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晴雯之死(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晴雯之死(随笔)


作者:秋水翁 秀才,1824.5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70发表时间:2022-11-05 21:13:51


   此为《红楼梦》七十七回笔记。
   这一回先从一味药丸讲起。话说王熙凤已经病了很久,近来渐有康复之相,王夫人很关心她的病情,命人赶制“调经养荣丸。”然而翻拣了家里各处,居然找不到一只像样的人参。
   王夫人焦躁道:“用不着偏有,但用着了,再找不着!成日家我叫你们查一查,都归拢一处,你们白不听,就随手混撂。”
   按理说,王夫人那里是不缺少人参的。从小说整个情节来看,贾府根本不缺少这些,然而现在急需用时,却没有了,这说明贾府的确出现了很严重的经济问题。没有法子,王夫人只得去向贾母讨要,贾母倒是很多,但经过医生鉴定,都是些过期而失去功效的了。
   周瑞家的又拿进来,说:“这几样都各包号上名字了。但那一包人参固然是上好的,只是年代太陈。这东西比别的却不同,凭是怎么好的,只过一百年后,就自己成了灰了。如今这个虽未成灰,然已成了糟朽烂木,也没有力量的了。请太太收了这个,倒不拘粗细,多少再换些新的才好。”
   这里的人参,喻为人生。从林黛玉进贾府时,就讲到一味药丸,叫“人参养荣丸”,好似在说,荣国府里一直需要有一些生命力强劲的人来支持着它的发展。而到现在贾府的大管家凤姐已经病了很久,贾府的现状更像一个生病的人一样:气血阻凝,更显衰弱之态。
   但是贾母却收藏了很多人参。贾母是这一个家庭的灵魂人物,她所经历的人生历程,是贾府一部鲜活的历史,她的社会阅历与人生智慧曾经使贾府一度繁荣昌盛,然而现在贾母老了,已经无力再支撑起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所以她的人生智慧,历经百年,已经无法挽回贾府的衰败——人世沧桑,早已物是人非。所以一切的东西都经不住时间的洗磨,百年之后的贾府,必将尘埃落定,烟云尽去。
   恰恰此时薛宝钗来了,她向王夫人说可以从她们薛家的商铺里取一些货真价实的人参来,这倒解决了王夫人的燃眉之急。在贾府出现困境的时候,薛家主动承诺送人参前来,这人参到底是救人,还是救助贾府,也许值得大家去思考。
   然而薛宝钗最后给没有给贾府人参?给了多少?是值得怀疑的。
   不过此时,人参的问题因为薛宝钗的出现,使王夫人焦躁的心略略平静了些。其实她所焦虑的并不是人参,而是大观园的抄捡结果。所以转过头来,她便询问周瑞家的:“前日园中搜检的事情,可得下落?”
   那周瑞家的怎样回复呢?
   周瑞家的是已和凤姐商议停妥,一字不隐,遂回明王夫人。王夫人吃了一惊。想到司棋系迎春丫头,乃系那边的人,只得令人去回邢氏。周瑞家的回道:“前日那边太太嗔着王善保家的多事,打了几个嘴巴子,如今他也装病在家,不肯出头了。况且又是他外孙女儿,自己打了嘴,他只好装个忘了,日久平服了再说。如今我们过去回时,恐怕又多心,倒像咱们多事似的。不如直把司棋带过去,一并连赃证与那边太太瞧了,不过打一顿配了人,再指个丫头来,岂不省事?如今白告诉去,那边太太再推三阻四的,又说:‘既这样,你太太就该料理,又来说什么呢?’岂不倒耽搁了?倘或那丫头瞅空儿寻了死,反不好了。如今看了两三天,都有些偷懒,倘一时不到,岂不倒弄出事来?”
   这一段话表面看好像是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然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周瑞家的心机。一方面,她懂王夫人的心思,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借司棋之事,让邢夫人出丑,而且这事还不能让邢夫人有还手的机会,所以她建议把事情做得干脆一点:直接把司棋逐出大观园,交给邢夫人那边处理。这主意实在是缺德而可恶!另一方面,虽然此事使邢夫人难堪,然而真正受到伤害的人却是司棋。在这一场家庭的政治斗争之中,司棋首当其冲成了牺牲品。在王夫人和周瑞家的看来,只要邢夫人受到了打压,司棋的死活似乎根本不重要了!这一群经历世故的老婆子拿起伦理道德的皮鞭,像衙役一样,抽打喝斥着大观园里一班年轻的生命。
   司棋离开大观园时,做了三件事,每一件都令人伤感痛心。
   那司棋也曾求了迎春,实指望能救,只是迎春语言迟慢,耳软心活,是不能作主的。司棋见了这般,知不能免,因跪着哭道:“姑娘好狠心!哄了我这两日,如今怎么连一句话也没有?”
   有时候想想现实中,如果要跟一个老大混江湖或者跟一个老板混职场,得看好这老板的能力和气魄,跟错一个老大,自己除了没有发展前途,反而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所以司棋的那句:“姑娘好狠心!”是对多年来服侍迎春,落得如此下场的一种悔恨,更是一种绝望。
   司棋无法,只得含泪给迎春磕头,和众人告别。又向迎春耳边说:“好歹打听我受罪,替我说个情儿,就是主仆一场!”
   这里体现了司棋的教养和人性的温暖,尽管自己马上要离开大观园了,尽管知道迎春如此冷漠和无情,但是临走时,她没有忘记主仆之间的感情,她仍然对迎春寄予一种期望。
   司棋因又哭告道:“婶子大娘们,好歹略徇个情儿:如今且歇一歇,让我到相好姊妹跟前辞一辞,也是这几年我们相好一场。”
   司棋在被驱逐时,向老婆子们求情,说希望给院子里的姐妹们告别,以报多年来相好一场的缘分。这说明司棋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丫环。
   司棋被逐的场景是令人悲伤的。在大观园第一场生死离别之中,可以让我们看到各种人性之间的对比。迎春的冷漠和无情;绣橘的深情与不舍;周瑞家的这一群老婆子的无情与卑微。
   看世间众生,似周瑞家的何其之多。从本质上看,他们的表面是一种冷漠和自私。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像她们一样,为了生存,为了利益,随着生命渐渐变老,就会关闭青春所拥有的那颗纯洁和善良的心,而代之以人性的扭曲,心灵将越来越暗淡,也越来越远离当时的初心。
   所以贾宝玉见司棋被驱逐后,说了一段经典的话:“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账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
   贾宝玉的这句话是很有意思的。他指出了人随着生命的成长,心性发生了变化,年轻时心灵纯洁,天真无邪,所以是美好的。但当女人出嫁后,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时,就变得灰暗了,世俗了。其实看看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何尝不是这样的呢。社会是一个五颜六色的世界,像一个大染缸,人在社会中难免不被社会各种世俗的气息所左右,从而变得势利、庸俗、自私、贪婪、嫉妒……怎样在滚滚的红尘中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留住一些美好的生命元素,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二
   也许青春的生命与社会的伦理道德本身是矛盾和冲突的。费孝通先生在他的《乡土中国》里讲到一句话:“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入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
   所以当王夫人在驱逐晴雯、四儿、芳官的时候,尽管无情,但在成人的认知世界里,这是符合情理的。因为王夫人是站在伦理道德的所谓高度。她恐惧青春的变化,对大观园里一群年轻貌美女孩子产生了嫉恨,她在驱逐晴雯后说道:“这才干净,省得旁人口舌。”
   什么是人性的干净?王夫人表面上天天念佛,追求一种超脱,然而她哪里懂得佛的真谛。佛,求诸心里的一种解脱,其行为引导人们向善,而真正的善良应该是站在众生平等的基础上欣赏人、宽恕人,并尊重每一个人的自我发展。所以这样看来,王夫人的佛经念叨得多么虚伪。
   如果一个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却束缚人的自我成长,禁锢人的思想,这样的伦理道德本身是值得怀疑的。所以王夫人及这一群老婆子的行为,不是卫道,而是发泄自己嫉妒之情,是对青春生命的一种抹杀。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封建社会里,集权统治下的意识形态全面左右着社会的一切思想。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经过不断的演变,已经背离了当初的思想内涵,而变成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三纲五常”的思想,讲阶级,讲规矩,大多禁锢人性,束缚人的自由成长。而晴雯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女孩子,她的生命特征与林黛玉相似,——不但漂亮,而且个性鲜明。然而作为正统思想卫道夫的王夫人和那群老婆子看来,晴雯就是一个不懂规矩的异类,所以晴雯成了怡红院第一个被逐出的人。
   王夫人不知道,在众多丫环之中,晴雯对贾宝玉是多么重要!
   我们读这本小说时,很容易看到贾宝玉与晴雯与众不同的关系,——贾宝玉对晴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和包容。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贾宝玉一生最喜欢的女孩子是林黛玉。我们分析袭人和晴雯的时候,总会联系到薛宝钗和林黛玉,袭人周到与理性,与薛宝钗如出一辙;晴雯孤傲锋芒的性格,却与林黛玉极为相近。
   如果把贾宝玉的爱情用现实与浪漫来区分的话,他与袭人和薛宝钗之间,就是现实的;他与晴雯与林黛玉之间,就是浪漫的,因浪漫,便也唯美,便也值得年轻生命的向往和追求。然而唯美和浪漫的爱情,只会停留在理想之中,真正的爱情结局,不是离散于痛苦,就是死于现实的婚姻和欲望。
   而人在现实的欲望中,往往会变得嫉妒和世俗,甚至变得卑鄙和阴暗,所以当贾宝玉看到晴雯被逐后,内心一直怀疑袭人就是告密者。
   宝玉道:“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了,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袭人听了这话,心内一动,低头半日,无可回答。
   贾宝玉的这一句话,也许正戳中了袭人的心里。小说只是借贾宝玉的口来让读者猜测袭人而已,不过我们可以通过整本小说进行分析,从中看出真正的告密者是谁。就像薛宝钗扑蝶听取小红的秘密,却嫁祸于黛玉一样——人与人之间,表面看是看不到本性的。那些周道而理性的人,其实内心藏着很多不可告人的心机呢。所以人世间唯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一是人心。
  
   三
   通过贾宝玉对袭人的怀疑,我们更可能看出他对晴雯是多么的不舍。所以当他冒着极大的风险去探望晴雯的时候,那种深情的场面,常常令人潸然泪下。
   当下晴雯又因着了风,又受了哥嫂的歹话,病上加病,嗽了一日,才朦胧睡了。忽闻有人唤他,强展双睁,一见是宝玉,又惊又喜,又悲又痛,一把死攥住他的手,呜咽了半日,方说道:“我只道不得见你了!”接着便嗽个不住。宝玉也只有哽咽之分。晴雯道:“阿弥陀佛,你来得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宝玉听说,忙拭泪问:“茶在那里?”晴雯道:“在炉台上。”宝玉看时,虽有个黑煤乌嘴的吊子,也不象个茶壶。只得桌上去拿一个碗,未到手内,先闻得油膻之气。宝玉只得拿了来,先拿些水洗了两次,复用自己的绢子拭了,闻了闻还有些气味,没奈何,提起壶来斟了半碗。看时绛红的也不大像茶。晴雯扶枕道:“快给我喝一口罢,这就是茶了。那里比得咱们的茶呢。”宝玉听说,先自己尝了一尝,并无茶味,咸涩不堪,只得递给晴妻。只见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下去了。
   在小说里,贾宝玉有两次私自外出去探望自己的贴身丫环。一是在春节期间去袭人家,那是一种温馨和热闹的场景。而当他这一回到晴雯家时,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凄凉的气息:晴雯病蔫蔫地爬在床上,一领芦席子,乌黑的茶壶,油腥味的茶碗,咸涩的茶汤晴雯却喝出了甘露的味道……这些场景的描写,一方面说明了晴雯的生命如那油枯的灯,既孤独又凄凉,有一种无奈和绝望。
   另一方面,当贾宝玉的出现,晴雯忽然有了光彩,她“又惊又喜,又悲又痛。”可见她内心是多么的复杂!
   也许在她的意识里,早已经预见到自己时日不多,只求孤独地死去。然而没有想到,贾宝玉不计身份,不怕伦理的束缚跑来看她,这给她最后一段生命时光带来了一丝温暖和慰藉——此时的她,也许燃起了生的期望。
   然而在贾宝玉的眼里,眼前却是一种荒凉和悲戚。我想贾宝玉此时看晴雯喝茶,一定看得撕心裂肺——
   在大观园里,喝茶是一件高雅的事,是精致生活的象征,喝茶在怡红院首先是一种享受,其次才是解渴。所以在贾宝玉的眼里,茶具应该精美而讲究;茶叶应该是有生命力的——在热气的氤氲之下,茶叶徐徐展开,那是一种生命的释放;茶汤应该清澈透明,香气袭人,饮后回甘。然而此时晴雯叫他倒的茶却装在乌黑的茶壶里——我小时候,婆婆老把茶壶吊在灶门口上,煮一顿饭,那壶里的水就开了,倒出水来,常常还能见到水里浮着一层黑黑的草木灰。我想这里描写的乌黑的茶吊子,与我小时候见到的应该不差上下。
   饮茶的茶具呢,不是什么汝、成、定窑等的精美茶杯,而是一个带有油腥味道的土碗;而茶汤呢,却是绛红色的——红色的一种,却比红色更暗沉。
   至于咸涩的茶味,我没有品尝过,那滋味如何,此时晴雯可能感受更深。真正的喝茶是什么样子呢?记得有一年,我去南方出差,客户喜好喝功夫茶,期间谈到喝茶的动作:一闻,二品,三饮。也就是说,喝茶时先闻其香,再细细嘬其味,然后才一饮而尽。然而此时的晴雯是怎样的呢:“只见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下去了。”这里一个“灌”字,把晴雯喝茶的急切动作描写得非常形象——那是一个久渴难耐的人。也许此时的贾宝玉看着晴雯伸长脖子,用力咽下去,耳边似乎还有“咕咚”的一声——生命从高贵走到低贱,似乎只是一刹那间的事。

共 737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在乌鸦的世界,天鹅是有罪的。晴雯品格高洁,藐视权威,性格刚烈,必为一个虚伪腐朽、人心险恶的社会所不容。作者全方位分析了晴雯之死:死于贾府的内斗,死于佛口蛇心的王夫人之手,死于一帮恶毒老妇人的嫉妒,死于贾宝玉的软弱无能,也死于内心对这个世界的绝望。晴雯之死,拉开了贾府衰败的序幕,是对封建吃人制度的控诉。文学即人学,作者以原著为观照,用对比的手法深度剖析了人性的种种善与恶、美与丑、爱与欲,揭示了封建制度集权统治对人性的扭曲与戕害。作者以睿智犀利的视角,用具体的细节展现了封建制度下的人性特征:人不是天生就是坏的,人性是环境的产物、制度的产物。作者别有洞见的解析,如一面放大镜,照见了世相、照见了众生。一篇佳作,对现实很有指导意义,推荐阅读。【编辑:亭上秋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亭上秋风        2022-11-05 21:29:35
  红缕梦是尘世的一面镜子,照见了人性,照见了众生相。老师解析得透彻精深,学习了。
世间万事,皆有利我
2 楼        文友:亭上秋风        2022-11-05 22:22:27
  宝玉见到晴雯病危,第一时间应该是焦急地唤医生来抢救,改善晴雯的处境,他没有,他只流下了几滴鳄鱼的眼泪。风平浪静时,宝玉是中央空调,大众暖男,和众多女性暧昧;风雨来袭时,宝玉是巨婴,没有责任与担当,什么人都保护不了。宝玉配不上黛玉和晴雯。只不过他在一群低劣的人中,还有人性的良知与美好。
世间万事,皆有利我
3 楼        文友:萧垦        2022-11-06 07:41:14
  笔底写春秋,书中看世态。难得老师读《红楼梦》分析得如此透彻、精彩。学习、点赞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