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岁月】我人生中的三个“贵”人(随笔)
一个人的生命中,如果遇上贵人,贵人又愿意帮你一把,你的人生就会迎来转机,你的命运就会改变,你的事业就会更有起色。我的人生中就有这么三个“贵”人。
1983年,我在固始县老家生产队担任民兵排长,每次去大队开完干部会后,利用堂姐夫在大队担任民兵营长的便利条件,跑到“青年民兵之家”阅览室,借走一摞报刊带回家晚上阅读。当时我最喜爱读的报纸就是《中国青年报》《河南农民报》等。
报纸读的多了,大脑时常总会产生一种想法:别人能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难道我就不能发表?1984年6月的一天晚上,昏暗的煤油灯下,我读完中国青年报“青年信箱”版的一篇文章后深受启发,连夜把我们山区青年读书订报难的情况,写成一篇300多字的稿件,想反映给中国青年报社。为了不耽误白天干活,天刚麻麻亮,我就急匆匆赶到公社邮电所,把稿件投进挂在邮电所门外的绿色铁皮邮箱。
时间一天天过去,从早到晚忙于农活,早把给中国青年报投稿的事忘得一干二净。金秋十月的一个下午,公社邮递员找到正在田间干活的我,他从邮包里拿出一只瘦长瘦长已被撕开封口牛皮信封,一边递给我,一边告诉说,因为信是报社寄来的,公社干部们好奇撕开了,想看看报社给你寄的啥,看到报纸上有你发表的文章,并让我亲自把报纸送到你手里。
让我做梦没有想到的是,我投给中国青年报的《山区青年读书订报难》的豆腐块文章,成了让我终身难忘的大“贵”人,当年被县委评为全县“优秀通讯员”。1985年3月,为了解决山区青年读书订报难的问题,县邮电局决定招聘一批农村青年,经过培训后,分到公社邮电所担任邮递员,幸运的是,我也成为当年人人羡慕的一名邮递员。
1991年3月,为了圆心中的“记者梦”,我不顾家人和亲朋好友们反对,义无反顾辞去邮递员工作,怀揣在家乡邮电所工作期间,获得的优秀通讯员荣誉证书,和老乡们来到江苏吴江盛泽镇,开启打工生涯。
当初选择去盛泽圆记者梦,今天回想起来还觉得可笑,为什么呢?因为去一个遍地都是丝织厂的乡镇去寻找记者工作,不知是欠考虑,还是大脑进水了。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去盛泽还是选对了,如果去大城市寻找,可能一辈子也找不到记者工作。
一块金子,如果把它放在大山森林深处,就很难让人发现,如果把这块金子放在没有树木的小丘陵上,这块金子呢,就很容易被人发现,笔者认为,人的一生,七分靠打拼,三分靠运气(机遇)。生活路子都是逼出来的,来到盛泽十几天的时间里,在找不到工作进退两难,甚至产生绝望之时,突然想起自己当邮递员会修理自行车的手艺。
俗话说得好,有手艺好防生(活),说干就干,买回修理自行车工具,在盛泽街头当了一个修车匠,尝到阅读报刊甜头的我,不管白天修车有多苦多累,晚上回到郊区租住的猪棚里,坐在从建筑工地拾回来的废弃模板钉做的木凳木桌旁,拿出从大街报亭上买回的报刊,一边读,一边给吴江报等报刊写稿。
1995年5月,吴江报在盛泽召开的优秀通讯员座谈会上,时任吴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江报社社长吴延元同志,得知我是一个来自河南固始县的在盛泽街头修车匠时,对我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投稿给予肯定。为了帮我在吴江尽快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他现场安排随行的报社总编免费为我在《吴江报》上刊登求职启示,为我办理一本特约通讯员证。我这个盛泽街头的修车匠,成为北京一家报社驻华东工作站记者。
1997年,弟弟家建新楼房,扒掉了原属于我们两家共同拥有的三间土坯草房,弟弟家楼房建好了,我们一家人没房住了。为了回老家有个“窝”,第二年,我辞掉吴江工作回老家盖房。在新房子快完工时,直到今天,我自己也不知道犯了哪门子邪,突然不想回吴江工作了,去郑州闯一闯。
人生,有时阴阳差错的盲目决定,也未必不是好事。郑州,我一个人生地不熟,从未去过完全的陌生的地方,怎么会想到去郑州呢?不知是鬼使神差,还是命中注定,但我从不怀疑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总认为自己选择是对的,错不了,既然选择去郑州,吴江再好也不去了。
晚上,躺在建房工地的棚里,翻来复去问自己,郑州连一个熟人都没有,去郑州干啥?思来想去,突然想到了《河南农民报》。第二天一大早,骑车跑到公社邮电所借了几份农民报(已改名《河南农村报》),回到家里,打开报纸一看,兴奋地高叫起来,去郑州找工作不用愁了,报纸上有个“帮帮忙”栏目,可以免费刊登各种供求信息。放下手中的报纸,立即写了一份求职信,寄给了《河南农村报》。
山尽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99年4月的一天,正在打扫新房的我,接到一个自称郑州某培训中心主任的电话,让我去郑州见个面(面试)。就这样我来到了举目无亲的郑州,面试过关后,主任给我分配的任务是,负责招生简报编写印刷,以及出差到全省各县联系招生工作。
在这家培训中心工作的日子里,仍然没有忘记当初离家外出打工当记者的初衷,白天工作,晚上伏案给报纸写稿。值得一提的是,这家培训中心主任,也是个喜欢看报纸读书之人,中心订了很多份报纸杂志,为我写稿创造了难得的条件。一篇稿件还获得郑州晚报500块钱新闻线索特等奖。
一天晚上,在翻阅《大河报》时,发现有个“特别求职”栏目,免费刊登求职启事,我连夜写了一首:豫南老吴,打工郑州;文化不高,脑子还中;有啥特长,看看就知;新闻广告,企划营销;院校招生,还算精通;除了勤劳,还有吃苦;一生奢望,多交朋友;这匹野马,谁人相中。发给《大河报》后,当时正值《大河报》发行鼎盛时期,一天下来,我的传呼机收到400多家单位电话,经过筛选,我选择商丘一家企业驻郑州市场部经理一职。
当时,不少朋友问我,老吴,你外出打工是为了当记者,为啥没选择去新闻媒体,而是选择去了企业?说实话,我也去了几家新闻媒体(记者站),通过几天接触和交谈,我所去的几家媒体名义上是招记者,实际是在招拉广告。给你办本报社内部记者证,名气小点的媒体,一年,要你完成几十万版面费,名气大点媒体,一年,要你完成甚致上百万版面费。咱也没那本事干不了。
不是揭短,在那个郑州街头破昌河面包车挡风玻璃,都敢放置“新闻采访”牌到处招摇过市,要想当个记者,凭的不是你有多高学历,会不会写文章,只要你的口才好,胆子够大,完成分给你的版面费,给你办本报社内部记者证(工作证),你就是“记者”了。
我把郑州街头新闻采访车泛滥现象,以“从郑州街头新闻采访车泛滥说开去”为题,写了一篇杂文的帖子,发在几家有影响的论坛上,得罪了不少人,也接到不少威胁电话,胆小的妻子得知后,为了家庭安全,强逼着我把帖子删除掉。
2002年的一天,副经理从外面调研市场回来,跑到我办公室问我,经理,你不是还想继续干记者吗?刚才我顺便去人才市场里转了转,北京一家报社正在招记者。一听这话,拉着副经理骑上自行车冲向人才市场,从此,又干起了我的新闻老本行,再也没改过行。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三个“贵”人,给我人生的影响是:《中国青年报》让我从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成为山村邮递员;《吴江报》让我结识吴延元社长圆了我的记者梦;《河南农村报在》不但帮我在郑州找到了工作,也为我留在郑州创造了机遇,我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郑州人。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身处困境,如有贵人相助化险为夷,度过难关,乃人生幸事。他们犹如一缕缕阳光,拨开心头迷雾,指点迷津,让人看到希望和曙光。感谢生命中的三位“贵”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