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奇】酱香(散文)
一
母亲去乡下住了几天,回来时带回了几坛酱菜,有酱腌的碧绿如玉的黄瓜,有酱腌的莹白似雪的萝卜,还有酱腌的宛若碧罗裙的雪里蕻,母亲一一品尝之后,赞不绝口。她说,这些酱菜吃着酱香浓郁,味道醇美。素芬的酱菜手艺不错,做得一手好酱菜。
接着,母亲就开始夸赞素芬勤劳能干,待人热情,是过日子的好手。从母亲的言语中,可以感受到,素芬给母亲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素芬是我堂弟的媳妇,虽然外表并不出众,肤色黝黑,身体微胖,但为人淳朴善良,勤劳能干,现在年轻的一代都很少有人做酱菜了,而她还保持着做酱菜的习惯,并把酱香的味道传递给她的亲人,就连我的母亲,她的婶婆,她都在心里记挂着。在母亲离开乡下时,还特意送给母亲她新做的几坛酱菜,这酱菜不仅仅散发着浓郁的酱香味,还有浓浓的情感融合在了里面。
说到酱菜,那可是有着几千年的美食传承。
据史料记载,酱菜是汉族民间最常见的佐餐小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由于酱菜中富含乳酸菌,不仅有利于人体健康,而且还能促进食欲。
特别是在那个困苦的时代,在东北地区,从十一月份开始,就进入了凛冽的寒冬,除了菜窖里储藏的极少数量的大白菜和大葱,再也没有其他的新鲜蔬菜,如何度过漫长的冬季?东北的主妇们,在有限的条件下,开始想方设法改善生活,是酱菜,帮助贫困的人们提高了生活的品质。
说起酱菜,母亲可是做酱菜的高手,我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酱香氤氲中长大的,一年四季,家里的餐桌上都飘荡着浓浓的酱香味,这味道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了我的脑海之中,胜过馥郁芬芳的花香,也胜过清雅怡人的茶香,因为酱香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味蕾和舌尖上的美味,还带给我健康的身体和充足的营养,让我在快乐中茁壮成长。
可以说,酱香已经透进了我的骨子里,每闻便胃口大开,每食则狂野下饭。
二
小时候,母亲每年都会做一缸大酱,每年的腊月,母亲就开始准备做酱块。黄灿灿的大豆是我家自己栽种的,母亲将大豆从袋子倒入一个簸箕中,用手不停地扒拉着,“哗哗”作响,如一曲美妙的音乐,悦耳动听,母亲就好像在寻找金子,找的是那样仔细,她在寻找小石子,生怕这些小小的石子磕了我们的牙齿,她要保证大酱的质量和纯正,决不允许任何杂质掺入其中。母亲将挑选好的大豆放入一个大盆中用清水浸泡,经过一夜的浸泡,喝饱水的大豆,变得光滑莹润,好像婴儿的肌肤一样滑嫩水润。
屋外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母亲开始用大铁锅蒸煮泡好的黄豆,火舌温煦地舔着锅底,将汩汩的热流传递给大豆,大豆感受到了火热的情感,开始释放出袅袅的豆香,母亲继续添加柴火,直到大豆熟透绵软,呈现出淡淡的橙红。母亲说,火候很重要,需要用温火慢煮,而且还要煮透,大豆才会呈现出最可人的色彩,母亲把做大酱当做了一项重要的事业去做,做得认真而仔细,兢兢业业,毫不含糊。
母亲将烀熟的黄豆用菜刀细细地剁碎,趁着温热,用手团成一个个长方形的酱块,酱块泛着橙红的光泽,就像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那是母亲的杰作。这些酱块被母亲放置在一个个盖帘上,盖帘是父亲用一根根高粱杆制作而成的,透气性好,母亲在酱块上面盖上牛皮纸,用来遮挡灰尘,然后放到房梁上阴干,把漫长的发酵过程交给时间,直到来年的四月十八,经过几个月的发酵,酱块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滋生出绿色的绒毛,那是时间和微生物携起手来,经过共同努力,为酱块制作出了华美的霓裳羽衣,并温柔地披在了酱块的身上。
在春暖花开时节,春光明媚,院子里的桃花和杏花开得正娇艳,花香沁脾,母亲开始进入她的大酱制作工程的最后环节,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母亲首先用刷子刷掉酱块上的绒毛,然后用清水洗净,用刀将酱块剁成一个个小块,放入老屋门前的一个干净的大缸中,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入大粒盐,市场卖的大酱偏咸,而母亲做的大酱咸淡适宜,和母亲放入盐的分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母亲最后加入清冽甘甜的井水,直到没过酱块。酱缸在温暖的阳光的照晒下,开始进入再发酵的过程,酱块、盐和水在阳光的亲吻下,开始真情相拥,相互融合、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也分不出彼此,慢慢地融为了一体。
从第三天开始,母亲就开始用长长的酱耙搅拌、捣匀,每天早晚各一次,发酵的过程需要大约一个月的时间,这期间,我经常能看到母亲,在夕阳西下之时,站在酱缸前,用两只手紧紧地握着酱耙,不停地搅拌着,时而从左到右,时而从右到左,时而顺时针,时而逆时针,母亲就好像是一位站在舞台上的音乐指挥家,那酱耙就是她手里的指挥棒,酱块在指挥棒的指挥下,开始欢快地吟唱着,并伴随着音乐的节拍,跳着优雅的舞步。
天边的晚霞,投射出一道道绮丽的霞光,沐浴在霞光中的母亲,光彩照人,在我的记忆中,定格成一幅最美的剪影。
经过一个月的发酵,酱块发生了质的飞跃和蜕变,呈现出琥珀色,闪烁着橙红的熠熠光泽,酱香四溢,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浓浓的酱香味。这是一个化茧成蝶的过程,虽然过程漫长,但只要付出了辛勤和努力,就会有惊喜,就会有收获。
母亲用她勤劳的双手,制作出醇香浓郁的大酱,这缸大酱足够我们家吃一整年的。在那困苦的年代,母亲做的大酱,让平淡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母亲用大酱,做出了各种美味佳肴,那浓郁的酱香,芬芳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母亲相信,智慧和勤劳完全可以改变生活,酱香就是母亲劳动的最美结晶。这样的思想也传承于我,一生无法改变。
三
每年的春天,当青草刚刚从地里冒出嫩芽时,能看到有一玫玫如红宝石一样的小嫩芽夹在其中,几天之后,绿色的嫩芽长成青草,红色的嫩芽长成薤白,薤白在山坡、地头、果园等处随处可见,一丛丛,一簇簇,一片片,翠绿的茎叶,有点像韭菜,又好似迷你的青葱,薤白的根部有鳞茎,就像迷你的小蒜。我和哥哥一人手里提着一个小竹篮,另一只手里拿着一把小锄头,就像两只欢快的小鸟,飞到了山坡之上,一丛丛绿绿的薤白映入眼帘,我们蹲下来,开始用小铲挖掘,待泥土松动后,从土中拔出薤白,在地上摔掉根部的泥土,再装入小竹篮中,不一会儿的工夫,就装满了整个竹篮,我们提着满篮子薤白,一路欢歌笑语,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有着满满的收获感。
回家后,将薤白从篮子中倒出来,母亲将薤白用水清洗干净,洗净之后的薤白,根部的小蒜头白白的,圆圆的,亮亮的,就像一个个珠圆玉润的珍珠,看着赏心悦目,母亲拌上大酱和味素,就做成了酱香浓郁的小菜,早上喝稀粥时,搭配着酱香薤白,特别下饭,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薤白是大自然给人们的最美馈赠。
夏天时,菜园里的各种蔬菜相续成熟,清晨时分,母亲提着小竹篮,从菜园中采摘下紫莹莹的茄子,饱满圆润的茄子,上面还悬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母亲将茄子清洗干净,上锅蒸熟,用刀切成细细的长条,然后拌上大酱、蒜末、香菜、味素,就做成了一道蒜香浓郁的酱香茄子,就着高粱米水饭吃,好吃极了,有了酱香茄子,炎热的天气,也不会影响食欲。
有时候,母亲从菜园里采摘下一些翠绿的生菜或者小葱,清洗干净了,蘸着大酱吃,非常爽口,有了大酱,简单的生活也变得有滋有味,活色生香。村里不是每户人家都做大酱,母亲看到谁家如果没有做大酱,就会盛装一坛子送过去,那些乡亲们,都夸奖母亲做的大酱非常美味。
秋天时,菜园里的白菜、萝卜、辣椒相继成熟,母亲把白菜腌制成酸菜,萝卜腌制成酱萝卜,辣椒叶和雪里蕻被母亲做成了酱菜,我对母亲制作酱辣椒叶的印象特别深刻。
母亲将红红的如珊瑚一样的辣椒采摘下来,用线串成一串串悬挂在屋檐下晾晒。
然后把辣椒叶连同那些小小的如翡翠一样的小辣椒采摘下来,用水清洗干净后,用开水焯一下,沥干水分后,放入一个干净的坛子中备用。
接着,开始做酱汁,锅烧热后,加入少许豆油,放入一些大酱,撒入红红的辣椒碎、蒜末和姜片,锅里发出“滋啦”的声音,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蒜香味,母亲再放入酱油、少许香油、花椒粉和大料,烧开后慢火熬制三五分钟,酱汁就做好了。
最后,将凉透的酱汁倒入装有辣椒叶的坛子中,经过一夜的浸润,辣椒叶裹着红色的辣椒碎,在酱汁的浸润下,美艳动人,吃着口感柔滑,酱香味浓郁,鲜香醇美。普通的辣椒叶,在母亲的妙手下,成为了一道舌尖上的美味,我们全家人都喜欢吃。有的亲戚来我家,母亲除了做一些美味佳肴款待客人之外,还会端上一盘辣椒叶酱菜,客人们品尝之后,都赞不绝口,问母亲是怎么做的,母亲就把制作的方法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母亲做的酱香辣椒叶非常美味,丰富了我的味蕾,但我最喜欢吃的,是母亲以鱼和豆腐为食材,加入大酱做调料做出的鱼香豆腐,那种醇美的酱香味道,让我念念不忘,还有鱼香豆腐背后的故事,更是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四
那是一年夏天的早上,邻居翠华婶来我家借打药的机器,和母亲说起她婆婆生病的事。
“三嫂,婆婆昨天一天没吃东西,今天早饭也没吃,真让人着急,可别有个三长两短。”翠华婶一边说,一边唉声叹气。
“你婆婆生病了?我前几天在街上看到她,看着精神挺好的呀!”母亲感觉很惊讶。
“前天,婆婆去山上采摘黄花菜,回来时挨雨淋了,当晚就有些发烧,吃了退烧药,烧退了,但没有食欲,我今早特意做的热面,里面还放了两个鸡蛋,但婆婆一口也没动。”翠华婶脸上流露出忧郁的神情,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孝顺的儿媳妇。
翠华婶的婆婆刘奶奶为人和蔼可亲,妈妈领我去她家时,她还给我糖果吃,说心里话,我真不希望刘奶奶有个三长两短,但我又无能为力。
翠华婶走后,母亲对父亲说,你去海里钓几条鱼回来,我今天做鱼香豆腐,刘大娘病了,以前她吃过我做的鱼香豆腐,说做得好吃。父亲听完母亲的话,二话没说,就开始准备钓鱼的渔具,我也想跟着父亲去海上,但却被母亲制止了,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父亲骑着自行车走远了。
“你别去海上了,交给你一个任务。”母亲说。
“什么任务?”我好奇地问。
“我一会儿去地里干活,你听到街上有卖豆腐的,买二斤豆腐回来,等我回来做鱼香豆腐吃。”母亲一边说着,一边从抽屉里取出一个黑色的钱包,从中抽出两元钱递给我。
母亲走后不久,街上就传来了“梆梆梆”的敲竹板的声音,根据经验,我知道那是卖豆腐的小贩来了。我一手拿着钱,一手拿着小铝盆,飞快地跑到了街上。
“叔叔,给我称二斤豆腐。”
“好嘞!”卖豆腐的叔叔一刀下去,平称,他又添了一小块,直到秤杆高高地翘起。
我端着豆腐,小心翼翼地走回家,放下豆腐,等着父母回来。
最先回来的是父亲,只见父亲手里提着鱼桶,里面有好几条活蹦乱跳的大鱼,还有几个活泼可爱的小螃蟹。父亲将鱼从鱼桶中倒出来,装入了一个大盆中,把小螃蟹挑出来,放入一个有水的小盆里给我玩,然后,父亲开始清理那几条鱼。
当父亲把鱼清理干净,母亲也从田地里回来了,她把手洗干净,先把米用另一口锅煮上,由父亲负责烧火做饭。
母亲开始准备做鱼香豆腐,她先将鱼切成鱼段,把豆腐切成大小均等的小方块,葱姜蒜切成碎末备用。
母亲将锅烧热,加入少许油,再放入一大勺大酱,撒入葱姜蒜煸炒,锅里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一股浓烈的酱香味裹挟着葱花的味道,在厨房里四处乱窜,母亲放入切好的鱼段,小火慢煎一会儿,然后滴入料酒,再注入清水,将切好的豆腐块轻柔地滑入锅中,中火慢炖,差不多二十多分钟的时间,一道酱香浓郁味道鲜美的鱼香豆腐就做好了,厨房里飘荡着饭菜的袅袅香味,并顺着门缝溜出到了屋外。
母亲用大碗盛装满满的一碗鱼香豆腐,又用另一个大碗盛装一碗刚做好的喷香的米饭,把饭菜放在一个竹篮里,急匆匆地给刘奶奶送去了。
过了差不多半个小时,母亲回来了,她的脸上带着微笑,对父亲说,刘大娘一看到鱼香豆腐,就有了食欲,她吃了小半碗饭,还吃了两块鱼段和几块豆腐,边吃边说我做得好吃。父亲听了母亲的一番叙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那天母亲做的鱼香豆腐特别好吃,因为有爱的味道融入了其中。第二天,刘叔叔特意来我家向我妈道谢,说刘奶奶非常喜欢妈妈做的鱼香豆腐,早上就着剩下的鱼香豆腐,吃了一碗稀饭,看来身体无大碍了。接着说道:“三嫂,你的鱼香豆腐简直就是神药啊,比啥药都管用!”母亲听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就像两朵菊花盛开在母亲的脸上,金色的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了母亲的身上,就像佛光一样,沐浴在金辉中的母亲,看起来美丽而温婉。
五
这里的超市很少能看到酱菜,只有玻璃瓶装的咸黄瓜,小小的,绿绿的,泊在清清的盐水中,就像清汤寡水的面条,不用品尝,就知道没有味道。我从来没有买过,因为吃过母亲做的酱香浓郁的菜肴,又怎么会对这样的咸黄瓜感兴趣呢?就像见过了大海,又怎么会对一条小溪动容呢?
好想念母亲做的大酱和酱菜,那浓郁的酱香味已经融入了我的血脉,深深地镌刻在了我的脑海。在那个贫困的年代,母亲用她勤劳的双手,酿制出浓郁的酱香,馨香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平淡困苦的生活,因为有了母亲酿制的酱香而变得丰富丰彩,呈现出诗意般的美好,足够我用一生去回味。
美美的酱香,那么有穿透力,穿越时空,从那时飘香到现在,从故乡飘香到海外。所谓的乡愁,在我心中,都是那些具体的东西,包括一缕绳子,一池青菜,一片雪花,一棵树木,更有着一道酱香菜。
一幅画面凝固在了我的脑海,在夕阳的余晖中,母亲手里握着长长的酱耙,在用力地搅拌着,瑰丽的霞光落在母亲的身上,定格成一幅最美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