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北风情 >> 短篇 >> 诗词古韵 >> 【东北】贺新郎•偏头关(古韵)

编辑推荐 【东北】贺新郎•偏头关(古韵)


作者:写手孙世元 白丁,0.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20发表时间:2022-11-23 22:38:52

《贺新郎•偏头关》
  
   词林正韵•第十八部(入声)•一组韵•双调一百十六字,前后段各十句、六仄韵——叶梦得正体。
  
   徒步偏关阙。览乾坤、黄河展转,吕梁层叠。
   三晋狼烟凭谁灭,九塞长城摧折。
   鸟道窄、老牛湾阔。
   绝壁穿空擎古堡,沥胡笳、陇上西风烈。
   千载梦,一腔血。
  
   灵王赵武朝廷摄。效尧舜、德动戎狄,威加奴厥。
   谋划雄图吞秦楚,遗恨沙丘殒殁。
   怅后辈、几曾评说。
   故国遨游催华发,渺邯郸、日暮昏鸦彻。
   镜里泪,杯中月。
  
   注:
   偏头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城中部偏西的关河北岸,西临黄河,自古为边防重镇,它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中华三关,是明代长城“外三关”之首,有“三晋之屏藩”、“晋北之锁钥”之称。
  
   三晋------三晋包含两种意思:一是指中国的战国时期的魏、赵、韩三国的合称。二是指魏氏、赵氏 、韩氏原为晋国六卿,公元前453年,三家联手在晋阳城打败晋国执政智氏,此后三家逐步瓜分晋国,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因此,在《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书中,将魏、赵、韩这东方由晋国分裂而来的三国合称为三晋,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现在三晋统指山西省。
  
   九塞------即九边,又称九镇。九边重镇是指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偏头关(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明嘉靖二十一年,《皇明九边考》称其为“九边重镇”。
  
   老牛湾-------位于山西省忻州市老牛湾镇和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老牛湾镇的交界处,以黄河为界。老牛湾南依山西的偏关县,北岸是内蒙古的清水河县,西邻鄂尔多斯高原的准格尔旗,是一处“鸡鸣三市”的地方。
  
   绝壁穿空擎古堡------老牛湾古堡坐落在紧靠黄河大峡谷的悬崖峭壁上,这里怪石嶙峋、犬牙交错状,长城沿着陡峭突兀的山峦延伸,与黄河并行逶迤向南,似两条巨龙携手飞舞,而军事要塞——老牛湾堡就坐落在这里,是一座屯兵城堡,堡周长一百二十丈,高三丈九尺,外墙用石块砌成。古堡内有青石板铺就的街道长三百米,铺屋二十多间,两座庙宇及戏楼一台。
  
   灵王赵武朝廷摄------灵王赵武,即赵武灵王,嬴姓赵氏,名雍,邯郸人,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代君主,先秦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赵肃侯的儿子。赵肃侯二十四年(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赵语驾崩,年仅十五岁的少年赵雍继承大位。当时,魏、楚、秦、燕、齐等五个诸侯国各派锐师万人前来参加会葬,而赵肃侯生前英雄一世,与魏、楚、秦、燕、齐等国连年恶战且一直处于上风,俨然是北方的新霸主。魏惠王后期,赵肃侯听从苏秦之言,连续发动合纵攻势,打击魏国,使魏国的百年霸业再次受到严重削弱,不足以阻挡赵国的南进,为赵国向中原发展扫除了最强大的一个敌人。赵肃侯死后,魏惠王立即联合楚、秦、燕、齐四国以会葬为名,各派精兵,趁赵国新君年幼之际,俟机图赵。纵观整个形势,对于刚刚登基的少年皇帝赵雍来说,父亲的葬礼实在是凶险异常,搞不好赵国就会被五国联军灭掉。然而,在赵肃侯的托孤重臣肥义的帮助下,赵武灵王赵雍决定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应对措施、来迎接这些居心叵测的吊唁使者。于是,赵武灵王命令赵国全境处于戒严状态,代郡、太原郡、上党郡和邯郸的赵军一级戒备,准备随时战斗。联合韩国和宋国这两个位于秦、魏、楚、齐之间的国家,使赵、韩、宋三国形成品字型结构,将秦、魏、楚、齐四个国家置于两面受敌或者三面受敌的被动局面。又重赂越王无彊,使之攻楚,先把与赵国不搭界的楚国的注意力转移到它的老对手越国身上去。重赂楼烦王击燕和中山。燕国是五国中比较弱的一个,在楼烦的强力攻击下,燕易王比较紧张,十分担心赵国与楼烦夹击燕国。中山虽然不是强国,但由于楔入赵国的版图内,经常受齐国的指使从背后攻击赵国的都城邯郸,对赵国的威胁比外部的强敌更大。中山在楼烦的攻击下,也无暇顾及对赵国的趁火打劫了。在去掉了燕、楚两个强敌后,魏、齐、秦集团对赵、韩、宋集团就没有什么优势了。随后,赵武灵王命令来会葬的五国军队不得进入赵国边境,只许五国使者携带各国国君的吊唁之物入境,由赵国负责接待的大臣将他们直接送往邯郸。魏、秦、齐见赵国重兵待客,戒备森严,而且赵、韩、宋联盟已成,不得不打消了要占赵国便宜的念头。五国使者入赵后,见赵国精锐云集邯郸,战争一触即发,不敢有任何的差错,在与赵武灵王厚葬赵肃侯后,便匆匆离去。就这样,由魏惠王发起的五国图赵的阴谋被赵武灵王挫败了。赵武灵王初涉君位就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效尧舜------学过中国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尧舜则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是古史传说中两位圣明君主,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出自《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同样,读者肯定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耳熟能详。印象中的赵武灵王,就是一位跃马驰骋、张弓射箭的马上天子。不过,赵武灵王的故事,远不止胡服骑射那么简单,除了胡服骑射,赵武灵王更是一名仁君明主、一名优秀的外交家、一个君主制度的改革者,堪称一代天骄。梁启超曾经总结,中国历史上有四大雄主,分别是赵武灵王、秦始皇、汉武帝刘彻以及宋武帝刘裕。在这四位中,梁启超最看重的就是赵武灵王。由此,赵武灵王,被梁启超称为“自黄帝之后,四千年来第一雄主”。赵武灵王是否能排到“第一雄主”,毕竟存在争议,但赵武灵王辉煌一生,在战国时代的耀眼表现的确称得上光芒万丈。
  
   戎狄------- 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奴厥-----即匈奴和突厥的合称。匈奴属于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突厥,有些历史学家则认为突厥和铁勒属于同一部族,他们的祖先应当是战国时期流亡到大漠边缘的匈奴人和羌胡人。从语言上来看,突厥语也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与匈奴、东胡并列,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三大少数民族之一。
  
   谋划雄图-------应该说,战国早期,赵国一直强大不起来,因为赵国周围都是强大的邻居,其北疆靠近草原,经常受到胡人,比如匈奴、林胡这些部族的骚扰,南面有魏国,西边是秦国,东边还有老牌强国齐国,就在这种背景之下,赵国传到了赵武灵王赵雍手里。赵武灵王即位以后,励精图治,谋划自己领导的国家施行一场彻底改革。然而,赵武灵设计的改革并非照搬别国经验,而是因地制宜地开创一条最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名垂千古的“胡服骑射”。“胡服”就是改穿北方胡人的服装,穿短袖、束皮带、穿皮靴。骑射呢,就是骑在马上射箭打仗。我们都知道华夏民族多礼仪,就连打仗也要讲究礼仪,战国以前作战服装都是长袍大褂,显得非常有派头,礼仪十足。而且那个时候中原各国很少把马当成作战工具,更多的是交通工具,因为那时马镫还没发明出来,没有马镫,要在马上把手腾出来打仗是很难的。但是草原上的部族们,他们从小骑羊,长大骑马,即便没有马镫他们也能骑马射箭。正因为如此,赵国的“骑射”就是在向匈奴人学习。然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命令还没有下达,就遭到邯郸许多皇亲国戚的反对。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赵武灵王驳斥他们说:“德才皆备的人做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的,怎样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就怎样去做。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赵武灵王抱着以胡制胡,将西北戎狄纳入赵国版图的决心,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拦,毅然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赵武灵王号令全国着把袖子改窄,习骑射,并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窄袖交领右衽服装在赵国军队中装备齐全后,赵武灵王就开始训练将士,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公子成等人见赵武灵王动了真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在下面散布谣言说:“赵武灵王平素就看着我们不顺眼,这是故意做出来羞辱我们。”赵武灵王听到后,召集邯郸城满朝文武大臣,当着他们的面用箭将门楼上的枕木射穿,并严厉地说:“有谁胆敢再说阻挠变法的话,我的箭就穿过他的胸膛!”公子成等人面面相觑,从此再也不敢妄发议论了。由于实行胡服,赵国建立起以骑兵为主体的一支军队,它在战争中的作用即刻显示出威力来。就在行胡服的次年,赵国就向侵略赵国已久的中山国发动进攻,一直打到宁葭(今河北获鹿县北)。又西攻胡地,到达榆中(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地区),“辟地千里”,林胡王向赵贡献良马以求和。赵武灵王命令代相赵固主管所占胡地,向内地提供骑兵。赵武灵王随即分三路大军进攻中山国,夺取了中山国的丹丘、华阳、鸱之塞、鄗、石邑、封龙、东垣等地。中山王献4邑请和,赵军才停止攻击。
   赵国在加紧进攻中山的同时,还向北方的匈奴侵略者出击,“攘地北至燕、代”。向西边林胡、楼烦用兵,到达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可以说,赵武灵王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成为当时除秦国外,国力最强的国家。
  
   吞秦楚-------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诏令全国实施胡服骑射改革的第二年,赵国铁骑分东西两路用兵,势如破竹,捷报频传。东面对内进攻中山国,兵锋一直压迫到中山国都城灵寿(今河北平山)附近。西北方向跨过黄河击败林胡,攻取林胡与秦国接壤的榆中地区(今河套地区),自北向南对秦国造成的压迫之势。与此同时,南面的长江流域也发生了巨变。同样雄心勃勃的楚国楚怀王,灭掉东面庞大的越国,成为独据长江中下游的超级霸主,自南向北虎视眈眈盯着黄河流域的诸侯列国。并很快付诸行动,向韩、魏、秦、齐大举进攻,攻取四国不少的土地。面对南面楚国咄咄逼人的攻势,韩、魏、秦、齐四国惊恐万状,赶紧向雄踞北方的赵武灵王求救。而楚国也没有闲着,楚怀王也派来使者,联系南北夹攻四国。赵武灵王两不得罪,左右逢源,乐得坐收渔翁之利。一面向求救的四国派驻使臣,安抚其抗击楚国的决心;另一方面派人秘密入楚,转达赵国同意楚国南北夹攻的建议。有了赵国的承诺,五国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老谋深算的赵武灵王,稳坐钓鱼台,紧盯着混战诸国的一举一动,等待着最有利的时机。这个机会来的更加偶然,谁也不会想到,能征善战、力大无穷的秦武王,会跑到周天子那里去举鼎。其时,秦武王派樗里疾率领百辆战车先到达周都王城,周赧王派士兵列队迎接,姿态十分恭敬。秦武王随后到达周都王城,与孟说比赛举“龙纹赤鼎”,结果两眼出血、折断胫骨而死,孟说因怂恿秦武王举鼎被诛灭三族。秦武王没有儿子,他死后,围绕着秦国王位,引发了一场血雨腥风。当时争夺王位的是两方势力,一方是当朝太后秦惠文后,她支持秦武王的兄弟公子壮继承王位。另一方则是我们所熟知的芈八子,即芈月,她自然支持自己的儿子公子芾继承王位。秦惠文后是太后,地位崇高,且在此事上拥有最大的话语权。而芈八子这边,她的兄长魏冉是秦国重臣,双方也算是势均力敌,因此一直相持不下。就在双方剑拔弩张,所有人都以为秦国内乱在所难免的时候,赵武灵王一看时机已到便决定插一脚。赵武灵王既没有支持公子壮,也没有支持公子芾,而是提出了第三个选择,那就是芈八子的另一个儿子公子稷,也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此时的公子稷正在燕国做人质。在当时,诸侯国林立,各国之间或战或和,经常缔结盟约。为了避免对方撕毁盟约,两国往往会互派王子到对方国家去做人质。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秦始皇的父亲,公子异人了。由于赵武灵王此前的布局,曾经拥立在韩国做人质的燕太子职回国登基,是为燕昭王。于是,有恩于燕昭王的赵武灵王只是与燕国打了声招呼,便将公子稷给带走了。芈八子一看,既然赵国支持公子稷,那她也支持公子稷好了,反正都是自己的儿子,支持哪个对她来说区别不大。最终,在赵武灵王和芈八子的共同努力下,秦国避免了内乱,公子稷成功继承秦国王位,史称秦昭襄王。不过,赵武灵王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为了赵国自己,这只是赵国霸业的开始。然而,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位英明的赵国君主,在他42岁的时候,却做出一个惊震海内的决定,那就是禅让!赵武灵王把大位禅让给了自己的次子赵何,自己跑去做了主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原来很久以前赵武灵王在梦里经常见到一位美丽动人的姑娘,他常常向周围的人描述这位姑娘的样貌形态。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个叫吴广的大臣忽然想到:这说的不就是我家闺女吗?吴广由此把自己的闺女吴孟姚拾掇拾掇送给了赵武灵王。赵武灵王一看到吴孟姚竟然与梦里的姑娘一模一样,随后便与这位美人过上了如胶似漆的生活,这便是梦中情人典故的由来。不久,两人结下爱情之果,吴孟姚为赵武灵王生下了次子赵何,赵武灵王和吴孟姚的感情更上一层楼。然而,天不遂人愿,突然有一天吴孟姚病重,临终之前,她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把儿子赵何变成赵国的储君。赵武灵王含着泪答应了这件事,吴孟姚走了以后,赵武灵王便将长子赵章的储君之位给废了,转而让次子赵何成为了储君。随后,赵武灵王二十七年,赵雍提前禅让,赵何登基坐殿做了大王。赵武灵王提前禅让大位的目的,是想构建一个二元制国家,即一个国家里有两位君主。赵武灵王自己擅长军事,可以专心致志地打造出一支强大的赵国军队,以此让赵国可以自如地应对混乱的战国时代。至于儿子赵何,还处于年幼状态,可以先从治国方面入手,努力学习治国之道,让其提前做大王,也是为了提前给他一个更好的平台锻炼理政的能力。关键时刻,赵武灵王还能把把关。公元前298年,赵武灵王向秦国施加压力,迫使秦昭襄王任命赵国人楼缓为秦相,以便为赵国谋得更多的利益。就在楼缓走马上任的时候,赵武灵王则假装作为随从的使团人员进入秦国。赵武灵王对秦国的风土人情、地容地貌进行考察,并亲自去看一看秦昭襄王,为将来吞并秦国做准备。然而,秦昭襄王也并非肉眼凡胎,他在接见使团时,发现这个随从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帝王之气。在交谈中,发现其胸怀与见识更是卓尔不群,于是,秦王逐渐产生了怀疑。

共 819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首词的上片为我们描写了偏头关之景,‘鸟道窄、老牛湾阔。’‘绝壁穿空擎古堡,沥胡笳、陇上西风烈。’彰显出偏头关的威严气势;下片则引起对古时历史及人物的思考,‘灵王赵武朝廷摄。效尧舜、德动戎狄,威加奴厥。’使作者陷入无限的慨叹之中。感谢作者的支持,推荐阅读!【东北风情编辑:子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