惧冷落,它相信:在大地上,总会有一片角落可以被它照亮,总会有懂得它、欣赏它的人。这枚温情的月亮呀,古老而新鲜,有着柔软而坚硬的力量,渗透进中国文人的心里,成为他们的情感寄托,成为中国文化中一种诗意而永恒的存在。
二
穿行在一片榕树林中,地上是厚厚的黄叶,踩上去,沙沙作响,声音寥落又温和。树上的绿叶诠释着春深似海,地上的黄叶漫溢着浓浓秋意,如此美感,多么奇妙,我可以将春秋收归在一心。榕树浓密,叶阔大,把天空遮挡,也挡住了月,挡住了春风。榕树林外本有一条路可通河边,但是我喜欢走在榕树林中的感觉,如入森林。森林,是一个动人的词,涵盖着无边的静谧和诗意,让心灵抵达到一种脱俗的境地。我庆幸,榕树林没有被现代化的机械给撂倒,成为岩溪一道美丽的风景。
穿过榕树林,到达河边,有光漫溢,是月光,没有灯光,想必是路灯坏了,惊喜莫名。月光柔和,轻轻、悄悄覆盖于田野和河流之上,让一切显得柔美婉约,韵致横生。此情此境,似曾相识,思绪不由飘到了二十年前。
那年,风华正茂,与岩偶然相识,两情相悦。中秋回到他的老家——落云村。那晚,吃过晚饭,站在门口,被天上的月震撼。乡村的月真美呀,浑圆,饱满,晶莹,透亮,像水里捞出来似的。月色撩人,如霜,铺在瓦上、地上,透着古意,透着清幽。我们穿过巷子,踏在石板路上,如踏在古老的光阴里。来到河边,我们坐在河滩的鹅卵石上,看那座小小的石拱桥以傲然的姿态横亘于河面,带着倔强和隐忍,与月相望。良辰美景,良人相守,我芳心大悦,兴致盎然,提议彼此轮流吟诵带月的诗句,若是谁输,谁就包揽家务一周。岩欣然同意。我们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直吟到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最终我赢了,我笑得花枝乱颤,笑声清亮,似要穿透进月亮里。那是一个浪漫至死的月夜,也是此生最美的一个月夜。此后,我和岩为生活而忧心,为世事而烦闷,再无赏月的情怀。最终,我们各奔东西,隔着天涯的距离,比一切陌生人更加陌生,那年月夜,如一个绮丽悠远的梦,时常在心里泛暖,也滋生了凉。而落云村的那枚月亮,变成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再也无法拔去。
思绪一直往时空的深处延伸。夏夜,月光下,我们兄妹坐在竹床上,听父亲讲故事。月光洒在父亲的头发上,让几根白发显得更白。那时父亲不到四十,因沉重的生活压力,早生华发。月光洒在父亲的脸上,淡化了父亲脸上的沧桑,让父亲显得年轻几分。父亲的声音浑厚而低沉,声情并茂,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最喜欢听父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每次讲完,都要抬头看一下天上的月亮,瞪大眼睛瞧着,看吴刚是否在砍桂花树,看是否有嫦娥。多少个月夜,父亲的故事,打开了我幼小的心灵,让我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如今在月光下去回忆那些月光下的人和情节,有温暖,有惆怅,更多的是感慨。
站在这片与故乡相似的土地上,我思索起自己与故乡的关系。故乡在江西的一个小镇,我在那里成长,热爱那里的一切。长大后,书本和电视开阔了我的视野,拓展了我的想象,于是嫌弃故乡贫穷、落后,总向往城市的热闹和繁华。在二十二岁那年,我背着行囊奔赴城市,苦苦打拼,终于在城市里站住了脚,住进了城市的高楼大厦,呼吸着城市的空气,享受着城市的便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城里人,又慢慢厌倦城市,觉得城市的生活很累,觉得城里人过于精明复杂,又开始怀念故乡,怀念故乡的山水和淳朴的乡亲,怀念那种简单的生活方式,于是又渴望回归,渴望回到童年住的那个巷子和老屋,喝压水井里压出来的水,吃柴火烧出来的饭菜,这种想法无数次缠绵着我的心,让我心痛而又神痴。可是故乡是回不去了,因为我背负着父辈的期许,因为年少的故乡已经沦陷。今夜站在岩溪的土地上,我把它当成一次故乡的回归,乡愁因此消减,情感得到满足。我觉得我是幸福的。
我很庆幸,在岩溪的土地上邂逅一轮清朗的月,邂逅一地月光,这轮古老的月亮呀,是多少游子的精神图腾,让人的心灵变得柔软,灵魂变得安宁;让人走进了旧时光里,捕捉到消逝的美好和感动。虽然旧时光不能重来,曾经那个无忧无虑、单纯天真的女孩已经消失。岁月荏苒,每个人都会变。世间复杂,谁又能逃开命运的砥砺。不变的是月,不管是城市的月,乡村的月,海上的月,山上的月,过去的月,还是现在的月,都永远保持冰清玉洁的模样,初心不改。月,有一颗简单的心,因为简单,所以纯粹。
三
周遭寂静,白日的喧闹都已隐藏,隐藏在夜的深处,隐藏在大地的深处,只有河水的流淌声和虫子的呓语声萦绕不绝。我突发奇想,如此月夜,怎样度过,才不辜负。
无边诗意的想象奔来眼底。
月下,一个庭院中,院内有黑瓦白墙的屋,屋前有流水,屋后有茂林修竹。两个面容俊朗的男子盘腿坐于梧桐树下,品茗,畅谈,谈到酣畅时,不时发出爽朗一笑。
月下,有女子坐于梨花树下,她容颜清秀,清瘦修长,穿着月白色的汉服,披着长发,在弹古琴,旁边有一个玉树临风的男子吹箫伴奏。琴箫合奏之音,若山谷潺潺清泉,若林间百鸟齐鸣,妙若天籁,迷醉了月,也迷醉了缱绻流年。
月下,她漫步在竹林边,月光洒落在她的脸上,照见她眉眼间的忧郁。他,一袭青衫,打马而过,扬起一地竹叶,也扬起一地月光。他望着她,说,原来你也在这里。她亦望着他说,河边的杨柳绿了吗?然后,长久的相望、沉默,满林寂静,唯有鸟鸣,风吹,竹叶轻飘……
如此,不负纯美月色。
月上中天,不舍离去,怕月寂寞,怕与月光相遇无期。盼夜永恒,盼月不归,多想捧一把月光在手心,伴我入梦,伴我岁岁年年,直到生命的尽头,从此,寸寸光阴将美如诗,美如词。今夜,我醉在一地月光里,不想醒来。
闲来时,总是愿意去岩溪小住,感受那纯朴的风土人情,放安疲倦的心灵。春天的一个周末,在岩溪,夜里,与一轮皓洁的月光撞个满怀,自然欣喜。于是率性地走在月色里,让月光把自己紧紧拥抱。如此良辰美景,不由自主思绪就放飞了,想起了年轻时的那个浪漫的月夜,有诗有月还有良人,想起了月光下父亲讲故事。。。。。。
而今夜,月色溶溶,不忍回归,怎样才能不辜负这么温情的月光呢?作者放开思维的白马,任由那白马驰骋,一帧帧唯美而古典的画面便扑面而来。看得出,作者是一个浪漫到骨子里的人,浓浓的小姿情怀,淡淡的多愁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