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石敢当(随笔)
旅居修武近十五载,发现本地亦有安置“石敢当”的风俗,这一点与老家商丘无异,每每看到倍感亲切。
石敢当习俗起源于古时候的灵石崇拜,古人认为,石头是具有灵性和正能量的。凡居民的住宅正冲着街巷口,就常在“当冲”的墙角或墙上安置“石敢当”用于镇邪,抵挡不祥之物,保护住宅安宁。在老人眼里,石敢当具有镇宅、补角、辟邪、挡煞、开运等功效,抵挡不祥之物侵犯主家的风水宝地。民间常见的用于制作石敢当所选用的石头材质不一,不过基本上都是竖刻“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字样,“当”字多用繁体字“當”。有的则在“石敢当”碑上加上其他的神祗或符号图案以增强辟邪的威力,有的则将其雕刻成狮头模样,多比较简陋。据了解,真正的泰山石敢当是由泰山石制作的,为防止大量开采石头制作石敢当,听说泰安当地专门立法以保护泰山石。后来,人们还特意制作了可置于案头的迷你型石敢当,做工精致,有点类似工艺品摆件,也是平安文化的延续。
关于石敢当的来历,众说纷纭。石敢当最早载于西汉元帝时《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石敢当也称“泰山石敢当”。古人认为泰山乃五岳之首,东岳泰山是管理妖魔鬼怪之神。同时,泰山是群山之尊,具有“镇邪”“压胜”“赐福”等奇异的神力。俗信“泰山石敢当”会带来所向无敌的战胜邪恶的力量。又有一说,石敢当是泰山脚下的一位猛士,后晋泰山石家林人,家境贫寒,自幼练得一身本领,常常为百姓打抱不平,甚至可以降妖除魔,所向无敌。后人就在石头上刻“泰山石敢当”来驱妖辟邪。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十七》里记载有“石敢当”:今人家正门适当巷陌桥道之冲,则立一小石将军,或植一小石碑,镌其上曰石敢当,以厌禳之。
前些日子,翻阅台湾“史学第一人”连横的《雅堂笔记》,看到书中也有石敢当的记述:
隘巷之口,有石旁立,刻“石敢当”三字,亦用以压胜者。按陈继儒群粹录云:五代刘智远有勇士曰石敢当,故谈者多以为五代时人。然其用以刻石者,则早于五代。宋王象之與地碑目记云:兴化军有石敢当;注言庆历中张纬宰莆田,再新县治,得一石,铭曰:“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县令郑押字记。”据此,则石敢当之刻石,殆于唐代。顾颜师古注急就章云:石氏敢当所向无敌。是则古之猛士,而为秦汉时人。台湾与漳泉同俗,漳泉又近兴化,故刻石见于闽南。而台湾有书“泰山石敢当”者,或以泰山为其里居,盖以三国志管辖有泰山治鬼之言而附会尔。
连横号雅堂,祖籍福建龙溪,生于台湾,是著名的爱国历史学家、诗人和著名报人,著有史学名著《台湾通史》,另外还有《雅堂文集》《雅言》《台湾语典》等,系晚清和民国初年的一代大儒。在《雅堂笔记》里《台湾漫录》部分,文字多记述台湾地理、山川、人物、风俗、人情以及政治革新、文化递嬗,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他笔下台湾的石敢当风俗,应该是自大陆当时的福建兴化县传过去的。
祈福辟邪、趋利避害是人们赋予石敢当的美好寓意。记得清末诗人王步蟾有首《咏石敢当》的诗:“小碑三尺撑道旁,大书深刻‘石敢当’。有时特冠‘泰山’字,屹立冲要如堵墙。主人藉此镇凶恶,谓可捍御无灾殃。”诗中把石敢当的大小、形状、位置、功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关于石敢当,历史上有个巧对,出自嘉庆十六年状元蒋立镛,道是:金不换;石敢当。虽说上下联仅仅三字,则对仗工整,读后令人赞叹不已。
可以说,石敢当的发展,在古代就广泛地流传在民间中,人们在立宅建村时视为重要之物。长期以来,立石敢当的习俗多少昭示着人们的心里寄托和美好愿望,盼着安居乐业、事事如意。只是,如今有些年轻人对于石敢当的遗留,大都不感兴趣,有的还不懂其意思。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中村被改造拆迁,石敢当也随之湮灭殆尽,不能不说是遗憾。毕竟,石敢当现象作为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反映了人们的良好诉求,也是一种乡愁元素,它的消失实在令人惋惜和深思。
2022-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