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第一次参加自学高考(随笔)
1983年北京军区机关掀起了一股自学高考热潮,在大家纷纷报名参加由“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发起、各单位举办的自学高考班的情况下,我作为一个年届47岁的“老青年”,要否参加呢?只犹豫片刻,就毅然报了名。
当年我因年龄偏大,在军区组织部组织科(处)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仍然照常上班,以一个“老干事”的身份帮助处理日常事务。我想,既然在职干部都参加了自学高考,我一个免职人员,更有宽裕时间学习,应该抓住机会充电,提高文化水平和思想修养。
上大学,这是我自懂事起在父亲教导下萌生的愿望。有一定文化涵养的父亲,经常给我说,要好好读书,将来上大学当工程师。可是因家境贫穷,勉强读完初中,就无法升高中上大学了,正遇重庆炮校招生,毅然参军。父亲为此抱憾,未能让我上大学,一直耿耿于怀。炮校毕业后获得中专学历。然而,大学始终是我心中的情结。这次有了机会,岂能错过?!
自学考试,设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概论、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近代史、法学概论、文学概论、写作和逻辑学等10门课程。分阶段、分批次听老师授课,按资料复习。课程多,内容复杂,毕竟是自学,主要靠自身的毅力与能量发挥,难度还是很大的。于是,我抱定决心,想方设法,刻苦应对。牢记毛主席的教导:“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惜时如金。在抓紧工作的同时,加班加点利用时间攻读课题,背诵答案。尤其到了临考时,几乎废寝忘食,走火入魔地苦读苦记。常常起早睡晚,夜不成寐。睏了,用凉水激灵一下头脑,用手使劲握提神器,边捏边学,有时拧大腿驱睏倦。真有古时悬梁刺股的劲头。
强记灌输。人到中年,记忆力有所衰退,不能像在炮校时期那样可以把整本条令教材背下来。如今看了几遍还是记忆不深不牢,那就只能靠不厌其烦、翻来覆去地强制灌输。把学习要点,用大字报的形式,张贴在墙上,抬头就可看清,甚至在厕所里也设置了复习内容。总之,笨鸟先飞,苦下功夫,非让课文铭刻脑海,熟记于心。
设计妙策。首先是把繁复的内容简易化。有的编成顺口溜,有的弄成某种易记的公式;其次是把多样的试题分类化。有的列入必考的重点,有的只做一般的复习,还有的干脆舍弃;三是认真领会老师的意图化。把很可能考的题目,做到心中有数,非解决好不可。比如,逻辑学考前,老师反复强调一定要弄清一道一般认为是次要的试题。我就认真弄清弄懂弄熟悉。结果,试卷中就有此题,可不少人因忽略而没答对。
锲而不舍。十门课程犹如十座碉堡,须各个攻克,毫不气馁。复习中,一定要死记教材,而不耍小聪明,自以为是地解题,随意发挥,否则就会发生偏差而扣分。考试中,有的原是哲学教员,给人家讲课头头是道,然而,哲学不及格;有的写材料高手,以为做文章轻车熟路,然而,写作不及格。我虽喜欢文学,但文学概论还是考了两次才通过。有些年轻人,考了一两门没有及格,认为太难,就放弃不考了。而我知难而进,坚持不懈,没有考好、分数不高,就找原因,绝不打退堂鼓,直至完胜。
经过三年多的刻苦努力,于1986年6月终于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颁发的党政干部专业基础科全部课程合格的毕业证书,年已半百圆了大学梦。
自学高考毕业后,接着进入了中央党校部队分部干部进修班学习,拿到了中央党校的毕业证书。期间还参与“北京语言文学自修大学”学习,取得了“中文专业”结业证书。我退休后,始终坚持学习,获益匪浅。
我认为,学习是立身之本、立业之基,理应成为终身职业。文凭只是顿号、逗号,而非句号,只有不停地吸纳知识,才能跟上时代,适应社会,创造人生应有的价值。我曾在石景山区组织的“争创学习型社区”的演讲会上汇报自己及家庭成员的自学情况与体会,得到好评。2009年初被苹果园街道办事处评为“争创学习型社区”优秀家庭。2016年3月,被朝阳区来广营地区妇联评为“最美家庭”。
如今年近87岁,虽然圆了大学之梦,但学习提升、人生修炼是永无止境的,我愿将学习融入中国梦之中,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让夕阳璀璨,晚霞生辉!
(2022年12月24日于北京市朝阳区军休十五所,作者系86岁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