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时光】澹烟疏雨落花天(征文·随笔)

编辑推荐 【流年·时光】澹烟疏雨落花天(征文·随笔)


作者:一海明月 秀才,2701.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634发表时间:2022-11-16 17:25:58

【流年·时光】澹烟疏雨落花天(征文·随笔)
   公元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
   俞樾,俞平伯的曾祖父,那年,正好三十而立。赴京参加进士复试,在应答诗题《澹烟疏雨落花天》时,赋五言诗一首,起句是:“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
   当时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曾国藩。书载曾大人,仅仅看到第一句,心情大悦,可谓慧眼识珠,大加赞赏。俞樾原来只排19名,曾国藩说俞樾的诗:属于罕见力作,弘扬家国主旋律。结果毫无疑问把俞樾的试卷列为殿试第一名,赐进士出身,入翰林院。入翰林院等于进入了国务院,清朝翰林院学士从属二品,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干部。
   这是我在俞楼读到的知识。
   俗话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自落户杭州,我就没有把杭州当成风景,而是一天三餐的家乡。但朋友来了,尤其是爱好篆刻的文友,自当要带友人去西湖走走。第一站自然是西泠印社,第二站就是俞楼。
   从孤山南麓的西泠印社出来,靠右走五十米左右,有一块很大的草坪,草坪中间有两株高大的树:一棵是香樟树,一棵是木兰树。再往前走几步,就可以看见一座两层三开间、灰墙黑瓦的中式楼房,掩映于绿荫树丛中,这就是一代国学大师俞樾以及他的后人——著名诗人、学者、红学家俞平伯的故居,人称“俞楼”,现改名“俞曲园纪念馆”。
   我好奇的是曾国藩为什么如此赏识“花落春仍在”这样一句看似非常普通的诗句。仔细琢磨,又似方然醒悟,哲理深邃之感,令人无限遐想。以此类推,我们还可以说:亲人走了,亲情还在;友人散了,友情还在;伟人去了,思想还在!等等。由此看来,曾大人的赏识,实在情理之中。
  
   二
   俞樾生于1821年,道光元年,自号曲园居士,浙江省德清县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章太炎、吴昌硕等皆是其弟子。在任翰林院编修期间(翰林院,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和社会科学院)受到咸丰皇帝的赏识,曾任河南学政(相当于今日省教育厅长)。1857年,36岁的俞樾,在河南学政岗位上,突遭曾是同僚的御史曹登庸的弹劾,说俞樾“试题割裂经义”,结果被罢职。后携家南归,移居苏州。潜心学术40余载,主讲苏州紫阳书院和上海求志书院。俞樾在苏州期间,建了一个“曲园”,筑了一个“春在堂”。其含义分别是“曲则全”和“花落春仍在”之意,自号“曲园居士”。俞樾在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以及音律、训诂、书法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讲学影响很大、不仅深得国内学界重视,而且声名远播东瀛日本。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明治大学教授德田武来杭州讲学,专程前往西湖三台山下俞樾墓敬诣拜祭。德田教授说,俞樾曾应日本友人岸田国华之请,为日本诗人选诗5000余首,定名为《东瀛诗选》,这部诗集在日本影响颇大。编订诗集后又撰写《东瀛诗论》2卷,后收入《春在堂全书》。俞樾的日本学生中最为知名的井上陈政。清光绪10年,公元1884年,井上陈政作为日本大藏省官费生游学中国,因倾慕俞樾的道德文章,愿拜在门下求学。当时的诂经精舍,并无招收外国学生的先例,所以俞樾再三推辞。无奈井上陈政一片真诚,俞樾破例收下这位日本学生。学习三年后,井上陈政任日本驻大清国参赞。两人一直维持师生情谊,直到1900年井上陈政离世于北京。
   因此,当时的浙江巡抚马新贻亲赴苏州,敦请俞樾出任江南著名书院——杭州诂经精舍山长并兼管浙江书局。
   1868年,俞樾来到杭州。他在诂经精舍著书讲学30余年,前后受业门生多达3000人,其中不乏许多很有成就的学生,如前面提到的章太炎、吴昌硕等。在这些学生中,有一位特别体贴入微的弟子叫徐花龙,官至兵部侍郎(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副部长)。他见老师一家老小都还在苏州曲园,自己孤独住在孤山精舍,于是便发动弟子捐资,于光绪三年即公元1877年,在孤山西泠桥边上,六一泉侧边,建造了一座中式二层楼房,这就是今日的俞楼。
   俞楼,从此成为俞樾在杭州的家,也成为文人雅集的著名场所。从俞楼走出了多位举人,包括许多著名学者。其中最最有名的还是走出了著名词人俞陛云、红学家俞平伯,前者是俞樾的孙儿,后者是曾孙。
  
   三
   俞平伯是俞樾最疼爱的长曾孙。1900年,俞平伯在苏州出生时,俞樾已经八十高龄了。俞平伯儿时爱拿笔东涂西抹,俞樾,便自制描红纸,诱使他涂抹三字经。有诗为记:“娇小曾孙爱如珍,怜他涂抹未停匀;晨窗日日磨丹砚,描纸亲书上大人。”
   俞平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享誉文坛,是一位热忱的爱国学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多年。当年,他和朱自清共游南京秦淮河,曾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各写一篇散文,轰动文坛。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作品有:红学研究著作《红楼梦研究》,诗集《冬夜》《古槐书屋间》,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等。在古典诗词研究方面,著有《读词偶得》《清真词释》《读诗札记》等重要著作。新时期以来,依然致力于文学创作和红学研究,直到1990年以九十高龄逝世。
   我案头有一本《读词偶得》特别欣赏先生对词的独特解释。如解释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俞先生说:“此作清丽婉畅,真天生好言语,为人人所共见。”
   再如解释李后主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俞先生说:“奇语霹空而下,以传诵久,视若恒言矣。日日以泪洗面,遂不觉而厌春秋之长。一气读下,竟不见有章法。后主又乌知所谓章法哉,而自然有了章法,情生文也。”
   俞平伯与俞楼,有着一段短暂而深远的情缘。1920年4月,俞平伯从英国留学回来,受聘于杭州第一师范学院,和夫人客居杭州。当时的俞楼因俞樾晚年回到苏州而荒芜。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24年,俞平伯才得以入住俞楼。入住后的第二天,他在《湖楼小撷》无比欣喜地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这是我们初入居湖楼后的第一个春晨。昨儿乍来,便整整下了半宵潺湲的雨。今儿醒后,从疏疏朗朗的白罗帐里,窥见山上绛桃花的繁蕊,斗然的明艳欲流。因她尽迷离于醒睡之间,我只得独自的抽身而起。
   今朝待醒的时光,耳际再不闻沉厉的厂笛和慌忙的校钟,唯有聒碎妙闲的鸟声一片,密接着恋枕依依衾的甜梦。”
   杭州西湖,明媚的春天。作者的耳边不再有沉厉的厂笛和慌忙的校钟,唯有聒碎妙闲的鸟声一片,刹那间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一种得到宽余的感觉油然而生。夜来的一场春雨,山上原先缀满绛紫色小蕊的桃花,一夜间变成了半株绯赤的繁英。是的,在日常忙迫的生活中,人们往往不会明显地感到春天什么时候来到了自己身边,什么时候又匆匆地走了过去,只有身心都感到完全自由的情况下,才会发现自然界万物的变化。
   1925年,俞平伯离开杭州,回到北京任职燕京大学。虽然,只在俞楼待了短短的九个月,俞楼却带给俞平伯无限惊喜,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留下了《西湖的六月十八夜》《竹萧声的西湖》《忆江南》《西泠桥上卖甘蔗》等一篇篇美文。
   朱自清说,俞平伯是和西湖“粘”在一起的。回到北京后很多年,俞平伯对西湖,对俞楼,总有一种茫茫无际的依恋,一种在夕阳光里,街灯影旁的依恋。
   俞平伯的夫人许宝驯,是俞平伯的母亲许之仙的侄女,也是杭州书香大家出身,自小受过良好的文化熏陶,唱起昆曲字正腔圆,还能填词度曲。1922年,俞平伯创作出版的第一部新诗集《冬夜》,就由夫人亲手誊写过两遍。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夫唱妇随,唱曲吹笛,填词谱曲,真正的神仙眷侣一般。
   我书橱有一本俞先生的朋友王湜华撰写的《俞平伯的后半生》。书中有一段文字特别感动。俞平伯夫妇在干校从事的劳动是:搓捻麻绳。时间长度是:1970年6月3日到1971年1月2日。
   俞平伯先生在日记中是这样总结自己这一时期的劳动成果:
   共绩麻绳一百五十三卷(内九、十两个月停工待料),每卷三丈两尺。宝驯绩十七卷,叉粗麻辫二根。
   时年,俞平伯71岁,夫人75岁。
   这样的成果,对一位世代只会握笔撰文写诗的文人之手来说,对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来说,该有多么的不容易啊!粗算算,五个月,搓出近五百丈的麻绳,即平均每月一千尺,要是不认真,要是没有对技术的钻研精神,掌握一定的技巧,这样的成绩恐怕青年人也出不了。这里是不是也有相濡以沫的爱情力量了。我想,肯定有。
  
   四
   我们回头再来说俞樾。
   俞樾的结发妻子文玉,是他青梅竹马的表姐。1839年,俞樾十九岁,与文玉成婚,两人情深意重,辗转流徙,不离不弃。在考取功名之前,俞樾一直四处教书,文玉在家侍奉老人,抚养孩子,她每次给俞樾写信都说家里一切安好,让他照顾好自己从不写自己的压力和难处。
   1850年,在得知丈夫部考第一喜讯后,文玉在信中回了一首诗:“耐得人间雪与霜,百花头上尔先香。清风自有神仙骨,冷艳偏宜到玉堂。”短诗既是恭喜又是警醒,并提醒丈夫要像梅花一样傲骨铮铮。
   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好女人,看来俞氏家风文风,一脉相承,名副其实,后继有人。
   五言诗,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个字构成。相对于其它诗体,五言诗更能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
   在俞楼,我读到了“花落春仍在”的诗作全文:
   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
   淡浓烟尽活,疏密雨俱香。
   鹤壁何嫌缓,鸠呼未觉忙。
   峰鬓添隐约,水面总文章。
   玉气浮时暖,珠痕滴处凉。
   白描烦画手,红瘦助吟肠。
   深护蔷薇架,斜侵薜荔墙。
   此中鸿帝泽,岂仅赋山庄。
   因为“花落春仍在”佳句的名声,后来俞樾在苏州营建屋舍,名称就叫做“春在堂”。晚年自编文集称《春在堂全书》。
  
   澹烟疏雨落花天,这个诗题来自唐代诗人牟融的一首七律。牟融,唐代诗人,字,号不详。也就是说,牟融人不出名,但诗作却流传下来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唐诗,诗品的好与不好,与名人关系不大。
   牟融的这首诗,诗题叫做《陈使君山庄》,全诗如下:
   新卜幽居地自偏,士林争羡使君贤。
   数椽潇洒临溪屋,十亩膏腴附郭田。
   流水断桥芳草路,淡烟疏雨落花天。
   秋成准拟重来此,沉醉何妨一榻眠。
  
   诗意大致表达的是一种离开俗世片刻来此地得以悠闲一番的惬意心情。意境与东晋诗人陶渊明《饮酒(其五)》类似。不妨对照阅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此诗主要是表达诗人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思想情感。
   一句话,淡烟疏雨落花天,心远地自偏,花落春仍在等说得其实都是一种意境:心灵自由不受外物所役,沉醉何妨一榻眠!
  
   后记:
   这篇随笔放在自己的日记里有一两年了,前天读到墨痕老师的散文《我且虚度这金子般的光阴》,其实也希望自己心灵的自由,不受外物所役,这是知识分子的共性。
   往事如烟,逝水流年。在西湖俞楼,我读到了一种心灵奔放的自由,这种自由,不受季节的奴役,心有春天,四季如春。

共 460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风吹过,拂动树叶沙沙;雁飞过,留下鸣啭袅袅。历史名人走过的岁月,留下许多千古佳话。作者开篇就以道光三十年俞樾进士复试作品为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大为赞赏入笔,引出俞楼,从而拉开了介绍俞楼主人的美丽诗篇。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俞樾的生平以及俞楼的由来,略写了俞楼走出的其他名人,如俞樾的孙儿著名词人俞陛云。 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俞樾最疼爱的长曾孙——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俞平伯的显赫业绩,在此作者以自身的阅读体验来热情赞美俞伯平先生对词的独特解释,并以典型例子为证。 作者一反他人游览名人故居侧重眼前所观所闻所感之写法,而是将展现俞楼主人的才华、成就及情感为中心,写俞楼修建之因,展现俞樾弟子对其爱戴,侧面反映出俞樾的高尚情操;写俞伯平入住俞楼的欣喜,对俞楼的眷恋,反射出其渴望身心自由的心境。不仅如此,第三部分作者还穿插介绍了俞伯平干校劳动与妻子甘苦与共相濡以沫的轶事。第四部分则记叙俞樾与结发妻子文玉的真挚爱情,文玉的贤惠豁达通透理性,成就了一代名人俞樾。如此取材,使得名人抖落历史的烟尘,变得更为有血有肉,亲切鲜活,更容易走近读者。 作者很善于命题,《澹烟疏雨落花天》,是俞樾出仕的开端,作者含蓄点明其欣赏的生活态度:心灵自由不受外物所役,沉醉何妨一榻眠!而俞樾此诗的起句“花落春仍在”,又何尝不是在说,名人虽逝,但是其留下的诸多美好,依然万古流芳? 别具一格的游记,旁征博引的诗句、不为人知的故事,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史学知识,在记录俞楼主人不凡生平与骄人成就的同时,弘扬了俞楼走出的名家的高贵品质与人生境界。融知识型文化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佳作,推荐赏阅!【编辑:风逝】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2-11-17 10:30:05
  明月大哥真是学者型文人,善于研究和归纳,你的诸多游记性散文无不在说明这一点。
   去西湖多趟,去年还在西泠印社附近盘桓半日,竟没留意俞楼,实在惭愧。今读大哥的《澹烟疏雨落花天》,大张见识。俞樾凭一首诗夺魁,一生的卓越贡献以及俞楼来历,俞平伯埋首学问,一生著述颇丰以及他和夫人的神仙爱情,俞氏一门的卓越和谦逊,都在大哥的笔下慢慢铺展,娓娓道来。中间又杂以诗词,增加了文字的厚重和多姿。好文欣赏!
闲云落雪
回复11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18 17:18:51
  谢谢落雪一如既往的热情点评鼓励。正如落雪妹妹所说,俞楼在西湖掩映在绿树丛中,不是很显眼,一般人也不太注意。下次来杭州就有印象了,就在西泠印社旁边。写作向落雪学习。遥祝冬安!
12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2-11-17 14:09:38
  古诗词的积累,真是我的致命缺点。我不太喜欢背诵和研究,故而存储量极少。顺着大哥的文字,研磨俞樾、俞伯平这两代人的卓越著作和精彩人生,真是若花落春仍在般,留下很多好似懂了,也好似没有真明白的哲意思索。那么需要什么呢,大哥多写,我多跟着读,读得多了,我就慢慢积累得更多啦!真好!
回复12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18 17:25:08
  谢谢真真百忙中来读这样生涩的文字。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浩如烟海的文字中,也是百花齐放。真真妹妹的文字,烟火气息浓厚,很接地气,是我喜欢的。写作向真真妹妹学习。流年生活开心。【茶】
13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2-11-17 14:31:09
  读罢这篇文章,第一感觉,文风有所改变,一改往日文绉绉的文风。第二感觉,紧扣“花落春仍在”这个主题,介绍了俞樾与俞平伯的身世、人品,以及他们与俞楼的关系。好喜欢“花落春仍在”这句诗,花落春还在,名人走了,他的作品人品却流芳百世,影响了一代有一代人,亦如俞樾与俞平伯。这篇游记,文笔流畅,知识性强,很有特色。
五十玫瑰
回复13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18 18:39:56
  很高兴文章得到玫瑰的肯定。这篇随笔确实不适合抒情,主要是以“史料”与主,说明人物个性。看来好东西当然包括文字呈现的思想,大家都喜欢。花落春仍在,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问好。读写舒心!【敬茶】
14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2-11-17 16:08:29
  杭州西湖的人文,也只有常居民才懂其中的奥妙。明月大哥即如此。此篇散文中的俞楼是一栋建筑,因了居住在此的人,而被后世人瞻仰,而传播。作者引经据典为读者解说了俞楼的诞生和俞楼里人物的一生。俞楼的主人和其夫人,俞平伯与其夫人等,三代人,三代皆是不平凡的文人。由此可见,家风传承的重要性。每读这样的文,都会收获一个地域或一个家簇的历史痕迹,在带来知识的同时,也增长智慧。
   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明月哥如是!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回复14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18 18:46:57
  谢谢听雪妹妹到访并鼓励再鼓励。看了你的散文《听闻远方有你》,有时,走马观花的印象更长久更深刻。这也许就是心里上的“一见钟情”吧。西湖历史文化历经千年沉淀积累,确实要深入了解并非一日之功。妹妹下次来杭州,我当导游。遥祝开心快乐!
15 楼        文友:越来越好        2022-11-17 18:53:19
  一海明月老师,这文学功底深厚,不得不佩服,此文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词,思维清晰,构思巧妙,让我读文如见作者,也温习了古诗词,知道了一次历史上的人。读是写的基础,可以看得出平时读书非常多,真的是学习了。
    
  
    
  
    
  
    
回复15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18 18:54:49
  谢谢年轻的小袁来阅读这样生涩的文字。我认为青年人还是多学习现代化的东西,学习实用的东西。生活永远放在第一。学用结合,到了一定的年龄可以学习一些古典诗词,怡情养性。祝福生活舒心快乐!【啤酒】
16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22-11-17 19:10:14
  于俞楼、西湖,俞樾与结发妻子文玉、曾孙俞平伯和许宝驯,俞氏家风文风,一脉相承。作为知识分子,笃志于一种不受外物所役的心灵自由和人格魅力,素喜《读词偶得》,藏有王湜华撰写的《俞平伯的后半生》,读书习篆之余,伴良友访西泠印社,游俞楼(“俞曲园纪念馆”),引领读者走进了一代国学大师俞樾及后人著名词人俞陛云、红学家俞平伯的精彩人生。
   于澹烟疏雨落花天中,体验“花落春仍在”的追梦和茫茫无羁的依恋。一若明月哥所言:“花落春仍在”,亲人走了,亲情还在;友人散了,友情还在;伟人去了,思想还在!俞楼在,岁月之美还在,俞樾之后,人才辈出。风姐姐的按,全面精准,流年当之无愧的金牌编辑。明月哥之文与评,兼具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史学知识,磅礴有生气,清流有孤胆,流年当之无愧的金牌史传和评论。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回复16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18 19:03:06
  读雁子妹妹诗意的点评,真是心花怒放啊。这篇文字其实写了很久,主要是俞樾、俞平伯太有名了,不好写,再怎样么写,都有咀嚼前人咀嚼过的馒头味道。所以写出新意很难。由于作业任务,所以只能这样“我手写我心”,向大师致敬而已。生活工作快乐!【咖啡】
17 楼        文友:吴桐        2022-11-17 21:16:24
  今朝待醒的时光,耳际再不闻沉厉的厂笛和慌忙的校钟,唯有聒碎妙闲的鸟声一片,密接着恋枕依依衾的甜梦。读罢全文,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这句。每一个词都简单不过。可是在明月大哥文章里面,是那么的美不胜收。明月大哥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所以我们努力的去不熟悉的地方看风景,杭州是我向往的城市,不过实在没有机会去体验一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寥寥几句,是古人带给我们的美景。澹烟疏雨落花天,是明月大哥带给我们的美景。如此优秀的文章,值得我们学习!
轩窗听雨,淡看似水流年。
回复17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18 19:14:44
  小梧桐好有眼光啊,全文,那么多文字,就俞平伯先生这么一句经典的句子就被你收入囊中。毕竟西湖,历经千年文化沉淀,确实值得一游再游。欢迎小梧桐假期来杭州游玩。流年写评快乐!【咖啡】
18 楼        文友:欣月        2022-11-17 21:25:23
  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一篇游记,记叙了愈樾,愈平伯淡泊名利勤学勤耕的书香家史及人生履历和留给后世子孙的精神财富。是的,花落春仍在。历史虽然走远,但他们留下的文学葵宝却世世代代砥砺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经久不衰。文章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是值得品阅的佳作。
静守流年,文字开花
回复18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18 19:27:25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国的文人大家庭,大多总是希望把忠诚、厚道的道德品质世世代代传下去,将读书的深厚种子绵延下去。用这句苏轼的匾额题词来赞美俞曲园家族,确实是名副其实。感谢欣月高规格鼓励点评。遥祝幸福快乐!【茶】
19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2-11-18 12:05:08
  很早知道红学家俞平伯,是因为他因研究《红楼梦》受到批判,但对于他的家世和生平不甚了了。明月哥好读书,好游历,此文将二者融会贯通,拂去历史的尘埃,将清末著名学者俞樾的生平事迹、俞楼的修建过程以及俞越的曾孙俞平伯的人生经历和成就逐一梳理,展示了俞门一族良好的家风和对中国文化所做的贡献。文章内容丰赡,旁征博引,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同时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有着积极的意义。佩服明月哥的博学,长知识了。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回复19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18 19:34:30
  春光妹妹所说真实,在未参观俞楼之前,我也像妹妹一样,对俞平伯仅仅限于他是中国的著名的红楼梦研究专家。对俞平伯的家世知道的很少。俞楼参观后,确实感触很深。如何把我的感想用文字告诉大家,这就是文章的由来,前后搁置了三年。一句话,这篇文章也是“交作业”逼出来的。谢谢妹妹高规格赞美并认同。【敬茶】
20 楼        文友:石语        2022-11-18 15:32:16
  2019年9月去到杭州,已是下午四点。第一时间赶去西湖,过西泠印社时暮色苍茫,月洞门已关闭。俞楼一样擦肩而过。读明月哥的文,可谓展卷有益,对俞平伯大师以及俞氏家族都有了较清楚的了解,尤其俞氏家风,更是令人敬佩。明月哥涉猎广泛,文笔厚重,文字严谨,石语向您学习!
回复20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18 19:42:35
  很高兴见到王岩妹妹的留评文字。当初,我想写这篇文字的初衷,也是将心比心,我们对许多人物的了解,以前都是停留在班刊表面的文字,很难深入了解。当你走进了名人故居,名人纪念馆,你才会有更深入的了解。下次妹妹来杭州,我来当导游。问好,烟火生活快乐!【茶】
共 20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