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瀚】媳妇也是“小面袄”(散文)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和睦是社会稳定的基本要素。可在世人眼里,只有女儿是才是母亲的小棉袄。婆媳之间如同水火关系,即使关系再好也是表面现象。而从我母亲和嫂子,以及我的切身的经历中,却深切感受到:只要晚辈心存爱意,尊老敬老,媳妇同样是婆婆的贴心小棉袄。
一
当年,爷爷奶奶共养育了爹爹和他的八个兄弟姐妹。其中,除了爹爹、大爷和大姑是亲兄妹外,还有后奶奶和爷爷生育的五个同父异母的兄妹。
爹爹三个亲兄妹,大姑家在农村,虽然和我们关系亲密,可她因为家远,很少来奶奶家;大爷有病,卧床多年,靠着大娘照顾才勉强活着。身为老二的爹爹在家的地位虽并不高。但爹爹脾气暴躁,发起脾气来能让叔叔姑姑们望而生畏,因此,爹爹在世时,他们惧怕爹爹的“二百五”脾气,对他敬而远之;母亲性格懦弱,又是农村出来的,衣着朴素,没有正式工作,没有文化,只是普通的家庭妇女。
相比之下,后奶奶和爷爷生育两个叔叔和三个姑姑就有出息多了。三叔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在南方工作,每年只有探亲假时才回来一次;小叔叔和三个姑姑都有文化,都是工人,他们除了小叔叔没结婚外,姑姑们家境殷实,都是双职工家庭,能给奶奶带来丰厚的钱财。因此,奶奶亲闺女倍加宠爱,她们的孩子都是奶奶一手给带大的。我小时候经常看到三个姑姑在奶奶家吃喝,她们和爷爷奶奶那种亲密程度令我们嫉妒。爷爷虽说是亲爷爷,可爹娘忙于一家人的生活,自顾不暇,对爷爷疏于问候;爷爷奶奶对脾气暴躁的爹爹不待见,对木讷的娘不热乎,对我们姊妹也索性不再有太多的瓜葛。我们虽然渴望得到爷爷奶奶的关爱,可我们没有那个福分,也不去奢望亲爷爷给我们更多的关爱。因此,我从小就感觉爷爷奶奶和我们兄妹们关系很生分。
即便爷爷奶奶对我们一家人如此冷漠,娘对爷爷奶奶还是尽自己的孝道之心。逢年过节,娘总是拎着礼物给送到奶奶家;家里包了饺子,让我们端一碗送到奶奶家,而爷爷奶奶也是毫不客气地收下,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他们没人问一声,我们一家人生活是否过得去?我们生活再贫苦,与他们无关。因此,在我的印象里,娘和我们兄妹们从来没有吃过爷爷奶奶的一顿饭,冷漠的亲情也在岁月中淡淡流失着。
娘心地善良,对于姑姑和叔叔也是很关心。在南方工作的三叔在南方生活贯了,回到北方家中反而水土不服,每年回来都会犯一场大病。而他每次有病,娘都跑前跑后忙碌在他身边。可娘再尽心去照顾叔叔,在爷爷奶奶眼里也是应该的:谁让你是他的二嫂呢?你当嫂子的不关心,谁关心呢?
小时候,我总是用羡慕的目光看着姑姑家的孩子,她们被奶奶宠着,喝着牛奶,坐在我们从没坐过竹子童车里,吃着掉渣的老面包,那些掉下来的面包渣我们看着也是垂涎欲滴,甚至想趁着没人的时候,捡起那些面包渣放进嘴里解解馋。因为我们家太穷了,面包对于我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记忆中有这样一次场面:奶奶推着小童车,上面坐着姑姑家的两个孩子,坐在街上路边,有老人问奶奶:“又给闺女看孩子呢?”
奶奶回答:“可不是吗?闺女忙,顾不上看孩子,我不给她们看谁看呢?老了指着闺女养老呢?”
老人笑着说道;“你老了享福吧!儿子媳妇闺女一大家子,老了谁还不管你呢!”
奶奶叹息道:“唉!媳妇家都不好过,还是指着闺女吧!闺女才是我的小棉袄呢!”
我当时跟着奶奶在童车边玩耍,听到这话,回到家里学给娘听。娘说:“那是你奶奶自己说的,她老了不定指上谁呢?”
娘的话在奶奶病中时得到了验证。一九七二年爹爹英年早逝,家里的顶梁柱没了,娘带着我们七个孩子生活更加艰难。她每天忙得焦头烂额,四十多岁时满头乌发,极短时间内变成了白发苍苍,看着要比同龄人老许多。生活的压力让娘心力憔悴,没有了爹爹的撑腰,娘在家中地位更是一落千丈。几年后,爷爷溘然长逝,奶奶也病倒了。在奶奶病倒的时期,他们把娘排在老一辈兄弟姊妹中,轮流值班照顾病中的奶奶。娘毫无怨言,尽心尽力地照顾着奶奶。因为她坚信:只要自己尽了孝心,会有善报的。
记得那年有一天,不知是该谁值班照顾病中的奶奶,反正不是娘的值班日。可娘那天却在家中心神不定,做好饭后,她让我们先吃,自己跑到奶奶屋里去了。这也是娘的善良之处,不是她的值班日她也会在奶奶屋里坐坐,看看奶奶的病情,和姑姑叔叔们聊聊天,谁有事了会让娘顶替一会儿,我们都习以为常了,也没往心里去。
可不一会功夫,听到娘在奶奶屋里大声喊着:“娘,娘,您怎么了?娘,娘,您醒醒啊!”我们听到娘的喊声,忙跑进奶奶屋里。只见奶奶脸色苍白,牙关紧闭,浑身颤抖,已经处在昏迷中。可此时的奶奶身边竟然没有一个人,姑姑和叔叔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娘见我们进来了,忙喊着:“快,你们快去找根筷子来。”娘的脸上由于紧张冒着虚汗,她左手搂着奶奶脖子,让奶奶的头枕在她的手臂上,右手拇指掐着奶奶的人中穴,嘴里不停的在喊着,“娘,娘,您醒醒啊!娘,娘……”
说实话,那时我还很小,这件事在我脑海中只有朦胧的记忆,可娘那种恐慌的神态我却牢记了一辈子。当时,我害怕的不知所措。我没想到,平日里看着柔弱的娘,哪里来的那么大力气,能把奶奶搂在怀里,用尽全身的力气在拯救昏迷不醒的奶奶。
姐姐按照娘的吩咐找来一根筷子,娘用手薅开奶奶紧闭的嘴巴,把筷子插在奶奶两排牙的中间,让奶奶能喘气;右手拇指在奶奶鼻子下掐出一道血印。在娘的不断呼唤下,只听到奶奶长吁一口气,苏醒过来了。这时,出去的姑姑和叔叔也回来了,他们忙叫来了街上的门诊医生,给奶奶听心跳、把脉搏,又给奶奶打了一针,输上液体,忙碌半天,奶奶的呼吸开始平稳。
等奶奶睡一觉醒来,细思极恐,放声大哭,边哭边说道:“如果不是她二嫂在场,我这条老命就没了。是她二嫂救了我这条老命啊!”一帮人围在奶奶跟前安慰着她,姑姑和叔叔脸上都是惭愧的表情。从那以后,奶奶又活了一年多时间。在她生命最后的时期,她对娘的态度终于转变了,看到娘也是满脸堆笑,再不是嘲笑的面孔。奶奶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明白了,媳妇也是她的贴心小棉袄。
娘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女人。无论奶奶怎样对她,她始终带着一颗爱心去爱奶奶。她颠覆了奶奶对媳妇的偏见,也让她在街上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她危难时刻救奶奶的事,成为街上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故事。
二
俗话说:善有善报。娘的善良也得到了回报。在她晚年时候,家里唯一的嫂子对娘如同闺女一样悉心照顾。
我们家姊妹七个,只有哥哥一个是男孩。因此,当年街上的老邻居和母亲说起家事,满眼都是羡慕的目光:“老嫂子,将来你享福吧!那么多闺女,都是你的小棉袄啊!”
是的,闺女是母亲的贴心小棉袄。作为闺女,我们会让娘度过幸福一生的。可家里的嫂子也是善良之人。尤其是在街上老家被拆迁的时候,娘说:“闺女儿子一样对待,我的养老房拆迁费人人有份。”当时,嫂子如果是心胸狭窄的女人,会和娘大吵大闹,闹得不可开交的。因为在传统的观念中,嫁出去的闺女是泼出去的水,不能参与家中财产分配的。可我们很幸运,我们有个明智的母亲,有个讲道理的哥哥,有个顾大局识大体的嫂子。嫂子没有和娘争辩,也没有一点怨言。而且还和我们六个闺女一起,当娘老了时刻,轮流照顾着年迈的母亲。
那年娘住在哥哥家,有一天晚上大小便失禁,拉在嫂子被褥上,一片污浊,看着都恶心。可爱清洁的嫂子对娘没有一句责怪的话,而是默默地给娘换上新的被褥,又让娘重新躺在新换的褥子上,盖上新被子,让娘安然入睡。她自己却默不作声地到卫生间清洗换下来的肮脏被褥。她和哥哥一起,把娘伺候的无微不至,让娘在他们家快乐地度过每一天。等到娘临走时,嫂子还给娘买了一件新棉袄。每当有人问起娘:“你身上的棉袄是谁给买的?这么好看。”
娘总是用自豪的语气说道:“媳妇给买的。”
人们羡慕地说道:“瞧你多好啊!闺女照顾的好,媳妇伺候的好,该你享福呢!”
娘也是欣慰地说道:“嗯,闺女媳妇都孝顺,都是我的小棉袄。”
娘和嫂子年龄相差很多,她们受的教育不同,对待婆婆却都有一颗宽容之心。宽容,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看不见的幸福,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
我从小耳闻目睹了娘和嫂子孝道美德,在家人的熏陶下,我进了婆婆家门,也在尽着我一个媳妇的孝心。婆婆是个后婆婆,她一生无儿无女,可婆婆没有亲后之分,我决心以娘和嫂子为楷模,善待婆婆。
记得有一年,公公出差在外,爱人在跑车,小叔子在上班。婆婆恰巧那天感冒发烧,她一个人待在家里,在难受中伤心地哭了。这时,有邻居见婆婆在家里哭着,得知她有病正在难受,忙跑到单位告诉我。我急匆匆赶回家中,带着她去附近的医院看病。在医院,我楼上楼下跑着,为她挂号,取药,带着她做化验。等给婆婆看完病,回到家中,我让婆婆服了药,让她安心躺下,再给她做饭吃。整整一天时间我忙碌在婆婆身边,直到她烧退了我才安心。公公回来后,得知我去带着婆婆看的病,很受感动。从此老两口对我很感激,很长时间提起这件事,都说我有一颗善良心,待婆婆像闺女一样。
其实,婆婆也有如闺女般的外甥女,她们都在城市里成家立业了,其中和婆婆关系最亲密的当属秋云姐了。当年,婆婆和前夫离婚后来到市里,投靠在外甥女秋云姐家,为她看孩子做饭,像个亲妈一样对她;秋云姐也把这个姨当做母亲看待。婆婆回老家后,秋云也经常带着礼物回家去看她,给她买衣服穿。因为我也经常给婆婆买衣服穿,衣服多了,婆婆便分不清是谁买的了。
有一次,有邻居在家中,问她:“你身上穿的这个小花袄挺好看的,谁给你买的啊!”
“是秋云给我买的。”其实,那是我给她买的小棉袄,婆婆记不清了,随口说是秋云买的。
我当时听了很郁闷,爱人要和她分辩,我用眼色制止了爱人。婆婆老糊涂了,又是当着邻居的面,我不想闹得彼此不愉快。
那年春节前夕,我在逛街时遇到一个小号棉鞋,看着挺漂亮的,婆婆穿上应该合适的,随手给她买了。等到过年回家时,婆婆穿上棉鞋,很舒适,她高兴的穿在脚上不舍得脱下来。等到初四那天,秋云来家看望婆婆,看到婆婆脚上的鞋赞不绝口。听说是我买的,秋云赞叹道:“琴真会买东西,鞋买的正合适,还好看。对了,你身上的棉袄也是琴给买的吧!这个棉袄也好看,适合你穿。”
秋云话让婆婆话耳红面赤,尤其还是当着我的面,婆婆长大了嘴,惊讶半天,才喃喃说道:“这个……这个……棉袄不是你给我买的吗?”
“不是我买的,我没给您买这种样式的棉袄。”秋云姐肯定地回答道。
“那不是你买的,就是琴给我买的?”婆婆懵懂地问着。
“可不是人家给您买的吗?”爱人责怪地说道,“您说您记不清了,也算,还一口咬定不是人家买的,人家给您花了钱还不落是,让人家伤心不?”
“反正,反正,不是秋云买的,就是琴给我买的,除了她们俩,谁还给我买啊!是我脑子糊涂了,把她们俩记混了。”婆婆有点不好意思说道。
“姨,您以后说话要注意了,媳妇对您好,是真心对您,您就该把人家当成闺女看待,该表扬就表扬。谁都喜欢听好听话,您说好听的话人家听了也暖心,以后会对您更好的,是不是?姨。”秋云姐和婆婆亲如母女,说话也是毫不忌讳的。
“是,是,我有福气啊!你们都是我的小棉袄。”婆婆连连点头称是。她眼睛湿润了!
四
如今的婆婆,已经是风烛残年,也是我家中唯一的老人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啊!我抛却岁月中的恩怨,用善心善待她,用爱心去呵护她,让她安详愉快地走过桑榆之年,是我这个做媳妇的最大心愿。
婆婆家,已经成了我最向往的娘家,婆婆也成了我在岁月中的牵挂。冬天回到家里,如果我穿的衣服少了,看着我浑身打颤,婆婆会找出她的棉袄给我披上。这时,母亲般的关爱犹如一股暖流涌遍我的全身。
过去,听到婆婆的唠叨声,我会有一种逆反心理,感到很反感;如今,还是她的唠叨声,我听着却不再逆耳,甚至还感到一种幸福,有时笑着怼她两句,婆婆也是笑着回应,婆媳之间再没有了火药味。
每次回家,买回去的烧鸡,鸡大腿是给婆婆的。婆婆吃了一个,另一个撕给我,“琴,你吃这个。”我如果不吃,她会一直举在手中,直到等我塞进嘴里为止。
陪着婆婆洗澡,是我和婆婆雷打不动的约定。因此,每次隔上一段时间,澡堂的老板就会看到,我搀扶着婆婆的手臂,走进他的浴室。老板娘对婆婆说道:“瞧你多有福气啊!媳妇比闺女还亲,真是你的贴心小棉袄啊!”
我们洗完澡走在大街上,冷嗖嗖的寒风里,婆婆毛发还湿淋淋的,我随手把自己带的帽子扣在她头上。
“你带吧,我不冷。”婆婆推辞道。
“不行,您刚洗完澡,头发还是湿的,感冒了怎么办?”我坚决地说道。
“不戴,你的头也湿着呢!你戴着吧!”婆婆还在推辞。
“我没事,我年轻,冷点没事。您这么大年纪了,经不起病了。”争执中,路边一个台阶,险些把我绊倒。婆婆忙拉住我,“你慢点,好了,好了,听你的,我戴上。”婆婆不再分辩,乖乖地让我把帽子扣在她的头上。别说,婆婆带上还挺合适的。戴上我的红帽子,婆婆变成了我,显得年轻了;而我露出了满头白发,成了老婆婆。我们互相看着,笑着,一路说说笑笑走向家中。
我们婆媳俩,相隔二十多岁,一个已经是耄耋老人,一个即将步入老年,互相搀扶着,走在街上,熟悉的知道是婆媳俩,陌生人还以为我们是母女俩呢!蓝蓝的天,暖暖的阳光,透明的心境,淳朴的感情,灿烂的微笑,一切是那么和谐默契。一老一中,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两个影子渐渐重叠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圆,融在阳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