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流年·巢】水簸箕(征文·小说)

精品 【流年·巢】水簸箕(征文·小说)


作者:平淡是真 探花,13436.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253发表时间:2022-11-07 21:57:44

【流年·巢】水簸箕(征文·小说)
   看到娘懊恼的神情,华的心中满是愤懑,他气自己,也恼那个握不住的命运。
   三丫不知在哪儿玩了一下午,一进家门就喊饿,三弟四弟也不知打哪儿冒出来,直奔灶台掀锅盖,一看冷冷的,再看同样满面阴郁的娘和哥,他们强忍着饿,怕一个不留神燎了引子,引爆这一屋他们不知所以然的怒气。
   那一夜,华熬得很难。六年前当兵时,阁还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跟着村里的同龄人一起,扎着两个大辫子,欢快地扭着秧歌送他。当时她刚走出学校,正被阿桂嫌弃。但阁不屈服地下地干活,那执拗的性格,勤劳的身影,印在华的心里。当兵时,徒步数百里拉练,风雪中的执勤站岗,还有那漫漫长夜里思念家人,挂牵母亲的苦痛,以及安置工作后,在荒山野岭工作的孤独,他都是默默承受,从未敢想,背负如此家庭重担的自己,还能有机会拥有一个家。当娘说起让他相亲,他暗忖许久,要和什么样的女孩共度一生呢?谁愿意帮他一起共担风雨呢?而阁就这样浮现在他的脑海。
  
   六
   “娘,你咋不直接回了她。”阁恼怒的,嘴巴撅得高高的。
   “为啥?”玉同家的,玉同,阿桂三个人异口同声。
   “华和我一起长大的,他的人品我知道,他要是回了村子,没啥出息,他保准不会提亲,现在是他靠努力换了身份,人家来提,为啥不能行?他未婚,你未嫁,怎么就不行?”阿桂一口气说了一大串。
   “虽说他家是穷了点,弟弟妹妹还多,但日子都靠过,总是越过越好,我们也能多少接济你点,你别有顾虑。”玉同家的细弱的声音,好似在乞怜着。
   “阁,你十八了,也不小了,要听家人的话。”老实憨厚的玉同,也憋出了一句话。
   “为啥要听?他穷我不嫌,但他是城里的,他比我大六岁,他这次回家相亲,那么多人愿意,为啥要问我。那不是有人要说,我贪人家吃国家饭,小那么多还争着去见。我才不要,我要去了,就是村里的,他要变心不要我,我连个文化都没有,我可咋办?”阁说完,扭身跑到偏屋,趴在炕上,嘤嘤地哭。
   阿桂跟进去,“当初让你上学你不上,现在倒担心自己没文化吃亏。你这样怕这怕那的,上哪儿说婆婆家。华的人品我打包票,他要有啥对不住你的,我第一个帮你出头。就是肯定没那一天。”
   阁可听不进去,玉同家的也跟过来,盘腿坐在阁身边,一看就是有很多话想说的架势,但她没急着说,而是轻轻地拍阁的后背。
   十八岁的阁个子在同龄人里面,就是中不溜,都挨饿的年代,没有胖人,她骨架子大,反而显得更瘦一些。
   阁哭了许久,逐渐没有了声音,玉同家的给阿桂使了一个眼色,阿桂会意出去拎着工具走了。
   “你心里琢磨的,娘都知道,你不嫌他穷,娘很知足,咱家的闺女就是有骨气。娘也没想到你要找一个在外面上班的,总以为你会嫁的不远,就像现在这样,想回来就回来。娘能随时看到你。”
   “那你还不回绝人家。”阁一翻身子,坐起来。
   “咱不能回,咱……”玉同家的说话像堵了的烟囱,看上去憋得慌,却一个字也挤不出去。
   “华哥是很好,他当兵时,我还扭着秧歌送他呢!我是真没想,有一天,我们会谈论这个,我现在想的,就是织上这匹布,你能做被子或者褥子,或者卖了换成钱也行,我就是想着怎么挣钱贴补家里,我没好好上的学,供卫好好上。娘,我就是想这些,我真不怕吃苦,受累。我这心里别扭,我去宣传队唱样板戏让别人看,我从不嫌丢人。但若让别人知道,我比华哥小六岁,还争着去跟人家相亲,这我不愿意,我不愿意让别人议论,嘲笑。”
   “阁,这不是咱主动,我当时听别人议论这事,我都没想到你也十八了。是你水婶子来说,这是华让问的,他说想先问问你,你不同意再说其他的。”
   “我不同意,你让他去见别人。”
   “阁,咱不能这样,你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要不,你去问问你表姐,她是妇女干部,女刀被(就是很厉害的意思),见识多,你打小和她一起玩,也投缘,她说什么,你总会听吧。”
   表姐好像是阁不敢违背的圣旨,她闷着头,坐在织布机前。梭子穿来穿去,看似她的心静如水,可不经意断的线,却彰显了她内心里的波动。
  
   七
   秋闲的庙前空地,总是凑了很多年迈的老人家。
   空地的向南处有一水簸箕,夏日里雨水大时,这里就成了庙前湾的入水口。村庄的土地看似平整整的实则北高南低,雨水从北而来,汇集至湾。
   村里的湾都是最洼处,依势而生。水簸箕形如其名,边上高,中间低。华坐在水簸箕边上,时不时地跟路过的乡亲说一两句,间或看一眼村西边唯一入村的路。
   路边的杨树叶子最不经风吹,天气还不咋凉,风也不那么紧时,每一棵杨树下,都落了一个或大或小的叶子圈。落在路上的,被往来的车子碾压,趁着前几日那场绵绵数日的秋雨,和到了泥里,也被粘到了自行车胎上,挤到前后盖瓦下,使得骑车的不得不停下来,找一根棍子,拨弄一下,才能继续骑行。
   阁骑到村边时,已经下来无数次了。她很懊恼为什么这样的路,自己还要往返三十里去讨了一顿说。
   每次下车弄盖瓦里的泥,阁都会多埋怨自己一次。去的时候,虽然天蒙蒙亮,路很难骑,但想着表姐肯定会支持自己的想法,那一路骑骑停停的,阁一点都不嫌烦。可表姐听说她说的,真是一个半眼看她,那副不理解的神情让阁内心一凉。
   果不其然,表姐那一番劝,说什么“你二表姐的丈夫也是大她六七岁,你二表姐还是学堂里的老师呢,人家都舍下工作,跟着走了。现在人家的日子过得多好,岁数差距是问题吗?根本不是,人好才行,你也莫看低自己,人家肯主动说,就说明咱的品性端,人性好,勤劳肯吃苦,人家是知道的。”还反复说,“日子靠个人过,别人说啥是别人的事,你过不好也赖不得别人,你过得好,也不是别人说好的。都说婚姻是穿鞋,大小还是自己个知道,别人只看好看不好看,露不露脚指头,舒服不舒服的,跟好看不好看一点关系都没有。”最后反复强调说,“人品高于一切,你要认可他的人品,就给他一个机会,也给自己一个机会。机会就像给庄稼打药,打早了不管用,打晚了治不住,刚刚好的时候打,虫子最害怕。你现在就是把握你的命运,早了你俩都没想法,晚了他就和别人过了,现在就是最好的机会。”
   哼,这过日子能像打农药吗?虫子有了,我就是不睡觉,一个一个去捏,也捏死它,可他有对我不好,若村里那些人要笑话我,我又怎么去面对呀!阁边骑车边寻思。
   终于骑到村口,车轱辘又不转了,她蹲下去用棍子捅了半天,这个过程里,她遥遥地看到水簸箕那坐着的华,特意转到车子另一边,背着身弄。
   再骑上车子,很快就到了庙前。阁直感觉那群人说的,就是她和华的事。再看到巴巴看着她的华,真是一改往日远远就叫华哥的热络,低下头,拼力蹬着自行车骑了过去。
   她直感觉脑门冒汗,背后上被印了无数的目光,和密密麻麻的议论。
  
   八
   阁直接骑到了院里,把滚满泥巴的车子一支,去窗外的水盆那洗了手,就一屁股坐在织布机旁,双手蹭了蹭衣衫,吱吱呀呀地又织起了布。
   家人们看她满脸的阴郁,也不敢直接问。
   正在这时,华跑进来,站在织布机旁,他的脸涨得就像当年入伍时胸前戴的大红花一样。
   阁好像知道是谁来,故意把头扭过去,看着灰黑的墙,手里却没有停,只听哒哒,几声脆响,线绳被跑偏的梭子撞断了很多线。
   阁不得不转过头,皱着眉接线。原本利落的一挽一绕就行的,手指和心的连接线好似也断了,如何也不听使唤。阁狠狠地剜了华一眼。
   昨儿那个未眠的夜里,华想了许久,都没有想到和阁正经说话的记忆,好像更多的就是打招呼。华哥,你回来啦!华哥,你上地干活呀!华哥,吃饭了吗?阁的声音脆生生的,即便遇到陌生人也从不露怯,有着华没有的大方,得体。他甚至不知道,若阁不同意,以后再见面要如何说,若阁同意了,他们能说什么话。两个他一左一右地撕扯他的心,让他在彷徨无措中,熬过了漫长的一夜。
   阁的神情对于华来说是陌生的,还赶不上他们之前一起在地里干活,阁摔到了,受伤了,往家背草时,饿得抬不动步时的神情。华又想到刚刚回家时,一进院子就看到屋门口站着的水婶子和那个穿着花格衬衣、深蓝色长裤的女孩,他逃一般地跑到阁的家,他没有退路。他不知哪儿来的勇气,大声说:“快别织了你,行不行你就说!水婶子把潘晓玲领到家里了,我都不敢回家,给我一个准当话呀你,要真不行,我也没办法了,可就真走啦。”华拿出射击打靶时的劲儿,突突突地一猛劲儿全说出来。
   阁扭着头,对着墙,不搭理华。阁她爹娘走到内屋门口,也没敢撩开门帘,他们还没顾得上问阁到表姐家说了什么,也知道这丫头是顺毛驴,越压越犟。
   华更不知道咋办了,他后退两步,拧了好几次身子,张了好几次嘴,真是啥都没说出来,当兵时连夜急行军,大比武,复员择业时都没有这么难。华僵着身子,走吧,不甘心,不走,又好像不能再留了。
   阿桂仿佛天降神兵一样,不知打哪冒出来,华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哭不是笑不是地看着他。阿桂挤了挤眼,故作轻松地问,“华你哪天走?我去送你。”
   “两三天吧,我也没几天假。”
   阿桂捅了捅阁的肩,“说不说呀你,再不说人家走了呀!”
   “哼,你们欺负人。”阁一下子哭出来。
   华傻了眼,阿桂也不知道咋说。
   阁蹭地站起来,瞬时止住了哭泣,她仰着脸,大眼睛蒙着泪水,直直地看着比她高一头的华发问:“我听说,你们外面上班的,根本不把咱农村人当人看,你是不是也这样?”
   “怎么会?不会。我走到哪儿,也是咱村的人。我就是我,如何都不会变。”华低头看着辫子都有些散开的阁,肩膀上的补丁丝毫不影响她脸庞的清秀,他好似是第一次如此认真地看这个想要相伴一生的姑娘。
   “你比我大六岁,我一个小丫头,要答应了,别人会说,我图你上班,想进城。我从没想过要进城,我只想踏实过日子。”
   “你不嫌我大,我怎会嫌你小呢?我是上班,但上班的地方也可偏僻,比咱村人还少,还艰苦,你要跟了我,怕也别说享福,也要吃很多苦呢!”
   “我在家是一踢板凳就走,从不管闲事,也是爹娘宠着长大的。可我从不怕吃苦,我有力气,能干活,别人的穷日子能过好,我也能,就是给一大家人扛活拉套,我当旁头牯都不甘心,当驾辕的都没事,只要我选了,我就肯定能过好,没有人再敢笑话我。”
   “那你是,到底是咋想呢?”
   “你,真是,现在已经全村都知道了,我绝不能让人笑话,你要敢对我不好,哼,我就,我就……”
   阿桂见俩人都说红了脸,忙插嘴:“华这边我敢打包票,咱娘生了我没奶,我可吃他娘奶,才活下来呢,你俩有这天,就说明咱两家打那时就有缘呢!注定是一家人。阁你就别绕弯子了,别人咋说也管不了你过日子,你想咋样就咋样。”
   “哦,原来……”阁看向她娘,娘点点头。她瞬时明白了娘这两天的为难到底是为了什么,“哼,他要敢欺负我,哥你要帮我出气。”阁说完,跑进了屋,只剩下两个一起长大的大男孩,面对面地发了呆,又各顾各地跑去报喜。
   “娘,我妹同意啦!”
   “娘,别的不见啦,阁愿意啦!”
  
   九
   “娘,你和我爸结婚52年,我爸实现他当初的许诺了吗?”
   年过七旬的阁,在2022年的深秋时节,她生日那天,与女儿丽说起了这段往事。丽一直好奇地追问,我爸当时咋说,你咋想?然后呢,然后呢?
   阁看着挂在墙上的全家福,说,“成了家,我们就忙得顾不上说这些往事了,我和你爸到了没有从头到尾地说过,也只是断断续续地聊了一些。他说过,知道我跟着他会吃苦,但愿意通过努力来让我享福。我确实挺有福的。陪他走过那么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从零开始,艰苦奋斗,把你们姐妹养大,又把你们的孩子带大。他老有所乐,生病后,有咱们一起照顾,也没有受太多罪。最后的‘家’又选择的那么顺心,我们这一辈子,风风雨雨的,相依相伴的,值啦!”
   “我爸大你六岁,就注定让你一辈子,他做饭当锅台转,擦地,收拾家,他挣的钱都给你管,还趁着国家有政策,帮你买了养老保险,他总说,你一直打零工,没个稳定收入,不管谁有保障都不如自己有,你有了退休金,他最高兴。他生病了,吃不下喝不下的,那么难受,还不忘手把手地教会你做饭,看,经过我爸严苛的教学,你现在饭做得多好,再不是在厨房里炒个黄瓜炒糊了,都急哭的老太太了。现在这大环境,你要自己在家,我们也放心呀!”丽说着,内心里浮起了酸涩。
   “我永远也忘不了你爸坐在水簸箕的边上,向着村口张望的样子,在那么多人的眼光里,他可是不管不顾啦!我知道他等我,可我就偏不理他。”
   “不过当时,你心里已经有了决定,不是吗?”
   “嗯。这些年很多艰难的时候,我总想,幸好,他在水簸箕那等到了我,然后我这一辈子,不管多难多苦,只要他在我身边,我就心安。那个年代没有你们所想的爱情,只有做了选择后,要面对未来苦难的决心。他有,我也不能掉队。”
   “真好,感谢你们成为我们姐妹的父母。感谢老爸宠爱我娘和我们四姐妹这五朵金花这么多年。”丽对娘说,也对着全家福里微笑着看着这个家的爸说。
   丽就是我,华和阁是我最亲爱的父母亲。我总想,是不是在母亲的梦中,她还会看到那个坐在水簸箕沿上的青年,一如往昔,坚定地守望着。我想,母亲一定会笑意盈盈地迎上去,然后父亲会决然离开。他怎会舍得这么早带走这个宠了一辈子的女人?
   这样想,我也好像插入母亲的梦,在她刚看到坐在水簸箕那的男人后,领着她就跑。我好似听到了一声轻唤:“慢点,慢点,别摔倒。”
   我回头看到那么多温暖相处的时光,顺着水簸箕流入一个叫“家”的地方,我们都笑着看,看着看着,泪水就漫出来。

共 10513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小说将时光拉回到五十多年前,讲述了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发生在一个偏僻村庄的爱情故事。小说层层铺垫,将男女主人公难以言述的情思淋漓尽致地加以呈现。男主人公华,当兵端上了铁饭碗,帅气的他尽管家境窘迫,但是也被媒人盯上了,准备了多个候选人,而他单单看上了阁。阁呢,却忧虑着对方大自己六岁,怕人笑话自己小却上赶着,更担心自己没有文化配不上华,会遭遇华变心。层层叠叠的矛盾不断展开,作者很善于用环境描写去衬托人物心境,如阁织布断掉线头,如阁骑自行车找见多识广的表姐拿主意时路上遭遇的塞车瓦的泥泞,无不有力衬托出主人公波澜起伏的心情。水簸箕,在那儿,华望眼欲穿等着阁,阁呢,羞涩懊恼不敢目视,只得逃离。终于,华大胆表白加上小时交好的玩伴——阁的哥哥阿桂的助力,让有情人终成眷属。小说语言生动,比喻贴切,人物刻画真实鲜活,极其具有生活气息,对主人公复杂的心理通过神态语言的描写,描述得更是入木三分。小说的尾声亦是温暖人心的一笔,华与阁,恩爱一生,那个在水簸箕等待爱情的青年,宠爱了爱人一辈子,为她和孩子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而今他离去,她活在他的爱当中。小说结尾第一人称的介入,更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也让读者见识了那个年代爱情美好的模样,男女主人公的爱没有轰轰烈烈,却一世紧紧牵着手,怀揣担当责任与宽容,走过了诸多艰难,成就了一生爱恋。动人的故事,美丽的诗篇,父辈的爱情,读之千遍,依然温暖入怀。真情美文,倾情荐阅。【编辑:风逝】【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109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2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2-11-13 18:44:18
  好美的爱情故事,就来自身边,而且讲的是自己父母的故事,真切感人。男主人公华没有食言,为了对比他小六岁的阁好,为了不让阁受苦,两人结婚后,他承担起了做饭,收拾卫生的家务,一辈子都在体贴妻子,一辈子都在爱着妻子。这才是真正的爱情,爱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小说语言贴近生活,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欣赏学习了!
五十玫瑰
回复21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2-11-13 19:15:11
  谢谢亲爱的玫瑰姐姐温暖留评,父母的相依相伴,是对于我们最好的教育,我们现在大家庭和睦,团结,我想,就是这潜移默化里爱的渗透。没有什么比爱更有力量。而他们爱情的最初,是如此的质朴,母亲说起往事时,脸上的神情里,都是幸福。我想,伤感此刻已经转化成珍惜,伴我们走过最难的时光。
共 21 条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