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溪影(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溪影(散文)


作者:归来的少年 童生,865.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923发表时间:2022-12-16 19:36:08
摘要:少年心事记一

那日,想来可能是阴天,没有什么事,内心习惯性地索然了然。于是就慢慢移开父母和奶奶的视线,向东,过大树脚,沿溪逆行,过关闸,过小桥头,转向低处。那里有一个依了旱园、土坎和菖蒲而生成的,那时觉得好大的碧潭。如镜似磨,流水静静,未见狗母鱼,未听见大青蛙叫。几只长了奇长的脚可以在水面上奔跑如箭的缩小版草猛样生灵四向寻食,无视我的到来。(很奇怪,我后来去了拙政园,见到一处与此处布局、高低、承转、绿物、曲水,等等,十分相似的地方,几十年了,也可以清楚地钩沉印记。)
   正月半已过,我细叔他们去广州做工了。下海的人,一半像公家人放完了假要回单位一样,排队在咸水井边,要赠伯无论如何要先保证他们带够去汕尾港的酒。说大埕酒,比遮浪卖二元的好。一半,像我四叔这样的,将与海墘小石头庙相依了一个冬天的乌褐竹排解体,把破了口子的扛回家。在我五叔楼屋对面的火粪头上起了柴火,架个大响螺壳,放些墨黑的沥青块,热融了,涂补。这战马一样,可能奔走过近澎湖列岛海面的老身竹家伙,此时没有野性了(因为它们先前总是像虫子一样,把我四叔的脚底咬出好多像蛀过的洞,此时任人排比)。我四叔和他的伙记招兄、矮叔公并不与可怜的劳作了可能数年的年迈竹伙记计较,不时扶它翻面,补上新鲜沥青油,眼里慈爱有加。一时,又就着热火熔起了铅。熔铅的是另一个奇怪的圆底锅。那锅好些厉害,可能与太白金星收拾猴子天(孙大圣)的炼丹炉同属一类,不时就化铅成水。我四叔与矮叔公、招兄更是好汉,用个勺子挑出铅水,稍冷,就用手先试一个,赶热飞快捏成型,做为围网的坠子。我奶奶妈妈她们也不再像年前围着大柴火灶做粿、祭拜或做祭拜的热烈准备。只一日更忙一日地去庵头园割苋菜,把两只新买的乌猪招呼得哇哇欢叫,鼻头乳样地光亮。从前,我爷爷用小墨笔抄王公签诗,为前来请求的人写往云霄去拜祖的红纸,如此情形不再。我爸爸一个过年,不单放开让我写对联,还不停地想研究麦牙糖。一时带我们去楼屋的后窗规格石上砸他用硝做的土炮给我们三兄弟看,一时又组织我们去大树脚下捡石胚(小石片)锤成碎粒准备起厝用。一时,去义高叔公处坐,带回只番鸭;一时,很神奇地在我二弟从二楼的木板隙滑下来时,在我二弟弟刚落在楼板下的蚊帐上的同时,从后窗,义高叔公他们食茶的桌几边,飞一样绕过十几米巷道,入院门,跨过两道门第,第一时间将二弟弟抱起来。对我们说,我知知肯定是这样。(我至今无从知道爸爸是怎样做到的。)
   总之,大人们过了红红的过年几天,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的急着忙转起来。有的急着做离开、远去和落海落田的行当。于我,则一方面盼望开学见喜欢的同学、闻新鲜的新课本上的书墨香、看好像要很远地方才看到的新插图里的景象。而一方面,无端起了莫名的闲愁。
   是的,我是受了¬《少年文艺》杂志的影响。那里面说了一个出色的男孩,有事没事总要微皱着眉头。我就心生羡慕,不想才练习了一次,就被我那时只二十多岁的妈妈发见。妈妈说:什么事?做什么眉结结?我无从回答,只说没事。我妈妈就说:囝仔尼(细意)人,才做人起头,眉结结做尼(做什么)?我从此再无造次。但是,那书里讲个好女孩,说是走起路来,有弹性的腿一跳一跳的,我也会用力地记脑海去。这个妈妈看不见,无从教我。我就于今天还记得那句话的美好。仿佛也可以算是人生的启蒙。
   启蒙我的,还另有物件的。
   小潭在上游收束上升,流急如奔。此处,就由一枞泡仔树把守。树叶如大了好几倍的菩提树叶,也是表面油绿,背面泛白。这叶子喜欢好几叶一起,长长的杆放射式同心长开。树身老成持重,可是树枝的中心却是空的,空心处围了白而松的生长层。时有鸟雀,啁啾飞唱。因为无可成材,则安然盘于秀水东侧,仿佛神树了。
   我看了看这大埕唯一的树种,溯水北上。前面溪与水草渐渐混沌,天上云色更浓。眼极处的大泊山凹,那时松柏、按树密密,石屋里装不住的犬吠空洞洞地,时断时现。我就生了归意。不想一转身间,几百步远处,生出一片花田。
   那花田在做暗了的天幕和远山的乌黑背景下,亮亮堂堂,有红有黄,有粉有白,高低错落,又因溪岸漫漫,水草杂生,无从靠近,我又叫不出花的名字,就愈觉得神秘而美好。今日想来,可能有桃花,有木芙蓉,有菊花,有玫瑰,有桅子花,有角花,有茉莉花,有月季,有红花。只是花田很小。我至今不知道为什么在田地奇缺的三十年前,怎会有这么天赐一角,不种粮食,独种这无谓的东西。也搞不清,谁家的劳力,不使在讨海落田,不使在挑水洗衫,不使在带娃钩花,使在此闲工之上。那会是什么人家,什么想法,做此那时看来不可思议的大事。
   那花园里的花在看到我之后,在初春乍暖还寒的微风里,频频点头示好。我也礼貌地招手示意。两悦之际,花们将幽幽的香气也付了我。我心里一颤,当时就想起了唐诗,想起了李白,想起了李商隐,想起了陶渊明,很想背一首诗,却怎么也想不出一首完整的。只好歉意地笑笑,想回家去,好好将爸爸买的《千家诗》老老实实地背上些些。再不总在一时兴起时,早起端坐,冒着寒意读诗,读了一二年,总停留在“春眠不觉晓”上。
   而且,这可能还要深一步怪我。因为我妈妈总跟我说,早起读书,最记得住,不刷牙洗脸更是效果好。道理好像是,一刷牙洗脸,就连背书的灵气也带走些些。而在我,总是先洗漱的。想来这个毛病要改改。
   边看边想,不觉就与花儿远了。我的索然之心也生了暖意。身体长高了一些,力气大了一些。依旧想写诗,当然写不出的。于是诗意藏在心中,几十年了。
   今早成此小文。再占四句(押潮州音韵):
   少年强赋春愁阑,
   独自溯溪花丛间。
   如今却道好个冬,
   瘟霾混沌何记年?
  

共 228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追忆几十年前的少年心事。开头从无端生了闲愁开始,结尾写:愁没有了,心暖了。那中间是怎么起止的?作者用细密的记实的笔触做了记录。滚动着写了乡村、过年后、初春,家里生活的情景。写出了生活的深入,不易,以及浓重。少年人敏感地感受了生活开始时的微小感觉。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沿着溪散步,开始是漫无目的和思想的,潜意识里却是要寻求人生初初的自我消解。少年像小溪一样融入自然。边感受自然的情景,边夹杂自己生活的细节,朦胧混杂。在后来看到溪头的树和花田之后,心情转变,再回归到家里和平常。文末,结合今天的生活,写诗,感叹:生命之初,人是靠着一种自觉地生长和不自觉的诗意探索,才推动生发出动力来。这个过程,可感知而不可言表。今日,回归现实生活之中。希望:不记年。这也是一种诗意。文章穿插一些心理活动和家庭生活的细节,用闲笔、信笔,消解主题先行的生硬,着重记录感情和情绪。意在原生态地记录自然和心理。演绎:从前,故乡,诗意,栖居;不断地成为自己。文章运用了潮州家乡的方言,运用了通感的方法,助力于最大限度地修复从前。也算一趣。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晓荷编辑: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2-12-16 19:36:40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1 楼        文友:归来的少年        2022-12-16 19:40:27
  感谢老师的鼓励,指导。
2 楼        文友:三熏沱茶        2023-03-23 18:21:51
  编按很到位。赞一个!想“翻唱”一段:
   一个索然“闲愁”的少年,“寻求人生初初的自我消解”。对自然、生活“朦胧混杂”的感受,青涩、“细微,又浓重”;隐约出“生命之初”,一种“自觉地生长和不自觉的诗意探索”。这一过程,“可感知而不可言表”,一如年少时光,只记花开“不记年”的恍惚风景中颤动的诗意气质。
   另外,编者还指出文章里“方言”的运用,说是,“也算一趣”。
   不知道是特指文中两句原汁原味的方言对话(妈妈说:什么事?做什么眉结结? / 我妈妈就说:囝仔尼人,才做人起头,眉结结做尼?)呢,还是指全文?在我看来,《溪影》通篇的语感、句式也都带着“方言味”——相较于普通话为基础的当代白话文。
   显然,“方言味”是有地域特色的(应该是南方);同时,也构成了文本独特的个性化语感。仅我个人对《溪影》的阅读体验来说,文中的语感、句式,似乎还有种怀旧的五四白话文(或者叫,民国风?)的味道。所以我不大敢确定,是写作技巧上的探索呢,还是方言本身“基因”的一种独特呈现。至少,在初读时,有那么一“些些”的拗口。
   先插一句,这可能是导致本文浏览量和留评都较少的原因之一吧。
   再说回来。其实,我是很喜欢《溪影》这篇文章的,无论是朦胧的主题、白描的细节,还是少年索然闲愁的况味,包括怀旧(方言味)的语感。尤其是语感。怎么说呢,让人想起两首歌来:《花田错》和《粉墨》。曲中副歌“转音”的运用,融合了京剧唱腔和水磨调的技巧,有种古典和新意交织错落的距离美。
   所以,无论是方言的运用,还是写作技巧的探索,都应该给一个大大的赞!
   不好意思,好像话太多了……
   总之,很庆幸又读到这篇文章。之所以“又”,是我分明记得一个词——眉结结。
回复2 楼        文友:归来的少年        2023-03-24 15:46:43
  感谢老师的鼓励和指导。我是想学习一点民国时南方带点方言的写作方法。您再帮助我看看,提醒我要改进什么。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