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敏思家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敏思】庆祝建党百年 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家风 /袁 琪

编辑推荐 【敏思】庆祝建党百年 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家风 /袁 琪


作者:袁琪 白丁,12.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628发表时间:2022-12-07 01:41:58

庆祝建党百年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家风
   作者:袁琪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的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及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家风,以好家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促进民风社会风气向着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层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党员干部中落细落小落实。连日来,庆阳市各地普遍及时地开展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因此,我也将曲子革命老区爷爷、父亲他们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农民支前医疗担架队》一些普通、平凡却高尚、光荣的革命事迹,分享给各位读者:
  
   一
  
   1936年6月,红军西征解放了曲子后,立即成立了县“工农苏维埃政府和中共曲子县委会”.任命随军干部刘昌汉同志担任县委书记。同年7月,刘昌汉同志随部队继续西进,朱文华同志接任书记,在曲子花旗组建了“陕甘宁独立师”。为保卫陕甘红色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陕甘独立师”千余人的红军部队驻扎在曲子县,为保卫解放区,给前线的生活供给打下了良好基础,为确保部队首长的安全,经曲子县委决定,将大部分红军战士安排在孟家寨和孟家湾村驻扎。因这里群众居住集中,山大沟深,便于部队隐蔽,又有孟家湾宋家塬畔“烽火台”与曲子张塬“烽火台”遥相呼应,传递信息方便的有利地形,也便于首长坐阵指挥,我家又距烽火台不到千米,所以,首长和部分战士就安排在我家居住。
   为了首长的安全,县委领导李培福同志再三叮嘱我爷爷袁廷安,你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牢记入党时的誓词,要严守党的机密。所以,我家住首长这个秘密直到爷爷临终时才给我父亲说:“当年咱们小窑洞住的那个小个子四川人,他就是部队首长,因他经常外出,不知你认下了没有?”
   直至这个时候,我父才恍然大悟:难怪他平时说话小心谨慎,战士从信鸽羽毛取出的信件都交给了他。那个时候,我们家30多口人,我太爷袁文清和我大爷袁廷考、三爷袁廷瑞住孟家湾,我爷袁廷安和我小爷袁廷贵住宋家塬畔。当时,我家有大小窑洞5孔,给部队腾出了3孔,除一小孔首长办公住宿外,其他两孔还有草窑、磨窑都铺上了麦草,住满了战士。
   部队入住后,大家同饮一窖水,同用一口锅,同烧一垛柴。为节省窖水以备急用,部队炊事员每天天不亮就到杨旗沟小河小沟挑泉水做饭。战士们衣服脏了到杨旗小河去洗,晴天边洗边晾晒在河边的草坪上、石头上,晒干后取回。阴天挂到树上,晾在柴堆上。战士衣服破了,我奶奶、我姑姑主动为他们缝补。部队人多,做饭锅灶不够用,就用我家锅灶,部队有紧急任务,我家主动让出锅灶,让他们先做饭吃。在外站岗的战士遇到下雨,衣服湿了,我奶奶就在灶房的铁锅上摆几根木棍,把湿衣服搭在上面,锅底下煨火,一件件去烘干。我奶奶、岁奶奶、姑姑经常为战士们做布鞋、拆洗被子,用部队带的纺线车车纺线,让战士们自己缝补衣服时用。部队临走时,纺线车就留在了我家,奶奶说这是个纪念。我太爷有空就打草鞋,送给战士们穿,还为他们剃头、补鞋,同时也教会了他们打草鞋、编红柳条筐。我小爷有空就帮司务长运粮,采购生活用品,置办伙食。农忙季节,战士们主动帮我家耕种、除草、收割,军民关系亲如一家人。
   在爷爷、父亲的带动下,我村河东河西的几十户人家,也都纷纷腾出最好的窑洞让红军战士们去住。常常拿出自家的肉食、粮食、果木、蔬菜、鸡蛋给战士们吃。还帮助部队用牲口往前线运送军粮、弹药。
   曲子解放后不久,我爷爷就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曲子老爷庙教书,还经常帮住曲子东沟岳王洞的县委秘书写材料。寒暑假期间,他抽出时间教战士们识字、写字,战士们给他讲战斗故事。我爷又把听到的红军打仗故事讲给自己的学生们听,学生又把故事讲给他们的家长们听。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曲子一带人人都知道红军、解放军许多打胜仗的战斗故事。杨旗沟有个果子园,漫山遍野生长着狼芽刺,可以当柴禾烧。我父亲经常看到战士们拿着镢头、斧头、绳子,唱着歌,进沟上山砍柴,背回来堆放在我家庄前屋后的空闲地方,柴垛黑呀呀,好像一座座小山。
   1937年,曲子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在西征红军的帮助下,把各村中青年集中起来,组建了曲子、马岭两支游击队,加强地方武装力量建设,我爷和我大爷、三爷、小爷都参加了游击队。他们在八珠原、木钵等地配合县苏维埃政府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和土地革命斗争。农闲时,由部队教导员统一训练,晚上派队员分赴各村站岗放哨。若有敌情,战士和游击队员有组织地把老年人和孩子用木梯送到各村修的堡子上。由于曲子五里桥驻扎着敌人国民党的部队,经常骚扰住曲子东沟岳王洞的工农政权县政府。不久,他们也搬到我家临时办公,我小爷经常给曲子联络点送信、取信。有时送信经过白区,为了安全,总是灵活机动,乔装打扮,顺利地取回信件或把信件顺利送到指定地点。还不时到白区铺子买回部队急需的生活用品。
   听爷爷说:“送达目的地远的信件或要紧事务,部队的首长们都是以电文格式书写,然后由信鸽传送”。
   1938年,部队提出了减轻农民负担、解决粮食自给的口号,购买了铁铣、镢头、锄头等农具,在杨旗沟、李旗沟等山坡上开荒种地,打下粮食和公粮一起都送往前线。
   1942年部队又掀起了学习“陕北南泥湾”自力更生精神,开展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以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办法有效地反击了国民党对于红军、解放军残酷严密的封锁政策,扩大了开垦面积,战士们与当地老百姓一同耕种,山上山下红旗招展,军民大生产的歌声、口号声响成一片。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向延安发起了疯狂进攻,部队需马上撤离。当年部队在我村播种的粮食喜获丰收,曲子县紧急动员各村男女老少军民一齐抢收抢割成熟了的庄稼的大生产运动、用牲口驮的、车推的、人背的、家家户户场上堆满了谷子、糜子垛。为方便打碾,老百姓用铡刀铡下粮食穗子铺在场上,与部队战士用碌碡碾、连枷打、棍棒捶。为了前线做饭方便,糜谷颗粒不干,就倒在老百姓家火炕上去炕,炕干后碾成米、推成面,由我大爷组织队员,赶着毛驴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因前线大灶急需肉食,剩余未加工的粮食,我父亲和乡亲们带战士到老百姓家换成牛、羊,赶往前线,用于改善战士们的伙食。
   不久,驻扎在我们村的部队接到上级命令,火速赶往前线增援,战士们依依不舍地与老百姓挥手告别。听爷爷说:“首长给他留下一句赞美我们家乡的话:“孟家寨的山、杨旗沟的水、果子园的柴、山美、水甜、柴好烧。老百姓更亲、更好”!
   军民鱼水情使人们永远难以忘怀。
  
   二
  
   1945年,因前线急需兵源,我爷为我小爷袁廷贵报名参了军,在部队他忠厚老实,办事认真,多次获奖,后担任解放军十三团司务长,不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7年农历4月11日,马鸿逵部下一个骑兵连与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在孟家寨村马岗子交火,二纵队沉着应战,很快取得了胜利。战斗结束后,我奶奶看到战士们嘴皮干裂,便拿出家里的干粮,用罐子盛上水,叫我父亲送给战士们吃喝。其他村民也纷纷拿出食物和水,送到战场。战斗结束后,伤病员很多,在我爷爷的召唤下,立即组建了“农民支前担架队”,我父亲袁希珍、还有由袁文彩、袁廷林、袁希孔、张得有、宋百礼、马占德、王致礼、郭凤鸣、郭凤川等20多名乡亲们组成的担架队。除袁希珍、袁文彩外,今天他们这些革命老人们都已去世,但他们的名字却已经载入党的史册。
   先烈们,前辈们,安息吧!我们将永远怀念着您们!
   当时,他们5人为一个行动小组,一人背行李,其余4人抬伤员,统一听从西野二纵队一位姓朱的干事管理调遣,跟随大部队行动。部队离开孟家寨村后,经马岗子到环县,再转战到陕北的定边盐池等地,其间没有打大仗,但小仗却没有少打。敌机天天袭扰轰炸,担架队里时有同志牺牲或受伤。面对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状况,我父亲和队友们不怕牺牲,全力护送伤员,遇到紧急情况互相耳语传令,发现敌机来袭,便找寻凹形地势或树梢隐蔽,实在无法隐蔽,就用身体掩护伤员。一直把伤员同志们安全护送到延安。
  
   1947年7月,胡宗南的国民党反动部队直攻陕北榆林,企图将陕北解放军一网打尽,战领延安和整个边区,在这紧急关头,我父亲和同伴们再次跟随部队,冒着枪林弹雨转移伤员,从成堆的尸体中搜寻幸存的解放军战士。担架队分为前、中、后三个梯队,昼夜从前线向后方转送伤员。在战场上,轻伤员就地包扎继续战斗,需取弹和手术的重伤员经担架队转送到指定医疗队,紧急救治。就这样,我父亲和队友们夜以继日,经常吃不上饭、喝不上水,只为多救回一个解放军伤员战士,在战场上来回搜寻幸存者。有时粮食供应不上,大家每天仅靠一个糠面窝窝头充饥。记得一次,部队断粮7日,仅靠从当地老乡家寻找到的麸皮、生食维持生命,大家由于饥渴两眼发黑,经常有人晕倒。
   1947年农历9月末,“农民支前医疗担架队”精疲力尽,无力继续执行任务,部队就派贾万福同志带队送他们回家休养,他们从陕西省延川县开始返乡。当时我父衣服太烂,无法遮羞,我父亲的堂叔袁廷林就脱穿了国民党亡兵的衣服,把他的衣服借给了我父亲,穿回家后,我爷爷给他扯了一丈二尺白粗布,就算归还借的衣服,大家体弱无力,衣衫褴褛,身无分文。吃饭时赶到老百姓家,饭后由队长贾万福同志统一打欠条交给村民,在交公粮时扣减。有时几十里路遇不到人家,大家只能饿着肚子。自那以后,父亲就落下了风寒性腰腿疼的病根,至今仍背曲腰躬。1948年,驿马战役打响,部队伤亡惨重,急需担架队前线支援,但我父亲在榆林回来后,患病未康复。曲子县委和李建堂同志决定(因李建堂在曲子开染坊,是县委组织成员也是党员,经常与爷爷为党秘密工作,爷爷也给他写一些有关材料)让爷爷安排好学校的教务工作,立即组建“农民支前医疗担架队”支援驿马,因他是党员,县委任命他为队长。在前线,他带领担架队。由于指挥灵活,抢救及时,使不少危重伤员转危为安,收到部队首长的多次表扬,也为老区曲子县赢得了荣誉,受到县政府的嘉奖。
   1955年冬季征兵,我叔父袁希禄又被我爷爷报名送子参军,他入伍后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青海省军区,因受红色革命家风的影响,他勤学苦练,工作积极向进,一年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连年提升,为团参谋。
  
   三
  
   我父亲支前返乡后,一直在家务农。
   1958年大跃进时期,他参加了当地轰轰烈烈的兴修水利工程,夜以继日地在生产队里干农活,从不叫苦叫累,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五好社员”,他的先进事迹时不时在《甘肃日报》《陇东报》上登载。
   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父亲不识字,他便坚持自学,让我们这些学生娃娃给他认字教读,他很快便能背诵毛主席著作《老三篇》,背诵十几条毛主席语录。其中有一条:“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父亲他学到了,领会了,也做到了,曾多次被人民公社评为出席县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五好社员”表彰大会,颁发了奖状,还赠送了一本红色塑料皮《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一部。父亲如获至宝,时刻随时随地携带,如今已交给了我,我要好好保管并把它传承下去。父亲常对我们说:“我一生最难忘的就是和你爷爷三次支前,救治了无数解放军伤员,好人有好报,我现很健康,还想活到百岁呢。”
   1985年父亲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在我家“四世同堂”,五代人,已有19名共产党员。2006年,我父亲随我搬到西峰居住,但一直眷恋着故乡环县、曲子的山山水水。西峰市政府部门在东湖公园搞宣传活动时,他注意收集法律、农业科技等方面的书籍和知识资料,共220册,他把这些书籍转送给曲子镇孟家寨村读书阅览室。平时有空,他就帮环卫工人拾垃圾、打扫卫生,总想尽到一个共党员的职责和义务,承诺他一辈子做好事的誓言。
   家风是人们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风格、作风和传统、包括为人处事的格局、态度和行为准则,这也就是我爷爷常说的“门风”,它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我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每个幸福的家庭里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家规。我们家的家风和家规虽然很普通,但是这其中会让我们受益匪浅。除已故的爷爷,父亲和我们外,我们家现在还有16名中共党员分别分布在祖国的各条战线的各个岗位上,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遵纪守法,没有一名因违规犯过错误,而且年年都有单位评选的优秀共产党员。我从小受爷爷父亲的熏陶,对家风也很重视。在单位上班时,经常以毛主席著作中的《为人民服务》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刚参加工作,就被分配到环县毛渠井供销社高家洼分销店上班,干的是营业员,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由我们两个营业员肩负着五个大队,四十个生产队的生产生活资料和农副产品的购销工作,经常送货上门,为发展农村经济,多种经营,送籽种下乡,返回时又把农产品收购回来。由于我们当年的付出,使这里的群众真正认识到种经济作物的好处,如今这些地方已成了全省生产向日葵基地。为方便群众随时都能买上货物,除了吃饭外,我们整天都开门营业。虽在本县工作,但我三年都没回家探过亲,连养育我长大的奶奶最后一面都未能见上一面。因我五岁母亲就已去世,是奶奶把我养大成人的。得知奶奶去世的噩秏后,我哭的死去活来,三天水米未进。由于我对群众服务热情周到,年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也得到了周围群众的一致好评。
  
   四
  
   退休后我搬到西峰居住,对小区的一些公益事业和活动经常积极参与,亲力所为。所以,管理我们小区的物业公司因物业费难收,2018年彻底撤管,使我小区的78户成了所谓的”三无小区“,垃圾乱堆无人管,这时热心的业主们自发组织起,推选我带领一位年青人兼管小区,本来我都年近古稀,无力承担此项重任,但一想到为人民服务,我就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也算老有所为。没有资金,我们就主动上门收物业费作启动资金。为节约资金,与小区签写合同、财务公开,民主理财。为了节约打印材料等等开资,我就克苦钻研学习电脑、学拼音、学打字,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学会了电脑打字,如今小区的打印材料都是我编辑打印。小区六间公用平板房,因年久失修,长期漏水闲置,为了能给小区增加收入,减轻业主负担,我们立即从房顶到屋内全部维修,隔成小房子,除两间门卫住和办公用外,其余四间已全部以库房出租,收回了因改造、维修时所垫付的资金,如今账面还有几万元的收入结余款,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2020年初,当一场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的时候,我们及时与社区联系,很快派人前来与我们配合,使小区顺利度过了疫情关。由于我们的管理服务搞得好,款账责任到人,定期公布,很快赢得了广大业主们的信赖。2020年的物业费没有上门去收,却早早已全部缴齐。
   爷爷和父亲经常告诉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叫我们一定要爱国爱党,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要我们对国要尽“忠”,在家要尽“孝”。做人要善良,处事要公正,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这是我党的一贯优良传统,现已经融入了我们的家风其中,相得益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对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十分重视,对此,他要求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抓好家风,尤其是党员干部要重视家风建设,以身作则带头树立清正廉洁的好家风,传承红色家风最为重要。所以,我也经常给儿孙们讲:“家,是心灵的港湾,是灵魂的归宿”。家风建设不容忽视,务必做到个人不失范,配偶不失管,子女不失教,家风不染尘,让家庭成为厚德之所,纯净之地,温馨的港湾。
   我们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为国效力,为党好好工作,把我们共产党人之家的优良家风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永不变色。
  
   (注:本文是2021年6月7日,作者在甘肃省庆阳市财政局庆祝建党百年大会上的讲话稿)

共 646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编者按】袁老师的报告文学《庆祝建党百年 讲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家风》系作者2021年6月7日出席甘肃省庆阳市委举办“庆祝建党百年大典”活动时的演讲稿,大约六千七百余字。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1936年6月红军西征部队抵达陕甘宁红色革命根据地后,一举解放了曲子县(现在的庆阳市环县曲子镇),成立了“曲子县工农苏维埃政府和中共曲子县委员会”,同时组建了地方工农武装游击队——“陕甘独立师”之后的革命活动之珍贵资料和故事。当时,红军部队的部分首长和战士们就居住在爷爷袁廷安(地下党员)的家中,爷爷就是那个时候加入地下党组织的,他负责为党和红军传递情报,后来,爷爷和父亲父子二人双双都亲自参加战地“担架救护队”,舍生忘死,忠心耿耿。当时的县委书记为李培福同志,伟大领袖毛主席当年曾经为李培福同志亲笔题词为:“面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和爷爷一起工作,志同道合,关系密切。老区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和红军的关系为鱼水关系,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战斗,共同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而舍生忘死战斗,同呼吸共命运,还有后来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大生产运动的南泥湾精神等等的革命故事。故事情节、场面和历史镜头,真实自然,轰轰烈烈,气势宏伟,历历在目。重现的历史画卷,令人起肃然起敬,永远难以忘怀!第二部分:讲述了从1945年以来爷爷参加革命的相关战斗故事,还有爷爷送弟弟送儿子参军打仗的壮举, 刻画了英雄爷爷和父辈们的大无畏革命情操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第三部分:讲述了父亲袁希珍老前辈建国以来的优秀模范故事。事迹感人,将门出虎子,继承爷爷的红色革命家风,根正苗红,全家五代人,优秀共产党员19名。榜样、偶像的力量无穷尽!他们是共和国最可敬的人!让我们高呼:“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第四部分:作者讲述了自己目前的工作情况。继续传承红色优良家风和革命传统,继续做一名不辜负党和爷爷、父亲的悉心培养,做一名合格优秀的共产党员,问心无愧!“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为国效力,为党好好工作,把我们共产党人之家的优良家风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永不变色。”整篇文章结构铺排有序,面面俱到,重点突出,主题明确。文情并茂,集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于一体之美文大作。学习历史,学习革命先烈,学习英雄模范,学习经典,学习传统教育的经典范文。读此好文,令人爱不释手,让人回味无穷,感悟多多,催人奋进!浮想联翩,深受教育,触及灵魂,受益终生。精品佳作,倾情推荐!谢谢作者袁老师分享美文佳作!【敏思家园编辑:介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介非        2022-12-07 01:55:27
  好文拜读,触及灵魂,终生受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不忘历史,砥砺奋进!向革命先烈们学习致敬!向革命老前辈们学习致敬!向陕甘宁红色革命根据地及老区人民学习致敬!
江山美丽,江山多娇,江山如画,我爱江山!
2 楼        文友:介非        2022-12-07 07:11:19
  毛主席曾经为当年的曲子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李培福同志的题词是“面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江山美丽,江山多娇,江山如画,我爱江山!
3 楼        文友:袁琪        2022-12-07 08:11:28
  谢谢介非老师斧正不辍的编辑,谢谢老师编按的佳评和对革命前辈功绩的弘扬和宣传,向老师学习,向老师致敬!
4 楼        文友:袁琪        2022-12-10 13:38:10
  谢谢【敏思家园介非】老师的辛苦编辑,作者六千多字的讲话稿,按故事的前后顺序写了四个部分,但编辑斧正不辍的都写了评论,对作者家前辈舍生忘死的功绩给于了高度的评价,对红色家风给了优美的赞誉,不怕疲劳,近千字的评价,让作者十分感激,今后会向平台投入更多作品,敬菊花茶一柸,以表谢意!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