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奇】文成纳福宴(散文)
自古,中国就有各种纳福的民俗,纳福成为百姓祈求幸福,追求安康的生活主题。他们的“纳福”也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总是充满着生动的仪式感,其场景之壮观,其投入之巨大,令人陶醉。其中,像我们浙江文成的纳福宴,就是传承至今的生动民俗。
一
味蕾敏感挑剔,而且记忆也特别。为了满足味蕾,人们在不断追求着。
文成的纳福宴,总是令人魂牵梦萦。
多年在外闯荡,吃过许多美食,总是忘不了家乡的纳福宴。
汉字的“家”字,部首是“宀”,象形房屋,下半部是“豕”。意思是说:房屋下有豕等于有家,豕是猪,即财富。因此家家养猪,猪是财神登万户,燕为春使舞千家。很多家的大门写着这副楹联。猪方言叫“讷讷彘”“讷讷祉”,有招富纳福之意。纳福宴也叫“杀猪宴”、“杀猪丧”、“讷富宴”、“纳福宴”。说法很绕口,可透着地道的美感。
家乡文成,崇山峻岭,溪泉奔流,山清水秀,环境清幽,鸟语花香,人杰地灵,民风淳朴,钟灵毓秀。不仅有中华第一高瀑、龙麒源、铜铃壶穴、百丈漈-飞云湖5A景区等自然景观,而且出了大明军师刘基刘伯温、文化名人赵超构等。是“天下第六福地”,老革命根据地县,浙江首个“国际漫城”,飞云湖是温州的大水缸。几百条古道红枫如火把,点燃了山里人红红火火的生活。来过这里的人都感叹,真像世外桃源!我总是把纳福宴归结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去寻找它的厚重感。
正是得益于这里的环境,山泉灌溉的庄稼特别可口,养大的禽畜肉味特别香甜。不仅有粉丝、拉面、索面、山蕨、腌笋、番薯枣、糯米山药等山珍,还有鲤鱼、小虾、溪螺、泥鳅、鳝鱼、田螺等水货,更有树头果子多多,尽可享受。好山好水,好果好粮,才养得起一口好猪嘛。
我在富岙桥村长大,我们村真是上天恩赐的深山桃源,山多地广,水源充足,可谓“大水不漂流,大晒不绝收”。正常情况下,家家户户都有余粮,特别是番薯丝、马铃薯、青菜、瓜类植物等多得简直无法处理,这也为我们饲养家禽家畜创造了有利条件。养几头猪是必须的。一是可以把多余的粮食消耗掉,甚至剩饭剩菜都可以给猪吃。二是积少成多,把猪卖掉可积蓄一大笔钱。三是办几桌杀猪宴,热闹一下,感谢乡亲邻里的帮助关照。四是提几刀猪肉“伴手”到亲戚家串门,叙叙旧,聊聊家常。五是猪板油和肥肉熬油就可以解决自家一年的食用油。六是可以经常吃到自家腌制的咸猪肉解馋。好处多多,不胜枚举哦。
村镇传出的声音,是文成最生动的音乐,而且,还是有着厚重内容的音乐。还没到冬月,村里就听到另一种声音了。那是猪的嘶嚎。这声音似乎有点惨烈,但山里人喜欢听。有点不舍,都被幸福稀释了。我期待的是与这熟悉的声音一并而来的纳福宴。
二
文成的纳福宴是最让人回味无穷的,在今天食材供应充足、便捷的时代,文成人对本土猪纳福宴仍情有独钟。直到现在,我的家乡文成黄坦镇,办红白喜宴,没有本土猪纳福宴菜就开不了席。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养几头本土猪,用以招待答谢亲友。让亲友吃本土新鲜猪肉是招待的最高礼节。
文成纳福宴的食材是猪,猪的故事也融入了纳福宴。传说,有一次,刘伯温带太子去散步,太子看到猪就问刘伯温:“先生,这是什么?”刘伯温回答:“这是猪。”太子又问:“猪长大有什么用?”刘伯温说:“这猪嘛,小的养养大,大的杀了吃。”回家后朱元璋问太子:“今天先生都教你些什么?”太子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生性多疑的朱元璋顿时脸色凝重,自语揣摩着“这朱嘛,小的养养大,大的杀了吃”的含义:这不是要灭我们朱氏吗?遂起杀刘之心。“猪”与“朱”同音,这是同音惹的祸。当然这是个传说故事,不能当真。
想想找个故事很好笑,就像一个童话那般,也许,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文成名人,格外器重纳福宴了,未可知。
纳福宴还有好兆头,所以,无论贫富,遇到大事,一定要准备一席纳福宴。我们这一带也有人把猪叫做“讷讷爹”,就是人们伺候猪像伺候爹一样耐心周到,小心恭敬,希望猪多吃多睡快快长大长肥,给主人带来财富带来福气。
文成有一种独特的地方良种土猪,类似“二花脸猪”的文成安白猪,耳朵大得能遮住眼睛,两只耳朵与脸颊构成了一幅戏剧花脸的抽象图,它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这种猪的特点是肚子大,肥肉多,油性好。在古时候,猪肉是贵重商品,一般家庭最好能买点肥肉,炸出油来,补充孩子、孕妇、老人的营养。猪肉,只有过年过节时才可以享用一点。这种肥肉型猪曾经在浙南山区各县普遍养殖,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眼下纯种的安白猪只有在文成还保有一定家养量。文成安白猪的猪肉用来做红烧肉、猪脚煲、白切肉,还有与山货一齐配伍做菜,那叫一个戒不掉的“香甜”。吃上一口,终生难忘。地道的食材,是纳福宴持久不衰的根本,所以,即使安白猪的产肉量不高,人们也不愿做改良,生怕一杂种了,猪肉的口感味道也变了,这不是保守,是为了保住那一道特别的口味。
三
准备纳福宴有着隆重的仪式,这个仪式一直铭记在每一个文成人的心中。
我儿时虽然也能常吃到腌猪肉,但总是忘不了杀猪宴上吃到的新鲜猪肉及其那些菜。最让人期待的仍然是吃纳福宴这一天。杀猪日子定下后,爸爸会提前两天做好准备工作。要洗干净放猪肉的竹篮,洗净并用水浸泡木盆,以防裂开使猪血流失。待宰的猪提前一天不让进食,只是在早上给喝米汤,中午和晚上就只喝水了。到了晚上,杀猪师傅过来在我家吃过晚饭,再去猪圈看看猪,做些准备工作,就去睡觉养精蓄锐。爸爸做完家务,将水装满两个大锅,督促我们弟妹做完作业早点睡。我们心里老想着杀猪宴的美味,哪睡得着呢?到了夜里十二点多,爸妈起来烧杀猪用的开水。不久,我就听到猪的嚎叫声,心里有些害怕,有些悲伤,但又有些喜悦,这些情感既复杂又单纯。等我再次醒来,就是期待许久的杀猪宴正式忙活起来了。此时,天还没透亮,家里已经满满当当几十人在了,他们大多是周围的邻居乡亲,大家都拖家带口地来了。文成的纳福宴主菜一定是猪肉了。还有猪血、猪杂、煮豆腐。猪杂是大肠,小肠,猪肝等混在一起煮的,加入自家制作的菜干(主要有菜头爪、猫爪豆、豇豆、四季豆、芥菜、生菜、笋干、黄花菜干等)、老酒、土酱,配上山姜、小葱,香气早就溢满屋。满满烧了几大锅,就四个菜,猪肉、猪血、猪杂、煮豆腐。每桌上四个菜,菜是边吃边续的,饭自由勺。朴实的村民,一碗接一碗,抹着嘴巴叫着好吃,有肉有饭,整个屋子热气腾腾,笑语声声。肥肉肥而不腻,瘦肉柔而不硬,鲜甜可口,香气扑鼻,令人终生铭记!吃完纳福宴,有的乡亲还打几刀猪肉买回去同家人分享“福气”,纳福纳福,纳富纳富。听说村里像二叔二婶等好几对夫妻初识是在纳福宴上认识走到一起的。真不愧是纳福宴,吃吃纳福宴就找到了幸福啊!
小时候我并不懂得“纳福”的意思,但吃纳福宴的滋味好,我便愿为纳福宴而打猪草,也许,打猪草就是纳福吧,这种劳动概念的灌输,不是强加,也不是强迫,而是潜移默化。我非常自觉地帮忙家里养猪,是从小看着猪一头又一头长大的,也把它当成小伙伴。经常要到村里去照看偷跑而出的猪,在外面吃草,但不能毁坏庄稼,一招唤“啰啰”,它就抬起头看一下,然后屁颠屁颠地跟回来;我时不时打些猪草、采些桑叶回来给它换换口味,夏天赶它去沟里洗澡、烧了树枝来熏驱蚊蝇。所以,杀猪时,心情就变得有些复杂。但,那头猪是我用野菜野草喂养大的,一种自豪感充溢内心,甚至看着宰猪,我都觉得自己的主人。
四
粮猪定天下。有粮食,人就生活得踏实自信。有毛猪,手头就显得宽绰灵动。养好猪,就是持家有道的表现。养猪,显示的是人们的智慧,猪是存钱聚宝盆,也是生态清道夫。猪食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能让乡村的资源循环利用、生态闭环维护,猪圈排泄物堆烂成肥还于田园。老家的人常说,嘴里不唤“猪猡猪猡”,日子就没劲,我想,养猪是在致富途径很狭窄的年代的唯一可行之路吧。
杀猪宴后,会剩下一些猪肉,我家就会腌制起来,制成各种腌晒肉。遇到临时有稀客上门,山路不便去远处集市,就用腌肉与各种山货配伍,自家的特色菜随时就能端几碗出来,主客两相悦。还有淡季、歉年,腌肉又把各种酿晒的菜干、笋干、土酱等“储备家资”的味觉总体提振起来,总能冲淡各种苦难与意外的尴尬。在那时,才感觉家乡是真正天人合一、怡然自乐的桃源。
可是,为了保护温州大水缸,本地县政府禁止农户饲养家禽家畜。有二十多年没有吃纳福宴了。纳福宴也消失了,可纳福宴的美味却铭记一直铭记在心中。
近几年由于疫情原因,猪肉供给产生危机。为了人们能吃上放心猪肉,本地政府鼓励农户可以养少量本地土猪,以满足生活需要。纳福宴又闹文成了!
有市场,好品质卖好价,传统养殖就可以稳定,本土猪种就可以科学地提纯复壮。据说,有志青年谢文真回乡创业,利用他在市菜篮子工程打拼多年的经验、人脉、技术,准备专门推广本土猪肉产品,带动家乡乃至周边山区县的本土散养猪发展,为杀猪宴提供充足的原料资源。同时为瓯味文成特色预制菜提供专门部位食材,再带动文成的菜干、笋干、土酱等这些杀猪宴顶级配伍食材特色山货的生产。我甚为欣慰,又可以吃到久违的文成杀猪宴了。
我相信,文成的猪,文成的菜干,文成的山泉水,将对猪肉烹饪产生神秘的福地效应。纳福宴又端回文成人的餐桌,不久,再逐步推向各地。让每个人都能便捷、放心地吃到乡愁味的好猪肉,从杀猪宴中体验、满足情感的愉悦和精神上的升华。
燕衔喜信春光好,猪拱农门幸福长。农村有志青年要带动乡亲们大量养猪致富,使舌尖上的美味让更多人百吃不厌。办纳福宴的习俗又在文成得到传承下去了!纳福宴永远不会在文成消失,因为纳福宴是文成的非遗,承载着文成人太多太浓的情感。
原创首发江山文学网,白玄写于2022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