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再访牛车河,初到无为舍(随笔) ——工作扎记之十
传说了很久,牛车河是一个有文化、有传说、有景致的地方,与张家界喀斯特地貌一脉相承。有一民宿,叫无为舍,在众多木楼当中,仍然鹤立鸡群,非常的精致,典雅,去的人众多。
2021年12月17日,我们单位组织文明创建活动。一行十人坐着动车驱车前往牛车河。17元钱,17分钟,1分钟一元钱。接人的车子是无为舍派过来的,火车站到无为舍距离还有40分钟的车程。
因是雨后天晴,天空洗蓝,不杂一丝儿云彩。本就负氧离子充足的牛车河,空气清新得有点不像是真实。吸一口便可荡涤胸肺。
我们到时已经下午一点多,由于时间不早,倒没看到杀猪,那种将猪夸张性地吹起膨胀到极致,接近艺术品的过程是不可能看到了的,但大家津津乐道的热猪肉我们可就大快朵颐了。毕竟是潲水土猪,口感细而不腻,喊着要减肥的几位美女也敢于将肥肉一口吞食。餐毕,我们上到瞭望台,望山下景观,木楼环伺,就如同一个木质旋涡,又有些像太极鱼,远观山色色青黛,近看草茎茎枯黄。
无为舍的老总鲁必辉先生闻讯赶来,介绍这个地方人杰地灵,尤其是隔壁村石堰坪村,属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走进石堰坪村,就走进了土家族,走进了木楼群。湖南卫视追踪拍摄报道了以“走进土家族,追寻苏莫绰”的题材,而神秘的苏莫绰是土家族文化传说的起源,因此石堰坪村也三上央视。至2017年,这里投入2亿元,重修、重建诸多木楼,形成了一个木楼群。
石堰坪村百年来也是人才辈出,先前有国民革命军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一期两位师长,全美玉,全旭玉两兄弟,均在抗战中为国捐躯。如今有商春松,一名从山旮旯里走出来的体坛小将,2010年,进入国家队,2012年在第五届亚洲体操锦标赛中一举获得女子自由体操、女子平衡木金牌、女子个人全能季军。在2013年12月16日-2014年9月期间担任中国女子体操队队长。2014年获得仁川亚运会女子团体金牌、个人全能和自由操银牌,女子平衡木铜牌。在2014年南宁世锦赛上,拥有了自己在高低杠上的命名动作——"商春松腾跃"。2016年8月在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中获得女子团体季军。
在省里就任的领导也有多名。该村现在还建有忠孝堂,还有马头诗社。诗书礼仪的濡染和传承,将这个角落里的土家山村文化因子发挥得淋漓尽致。
午饭后,驱车前往金鸡洞。上得数十等石级,到得洞口。这里已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洞口阔大,乳石不知何处去,唯留满壁蜂窝眼。金鸡洞硕大无匹,三五百人聚焦在洞中,都不显得怎样拥挤。这种洞在这个地方很多的,从古代到解放前,这里的匪患一直很多,唯人民解放军消灭净尽。政府在中间修建了一条八公分宽、很修长的甬道,穿过去大约三百多米吧,洞深处是不见光的,几位美女有些害怕,小心奕奕地行进在黑暗中,尽管有手机的微光,却还是忍不住发出声音。我心说姐妹呀,你到底怕什么呢?
往返都路过穿心岩,好多年前去过,穿心岩就是矗立在山上的一面扇子,直高三四丈,宽径二三丈,谁在扇面不经意穿了不规则的巨洞,中空面积大体三四个平方米,在山上空心空肺,举在山顶,仰望着天宇。
曲折辗转,终于到了无为舍。无为舍,五进,主体建筑两层,中间三层,红瓦木质,画栋雕梁,飞檐走兽,雄鹰展翅,一飞冲天。主色调呈板栗色,油色发亮,两边各三根原木柱,每根各挂一串干红辣椒。门檐高挂玉米,门上高悬两盏大红灯笼。古朴,高雅,端庄,安宁,古意中透着现代元素。遂想起方文山,想起歌曲《东风破》、《青花瓷》,想起陈涛,想起歌曲《暗香》、《红花红颜》和《孔雀东南飞》,古风中蕴含现代元素,特别唯美。门前左右前角屋檐水下置两口长方形石制水缸,是古代大户人家灭火储水用的。水缸边缘随水轻轻飘摇的青苔看得出时光的痕迹。
两扇大门是黑色仿古,上安铜环,《青花瓷》里“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铜绿又惹了我们的薇薇美女,薇薇美女一身鲜亮,从古老黑色的大门中走出来。山水客给拍开门的视频,配着摇滚娃娃的歌声——《开门》。
门内是过往,门外便是红尘。
下午四点,正式开始打糍粑。糯米是由饭甑所蒸。刚出锅的糯米热气腾腾,哪一粒都晶莹剔透,那种透亮,从这边几乎能看到对面,糯米的香味勾魂摄魄,主妇端一竹筲箕糯米趁热放进石臼里。
石臼乃麻石制成,高约八十公分,中间斜纹凿空,约有五十米中空。两人两根木棒轮流杵筑,嘿,嗨,嘿,嗨,用尽吃奶的力气,越杵越紧。这边厢鲁总催了起来,还不送过来,冷硬了就做不成粑粑了。也是的,冷了当然无法任我们揉捏成任何形状。五分钟许,糯米已看不出先前的米粒,自个体颗粒变了整体混沌,一片粘糯,整个就一展“糯面”。我们用两根木棒粘挑着“糯面”送到桌上。如何将物什脱离开来,民间百姓早想出了办法,用一根红线轻轻刮下,棒上基本不留痕迹。
十来个人,人人都有参与。两张大方桌拼就揉面平台,有些八仙桌的味道,鲁总赶紧将“糯面”揉成长条形,和揉面没有任何区别。边缘掐一坨,揉搓成圆球,拍打成扁平形状,就是糍粑。于是十来双手将圆球做成扁圆,就成了或大、或小、或圆、或椭圆的成品。椭圆的鲁总说这是“猪腰子”,我说瘦的应该是丰满的人做的,他们思极了减肥。我与两位美女共搓一长条“糯面”,有好事者在热气腾腾中拍了视频,配上《打糍粑》的音乐,“打糍粑呀打糍粑,打糍粑呀打糍粑。”此情此景,生趣盎然,欢乐无以复加。煮了两锅糯米约20斤,所有糍粑都是一蒸、一杵、一揉、一搓、一掐、一拍,纯手工活得来的。所有参与者都有所获。
薇薇美女又想跨界,转行到豆腐作坊推磨。抓住磨杠,没有毛驴,没有力气,没有技术,惯性也不在,石磨不听使唤。只拍了个摆。
末了,大大小小的糍粑便摆满了桌面。绝大多数人都没体验过打糍粑的过程,看着自己的作品,都兴奋不已,觉得很过了一把瘾。
晚风徐来,晴朗隐去,夜色渐起,大地苍茫,篝火在院子里燃起。听柴禾哔哔剥剥燃响,红色的火焰高高低低向空中投射,放出星星点点,绚烂后转瞬即逝。嗯,你猜对了,又有一首歌曲进入记忆,《生如夏花》。烟进眼眸,泪兀自流淌下来,无关悲喜。
烧烤架上,原料次第而上,鸡爪、鸡掌、鸡大腿,鸭脖、鸭头、香蕉、韭菜、热糍粑,牛肉、羊肉、豆腐干。哪种食物不飘香?万种滋味在心头。万种香味在四处飘洒,不断诱惑你的味蕾。音乐随投影响起,歌声嘹亮起来。帅哥美女个个都是歌者,都高吭着自己的风格。自己唱了首《让往事干杯》,用沙哑的嗓音,把往事的沧桑喊了个极尽。星月眨巴眨巴眼睛,应该与我们一同快乐吧?屋檐上高挂的红灿灿的干椒和黄澄澄的玉米在烟熏火烤中,随风摇曳。
生活工作的压力太多,能高兴就好。大家烤着,吃着,喝着,唱着,跳着,乐着,只差有人领跳摆手舞了。
第二天起早,天幕淡蓝,白云轻柔散漫的飘着。
按着安排,我们去隔壁石堰坪村专程参观几个景点。
天生桥,天生一座石桥,由于千万年来的地壳升起,在马头溪的山间,在漫长的时光中,腾挪,升降,陆沉,聚合,隆起一座十多米的石桥,鬼斧神工,巧夺天工,天然成就了许多深深浅浅坚硬的花纹。再高明的石匠都无法雕琢。这石钟乳的天生桥就纵横在两三丈高的石山上。桥下流水潺潺,恰有一对老年夫妇在用传统方法捶洗衣服和被子。久围了的棒捶,久围了的洗法,加之土家族特征的长长的背篓,一群人兴味大起,远摄近拍,照片和视频内容很是古拙。
再到仿制水碾榨坊,沟渠中落差巨大的的流水转变为巨大动力,榨油设备都是巨大栎木原木挖孔而成,再用一根长五六米、直径十四厘米的很硬的原木棒,由一位大力士狠狠冲撞着阀门,用这力量来碾米和榨菜油。碾出的稻米保留有一层薄模,中医说,这薄模最是营养所在,中药名叫糠头灰或锥头灰,是利用该灰向下走、有冲击力的长处,与牛喉舌、金银花和玄参同熬成糊,饮下,主治喉癌和吞咽困难。这是一种很古老的作坊和方法。
驱车一路,两旁全是水杉,树干硕大,笔直参天,《白杨礼赞》不就是赞扬这种精神象征么?虽不是边疆,也不是白杨,但也像极了中国百姓之挺直的脊梁。
回程司机又带我们进入了木楼群,在现代社会中,错落有致的古木楼群落,显得那么神秘,古老,珍贵,原住户基本都姓郑,人们觉得这千百年的木屋通风,亮敞,冬暖夏凉,满屋都是没有机会污染的空气。他们始终愿作桃源人,怡然自得之。
回到无为舍,复又吃着杀猪肉,回味着两天的收获,快乐满满,收获满满,将自产的糍粑拎回,在冬日的阳光中,从昨日的放浪形骸、物我两忘中的“世外”,复又回到红尘中来。