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生命的样貌(散文)

精品 【流年】生命的样貌(散文)


作者:高娃 白丁,90.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887发表时间:2022-11-01 14:03:05

风蜷起了脚,将阳光擦得透亮。阴山山脉在城市的对面一点点失去水墨的倩影,显露出粗犷,清晰的面目,像是镜头中近距离的景。
   一丝风也没有。早春的寒意被挡在山外。我们一行人来到山的入口,往里走,不多时便看到为旅游开发的水泥路面,被山上滚落的泥石流掀开,如废纸般丢弃在一旁。大段大段的撕裂,是那样地轻而易举。人走在上面晃晃悠悠地,像是空中飘飞的风筝,稍不留神,就会滑进石头堆中。途经的驿站,简易的连体楼架内填满了从山中滚下的石块,大大小小的石头,随时都可以毁掉这些人工的建筑。
   我像是一只井底的蛙,目光越不过群山。石头从脚一直延伸到苍穹。我从没有见过这么多的石头。
  
   一
   这里是九峰山脉中的一条沟,位于土右旗美岱召西北侧苏波盖乡,人们称之为干沟或甘沟。这两种说法都对,因为山门前并无水,只有走到山中,才能见到汩汩地流水。初春的季节,这里的游人并不多。
   我们一行人蜿蜒前行。而我多采用手脚并行。其中有一个红衣少女,她在我们平行的方向走动。她穿过石头河,走近一棵树。
   在她站立树前很短的一瞬间,大概只有几秒钟,却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我们几个女性同伴相继来到了那棵树下。树上爬满了七星瓢虫。我将手机的屏幕放大,在树的纹理中,一只瓢虫从树的上部一路向下,姿态闲淡。它的触角在树的躯干上探寻着什么,春日的阳光给了它希望、给了她欢乐,这欢乐足以跨越寒冷、灾难,一切不得而知的困难。而另外的瓢虫在树的枝条上贪婪着嫩芽的香甜。
   牧区表哥家的窗棂上也爬满的瓢虫,它们静止在木质的门框上,连触角都停止了摆动。混杂在斑驳的油漆中,远观,我以为是表哥油墨的原创。细看,长相各异的瓢虫,在暖阳中有着一份让人羡慕得自在。表哥出出进进,完全忽视着它们。像是相处很久的家人,散养娇宠着这些小可爱。窗户上玻璃与木框的缝隙是瓢虫们夜间栖息的地方,它们从来不用担心失去自己的家。春来冬去,这些瓢虫如风般自由。一如山里的这棵树,任由虫儿、鸟儿的光顾。
   如果说,我是喜欢这些虫子的,那一定大错特错。记得若干年前,教室中总有顽皮的学生将虫子或是小动物,带到班级里,吓唬胆小的女同学。我前面座位的那个男生,一个长相白净但矮胖的男生,当年痴迷于武侠小说,据说已写了几万字的成品。他常常带一些虫子之类的物品来班级,像是宝贝一样。老师不允许他这样做。他说小说需要对软体动物的一些情节描写,他这样做只是为了便于观察。他保证不会影响到其他同学。但他还是误将我吓哭了,具有侠士精神的他自责了很久,此后,便不再养这些“宝贝”了。其他的男生渐渐也没有了这些兴致,班级一时安静了许久。
   而我将办公室从楼上搬到楼下之后,一楼屋子的潮湿,和春天一起召集来了各式各样的虫子,有潮虫、多脚的蜈蚣、瓢虫、蜘蛛、苍蝇、蚊子。几天不清扫地面,蜘蛛就占领一席之地。多脚的蜈蚣会神奇般的落在敞口的杯子中。若遇到节假日休息,杯身中的蜈蚣会风干成一道“风景线”。你无法想象生命在坠落的一瞬,经历了怎样的黑暗。
   随着日照时间的增加,窗户也成了瓢虫的栖息地。像是一个个彩色的图钉,爬在白色的窗框上,但你能感觉到它的惊恐。它们在钢筋水泥的高楼里是没有生命的。一把笤帚一个苍蝇拍,常常将快乐的它们扔进垃圾桶。春日开始一直到秋天,我都会若干次地重复这样的动作。
   今天,在远离城市的大山中,我认真凝视着这棵并不粗壮的老榆树上的瓢虫,它轻盈的脚步弹拨着风声,流淌着一种轻音乐。它身着红衣的外衣,在灰色的树干上竟是异样的漂亮。树的芽孢旁更是聚集了各式的虫子。
   绿叶在季节中伸展着腰肢,它们即独立又相伴。透过飘动的枝叶,远山中的野桃花次第开放,一片粉红,煞是好看,我将它们捕捉到了镜头中。再次翻看时,固定在格式中的山、树、花,少了新鲜与活力,只有在美图秀秀的技术中才能重新焕发生机。我放下了所有想拥有它们的念头,将目光从手机的屏幕中拉开。
   此时,一只雄鹰从山巅飞过。
  
   二
   脚下的路依然崎岖难走,惊喜的是耳边传来了阵阵流水的声音。在两座对立山峰的脚下,一股水流从山里涌了出来。它是那样的安静、清澈。山里的水清冷,手伸在水里,手的温热很快就被水的温度吸走了,彻骨的寒,让人不禁打起了寒颤。越往里走,水的声势越大,渐渐看到了水的跳跃之姿、俯冲之势。
   在一处背阴的山体处,冬季残留的冰雪,缩约成一只白色的大鸟。昂起的头颅凝视着眼前一条从山顶蜿蜒而至的溪流。细弱地流动并不影响它的行走,一大片水印的足迹如墨般泼在山体之上。同行的年轻人,兴奋地攀上鸟儿的脊背,顿时化作一个移动的小点儿,如我们眼中的蝼蚁。
   继续前行,水的姿态越来越多了,全部统一成一个声音。我将耳放于水边,静心聆听它的叮咚。在与石的摩擦中,将石绘制成五颜六色,在一层层的苔藓中有了新鲜的面容。前段时间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地质局的朋友将喜爱的石头放在了酒中,我很好奇。经询问,是为了保持石头的原貌,不然,在死水中,石头容易变臭。而这里的水,是从石头中“裂变”出来的,有着初春的生命力,一切都是蓬勃有力的。
   阳光顺着山体倾泻而下,在山体上折射出一道光的影子。光斑顺着石的躯体,像悄悄地潜入者——一跳,一跳……一跃,又一跃,落入水流的响声中。
   我将手机放在水的旁边,录了一段水流的声音。回到了家中,将水流的声音从手机中释放出来,放大的叮咚之响,在暗夜中有着疗愈的魅力。心里铭记的一句话、一道目光,从暮色中愈走愈近,身体的荒漠被一点点浸透。
   脑海中突然有了一个画面,日本著名的音乐人坂本龙一,从北极冰川的深处采集地芯中水流的声音,整整3分钟的音乐,任何一个环节我都不忍错过,一遍遍地循环。但这些美独属于音乐人,我只是一个匆匆然的过客。只有自己亲自走进声音的世界,一瞬间才真正理解了,水流之声为什么被称作世上最纯洁的声音。
  
   三
   真正进入甘沟的地方,在“一线天”。脚下的涓涓流水的两侧皆是挺拔峭立的山峦,夹着一带细长的青空,仿佛天上也有一条河流经过。山里的景色,非常有意思。一层一层地递进,景色渐次美丽。像是游戏通关,考验的不只是体力。
   山中并没有路,凭借的是个人的胆识与体能。我们一行人,没有几个人是真正的户外行家。一腔热血只能走到相对安全的山峰,或许不能称之为山峦,只能在山脚下徘徊。对于爬山,我的腿脚总是拒绝的。在同伴的鼓励下,磕磕绊绊地行走了一段。在一处水湾处,裸露的石块布满了苔藓,滑腻腻得让人心生畏惧。好在,有一根断掉的树枝,浸泡在水中,给前行的人带来了希望。脚踩在树枝上,手扶着身旁的石块,走过了水域。但面前的巨石,高大的身躯,一副不让靠近的样子,我折服在它的脚下,再不敢攀援。看着同行的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内心的喜悦随之熄灭。
   我开始认真审视端详眼前的“巨人”。它们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家族,数代同堂。千年的流水梳理出了一扇巨型屏风,旁边围坐着一群满脸褶皱的石头奶奶,每一块石头的样子都不同。对面的石像一个乖乖女在独自玩耍,流露出天真可爱。高耸入云的两块石,像极了恋爱中的两个人,面对面的互诉衷肠。我默默地参与其中,感知着石与石的对话。石与石的相处,竟是千年的凝望。
  
   四
   树在这里更是随性的生长,没有了城市中的统一规划,散养出了天然的风情,我好奇着它的生命力。即便是枯枝,在没有生命体征的状态下,也闲散自由。根据自然的风貌幻化成某一形态。喜欢它的人,将树枝或树墩做成各式根雕或是各种生活的用具,我们常常从根雕的面目中发现它与人或物的相似。
   如果将目光锁定在树的肢体上,你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每一棵树都长得不一样。从树的形态上,可以看到一些动物的身影或人的面貌。有的像笨重的熊、有的像一只小猴子、有的像是展翅的鸟儿、有的像两个人的亲切地密谈……也许世间万物就如恩培窦可里斯认为的那样:所有的事物都是由泥土、空气、火和水混合而成,只是比例各不相同。世间发生的事不过是这四种元素的分合聚散罢了。
   是否可以这样想象,万物都有彼此的记忆,所以我们觉着万物都透着亲切?
  
   五
   其实,我们一直顺应着大自然,调整着我们与它一致的步伐。才会有“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依山靠山依水傍水的群落。
   延绵的阴山山脉,衍生出了一种职业叫背山人。一个简单的木制家具背在身后,白天在山上放羊时捡拾废弃的树枝,晚上回家时,羊入圈,树枝进了自家的炉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谁也不曾想到,若干年后,他们利用背山人的身份,将粮食、盐、紧缺的医药物资送到了在山里养病的红军手中,他们是大青山的红色之魂。
   老一辈的背山人在枪林弹雨中一一逝去,山底下的河子村记录了他们的光辉。从王老太太到他的儿子,还有村子里许多的地下革命工作者,他们的后代依然扎根在河子村。翻开这一段历史,满满的骄傲滋养着这一方水土。路上偶遇了一位中年男人,和我们刚刚观赏过的纪录片中王老太太的家人长得极为相似。上前一问,果真是王家的嫡亲孙子——王小利。王老太太故居也是他在管理。他一张嘴:“我奶奶……是一个刚强的人。”拉长音调的奶奶二字,让我们对这个大户人家的小脚老太太,心生着敬意。
   延绵的九峰山脉中,一定有一块石是为王老太太而生的。
  
   六
   次日清早,朋友给我发来了一张早开堇菜的图片。它不声不响地开在路边的石缝里,有多久了,恐怕没有一个人可以说得出。平常的样子不会落入我们的视线之内,余光里都不曾有它的信息。混杂在城市的喧嚣中,它没有高大的枝叶,没有健壮的身躯,没有美丽的身影,只是一株野草。将它放大再放大,补光再补光,清晰的样子会吞噬掉一双双错愕的眼神。
   如同一些人一些物一样,只有接近了,才知道他和它的美好。

共 39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生命的样貌啊!阴山山脉的色调,本色石头,七星瓢虫,水流之声,数代同堂的“巨人”和巨型屏风,散养天然的树之风情和根雕的生命力,红色之魂背山人,河子村地下革命工作者和光辉历史,早开堇菜的清晰与美……或近或远,可高可低,移动的镜头,细节的偷窥,以白描、比拟和散文诗还原了阴山山脉最具地域特色的地理切片、人物风情,很有画面感,触目,入心,清新可喜,别具风格,物悟意浓,万物和谐。这并非游记,而是人与万物的心灵对话、投契与共。落笔成字,一腔情怀脉脉,宛若回音壁。佳作,流年推荐。【编辑:芦汀宿雁】【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102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22-11-01 14:25:25
  喜欢生态情怀的视点和描写:牧区表哥家,木门窗棂上的瓢虫,一若散养娇宠的小可爱,自在栖息,相处很久的家人;仰视山里水的跳跃之姿、俯冲之势,静心聆听从石头中“裂变”出来的水之叮咚,有着初春的生命力,一切都是蓬勃有力的。
   喜欢散发思悟的金句:石与石的相处,就是千年的凝望。万物都有彼此的记忆,万物都透着亲切。
   在万物之前,我宁愿是井底之蛙,闭目聆听,就能感知到一切美好。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2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2-11-01 17:21:51
  散文以牧区生态移民为研究对象,是一本对牧区生态移民生活样态进行深入描写。如今的牧区搞旅游、保健以及地方历史文化节,都在潜移默化地丰富着牧区的生活,那种返璞归真的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并把生活全部融入大自然生活情态让人神往。文章结构清晰、语言通俗易懂。读完会让我们明白牧区的生活是原生态的。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天然、质朴、纯洁、无华,从山水草木到人畜起居,从工作方式到生活习惯,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加雕琢,浑然天成,这才是人类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的最佳方式。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3 楼        文友:清鸟        2022-11-02 22:55:26
  进入阴山山脉,一路领略自然风光,险山俊石,自由闲散生长的瓢虫,潺潺流淌的水声,奇模怪状的树,先后出现在作者视线,并以生命本身的模样呈现于纸端,以大气磅礴之势,豪情满怀地记录一行的收获心得,并如亲临一样的唯美文字分享于读者,令人心生敬畏,向往大自然。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4 楼        文友:越来越好        2022-11-03 08:21:25
  不起眼的牧区生态移民,在作者亲身感受下,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美,哪怕平时不起眼的窗棂上飘虫,也显着那么自由自在,非常的美。人和物一样,只有亲临了才知道它的美,也是现实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小哲理。
5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03 12:34:36
  风蜷起了脚,将阳光擦得透亮。本篇散文起笔不凡,语言的张力扑面而来。细节比喻也生动,如“在一处背阴的山体处,冬季残留的冰雪,缩约成一只白色的大鸟”。作者的一次进山,真正理解了:水流之声,才是世界上最纯洁的声音;石与石的对话,石与石的相处,是如此的入心;山里的树随性生长,有着天然的风情;万物皆有记忆,都透着亲切。
   散文第五节,让本篇文字曾色。山里的背山人,在战争年代,将粮食、盐、紧缺的医药物资送到了在山里养病的红军手中,原来土右旗苏波盖村,还是红色历史景区,这里曾生活着大青山的红色之魂。一次进山之行,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感谢作者分享!
6 楼        文友:疏影横窗        2022-11-03 12:42:24
  没想到作者把石头写出了花样,围坐着一群满脸褶皱的石头奶奶,乖乖女独自玩耍,和一对正在热恋的人互诉衷肠,石与石的对话,石与石的相处竞是千年的凝望。作者走出城市的喧嚣,融入到自然中,只有声临其境方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意的文章。我作为一名户外人,不及作者对静态事物的描写能力,也不及作者的想象力,倍感愧疚。能从文章中读出作者满目皆是光的喜悦。欢迎作者再次走进户外创作出更好的作品。祝福送给你。
不忘初心,还原本质,真实为美。
7 楼        文友:生米        2022-11-03 13:14:30
  生命的样貌,我琢磨,生命的样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它,是不是归结于一个可以呼吸和能够成长的物体呀,答案,在作者的这篇美文里就能找到!
   红色的瓢虫,绿色的溪水,光滑的石头和挂有枯枝的树以及村子里的人和物,她们都会在作者的文字里跳跃,绽放,并结出香甜味美的果实!这些物体,它们有的是有生命的,有的是没有生命的,这些物体的样貌和颜色,都会拥有它们自己的个性和价值!
   读完此文,我就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生命的样貌,是应该各有各的不同,不管是有色的还是无色的,也不管是有声的还是无声的,只要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它并就形成了她生命的样貌!
8 楼        文友:吴桐        2022-11-03 13:20:05
  读了这篇文,想起初中时的一篇课文叫《敬畏生命》各种各样的虫子和树,大自然给予我们一切,要如何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呢?感叹作者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简简单单的事物,在作者笔下都像有了生命,那样优美,传神。欣赏佳作,学习了!
轩窗听雨,淡看似水流年。
9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2-11-03 15:49:18
  图钉一样的瓢虫,天上的河流,三分钟的流水声……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走入大自然,能带回来一些什么呢?我想,应该是被净化的心灵,置于美图秀秀里的景色,倒显得无所谓了。一个小小的建议哈,只要写到树,“棵”,必须回去看一下,棵,颗,很多人都容易写错呢!瑕不掩瑜,很美好的文字。
10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2-11-03 17:33:45
  走进阴山,便看见了生命原有的样子,小如一只瓢虫,大到一只雄鹰,都是那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就连石头也是有生命的,它要浸在活水里才能不变臭,水也是啊,它不停地变换着姿势,阳光都是跳跃着的……一切都随性而天然地生长,折射出生命与生俱来的力量。最天然的生长还是那些背山人,他们生动地诠释了靠山吃山的真谛,并利用自己的天然优势,养育和帮助过许许多多的革命者。这是生命最美好的姿态。
   生命的样貌,追寻生命的本真,语言生动传神。
闲云落雪
共 17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