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箩筐·岁月】手擀面,岁月里的烟火味(散文)

精品 【箩筐·岁月】手擀面,岁月里的烟火味(散文)


作者:绿池朱华 秀才,1489.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823发表时间:2022-11-17 09:59:32


   进入江山网这几年,看多了文友们写自己家乡美食的文章,看得我口舌生津,又自惭形秽。作为一个陕西人,在美食方面实在是乏善可陈,最熟悉、印象最深刻的饭食只有日日相见却百吃不厌的面条。
   陕西是榜上有名的面食大省,面食花样很多,爱吃面条的人也多。网友们调侃,陕西人一顿不吃面条,浑身没劲;一天不吃面条,那是魂不守舍。这话一点都不夸张,从小到大,如果哪天没有吃到面条,那我这一天都怅然若失,好像没有吃饭。可见在陕西人家,味蕾对一碗面条的依赖,已经从生理需求上升到了心理需求上。面条,是家的味道,是一生挚爱,是一缕乡愁,它不仅果腹,还可以疗疾。所以陕西人会唱出“桌上没有大鱼大肉,一碗面就把我咥够”,“兄弟兄弟咥一碗面,今生情义全在面里边。”而外省人则很难解读陕西人的味蕾对一碗面的相思来。
  
   二
   那个时代,面条都是手擀面。最能考量女人擀面功夫的是刀剺面,这面要和得硬、揉得筋、擀得薄、剺得细。刀剺面一般是中午的正餐,却要从早饭吃完就开始准备。硬面和好后,不停地醒面揉面,等面团变柔韧筋道再擀薄,又将面片折叠起来用特制的长夹刀沿一边剺成又细又长的面条。面条煮熟捞到碗里,浇上炝醋煎的臊子汤,这碗面“薄如纸,细如线,漂在碗里莲花转”,真让人口舌生津。臊子汤一般是豆腐、红萝卜切丁做的素臊子,如果再舀上几勺过年腩制的猪肉臊子,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陕西臊子面——豪华版的手擀面。
   可惜,童年的记忆里,家里总有干不完的农活,而手擀刀剺浇汤臊子面做起来费工费时费料,只有逢年过节或者贵客登门才有口福吃到。
   受食材和时间的限制,平常家里的午饭都是母亲干完农活之余忙里抽闲匆匆草就,这家常版的面条,我们叫“面叶儿”。面叶儿一般是面条擀薄后,叠几折切开,再切成三四寸长的韭叶儿,或者菱形的旗花面。
   面条煮熟先在锅里调好味,再带汤舀到碗里吃汤面,我们叫“连锅面”。也可以先过凉水——我们叫“冰面”,再晾到案板上,这样面条不会黏成一坨。将晾凉的面叶儿挑进碗里,放上盐醋等调味品,灵魂佐料当然少不了油泼辣椒,这就是干拌面。
   让人想起来流口水的面叶儿,当属“苜蓿面叶”。“二月二,龙抬头”,第一声春雷响过,大地春寒料峭,阳面山坡上,已经有不怕冷的苜蓿芽儿拱出地面。每年这时候,我放学后就多了一个任务,掐苜蓿。刚长出芽儿的苜蓿,钻在荒草堆里,并不好掐。要半蹲在地上,仔细寻找,看见枯黄中露出的一点儿绿头,大拇和食指便探进草丛里,指尖捏紧,轻轻一掐,一个肥肥嫩嫩的短芽就躺在手心里了。一个下午,掐的苜蓿芽儿能包一手帕,这成果便足够人兴奋了。
   第二天中午,母亲一定会做苜蓿面。苜蓿面当然是连锅面最好吃了:热气腾腾的碗里,主色是雪白的面条,掺杂翠绿的苜蓿芽,肥瘦相间的臊子丁,最上面漂一层臊子溶解出的红红辣油,赏心悦目。一碗汤面里,作为主角的面条味道清淡,衬托得苜蓿芽的味儿更娇嫩清鲜,和臊子浓郁的肉香味相得益彰。面条端上桌,我们就垂涎三尺,继而风卷残云。
  
   三
   可惜,童年的记忆里,吃白面的机会也是不多的。我的家乡在渭北旱塬,主产小麦,但即使是风调雨顺的丰年,小麦碾打收获后交完公粮、卖完购粮就已经所剩无多了。新麦上场时候,可以连续吃一段新麦面,用母亲的话说,是“跟着镰把过个年”,之后就要和粗粮搭茬在一起吃了。
   每年春末夏初,家里余粮已经告罄,新麦还未上场,“青黄不接四五月”是最难熬的。这时候,母亲做的面条,叫“包包面”。一大块玉米面或者高粱面和好后,用一小块白面团在外面包起来,再擀薄做成面条,美其名曰“银裹金”。玉米面高粱面属粗粮,粗粝,咽下去时扎喉咙,粗粮面团外边裹一层白面,一是因为粗粮没有粘性,不裹白面太酥散,不好擀;二是裹了白面,煮熟的面条吃起来会顺滑一些,可以帮小孩子把难吃的粗粮哄进肚子里。
   另一种帮孩子们咽下包包面的餐桌美味就是“搽锅菜”。那个时代,没有温棚,没有反季节蔬菜,四五月份,青菜还没有大量上市,很多人家吃饭,仅有一把韭菜或者小葱。这青菜很金贵,炒在锅里,只够给锅底搽一层油,故名“搽锅菜”。有些人家甚至就用拳头大的小铁勺烧油,爆进韭菜或者葱段,再伸进灶膛的火堆里炒香。一大家人吃饭,这一丁点炒菜就显得特别珍贵,常常要母亲拿小勺给我们每个人分到碗里。我们抱怨菜太少了,母亲就搬出她的哲言:“菜就是个引进么,把饭引进嘴里就行了,哪有吃够的道理!”没有菜吃,我们就靠油泼辣椒下饭,它的辛香刺激味蕾,可以让我们忽略粗粮的不适口,所以才有“陕西一大怪,辣子一盘菜”的俗语。
   不过,比起粗粮做成的玉米黄黄(发糕)、高粱卷卷,还是包包面好吃一点。
  
   四
   我结婚后,日子普遍好过了,没有人再吃粗粮了,家家擀面条都用白面了。在婆婆指导下,我的身份也从“干”面人向擀面人转变,向做一个合格的陕西女人的标准无限靠近。
   婆婆是擀面的高手。她的擀面杖只有拇指粗,又细又长,是红枣木做成的。婆婆的理论是,面是用擀杖擀出来的,不是用粗棍压出来的,用粗的擀面杖,气势上先就输了,一看就知道这个女人不会擀面。细擀面杖出面快,婆婆擀出的面又薄又匀又筋道。但同样的擀面杖在我手里,面片没擀圆,成了牛舌头;要么中间擀得太薄,破了洞,四周还厚厚的,没法下锅。
   婆婆做刀剺面,擀面杖搭在折叠起来的面片上,刀子“哧溜哧溜”顺着擀面杖外延划过,又细又长的面条就切好了。这面条浇上肉臊子汤,漂辣油、香菜葱花木耳碎、旗花鸡蛋饼,直让人食欲大开。
   婆婆对一碗好面的评判标准是“汤要清,面要稠”。可惜,到她去世,我都没有掌握其中要领。在我看来,这就是个悖论,面条在锅里下得稠,面汤就不会清;面汤要清,下进锅的面条注定不能稠。
   我的面食厨艺日臻精进是在给儿子做饭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趋于中年时,我终于悟出,要吃一碗“汤清面稠”的好面,做面步骤一个都不能错。和面要和硬醒软,劲道有韧性;擀面要匀称,摊在案板上一样薄厚;煮面水要滚腾,讲究又疾又快。这样的面条无论煮进锅里,还是捞进碗里,都是汤清面稠,不囊不糊。
   为了适应儿子的口味,我也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厨艺。工作之余,我一心向学,看面食教程、与同款妈妈交流,在自家厨房里诞生了许多面食新吃法:面团和得稍软,搓条刷油,用保鲜膜封好,醒好后擀薄拉长,做油泼扯面。继续搓细条,是棍棍面,煮熟后和肉、菜一起炒,叫炒面。把一根面擀薄,再扯长,做成裤带面,浇上西红柿鸡蛋做的酱汁,这是蘸水面。至于菠菜面、浆水面、杂酱面……随便一个“面”信手拈来,我做起来都得心应手。可惜,我做的面食花样,婆婆却没有口福享受了,枉费了她调教我的一番苦心。
   外省人不理解陕西人为何会对一碗面心怀执念、情有独钟,那是他不知道,对陕西人来说,这碗面从小吃到大,是妈妈的味道,是童年的味道,是故乡的味道。《射雕英雄传》里,黄蓉能留下洪七公教郭靖学武功的拿手菜为什么偏偏是“炒白菜”“蒸豆腐”?金庸说得好,“真正的烹调高手,愈是在最平常的菜肴之中,愈能显出奇妙功夫”。所谓“大道至简”,无味乃是至味,可见家常的味道,才最见功夫,是最有生命力的味道。
   有人说,一个温暖的家庭,必定有一个热气腾腾的厨房。前提是,这个厨房里,必定有一个勤劳付出又不求回报的女人。她很专心,对一道菜、一碗面的做法都用心琢磨。她很有耐心,做饭不嫌辛苦,不怕麻烦。而支撑她专心耐心的理由则是她有一颗爱心,爱家庭、爱孩子、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厨房的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无可取代,对社会和谐的贡献也是巨大的,毕竟,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啊!
   而我们陕西人家厨房里的女人,用一双巧手展示花样翻新、味道不同的面食厨艺,并一代代传承接力,演绎着三秦大地最美味最生动的人间烟火气息。
  
   2022年11月16日于宝鸡
  

共 317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有关手擀面的精美散文。陕西的美食很多,最有名的是面食,面食的花样繁多。最让作者难忘的是手擀面,也叫刀剺面或臊子面。它“薄如纸,细如线,漂在碗里莲花转”臊子汤一般是豆腐、红萝卜切丁做的素臊子,如果再舀上几勺过年腩制的猪肉臊子,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陕西臊子面,也是豪华版的手擀面,一听就很诱人。母亲做的“连锅面”、“干拌面”、“苜蓿面”都让作者回味无穷。在那个交公粮的年代,人们将收获的麦子交完公粮就所剩不多,每到春末夏初,余粮告罄,吃的都是粗细粮混搭。母亲做的“包包面”和“搽锅菜”,比起粗粮做成的玉米发糕、高粱卷卷,还是好吃一点。随着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没有人再吃粗粮,家家擀面条都用白面,婆婆的手擀面,色香味俱全。作者从不会擀面到后来的厨艺大增,都是在不断学习和摸索中总结经验,不断进步,创新了许多面食的做法。手擀面,见证了上一辈人生活的艰苦,但她们依然乐观面对生活。作者爱学习,有耐心,不怕辛苦、麻烦,传承展示了面食的花样翻新和爱心演绎着最美味最动人的人间烟火气息。手擀面,表达出作者对童年生活以及亲人的回忆,对如今幸福生活的感恩,对家人无限的爱。文章情感饱满,真挚感人,选材新颖,构思独特,深入人心。感谢作者带来的精彩!推荐赏读!祝老师写作愉快!精彩不断!【编辑:梦在何处】【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117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南山隐人        2022-11-18 11:15:41
  呵呵老师分析的没错。不过,您在北,我在南,中间夹着宝塔山,分属一市两县。
回复11 楼        文友:绿池朱华        2022-11-18 19:16:01
  您在宜川?
12 楼        文友:风萧萧易水寒        2022-11-18 11:22:30
  如老师文中所言,看到文友们写美食的文章口舌生津。品读着文字,似有面香扑面而来。心中就有着欢喜,有着渴望,浓厚的烟火气息,让人感到亲切温暖,对生活有着非常地热爱。学习老师的精彩文章,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回复12 楼        文友:绿池朱华        2022-11-18 19:17:10
  感谢风萧萧老师来访!看来你也喜欢面食啊,有时间我们可以切磋一下哦。
13 楼        文友:庄稼        2022-11-19 15:30:27
  这篇佳作以手擀面为主体,所述完全是一个情字:妈妈的味道,亲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然,阅读之后,我哭了,因为我读到了母亲为儿女辛苦忙碌的生活百味。那个时代作为父亲母亲为了活着所遭受的人生际遇,是如今的人无法体会的艰辛和噩梦,没有人需要第二次。人都说好吃不如饺子,但是那时候的幸福快乐,饺子作为最美食,也只在过年过节,最多的时候的好吃食解馋,只是如今最普通的面条,如今有很多加工方式,有很多佐料就餐,而平常人的餐桌上,只是手工制作的手擀面。老百姓最解馋的平常美食。真是个即可笑而又可泣的食谱爆料!然,人活着就要以苦为乐首当其冲。人以食为天,面食为贵,面条为尊!今人以粗粮为寿,有食塑面条型者,笑而忽略之,然多少以面条为幸为乐为脍?其实,所谓美味,谁与母亲手擀面媲美?!我自以为,本篇手擀面,不只是手擀面,只是以此为引,讴歌亲情、讴歌乡情、讴歌所经历的青春年华、讴歌可贵的人生岁月、讴歌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希望得到读者朋友的赞许,本篇佳作精髓亮点不言而喻!我且不一一赞誉作者老师作品可圈可点可赞之处,只是这题材构思文笔措辞用语抒情等等所流溢的烟火气息,精彩非凡!欣赏学习佳作,感谢作者老师!祝您平安快乐如意吉祥笔健文丰佳作连连!
回复13 楼        文友:绿池朱华        2022-11-19 16:35:04
  谢谢庄稼老师中肯的评价!你的评价热情洋溢,尤其是“讴歌亲情、讴歌乡情、讴歌所经历的青春年华、讴歌可贵的人生岁月、讴歌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更是升华了拙作的主题!感谢您的鼓励,有您的鼓励我在文学的道路上才走得更稳更有自信!
14 楼        文友:乡笛        2022-11-19 16:36:16
  情感丰富,朴实感人。拜读学习了。
回复14 楼        文友:绿池朱华        2022-11-19 17:38:51
  感谢乡笛老师来访!
共 14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