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说古今(散文)
一
说古今,是我们西北农村这块儿的方言,就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讲故事。
我们小时候的年代,农村还是相对贫困落后的,没有电视机、录音机等娱乐设备,甚至连电都没有通。农村的大人孩子获取知识和收集信息的途径就是相互聊天,或听别人聊天,听村子里的人坐涝坝沿上,大树底下,火炉旁边,一起天上地下,家长里短谝话,听爷爷奶奶说古今。
古今听得多了,就上瘾了,就像当时的好多大人,每天中午吃完饭,总要打开收音机,听一段评书一样,我们也总想听古今,而这个最能说古今的人就是奶奶,其他人都嫌麻烦,不愿陪我们多说,只有奶奶肯说、会哄,总能想出各种“古今”安抚我们。
有时候是我们兄弟姊妹几个人围着奶奶,缠着她给我们说古今,晚上大多数时候都是我一个人蜷在奶奶的被窝里,听奶奶一遍又一遍讲着重复的古今。时间长了,奶奶说着说着也就混淆了,同一个故事总能听到不一样的结局。那些古今,能把人带入畅想的世界:野狐君被抓后究竟怎么被处理的,狼有时候真的就冲进屋子里了,卖货郎用扁担打出的十八招棍法能打败土匪吗,豆瓤为什么一定比豆皮心疼,见了长虫为什么不能打死……
二
现在,轮到我给自己的娃娃说古今了,讲着当初听的还没忘完的残缺故事,我也学着奶奶的口气,有时候甚至连神情、语态都不自觉地模仿奶奶,两个孩子都很喜欢听。时间长了,他们听熟练了,也有许多问题抛出,我也是胡乱答应,反正以哄他们睡觉为目的嘛,哄着哄着,自己都瞌睡得不行了,口里说的都不知道是什么。
孩子睡着了,我也轻松了。这一刻,反而翻来覆去,睡不着,望着月光下熟睡的孩子,听着他们均匀的呼吸声,这夜反而更安静了,又一次勾起了我的思念。
给我们说古今的时候,奶奶也瞌睡啊,所以前言不搭后语,古今混搭不清,而小孩子的好奇心又最爱问讲的不一样的部分。好奇心极强的幼儿提出的问题,是大人无法正确回答的,就像现在我儿子提出的问题,能让人笑岔了气。其他人不耐烦回答小孩子的问题,而奶奶很耐心地回答着我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有求必应,有问必答,答案正确与否,无法考证,也考证不了,反正她那个时候千说万说,总能把我们忽悠过去,说的矛盾太突出的时候,惹得她自己都哈哈哈大笑。昏暗的煤油灯下的她慈眉善目,笑呵呵地给我们说古今、答问题,对她的印象就停留在那一刻,后来不管怎么想念、怎么回忆奶奶,这幅画面总是首先浮现在我眼前。藏在在内心最深处的、而一想起来立马就能显现的,往往是人最难以忘怀的。
三
奶奶讲给我们的这些古今,填补了我们幼童时期文化空白,是我们幼童时期的精神食粮,能够满足小孩子的求知欲。
现在回想一下,奶奶说给我们的这些古今,到底是怎么来的?她又是怎么知道的,奶奶的幼童时代,比我们过得还苦,物质还要匮乏,没有书本,奶奶甚至都没有上过学,不识字,古今里面的人物名字她都不会写,也不认识,她怎么就有那么多说不完的古今呢?这些,她都没说到过,我们也不知道,猜测一下,可能是她的妈妈,我们的太奶奶讲给她的。曾听她说过,她兄妹五人,只有她一个是女娃娃,她的父母最疼爱的就是她了,她小时候和父母睡在一个窑洞里。
假如这些古今真是太奶奶所讲,所口授,那这些古今都是很有故事的古今了。是无限循环,层层更新的产品,难怪这些古今短小而迷人,因为她们保留了当中的精髓。
而今,我又把奶奶说给我们的古今再讲给我的孩子,这也许就是民间俗文化的一种口头传承吧。
讲古今的时候总能想奶奶、想起过去,想起那些三九寒天的夜晚,睡在热炕上,蜷缩在奶奶的怀里,听奶奶说古今的情景,想起来就是一种幸福。想完之后又想将来我们的孩子会不会在将来把我今天讲的古今又更新一番,继续讲给他们的孩子听呢!想起来,那都是一种幸福,一种几代人幸福的延续。
本文短小精悍,语言流畅,主题突出,文学功底深厚,好文,吴孟友拜读学习,感谢賜稿东篱,冬祺,问好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