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岁月】回老家,骑行在春风里(散文)
我一直希望,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三月的春风吹拂在脸上,刚发芽的柳条拂过肩头,骑着一辆自行车回老家。
一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期盼春的到来,又怕它来得匆匆,去也匆匆。老家宽阔的街道、整洁的农家小院、袅袅的炊烟吸引着我。于是,我暂且抛却生活的繁杂,沐浴着春天的阳光,急急往老家赶去。老家还有我日思夜想等我回家的老母亲。岁月无情催人老,母亲已75岁,还好母亲身体比较硬朗。
县城离老家有二十七八里路远。有三条路可走:两条大路,宽阔平坦,绿植像两条平行线相伴;中间还有一条偏僻安静的小路。三条路都铺着沥青,虽然等级不同,但骑行起来都很平稳。三条路都见证着社会的发展,也见证了我的追求和执着,这其中有汗水,有苦恼,也有快乐和幸福。两鬓华发渐生的我,总是喜欢走中间的小路。
以前在外地工作,每次回到家乡肥城,总要在县城主街上走一遍,看看它的变化,看看那些熟悉的画面和为生活而努力奔忙的人。回想年轻时的自己曾在县城上学五年,熟悉每一条街道,只是后来离开了,少了对它的关注,而当再次归来时,发现它的扩展范围太大,变得陌生,让人眼花缭乱。原先的一些破旧痕迹消失不见,曾经上学必过的那条小河,小河边的丝绸公司无处可寻。对于我来说,好似失去了十年。我只好主动去发现它的美,尤其是西部新城建筑林立,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简直不应该属于小县城所应有的。每每路过,心生羡慕,不由自主想象居住在新房的人们的生活。
2014年秋,终于在县城买了一处小房子。而当自己真正在县城住久了,其实更加想念老家。每一次由县城回老家,我都认真记下沿途的变化,感受着时代的发展,将一幅幅发展中的景象印在脑海。
二
世上再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路。执着于岁月诗意的人,春天富有活力,是快乐的、美好的。
放慢脚步,品味春光。路边的青蒿已返绿,荠菜开着米粒般的小白花,田地里,麦苗儿青青。从县城到老家的一路,老村子几乎看不到了。因是煤矿塌陷区,搬迁的村庄很多,又加上新农村改造,大都搬上了居民楼,圆了村民们的上楼梦,二十年前,谁又能想象得到呢?人生淡淡,适可知足。
肥城矿务局驻地坐落在老家邻镇王瓜店镇驻地,成了我回家之路的中心。由矿务局去往县城的那条穿村走巷、高低不平、残缺不全的老公路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了回忆,三年的高中时光,让我熟悉并记住了那条老公路。
高中毕业后,王瓜店镇上是我向往的地方,比去家乡镇上的次数都多。街道繁华,新鲜的东西多,光商场和书店就有好几个,深深吸引着周围的人们。我的第一双皮鞋就是在矿务局的一个商场里买的,花了60元钱。穿上皮鞋走走,感觉就是不一样,再穿上一身西装,西装革履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我暗自感叹,觉得自己成了城里人。
年轻时,最吸引我的还是书店,它为爱书之人点亮了一盏心灯。王瓜店镇上有一家较大的新华书店,书籍种类多。那时常买书看,是因为爱好文学,所以买文学类的居多,我买过几本90年代争鸣作品选,对我影响较大,让对文学很感兴趣的我大开眼界。后来书店因效益不佳和街道改造关门了,成了我心中深深的记忆。我停下车子,站在原地,朦胧中好像看到一个在书店里徘徊、认真挑选图书的年轻人的背影,岁月留给了我很多磨不掉的烙印。对于我,那是一个缺少书读的年代,不光缺书,还缺钱,所以,也买不了太多的图书看,只能反反复复把一本书看了又看。如今,面对海量的电子信息,有用的,没用的充斥其中,让人应接不暇。时间改变很多,但是没有改变我那颗对文学追求不止的心。
印象中,还有一家音像店,我曾购买过不少音乐CD、VCD、DVD,一首首代表时代的优美旋律好像还飘荡在耳畔,它们陪我度过了或苦或乐、或甜或痛的青春年华。岁月匆匆,芳华转瞬即逝。我好想还站在那儿,等待一个追求向上、追求完美、远方有梦的自己。
现在,矿务局大街经过改造,宽阔的道路,绿植遍布,新盖的沿街居民楼井井有条。而远处的居民小区,三五孩童游戏期间,一群老年人在路边的树荫下打着牌、练着操。如今还是那个地方,只是换了容颜。一切仿佛都很陌生,一种现实与过往的陌生。霎那间,发现自己就像一场电影中的主角,在眼前为了生活而走来走去。时光拂去了那往事的尘埃,却擦不掉心中的永恒印记。
是的,年轻时,梦想在远方,而在他乡时,梦想回到家乡。
三
柔软的风,吹醒大地山川,吹绿了如丝烟柳,而烦恼忧愁也随了风去。
过了矿务局驻地,进入宽阔的梁王路,梁王路边栽上了许多年柳树,米粒一样的柳芽长成了雀舌,春柳惹人醉。我来到田野里那条矿务局通往陶阳的窄窄的沥青路,路两边是县城的菜篮子。田地里,人们播种着菜种子,又用地膜覆盖上。他们大都已经老了,还在艰辛、坚持和坚守,埋头苦干。
陶阳矿宿舍南边的路直通矿务局驻地,原先是一条土路,每当汽车驶过,一路扬尘惹人烦,后来铺上了沥青,干净了,舒心了。路过陶阳村,旧村经新农村改造,村民全体搬迁,住上了漂亮的四层楼,体会着生活的美好。新房里,干净的地砖,干净的茶几,干净的窗帘……这一切都遂了人们的愿。
岁月染花香。驶进陶阳矿宿舍,发现年轻人都搬到外地新煤矿上班了。想想陶阳矿最盛时,连同家属人数达到两万,简直就是一个小镇了,街道两边,满是商铺。以前工农差别大,工人很让周围的农民羡慕。一个雪白机器馒头,让我记忆深刻,那时不断感叹,什么时候自己能天天吃到呢?那时能嫁一个工人是周围很多年轻女孩的梦想,后来她们嫁的那些接班或替班的一些从农村出去的男青年,也很知足,总之是个工人就好。2011年为了大女儿上学方便,我们一家在陶阳矿宿舍楼租了两间房子,住久了,仿佛自己也成了让人羡慕不已的陶阳矿工人了。
拐弯到了矿井风机处,以前矿井风机的噪声特别大,说话根本听不见,它曾经见证了煤矿的辉煌。如今,再也听不见了,不仅仅是加了除噪器,也因为这里的煤炭开采得差不多了。而新建煤矸石发电项目没运行多久就停产了,投资那么大,收效甚微,甚至没有收益,让人叹惋。
继续行驶,我村的大片田地映入眼帘,里面种着许多速生杨。农村那种一到播种季节,田地里满是人群的热闹场景一去不复返了。农村发展到现在,农村应该怎样搞,如何让农村房屋和留置的土地发挥作用,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一半春色染身心,一半诗意来从容。我加快速度,向老家急驶,任路边的杨柳向身后急速退去。
四
村头,春风刮过耳畔,风带着柳枝,拂过肩头,这感觉最美。
终于到老家了,熟悉的乡音,熟悉的面孔。老家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许多的故事,想到年,大街上飘荡着孩子们追逐的欢笑声,还有那些最有穿透力的卖小鸡、小鸭人的吆喝声:小鸡了呵,卖小鸡喽……
故乡是治愈人心的好地方。无数次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故乡,听到一句句关心的话语,在外要好好干,不要给咱家乡人丢脸!吃亏是福!在外吃好休息好,一定要保护好身体……一想起这些朴实无华和热情的嘱托,久违的乡情萦绕在我周围,满心的感动,暖意融融,让心灵得到慰藉。
家门口,熟悉的是母亲的小菜园,菠菜长得正旺,它曾给我提供了很多应季的蔬菜。
伟,回来了!母亲迎面走来,一声问候,让我心里暖暖的。环视老家,它每一个角落都有许多的故事,那些美丽的记忆是带不走的。房子是父亲操心盖的,而当他就要开始享受人生天伦之乐时却离开了我们,这成了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小时候向往城市的繁华,一心要离开村子,当脚步离开家乡,灵魂却无处安放,再回首,已物是人非。心安便是归处,如今我更喜欢乡村生活,质朴简单,更贴近我。乡村是自然生态保留最集中、传统文化保存最密集的地方,如今村子里仅剩下老幼病残,再也没有了人来人往,鸡鸣犬吠,怎能不让人揪心?说不出的感觉,五味杂陈。如何才能让乡村文化的根绵延不绝?唯愿老人们安然无恙,安享晚年!
疫情已三年,它阻止了回家的路,但阻止不了对家乡的思念。静静地回忆,淡淡地品味。不管岁月是否温良,只要心中充满阳光和雨露,何时不是最美的阳春三月天?何时不是骑行在春风里的美好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