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瀚】缅怀我的父亲(散文)
一
今天是2022年12月13日,又到了我们的“国家公祭日”,然而对于我来说,现在它还有另外一层意义,今天是我父亲的忌日。
两年前的今天,我的父亲,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因病离世,他彻底断绝了与人世间的联系。脱离年久的病痛后,他化成一缕清风,去了一个我不知道的地方。自那天起,我再也见不到父亲活生生的音容笑貌,他留给我的,也只剩下无比的哀恸和无限的追思。
我的父亲终年七十五岁,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与那个北方的农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在那里,长在那里,打拼在那里,病倒在那里,最后葬在了那里。
在那个北方村子里,有他喜欢的旷野,有他耕种过的田地,有他辛苦砌盖的房屋,有他亲手栽下的柳树,也有他再熟悉不过的牲畜叫声和炊烟袅袅,还有他一众淳朴憨厚,无比熟悉的乡亲。那里,就是我的老家,我们的故乡。
我觉得父亲是平凡的。我的记忆中,他年轻的时候就在土里刨食,种着几亩田地,打理着一块果园,勤快肯干,吃苦耐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普通得和村里一众叔叔伯伯没有任何区别。他有着北方农民骨子里的性格,刚正、耿直、坦率、热心肠,还稍微带着那么一点点倔强。
我认为父亲是伟大的。在那个还在上缴国家公粮的年代,他从不像有些人那样投机取巧,总是把家里最优质的粮食足数上缴国库,从不掺砂淋水。村里浩大的引水渠工程,也是他和乡亲们起早贪黑开掘完成的,为此还获得过县里发放的表彰,烫金鲜红的证书,至今还完好无缺地保存在家里的柜橱里。
我为我的父亲而骄傲,无论是在曾经,现在,还是以后。
今天,我的父亲已离开整整两年了,每到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我都会怀念起他,想起他以前的那些点点滴滴。
二
我的父亲兄弟姐妹四人,我还有两个姑姑和一个叔叔,他排行老大。
按照农村习惯,老人的生养死葬都是儿子的事情,在上辈人养老送终方面,女儿只能算作配角,父亲也很好地担当起了他的责任。
当时祖父在县农资社上班,后来得了脑出血,这在那个医疗水平落后的时代基本就算是不治之症。医院无法根治,脱离危险后便建议病人回家疗养,可是农村赤脚医生的水平看看感冒还可以,对于这种大病也是束手无策,于是祖父留下了严重后遗症:语言障碍,行动受限,直至几个月后卧床不起。
在那个科技落后,消息闭塞的年代,偏方在农村很是流行,也很能得到人们的信任。有一天父亲不知道从哪里得到讯息,说固安县有一为老中医,他那里有治疗脑出血后遗症的偏方,且不需要病人到场察切。为了祖父的病情能康复,父亲便打算前往访医求药。
固安县离我们村子大概有二百华里,那时候公共交通还不便利,父亲便骑着家里的二八大杠,在别人都还在熟睡的时候便出发了。我那时候才五岁,只记得到了晚上掌灯时,他还没回来,后来我便睡着了。第二天早上听母亲说,父亲昨天半夜才到家,来回骑了近二十个小时的自行车,好在求来了“灵药”,价钱也能接受,他心里欣喜不已,直呼“这趟路没白跑”。
我忘记了当时偏方是否对祖父的病有效果,只记得那几天屋子里,持续弥漫着熬制中药时散发出的浓重味道,令我恶心欲呕。又过了两年,祖父还是在一个深夜去世了,我认为父亲做到了所谓的孝道。
还得提一下,祖父病退后,按照惯例本应我父亲去接班,可是父亲却无私地让给了他的弟弟。于是叔叔成了城里人,户口也改为了非农业,而父亲还是老农民。在当时,工人有很高的福利待遇,非农业户口也是很高级别的一个存在,为此母亲还抱怨了很长一段时间。
等到我祖母年迈时,按照舅爷分家时议定,老人应该父亲哥两个轮流孝养。然而,祖母不习惯城里的生活,而且和叔母不合脾气,所以在我家居多,最后干脆就长住我家了。父亲从没因此而计较过,他一如既往地孝顺老人,直至祖母过世。
对于孝这一块来说,我觉得父亲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起码论心论迹都让人道不出闲话来。
三
父亲对我们姊弟三人教育方面是很严格的,甚至有些严苛。
大姐学习成绩优异,但是限于当时家庭条件,她作为老大总要帮父母分担一些压力。她本性要强、干练,十四五岁的时候就一个人从老井里打水,一桶打不起,便打半桶,邻居们都夸她能干。地里、家里的活计也少不了她的影子。她越来越大,知道父母的辛苦,便提出辍学,为此老师三次到家里家访,和父亲说大姐辍学太可惜。父亲也表态,日子再难也不会耽误孩子上学,为此他还和大姐讲道理,也发过脾气。但是大姐很有个性,说不上就不上了,为此父亲好几天不理她。
二姐学习一般,父亲总是敦敦教导她,好好学习才能有出息。可是二姐还是贪玩,最后也想辍学,但是她小时候患有贫血症,长大后体质一直不好,辍学下来也不能像大姐一样给家中帮忙,反而是耽误她以后的人生。在父亲严厉的批教下,加上二姐有些怯懦的性格,她没有像大姐一样坚持到底,但学习成绩也终究没有改观,混到初中毕业就步入社会了。为此,父亲发出了声声叹息,他是担心二姐今后的生活。好在二姐经过竞聘,去到乡办企业上班了,不很累的工作很适合她,父亲这才松下紧绷的心。
提到我的学业,可以用不愠不火来形容。虽然顽劣贪玩,好在脑子小聪明,受到过老师的批评,也得到过几次表扬。那时候农村人都有一个观念,对于独子来说,一般都不希望学习太好,用他们的话讲,一旦儿子“飞”远了,自己老了便没了依靠,还是留在身边更为稳妥。这一点上,我的父亲和他们观念不同,他一直督促我努力学习,好争取上大学的机会,那样才能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因我的作业马虎,盯着我修改到深夜;因我贪玩旷课,也曾用鞋底子打过我的屁股;因我期末考试得来的奖状,他竟然端起很少触碰的酒杯。好在我到高中之后,脑洞大开,成绩直线上升,虽然最终没能考上大学,但得到一个大专的结果,父亲已经很满足。
除了学业,在教育我们姊弟做人做事方面,父亲也是认真负责,一向严格,一丝不苟。
对于教这一块来说,我觉得父亲尽到了他的义务,很好地把控了子女们在无知年龄阶段的成长轨迹。
四
我的父亲脾气不小,也有股子犟劲儿,因此和母亲少不了吵架拌嘴,但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难免马勺碰锅沿,这些也属情理之中。总体来说,在父亲的用心维护下,家庭氛围还算祥睦和美。
父亲把祖父留下的工作职位交给叔叔继承,母亲自然是想不通,为此闹了别扭。他不厌其烦的给母亲讲道理,说自己年龄偏大,即使接班也不会有大出息,而且这么多年跟土坷垃打交道,也习惯了农村生活。而叔叔刚刚高中毕业,文化也高,性格也活泛,去接班正合适,他今后日子过好了,也省的替他操心。近而又好言宽慰,如果他接班进城,还达不到带家口的标准,地里的农活只能由母亲一人承担,也担心她吃不消。
真诚的心,通彻的理,加上略带诙谐的话语,总算解开了母亲心中的结。
对于外祖父母的关心,父亲不亚于母亲。外祖父生前有喝小酒的习惯,虽然当时农村喝的都是作坊里自酿的散酒,价钱不是很贵,但这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也是很奢侈的。每逢过年过节,父亲总会给外祖父打上两斤村醪散酒。外祖父一边将酒瓶揽在怀中,一边还要笑着唠叨:“下次别再买了,这一瓶酒能换三斤半麦子呢,省下给娃们包顿饺子多好……”可是父亲听后只是笑笑,然后依然如故。只此,母亲很觉欣慰,更加细心的照料我的祖父祖母。
将心比心,双方的父母都是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本就是中华传统美德,何况是对自己的亲人。父亲的做法,很好地维系住了家庭的亲情,减少了矛盾的发生。
父亲用他自己的方式与真情,为家庭的和睦贡献着自己的能量。没有家庭矛盾的后顾之忧,日子也是越过越好,蒸蒸日上,正所谓“家和万事兴”。
由于父亲性格如此,也受到了家族成员的敬重。族里不管谁和谁家有个矛盾,总会想到父亲,再难缠的事情,只要父亲到场,都会给料理的明明白白。就理论理,一锤定音,无论涉及到哪方的利益受损,大家也都毫无怨言。因为他们知道父亲是公正的,知道父亲不计回报地付出,只是为了整个家族的和睦。
父亲为了我们的“小家”和“大家”费力操心,他求的只是和睦和美。他做到了。
五
关于父亲的事迹,不胜枚举,以上我仅仅对于他“孝”“教”“和”的点滴,略加拾遗。虽然父亲一生没有轰轰烈烈,但在我看来,他的一生是完整的,也是值得我用一生去品读和敬佩的。
两年前的今天,父亲去世之际,我帮他理了头发,剃了胡须,擦净了身子,穿戴整齐寿衣。我知道,他是一个体面的人,即使去到另一个世界,也会在乎自己的形象,我能亲手为他最后做的,也仅此而已。
今天是父亲去世两周年的忌日,种种原因我没能回老家,没能在他坟茔之前烧一张纸钱,祭一盘果点,磕上一个头。我知道父亲在天之灵不会责怪我,但在我自己的内心,却很是惭愧不已,倍加思绪难宁。
虽然父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关于他的点点滴滴,都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不曾忘却,也不能忘却。
遥遥祈祝,我的父亲,天堂安好!
2022年12月13日,廊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