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翰】刍议刘书记的“亏欠”与委屈(随笔)
最近,河南郑州某社区党总支书记刘红英同志,在郑州市新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自己因奋战在防疫一线而错过了自己女儿十八岁“成人礼”而深感内疚的“感人事迹”,不但没有感动听众,反而引来一片非议而上了热搜,引来网民千般解读、万般评说。
有网民调侃:刘书记的女儿真可谓金枝玉叶!区区一个普通百姓闻所未闻的什么“成人礼”就胜过疫情之下千百万市民的安危!更有网民直截了当责问:身为社区书记,没有反思疫情之下防控与保障措施的得失,却因“亏欠”了女儿一个“成人礼”而内疚,籍此煽情,向市民表功邀宠,责任何在?担当何在?对此,刘书记甚感委屈!
其实,刘书记的发言,我相信其本意并非是“表功邀宠”,只是想籍此说明疫情之下,奋战在防控一线的各级政府官员的辛苦,表达公仆们在疫情面前“舍小家顾大家”的忘我精神和高尚品格罢了——她只不过是把长久以来宣传领导干部勤勉事迹和光辉形象的一贯套路与“范文格式”套用在了自己身上而适得其反,有了故意煽情之嫌,引起网民反感罢了!
当我们翻开报纸、杂志,打开网络媒体,大凡宣传清正廉洁领导人的文章中,总免不了有这样一些话:多年来,“他感到最对不起的,是自己的家人”,原因是他有职有权有为自己亲属子女等家人谋取好处私利的条件却没有,于是感到“深深地内疚”,感到“对不起”自己的亲人……读来叫人感到这些“清官廉吏”在大公无私之余,最终还是流露出了一些难以名状的无可奈何之意,甚或还有些后悔之叹!若照此逻辑,当了“官”为亲属子女谋好处,谋私利,似乎理所当然,不然,为什么会有“对不起”之感呢?这心灵深处的“常人味”或“人情味”符合共产党的宗旨、信仰及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心怀胸襟么?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敢以天下为已任的清官廉吏,但却从未听到哪位清官廉吏因未给自己的妻儿老小谋到好处,或者因为“先天下之忧而忧”而错过亲属子女诸如“成人礼”之类最终于心灵上有了“对不起”亲人的愧疚之感,听到的是他们在义利面前,为民族、为社稷、为百姓安危而舍利取义,乃至英勇献身,甚至累及妻子儿女性命所表现出来的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凛然正气和无比的自豪感!当包文正大义灭亲,斩杀他那胡作非为而又与他情同手足的侄儿时,面对恩重如山的嫂娘,他没有产生丝毫“对不起”的愧疚感,产生的只是对嫂娘老失所养、骨肉离别的同情和为包门出了“逆子”而感痛惜的情绪。因此,他才能甘替侄儿承担为嫂娘“披麻带孝”送终的义务,也要斩掉犯下死罪的侄儿。倘若包文正当时尚存一丝“对不起”嫂娘、侄儿的情绪,谁能保证他在办案的关键时刻能经得起“亲情”的考验而不会为侄儿寻找一条可以偷生的空隙而践踏法律呢?还有,身为万民敬仰的领袖毛泽东,当听到爱子血染朝鲜战场的噩耗时,世人有谁看到他为自己当初亲手将爱子送往战场而产生对不起儿子、对不起为中国革命献出青春的爱子的生母、自已的结发爱妻杨开慧的愧疚感呢?我们看到的,是他在饱受中年丧子的悲痛中,更多的是为自己有一位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英雄儿子而感骄傲的坦荡胸怀!因为他清楚,他的儿子是为正义而死的,是死的其所!因此,他没有借助自己领袖的地位和权势,为儿子谋得一个将尸骨搬回故士的“好处”而让儿子永远的和千千万万名英勇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一道安息在了异国他乡……
相形之下,我们在宣传一些领导干部时,总忘不了去大书特书他们为“官”多年,而妻子依然恪守清贫,子女没有受到庇荫而或依靠自己的艰苦努力创造业绩,或仍然平平常常艰难度日,且每想起这些,领导们大都有“眼睛湿润”产生“对不起”亲人之感。人们不禁要问,他们当了“官”,给妻子儿女带来了什么伤害,或者说牺牲了自己家人的什么利益而有“对不起”人之感,使他们面对亲人倍感内疚?难道是仅仅因为自己未能借助已所拥有的地位和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家人谋到别人难以谋到或本就不该谋到的利益或者“东风”之类发财、发达的机会不成?倘若此,更要问,共产党人做“官”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再者,普通老百姓除了给子女以血肉之躯外,辛苦一生,留给子女的,大都是除了为生计而“一生辛苦”之外,别无所有,难道他们更“对不起”儿女,更应遗恨终生不成?
说了上述一大堆,并非是要否定时下那些被宣传为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模范领导人物。其实,我相信绝大多数优秀的领导干部也并非就有上述之类的“对不起”,他们为党为人民是无怨无悔的!只所以要说这么些,无非是想给我们的宣传工作“卖”一支“清凉油”:任何不合常理、逻辑而矫揉造作出来的“情感”,非但不能“丰满英雄模范人物的血肉”,充分地表达出他们内心世界的“人情味”,反而还会适得其反,产生不可低估的负而影响,郑州刘书记就是例证!到此,还是想用一句老话来结束本文:真实客观,忠于生活,是宣传报道的灵魂与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