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选择权永远在我们自己手中(随笔) ——电影《窃听风暴》观后
近看2006年德国多纳斯马尔克执导的《窃听风暴》,深受震动。这部电影并没有什么大场面大制作,但我觉得这就是一部大片。大片者,内容丰富,立意深远也。
影片讲述东德高级特工卫斯勒在上司的授意下,窃听著名作家德瑞曼和其女友西兰的生活,却被他们高尚的情操、真挚的爱情、追求自由的行动所打动,从一个窃听者、敌对者转变为一个秘密帮助者、同盟者的故事。
一
故事还原的历史背景是1984年的东德。当时世界的大潮流是东西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四区占领。1949年,美英法占领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通称西德,苏联占领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通称东德。原德国首都柏林被分割为东柏林与西柏林。根据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四国协议,西柏林是西德领土。从经济发展、民主自由来看,都是西德压倒东德。东德成立初期,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外逃问题,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270万东德居民由于政治或经济因素,外逃到西德。
为阻止居民逃往西德,1961年,东德政府沿西柏林边境修建了全长155公里铁蒺藜围成的路障,后来改筑成2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这就是著名的柏林墙,东德政府称此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同时,东德政府允许对越境者加以射杀,从此逃亡被遏制住了!
至此,东德与西德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被阻断。此与同时,东德的国家安全部门对“异见者”和社会活动进行着严密的监控和压制。这是电影事件发生时的大环境。影片虽然没有大量镜头加以展现,但柏林墙、监控、压制等要素,自然会让观众回忆那段历史。毕竟,那段历史带给人们的伤痛,无法抹去。只要不忘却,就是最好的纪念。
二
影片主要人物有五个,一是上司,包括文化部长、文化局长,他们是当局的代表,也是腐朽腐败的代表;一是艺术人士,包括作家德瑞曼和其女友西兰,他们是被监控、被侮辱的代表,也是斗争的代表;高级特工卫斯勒,处在上司和被其监控对象之间,是一个中间人物,最后在双方的共同影响和推动下,良知苏醒,最终发生转变。
文化部长位高权重,本来职责是促进文化事业发展,但他的选择却是监控和压制。在他的管理下,奉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原则,根据政府的意识形态需要,以及个人的好恶,轻易对艺术家的艺术生命进行剥夺。影片中德瑞曼的老师雷曼,不愿意为东德政府发声,导致被封杀。德瑞曼的朋友都处于监控之中。他们对批评、反对政府的声音进行高压管制,凡是“异见者”都被打压、扼杀。这样的部长,无论当时多么不可一世,多么风光无限,历史终将他们归入腐朽一类。
影片对文化部长关于监控、打压方面直接着墨不多,含蓄地让观众去体会,他是总头子,一切的监视都是他批准的。导演给文化部长安排的戏码,是强迫女演员、也是德瑞曼女友西兰委身自己。他赤裸裸地威胁西兰,如果不服从自己,就将她从演员名单中除名,从此无法登台表演。这比权色交易更恶劣!至少在权色交易中,色者带有主动投怀送抱的意思。这里完全是强迫,是公然在自己的公务车里发生的猥亵!虽然只有短短一分钟的镜头,但足以让观众记住他而憎恨他!
部长第一次得手后得寸进尺,要求西兰每周四到大酒店陪他过夜。西兰迫于压力,瞒着男友德瑞曼照办了。后来她觉醒了,选择不再委身部长。部长立即展开了制裁。他以西兰服用违禁药物为由,命令文化局长逮捕西兰。就这样西兰入狱了。这个过程拍的都非常简略,只有几个画面,却让人深刻记住了这位部长的渣!同时,观众也会深思,凭什么他可以这么为所欲为?凭什么他可以这样滥用权力?自然也激起观众对支持部长这么腐败的体制机制产生厌恶之情,抵制之情!
文化局长是主演卫斯勒的直接上司。从正面讲,这是一位敬业的,业务精湛的领导,执行力很强。但他终究将自己的职业干成了畸形!当卫斯勒想将截获的重要情报向他汇报时,他自顾自地炫耀了一番自己的得意之作。用一大段独白,炫耀其对付艺术家的手段,根据血型、气质,分类对付艺术家。监控对象德瑞曼这样气质的艺术家,只需将他关到小黑屋,与世隔绝10个月,不用暴力,就能让他所有的灵感枯竭,再也无法进行艺术创作。他这种为了毁灭而毁灭的行为,已经偏离正义、正当的轨道很远了!作为政府主管文化的官员,观众很容易看出其渎职和失职。在鄙弃厌恶他的同时,也在可怜他,他本是一位能干的人,为何异化走上邪路?他有选择自己人生路的权利吗?当然有,观众允许他布设监控,但不能容忍他恬不知耻的研究理论!
他的下属卫斯勒都看不过去。默默地收起要汇报的事情,从那时起,卫斯勒的思想行为发生转变了。后面还将论及。
以上两位上司人物,刻画自然,惜墨如金,却让其丑恶嘴脸暴露无遗,让观众完成了鞭挞的审美!
三
被监控者德瑞曼,是一位著名作家。他的老师雷曼被封杀,他为了避免被封杀,与当局曲意逢迎。影片一开始上演的剧本,就是德瑞曼写的。虽然当局允许他创作,且能正式演出,他却一点不高兴,郁郁寡欢。在这个时候,不高兴违反常理。我们只能推断,他不满意自己的创作。大概是因为曲意逢迎,使得他的作品平淡无奇,缺乏战斗性。虽然没有被封杀,但他无法获得真正的成就感。可以说他很痛苦。
对这样一个听话的作家,本来是免于监控的。可是由于文化部长想占有她的女友西兰,一场无处不在的窃听还是发生了。当然德瑞曼完全不知道,他一直以为自己家里是安全的。处于监听中的德瑞曼,只要说错一句话,就可能被逮捕入狱。他还天真地以为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将老师从封禁黑名单中移出来。
他本来想这么一直顺应东德政府,求得事业上一路青云直上。在他的生日趴上,几个朋友认为他放弃了作家的立场和尊严,愤然离开。这是他受到的第一次打击。不久传来自己的老师自杀的消息,这是第二个巨大的打击。在窃听者卫斯勒的帮助下,他发现了自己热恋的女友的不忠。这是第三个打击。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德瑞曼悲愤无比。人生的选择权永远在我们自己手里。德瑞曼如果一味顺应政府,他的结局就是一个没有骨气的文人。但在痛苦和打击面前,他选择了改变。他认识到雷曼的自杀,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他要揭露东德自杀者的状况,他变得有战斗性。他要为自由而战,为改变而战。
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行动。德瑞曼不再享受舒适自由的生活,他开始秘密写作,为了安全连女友西兰都瞒着。为了安全,他十分警觉,一有响动,他就停止工作,收起打字机和手稿,放在地板下藏好。影片连续几个镜头,德瑞曼睡衣、赤脚,藏打字机。一个人被点燃,就会激发出巨大能量,甘愿吃苦,甘愿冒险,甚至将生命置之度外。德瑞曼的选择,让他变得高尚和伟大!
西兰跟德瑞曼一样,开始都是向强权低头,妥协!她被迫委身文化部长。每周四要定期去大酒店约会,但她却跟德瑞曼说自己去见老同学。当德瑞曼揭穿她时,他们爆发了激烈的争吵。“真实的自己比舞台上的你更美”,她听进去了窃听者一席开导。生活的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手上。你可以选择屈服,赢得你想要的物质;当然也可以选择对抗,即使失去拥有的物质,也可以赢得应有的精神。她决定不再委屈自己,她放了部长鸽子。
但部长立即使用自己权力,指示文化局长将西兰逮捕。监狱里的西兰,渴望自由。她被审讯,威逼利诱之下,她出卖了自己的男友德瑞曼,告诉了特工人员打字机(定罪物证)藏匿之所。西兰刚刚完成自我救赎之路,又陷入另一个另自己不安的泥潭。如果特工在家里搜查出打字机,那么德瑞曼就会被监禁。而这正是因为自己的告密。所以当她看到特工正在打开地板搜查打字机,她不忍直视,跑出门。这既是一种逃避,也是一种决裂。德瑞曼被抓,她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还会为此背上沉重的十字架。所以导演安排她车祸死亡的结局,以死来完成自己背叛的救赎。
德瑞曼和西兰的命运,都因自己的选择而改变,但又不相同,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和追求高尚的可贵!
四
卫斯勒是职业特工,他几乎没有自己的私生活,寡言少语,像机器一样冷峻。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监听、审讯,时刻关注和提防对政府造成威胁的言行。这次他负责监听德瑞曼和其女友,以找到他们对政府不忠诚的蛛丝马迹。可是监听半天,非但没有发现德瑞曼对政府的不忠诚,而且发现他们很正派很积极。这让他对监听的正当性产生怀疑。等他明白,本次监控任务更多是因为文化部长觊觎德瑞曼女友西兰,想通过窃听搞垮德瑞曼,然后霸占西兰。他动摇了。当对行动的目的产生怀疑动摇,注定会发生相应的转变。这个转变来自正反两个方面,正向方面,是监控对象的正派,
真挚的爱情,朋友的真情;反向方面,是上司的腐败,变态。正反两个方面因素,促使卫斯勒与他所代表的阶层决裂。他选择了帮助监听者。
卫斯勒的转变,让我们看到,任何时候,我们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因为难度最大的,也是最痛苦的,莫过于与自己所在阶层决裂,因为那样将失去一切物质基础,甚至要遭到迫害。可以说,卫斯勒做出了最艰难的抉择。
卫斯勒事后被制裁,丢掉所谓前途,被安排在地下室做苦工。柏林墙倒塌后,他成为一名普通邮递员。生活虽然清苦,精神却自由宁静。他默默做的善事并没有白白浪费,最后得到了圆满的回报。德瑞曼查阅档案得知卫斯勒暗中帮助他的真相,感动不已,专门写有一本书,献给好人的奏鸣曲,书本的首页只有三行字,谨献给HGWXX/7并致以最深的感谢。这是专门送给卫斯勒的,因为HGWXX/7就是当年他作为高级特工的代号。这虽有理想主义色彩,但符合情感逻辑。
据说电影拍摄过程中,监狱博物馆拒绝实地拍摄,理由是故事不真实,当时没有一名特工发生过这样的转变。真实的事件,可能没有发生过,但不影响电影这么拍摄,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面对不合理的,脱离正常渠道的,违背道德传统的事情,很多人还是会问一问自己的良心。可能最终没有做出决裂的举动,但曾经有很多人这么斗争过!只要存在这样的思想斗争,就一定会有做出决裂的案例!
五
1989年,柏林墙倒塌前夕,士兵亨里奇举枪射杀了准备逃跑的东德青年戈夫罗伊。不久柏林墙倒塌,死者家属起诉亨里奇。亨里奇的律师辩护道,“亨里奇开枪是在执行命令。作为一名军人,执行命令是他的天职,他别无选择。”法官赛德尔却认为:“作为守墙士兵,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他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他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还有‘良知’。当法律和良知冲突之时,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不是法律。尊重生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
士兵最终被柏林法院判处三年半徒刑。1994年3月德国联邦法院撤销了这个判决,理由是柏林法院未能充分认识到士兵不应作为此事件责任对象。我们不讨论判刑是否适当,我们把焦点集中到亨里奇是否别无选择?不!诚如法官所言,他有选择的权力,至少他可以选择打不准!
生活中,我们很多人会以身不由己,别无选择为借口,为自己违法犯罪、违背良心的事件开脱。但真的身不由己,真的别无选择吗?世界是辩证的。在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之间,在法律与良知面前,任何人都有选择的余地。
尽管卫斯勒这个形象不是根据真实事件塑造的,但导演创造的这个形象,仍然具有典型意义和现实意义,带给我们的思考是长久和深远的!它启示我们,在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之间,在法律与良知面前,如何做出合理的选择。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